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眼生机转化钧——学习十六大的创新精神,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创新精神论文,生机论文,十六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是我们党在新世纪召开的第一次代表大会,也是我们党开始实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部署的一次非常重要的大会。这次大会无论在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史上,还是在中华民族的振兴史上,都是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会。大会通过了江泽民同志所作的报告,通过了新修改的党章,选举产生了新的中央委员会和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可以说,党的十六大是一个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奋进的大会、继往开来的大会。我作为大会代表,还有一个很深的感受,就是这是一次高扬创新精神的大会。
一、指导思想的创新
胡锦涛同志在十六届一中全会上指出,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是十六大的历史性决策,历史性贡献。锦涛同志的这个论断非常科学,非常重要。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江泽民在2000年春天提出来的,仅仅过了两年,就被庄严地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这是不是偶然的、人为的事情呢?不是,绝对不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中华大地上产生,并且由党的代表大会确定为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这是有历史必然性的,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在21世纪初所作出的无可替代的正确选择。
大会报告中有这样一句话:“三个代表”是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这个历史方位怎么理解?可以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去理解。比如说,我们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革命党,成为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执政党。这就是从世情、国情和党情的变化去理解党的历史方位。另外,从中国和世界的历史、现状和未来着眼,党的历史方位就是中国共产党现在处于当代世界两大进步潮流的交汇之点。哪两大进步潮流?一个是中华民族全面振兴的潮流,一个是社会主义胜利前进的潮流。或者说,一个伟大的民族,要靠社会主义才能振兴,反过来,一个伟大的社会运动,要靠中华民族的振兴才能向前推进!中国共产党位于这两大进步潮流的交汇处,处在决定这两大革命运动前进方向的关节点。中国共产党崇高的历史使命就是从这样的历史方位中发生出来的。
我们中华民族曾经很自豪地走在人类发展的前列,但是18世纪之后落后了。落后就受欺负,就被侵略。多少志士仁人为了救亡图存而呐喊、而奋斗、而牺牲,前仆后继。但经常失败,饱受挫折。只有在共产党领导下取得革命胜利,找到了社会主义道路,中华民族振兴才有了希望。十六大报告认定我们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为什么社会主义胜利前进的潮流会和中华民族全面振兴的潮流融为一体,为什么社会主义的胜利要依靠中华民族的振兴呢?让我们看一看一个历史现象,即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中心在不断转移。这个转移的轨迹和太阳的运行是相反的,不是由东向西,而是由西向东。社会主义运动的真正兴起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之后,是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后。那个时候,社会主义运动在欧洲的西部,主要在德国、英国、法国这些地方。英国有大宪章运动,法国有1848年的6月起义,有1871年的巴黎公社起义。当时还有共产主义同盟。整个19世纪,社会主义运动的中心在欧洲的西部。只是到了20世纪初期,由于种种历史原因,这个中心东移了,从欧洲的西部移到了俄国,主要标志就是列宁主义产生了,十月革命胜利了,社会主义苏联建立了。在相当长的时间之内,社会主义运动的中心在苏联、在欧洲东部。列宁逝世很早,在斯大林的领导之下,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曾经取得很大成就,并且为世界反法西斯的胜利作出了贡献。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苏联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不与时俱进,停滞了,苏联的体制僵化了,苏联和东欧的社会主义失去了发展势头。
与此同时,在东方,在中国,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坚持不懈地推进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地进行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从毛泽东到邓小平,从毛泽东思想到邓小平理论,党的指导思想,党所领导的社会主义事业,都是与时俱进的。中国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的分量越来越重。特别是到上个世纪90年代,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垮台之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中心很自然地东移到中国,与中华民族全面复兴的潮流融会到了一起。
