杨敏 刘冬容
四川省乐山市市中区人民医院血液透析室 四川乐山 614000
摘要:目的 比较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在糖尿病肾病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糖尿病肾病患者68例的临床资料,其中腹膜透析患者21例,血液透析患者37例,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 血液透析组的透析充分性优于腹膜透析组,但是透析1年后血液透析组的残余肾功能较腹膜透析组要差(P<0.05)。透析1年后血液透析组患者每天尿量较透析前显著下降(P<0.01),腹膜透析组也显著下降(P<0.01),但腹膜透析组透析1年后患者每天尿量显著多于血液透析组(P<0.01)。血液透析组透析后1年收缩压较透析时显著下降(P<0.05),但舒张压变化不明显(P>0.05)。腹膜透析组透析1年后收缩压和舒张压较开始透析时均显著下降,并且显著低于血液透析组(P<0.05)。透析后1年血液透析组总蛋白和白蛋白均有显著升高,而腹膜透析组变化比明显,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两组透析后1年血糖较透析前均显著下降,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膜透析组透析后1年TG和TC较透析前显著升高,而血液透析组变化不明显,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透析后1年,腹膜透析组的高血压、心律失常发生率显著低于血液透析组,而感染的发生率显著高于血液透析组(P<0.05)。结论 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在糖尿病肾病终末期的治疗中各有优缺点,在临床工作中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并积极预防和治疗并发症。
关键词:糖尿病肾病;腹膜透析;血液透析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可导致慢性肾功能衰竭,威胁患者的生命。糖尿病肾病终末期患者透析治疗过程中容易并发多种并发症,存活率较低,因此在临床工作用如何选择合适的透析方法对患者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腹膜透析(peritoneal dialysis,PD)是利用人体自身的腹膜作为透析膜的一种透析方式[1]。血液透析(hemodialysis,HD)是急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肾脏替代治疗方式之一[2]。本研究回顾性分析糖尿病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选择2013年1月-2013年6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糖尿病肾病患者58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32例,女26例,年龄40-76岁,平均61.5±10.3岁。纳入标准:(1)复合WHO糖尿病肾病尿毒症诊断标准;(2)合并严重并发症的患者血肌酐≥440μmol/l,无严重并发症患者血肌酐≥528μmol/l;(3)内生肌酐清除率<15ml/min。其中21例患者采用腹膜透析治疗,其中男12例,女9例,平均年龄59.9±9.4岁;37例患者采用血液透析治疗,其中男20例,女17例,平均年龄63.1±11.8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透析方法
1.2.1腹膜透析 采用连续非卧床腹膜透析,常规置管,Y型管道以及葡萄糖腹透液为美国Baxter公司生产。每日腹透液交换2-4次,对于血糖升高的患者,胰岛素皮下或者静脉注射控制血糖。
1.2.2血液透析 透析液为碳酸氢盐,每周2-3次,4h/次,流速为50ml/min。胰岛素皮下注射或者静脉注射控制血糖。常规控制血压,补充促红细胞生成素、活性Vit D,铁、钙等。
1.3调查分析方法
分别于透析开始前和透析1年后评价透析充分性(Kt/V)以及残余肾功能情况,两组患者透析前后一般指标,包括尿量、血压等,比较两组透析前后生化指标,包括白蛋白、总蛋白、血红蛋白、血糖、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等(TG)。比较两组并发症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透析充分性(Kt/V)和残余肾功能比较
血液透析组的透析充分性优于腹膜透析组,但是透析1年后血液透析组的残余肾功能较腹膜透析组要差(P<0.05)。见表1。
2.2三组透析前后一般情况比较
透析1年后血液透析组患者每天尿量较透析前显著下降(P<0.01),腹膜透析组也显著下降(P<0.01),但腹膜透析组透析1年后患者每天尿量显著多于血液透析组(P<0.01)。血液透析组透析后1年收缩压较透析时显著下降(P<0.05),但舒张压变化不明显(P>0.05)。腹膜透析组透析1年后收缩压和舒张压较开始透析时均显著下降,并且显著低于血液透析组(P<0.05)。见表2。
注:与血压透析组透析后1年比较,△P<0.05或<0.01
2.3两组透析前后生化指标比较
透析后1年血液透析组总蛋白和白蛋白均有显著升高,而腹膜透析组变化比明显,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两组透析后1年血糖较透析前均显著下降,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膜透析组透析后1年TG和TC较透析前显著升高,而血液透析组变化不明显,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见表3。
3讨论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患者严重的合并症之一,在我国,其发病率呈上升的趋势,成为终末期肾脏病死因的第二位,仅次于肾小球肾炎。因患者存在复杂的代谢紊乱,因此一旦发展到终末期肾脏病,治疗更为棘手[3,4]。糖尿病肾病患者可表现为肾小球高灌注和高滤过,肾血流量以及肾小球滤过率升高。糖尿病肾病分为肾小球高滤过和肾脏肥大期、正常白蛋白尿期、早期糖尿病肾病期,又称“持续微量白蛋白尿期、临床糖尿病肾病期以及终末期肾衰竭。终末期肾衰竭者需要肾脏替代治疗[5,6]。
