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2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6715 (2018)11-016-02
1、合作学习的开展形式及意义
作为一种面向每一位学生的主动性、探索性的学习活动,合作学习的初始阶段,重在激发学生对合作学习的兴趣和领会规则。一般是通过课堂操作实验、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活动、收集信息资料等形式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交流中研究,如新课程标准教科书苏教版第二册“有趣的拼搭”目的是让学生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情感,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落实让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相互合作。“滚一滚”,要学生自己做,“堆一堆”要比较哪个容易、哪个难,“摸一摸”向同伴介绍是怎样摸对的,“搭一搭”让学生合作搭,搭出各种各样自己想象的美丽图案。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发挥探索想象力,又可以体会形体特性在实际中的运用,并联系生动的事物进行再创造。随着“合作学习”的全面铺开,引导学生要注重与学科知识结合的相关度,培养学生把学过的知识点“举一反三”,并拓宽深化地去联系、研究。如在统计知识的社会调查中,学生收集的数据经过合理筛选,有效选择,获取城镇居民家庭在改革开放以后生活条件的步步提高等信息。在这样的合作学习活动中,最难能可贵的是,学生不满足在课堂上所了解的有关知识,同时联系已有生活实际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思考。并且利用课堂所学的知识去观察、思考,学会发现分析乃至解决某些社会问题,这种开放性既可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也可让学生逐步改变以往偏重知识机械记忆、技能被动训练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充分体现学习的自觉性和创造性。
2、合作学习的内容选择
合作学习的内容很多,如苏教版教材的所有实践活动,各种平面、立体几何图形的周长、面积、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简单的统计等内容,教师要精选学生合作学习的内容,创设学生“合作学习”的机会。结合教材确定“合作学习”内容时既要注意具有一定的基础性,又要具有不同的层次性,提出的问题要能够引起全体学生的主动思考,使绝大部分学生都有思考的空间和余地。在研究的过程中,要积极引导他们相互之间不断地展开研究和探讨,也可以正确引导他们与教师和其他专家之间展开研讨和交流,在可能的前提下要使不同的学生都有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及见解的机会。
在学习了统计图表知识后,让学生走向社会进行调查,调查改革开放后城镇居民和农民的收入情况。
在学生的调查报告中出现了:①农民和城镇居民的收入都在稳步提高;②农民收入的提高幅度比城镇居民提高幅度大。③有的同学在调查中还了解到农民家各种高、中档家用电器的普及率:电话98%,冰箱90%,摩托车88%,汽车6%,家家户户住楼房。
在这种活动中,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其它学科相结合并用于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他们通过团结协作,齐心协力完成学习任务,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
3、“合作学习”中教师指导作用的发挥
《2011年版课标》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助,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例如在“梯形面积计算公式”一课教学中:
上课伊始,教师先让学生猜一猜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怎样推导(小组讨论)。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通过讨论,学生大胆猜测,学生甲说“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通过旋转、平移来推导”;学生乙说“沿着梯形的高剪开旋转、平移”;学生丙说“把梯形对折剪开,运用旋转来推导”……教师:“同学们的想法很好,那么用你们说的办法能否通过小组合作,动手操作来验证呢?”
学生在合作学习中通过动手、动脑等亲历活动得出多种公式:
公式1: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
公式2: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
公式3:梯形面积=(上底+下底)÷2×高
公式4: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
这一环节如果照本宣科,学生也能理解,但只是按部就班,谈不上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必须顺着学生的思路走,使学生在学习中有更广泛的自主权、选择权,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创新舞台和时空。
这时教师因势利导:“同学们得出了多种梯形面积计算公式,你认为哪一种好理解呢?”
学生甲:“我看用公式1好理解。”
学生乙:“我也想用公式1,书本上也是这样的。”
学生丙:“公式1、4相同,我想应该用公式1。”
学生丁:“四种方法都能求出同一梯形面积,说明都是正确的,但是第二种 解法好,文字连在一起最后除以2美观,第二种后边的括号是多余的,第三种中间除以2,总觉得不顺。”
多聪明的学生,教师及时给予肯定表扬:“是啊,同学们的想法都很好,多种途径的推导都得出了梯形面积计算公式,且都正确,其实同学们如将2、3式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变换的话,都可转化为第一式的……”教师在“合作学习”中的放手是胆识问题。有扶、有放,放扶结合,让学生在猜、剪、拼、想、议等多种形式的学习中探索、发展,体现了数学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组织者,参与者,合作者。 (接第18页)
4、合作学习中几点“要则”
小组活动重视形式,课堂纪律有时处于无序状态,学生间缺乏实质性的合作,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学生间合作不够主动,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在合作学习中要做到:
(1)学会收集。一般来说,合作学习的课题有一定难度,有时需要收集一些资料。要让学生学会用什么工具,并通过什么途径,收集什么样的资料等技能,认真做好课前准备。
(2)学会表达。语言表达是人与人交往和互动的基础,也是个人交际能力的重要指标。合作学习需要每个成员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互相了解对方的观点,在此基础上才能合作探究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提供机会让学生多表达自己的观点,发现问题及时指点。
(3)学会讨论。讨论是合作解决问题的关键,每个成员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后,可能有不一致之处,这就需要讨论,攻克难点,形成解决方案。不轻易弃一个方案或想法,不迷信权威。教师要在关键处予以指导,让学生逐渐学会讨论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4)学会倾听。倾听是合作学习的重要环节,倾听也是一种学习。要学会倾听老师的提问,同学的发言;要倾听操作要点,也要倾听小组分工要求;要倾听表扬之词,也要听得进批评之言,从而提高合作学习效率。
另外在合作学习中小组组长要轮流当,分小组要异质分工,小组内要有时间控制人,有记录人,有发言人,小组人数一般以4~6人为宜,要尽量避免发言人的话语霸权和死角。
在实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今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师生间、生生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有利于思维和智慧火花的迸发;能够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
论文作者:陈世群
论文发表刊物:《基础教育课程》2018年11月2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26
标签:学生论文; 合作学习论文; 梯形论文; 教师论文; 公式论文; 面积论文; 知识论文; 《基础教育课程》2018年11月2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