中国共产党怎样承担起崇高的历史重任,怎样推动当代世界两大进步潮流前进呢?靠阶级斗争为纲行吗?显然不行!实践已经证明,靠阶级斗争为纲不能将这两大历史潮流推向前进。单纯抓经济建设行不行?也不行!一手硬一手软是要出问题的!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科技革命化、社会信息化的时代,一切都在变。在这样的时代,要推动两大潮流前进,必须有新的思想,必须有新的办法。这个办法怎么来,必须破解两大难题,掌握三大规律。哪两大难题呢?就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什么是共产党,怎样建设共产党这两大难题。哪三大规律呢?就是共产党执政的规律,社会主义发展的规律,中华民族振兴的规律。只有破解了这两大难题,掌握了这三大规律,才能找到在新的时代推动社会主义前进和中华民族振兴的路子。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世界风云急剧变幻,国内政治风波非常汹涌的时候,承担起领导党和国家的重任,以大无畏的精神进行理论探索、实践探索,努力破解这两大难题,掌握这三大规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正是在这个基础上提出的。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反映了人类社会进步的客观规律。共产党人进行前仆后继的英勇斗争,是为了解放全人类,创造一种崭新的人类文明,这就是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和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协调发展的崭新文明。实际上,这就是共产党执政的规律,社会主义发展的规律,中华民族振兴的规律。这三者如果不能协调,不能融为一体,社会主义就不能胜利,共产党的执政就不能稳固,中华民族就不能振兴。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的十几年,是人民共和国历史上闪光的年代,它生动地、雄辩地证明了坚持“三个代表”确实是我们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和力量之源。这13年,综合国力大幅度跃升,人民生活大幅度改善,国际地位大幅度提高,社会保持长期稳定。这13年,中国的发展进步,震动了整个世界,中国人民已经走到了创造世界历史的舞台中心。
曾经有人说,“三个代表”的内容以前都讲过了,没有新东西。不错,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经对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有过很多论述,但是,把这三者统一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作为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是第一次,这就是创新。也有人说,三个代表不就三句话嘛,并不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他哪里知道,“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像高山,像大海,蕴藏着博大精深的道理,是我们党80多年奋斗的经验结晶,是千百万共产党员和亿万人民群众集体智慧凝炼而成的,而且包含着几千年中华民族文化的思想精华。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又有重大的发展。在坚持和完善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过程中,深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课题,系统回答了共产党在执政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课题,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三次历史性飞跃,成为中国共产党在新的时代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这是我们党指导思想上的伟大创新。
二、奋斗目标的创新
党的十六大确定,从现在起20年之内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是我们党在奋斗目标上的创新。为什么说是创新?把中国老百姓传统的社会理想改造为共产党阶段性的奋斗目标,这就是创新。
小康这个概念,在中国历史上很早就提出来了。《诗·大雅·生民》里面就有这样的句子:“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意思是老百姓非常穷困辛苦,希望过安居乐业的小康生活。后来,《礼记》专门论述过小康社会,认为是比“大同”低一个层次的社会形态。在小康社会里,一切都是合乎礼仪的,就是用礼仪来“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总之,是用礼仪来调节社会关系。这样的小康社会历史上从来没有存在过,也不可能存在。这只是一种理想,或者说是一种幻想。正因为这种小康社会只是一种理想,人们就很向往它,越是不能实现,人们越是向往它,士农工商各个阶层都向往它。这样,小康社会在中国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有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
邓小平具有非凡的创造力和洞察力,他注意到了小康理想的群众基础和文化影响,他第一个提出来把小康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1979年,他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说,到2000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要翻两番,人均800美元,广大群众过上小康生活,这是中国式的现代化。这样一个目标提出来之后,从80年代以来,在改革开放的大潮当中,我们党领导人民加大力度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改善人民的生活,特别是用极大的努力,来解决贫困问题。贫困,伴随着中华民族走过了几千年。一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初,全国贫困人口还有2.5亿。这么多的贫困人口,我们怎么能够达到小康社会呢?所以我们党和国家实行了巨大的、艰苦的扶贫攻坚计划,到2000年终于取得很大的胜利,2.5亿的贫困人口,最后剩下了3000万。在全世界贫困人口不断增长的情况下,中国的贫困人口大幅度下降,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提前达到800美元,总体上实现了小康。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哪一朝哪一代哪一个政府曾经创造过这样的奇迹呢?没有。只有中国共产党,只有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社会主义中国创造了这样的奇迹。但是,千把美元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很不稳定,也很不平衡,现在还有3000万贫困人口,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困难还很大。