血液透析(hemodialysis,HD)是肾功能衰竭患者肾脏替代治疗的方法之一,通过将体内血液引流到体外,经透析器,血液与含机体浓度相似的电解质溶液(透析液)通过弥散/对流进行物质交换,从而清除体内代谢废物,维持电解质以及酸碱平衡,清除体内过多的水分。溶质转运原理包括弥散、对流、吸附。水的转运原理主要是超滤[7,8]。腹膜透析(peritoneal dialysis,PD)是利用人体自身的腹膜作为透析膜的一种透析方式,透析液灌入腹腔,与腹膜另一侧的毛细血管中的血浆成分进行溶质以及水分交换,从而清除潴留在体内的代谢产物以及和过多水分,同时为机体补充必需的物质,达到肾脏替代或支持治疗的目的[9,10]。
在本次研究中,血液透析的透析充分性显著优于腹膜透析,但是在透析1年后,血液透析患者的残余肾功能显著低于腹膜透析,说明血液透析患者肾功能下降更快,而腹膜透析能够延缓患者的肾功能下降。糖尿病肾病患者大多伴有高血压,而血压的控制情况与糖尿病肾病的发展具有密切的关系。本次研究中,透析1年后血液透析组有28例患者合并高血压,而腹膜透析组有12例合并高血压,经过透析后,血液透析组患高血压的比例显著高于腹膜透析组。而透析后1年,腹膜透析组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显著低于血液透析组,说明腹膜透析控制患者的血压较血液透析效果好。尿量是反映患者肾功能的指标之一。血液透析组因透析1年后残余肾功能显著下降,因此透析1年后,患者尿量下降明显,腹膜透析组透析1年后虽然尿量有所下降,但下降幅度低于血液透析组。患者在透析1年后,其血浆总蛋白以及白蛋白的水平均有显著升高,而腹膜透析组变化并不明显,这与腹膜透析的并发症营养不良有关,腹膜感染和营养不良是腹膜透析的主要并发症,腹膜透析患者蛋白丢失量更多[11,12]。腹膜透析组患者甘油三酯和血浆总胆固醇在透析1年后均显著升高,而血液透析组变化不明显,这可能是腹膜透析液中葡萄糖的吸收较多,刺激了甘油三酯和胆固醇的合成,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应注意检测患者的血糖、血脂变化。腹膜透析患者在高血压、心律失常、心衰等方面的并发症较低,而感染的发生率较高。
综上所述,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均有优缺点,血液透析的透析充分性更高,而腹膜透析能够延缓患者残余肾功能的下降,在临床工作中,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透析方法,并在透析过程中,注意观察血脂、血糖、血压等情况,积极预防和治疗并发症。
参考文献:
[1]何莉,崔玉峰,张岩.福辛普利联合羟苯磺酸钙治疗长期腹膜透析糖尿病肾病患者的临床疗效[J].现代药物与临床,2014,29(4):413-416.
[2]叶红,曹红娣,吴文慧,等.维持性血液透析合并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14,15(4):336-337.
[3]卢伟波,李舒敏.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的研究进展[J].中国当代医药,2014,21(16):191-193.
[4]徐燕.张红.尿结缔组织生长因子与糖尿病肾病的关系探讨[J].河北医学,2014,2(20):248-251.
[5]彭斌,许涛,盛晓华,等.糖尿病肾病致终末期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心脏结构及功能特点分析。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14,15(1):20-23.
[6]李中明,杨保申.高通量血液透析对47例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患者预后的影响[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14,23(9):109.
[7]卢宏涛,谌卫,张优,等.血清FGF-23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透中低血压发生的关系[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14,15(4):314-317.
[8]陈珊珊,常明,刘书馨,等.36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并发脑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14,15(5):439-441.
[9]孙亦兵,王莹,温红梅.不同残余肾功能对行腹膜透析尿毒症患者微炎症状态的影响[J].新乡医学院学报,2014,(5):351-352,355.
[10]郑文博,陈一川.替米沙坦对非糖尿病腹膜透析患者胰岛素抵抗及残余肾功能的影响[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4,13(11):899-902.
[11]刘华,杨敏,高小夏,等.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的致病菌及其耐药性分析[J].江苏医药,2014,40(11):1309-1311.
[12]冯志红,周晓玲,陈孟华.腹膜转运特性对持续不卧床腹膜透析患者营养状况的影响[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3,35(5):518-520,524.
作者简介:杨敏(1972.3----)女,籍贯:四川,副主任医师,科室主任,研究方向:血液透析与腹膜透析。
论文作者:杨敏,刘冬容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7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0/30
标签:腹膜论文; 血液论文; 患者论文; 糖尿病肾病论文; 两组论文; 肾功能论文; 年后论文; 《健康世界》2015年7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