从现在起到2020年,是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为了抓住这个战略机遇期,一定要确立一个切合实际的、具有感召力的奋斗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这样一个奋斗目标。我们共产党员的奋斗,是要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可是共产主义是要在社会主义高度发展的基础上才能达到的,这要几十代人,甚至上百代人坚持奋斗才能达到。对于现时的普通群众来说,这种理想可望而不可及。只有小康社会,既跟远大理想联系在一起,又跟普通群众过美好生活的愿望直接联系在一起,这样的奋斗目标才是可望而又可及的。这样的目标才是切合实际的,才具有感召力、凝聚力。所以把历史上传统的社会理想改造成为我们党阶段性奋斗目标,这是一大创新。这个目标不仅仅是丰衣足食、安居乐业,也不仅仅是全社会要讲礼仪。我们要建设的小康,是每个人和社会全面发展的社会,就是说,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社会。
大会报告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分解为四个方面,第一方面是社会生产力要有很大发展,到2020年国民生产总值要比现在翻两番,达到35万亿左右,人民真正过上富足的生活。第二个方面是社会主义民主要更加完善,法制要更加完备,人民群众的政治经济文化权益要得到切实的保障和尊重。社会要很安定,让人们真正能够安居乐业。第三个方面是我们要建设一个学习型的社会,要发展科技教育,使人的科技文化素质、道德素质、健康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第四个方面是我们的生态环境要得到很大的改善,要走出一条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文明道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既积极,又非常实际,既是可以做到的,也是必须经过努力奋斗才能够做到的。
建成小康社会之后,毫无疑问,中国人民的生活会更加美好幸福,我们的祖国会更加富强繁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会更加显示出它的优越性。
三、发展思路的创新
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发展是会遇到障碍的,必须有坚定的意志和坚强的决心,大会表明了这样的意志和决心。报告中讲:“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都要坚决冲破,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都要坚决改变,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都要坚决革除。”
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是人类历史上最壮丽的事业,这样的发展必须有全新的思路,十六大体现了发展思路的大创新。
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这个问题上,最根本、最关键、最基础的创新就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们曾经希望国家发展得快一些,搞过大跃进,但是没有成功。为什么呢?就是不符合经济发展规律,没有找到真正能够使社会生产力得到解放的好体制。从世界范围来说,现代经济运行体制,各个国家虽然很不相同,但总括起来无非是两种:一种是市场经济体制,一种是计划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体制是西方国家发明的,计划经济体制是苏联发明的。这两种经济体制各有长处,但是都有很大的弊端。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中国人创造了一种崭新的现代经济运行体制,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邓小平作出了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的科学论断,江泽民则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整概念。这样一种经济体制,把市场的优势和计划的优势结合起来,把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结合起来,把社会资源和人的创造性结合起来,确实有极为强大的生命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平均是9.5%,相当于这个期间世界平均增长速度的3倍,就是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亚洲金融风暴吹倒了周边许多国家的经济,中国经济却能够岿然不动,就是因为我们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近一两年,世界经济一片低迷,中国经济能够蓬勃发展,也是因为我们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样一个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我们终于找到了,这种可以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现代经济运行体制,是中国人对人类的大贡献,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大发展,是真正值得骄傲和自豪的体制创新。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处于初创时期,还不成熟,还不完善,我们还要继续走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创新之路。
十六大报告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中心,提出了包括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等八个方面的体制和机制创新,都是改革和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只要全党和全国人民认真贯彻实施,将会使我们的社会生产力得到更大的解放。
政治文明这个词是马克思提出来的,他曾经写过一个研究计划,其中一个题目就是“政治文明”。可能是忙于写《资本论》,没有来得及对政治文明作系统的论述。十六大报告把政治文明建设作为我们的重要目标定下来,意义非常大。说到政治文明,它并不是什么高深玄妙的东西,其实是跟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在当代中国,我们所说的政治文明实际上就是共产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辩证统一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这样的民主形式究竟好不好?要从社会实践效果来看。一个最基本的事实是,我们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实现近13亿人口的民族团结、社会安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人民安居乐业。除非有极端的偏见,任何人都不会否认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但是符合中国国情的,而且是先进的,文明的。
我们非常清楚地看到,中国社会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建设,也处于初级阶段。因此,我们要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既坚定不移,又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推进政治文明建设和制度、体制的创新。其中,主要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发展党内民主,扩大基层民主。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就是发展先进文化。
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这样的文化是历史上没有的,是要通过文化创新才能建立起来的。
这样的文化创新,对中国共产党巩固执政地位,对于社会主义的生存和发展,对于中华民族的全面振兴,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怎样进行文化创新,十六大报告强调要从六个方面入手。
第一是要巩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要使它们深深扎根在人民大众的心田里和社会文化的土壤中。我们可以从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引出一个借鉴。中国封建社会能够延续几千年,除了有封建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之外,以孔孟之道为代表的封建文化思想的普及化起了重大作用。由于这种思想文化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影响到社会的所有阶层,使封建制度有超常的延续性和再生力。不管怎样改朝换代,甚至农民或少数民族人士登上龙庭宝座,都会按孔孟之道去再建封建社会。如果我们党的指导思想,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渗透到当今社会的一切领域,扎根于亿万人民的心中,中国社会主义的命运就绝对不会像苏联那样。
第二是弘扬民族精神,发展传统文化。
第三是构建社会主义道德体系。
第四是全面提高全体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第五是发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第六是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创建先进文化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在当代中国人民的伟大奋斗中,必将迎来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高潮,创造出更加灿烂的先进文化。
四、党建工程的创新
十六大报告,新修改的党章,以及大会的全部进程,都体现了党建工程的创新。
党建工程的创新,核心是执政的共产党怎样保持先进性的问题。执政的共产党的先进性,就是她的生命线,如果失去了先进性,她就必然丧失自己的执政地位,必然被历史和人民所抛弃。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执政的共产党保持先进性的问题是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必然要提出来的。
马克思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任何社会形态当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它是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社会形态,当它存在的物质基础在旧社会的胞胎里成熟之前,它也是绝不会产生的。
用马克思的这句话来分析我们所处的时代是非常贴切的。资本主义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还没有发挥出来,所以资本主义还存在着,还有很多富强的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存在的物质条件已经在旧社会的胞胎里成熟了,所以有了无产阶级革命,有了一大批社会主义国家。这样,现实社会中就存在着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两种不同类型的国家同时存在着,这就必然会有矛盾,有冲突。而现实的社会主义国家都是在过去比较落后的、贫穷的国家产生的。这样,在这种对立当中,在这种矛盾当中,在经济上、文化上、科技上、军事上,社会主义国家处于被动地位。在这种情况之下,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社会主义能不能坚持下去,能不能取得最后胜利,关键在共产党。共产党强则社会主义兴,共产党弱则社会主义亡。共产党怎么能够强,必须保持先进性。
解决执政的共产党保持先进性的问题,历史重任落到了中国共产党人身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为了解决这个历史性的课题而提出来的。所以十六大把它确定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
为了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以改革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增强党的活力,十六大报告强调要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要健全民主集中制,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要改进党的作风,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总之,我们党要坚持与时俱进,理论上不断有新发展,实践上不断有新创造,始终与时代发展同步伐,与人民群众共命运。
新修改的党章规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这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党的性质上的必然反映。中国共产党现在已经不是一个革命党,而是一个执政党,是在一个社会主义大国执政的党,她不仅要为本阶级负责,还要为全国人民负责,为整个中华民族负责!两个先锋队的提法更完整地表述了中国共产党的性质。这样表述非常有利于巩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有利于我们党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进步力量,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十六大在党建工程上一个重大创新是实现了平稳的、顺利的新老交替,一大批老的领导同志退出了中央委员会,他们很欣慰地把领导中国发展的接力棒交给了年轻一代,这是出乎世界上许多人预料的。
共产党是为全人类的解放而奋斗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内领导班子的新老交替应当是很自然的事情。但因为种种历史原因,长期以来很不容易做到。在这一次大会上,十五届中央政治局中一大批老同志,在身体健康,经验丰富,威望很高的情况下,欣然退出中央领导岗位,让朝气蓬勃的年轻一代走上第一线,使党的事业充满青春活力。这是什么精神?这是无产阶级革命家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生动体现,也是党建工程中将永载史册的创新壮举。
五、思想路线的创新
关于思想路线的论述,大会报告强调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这具有关键性的意义。
“与时俱进”这个词最早是在《易经》里面出现的,《易经》的“益卦”中有这样一句话:“天施地生,其益无方。凡益之道,与时偕行。”意思就是说,给民众带来利益,就像上天降下雨露,大地滋生万物,没有什么固定的方法。如果抓关键,就是要随时令进行,把握时机办事。这里说的“时”,就是“时机”、“时代”。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真理,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不断地前进,才能永葆青春。中国共产党要为人民谋利益,也必须要使自己的理论、方针、政策与时俱进,而且要把握时机,既不落后于时代,又不超越阶段。
一个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与时俱进,就必须创新。只有创新,一个民族才有力量;只有创新,一个国家才能兴旺发达;只有创新,一个政党才能永葆青春。
什么是创新呢?创新是人类特有的一种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如果用哲学语言来说,创新就是人发挥主观能动性,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
我们的古人很早就认识到创新的重大意义了。早在商代就有一句很有名的话:“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孔夫子非常赞赏这句话,他说:“日新之谓盛德”,意思是说,如果能够做到天天都创新,那是最高的道德了。
可惜,孔老夫子在这个问题上有点言行不一。他一方面说“日新之谓盛德”,实际做的是“信而好古”,是“克己复礼”,很有一点保守的味道。后来,他的一些弟子发展了他思想中保守的方面,并且走向极端,一直到董仲舒提出“天不变,道亦不变”,这就成了一个反对创新的观念。
这种反对创新的观念对中国社会影响太大了。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停滞不前,跟这样一种消极的传统观念很有关系。
五四运动的一个伟大功绩,就是打破了这种消极的传统观念,激发了中华民族的创新精神,并且把具有与时俱进理论品格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进来了,直接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创造了条件。
但是反对创新的观念根深蒂固,在社会上影响很大,它也自然地会影响到共产党。党内长期不能克服的教条主义就跟这种反对创新的传统观念很有关系。用什么办法克服教条主义?以什么武器激发创新精神?
这个办法、这个武器是毛泽东发明的,就是“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毛泽东是唯物辩证法大师,是知识渊博的革命家。他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找到了“实事求是”四个大字,进行革命的改造。这四个字是东汉史学家班固在一篇传记里面写的,本来是讲做学问应有的严谨态度。经毛泽东一改造,它就成了一个普遍性的哲学概念,它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精髓,成为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经过延安整风,“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大家接受了,实现了全党在政治上、思想上和行动上的高度统一。于是,革命胜利了,新中国建立了。可见思想路线非常重要。
文化大革命之后,中国又面临一个重大的历史转折关头。中国究竟向何处去,议论纷纷。有的人坚持“两个凡是”,有的人要否定毛泽东。这个时候邓小平应党心,顺民意,毅然站了出来。他也是抓关键,抓思想路线,抓真理标准的讨论,最后统一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上来。这个思想路线一确立,改革开放的大道就打开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就蓬蓬勃勃地发展起来了。
我们现在有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不是就可以万事大吉了呢?不是的。时代在发展,历史在进步,人民在创造,新的情况出现了,思想路线也要丰富和发展。就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加上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有什么意义呢?起码有三个意义:第一个意义,它把我们党正确地认识世界,正确地改造世界完全统一起来了,强调了实践性。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着重强调的是怎么去认识世界;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则强调了正确地改造世界。第二,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前提是认识的主体、实践的主体自身不能停滞,要与时俱进,这是对认识主体、实践主体更高的要求,是对党的先进性,党的自觉性的要求。第三,加上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突出了时代精神。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科技革命化,人们生产生活方式变化太快。如果不能与时俱进,不创新,就没有先进生产力,没有先进文化,也没有人民的根本利益。所以,十六大对党的思想路线丰富发展意义特别大。如果我们十几亿人口,6000多万党员,大家都能掌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思想路线,什么样的人间奇迹创造不出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怎么可能不实现呢!
标签:党的十六大论文; 世界历史论文; 中国共产党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时政论文; 政治文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