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产业结构影响研究(下)_重工业论文

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产业结构影响研究(下)_重工业论文

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产业结构的影响研究(之二),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之二论文,产业结构论文,外商论文,直接投资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外商投资的结构性倾斜扩大了我国三次产业发展水平和国际竞争力的差别。外商直接投资不仅带来了资金、技术、管理经验、信息等重要的生产要素,且更有意义的是通过这些要素的注入及组合,改善了原有企业和产业的资源配置状况,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和产业发展水平。同时,外商投资企业的进入带来了来自外部挑战和冲击,加大了国内产业的竞争程度,而竞争机制对产业的技术进步和生产率提高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因为这两方面,外商投资的产业倾斜也影响着不同产业发展水平及其国际竞争力的变化。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高速演进的过程中,加上改革前片面推行工业化战略,工业部门与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相比本来就有较好的技术经济装备和较高的产业发展水平。而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90年代以来外商直接投资又主要集中于工业部门,对第一产业的投资很少,对第三产业的投资比重偏低,因而对三次产业的经济技术发展产生了明显不同的影响,使工业与第一、三产业的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幅度扩大。

另一方面,外资企业的进入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和冲击,加剧了产业内部的竞争程度,这对外商投资多寡和比重不同的产业同样带来不同的影响。工业部门尤其是制造业中由于进入了大量外资企业,从80年代中期以来大多数产业内部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竞争机制对产业的技术进步和生产率提高起了有力的促进作用;而第一、三产业在外资企业进入较少从而外部冲击度较低的条件下,产业内部的竞争程度也明显较低,竞争机制没有对产业生产率的改进发挥有效的调节作用。由竞争机制作用不同而导致的产业生产率改进状况的不同,也使工业与第一、三产业的发展水平差距趋于扩大。

从三次产业的相对生产率(产业增加值比重与劳动力比重之比)的变动看, 以当年价格计算, 第二产业与第一产业的相对生产率之比由1990年的4.31扩大为1997年的5.62,第三产业与第二产业的相对生产率之比由0.87扩大为0.59;而以不变价格(1990年价格)计算,三次产业的相对生产率扩大的幅度更大,1997年,第二产业的相对生产率为第一产业的6.79倍,第三产业的相对生产率只有第二产业的0.46。而第三产业与工业的相对生产率之比,以当年价格计算由1990年的0.77 下降为1997年的0.51,以不变价格计算则下降到只有0.38,第三产业的相对生产率只有工业的1/3多一些。从国际比较看,实证研究的多国模型表明,在我国所处的人均收入水平和工业化阶段,三次产业的相对生产率应当是趋于缩小的,尤其是第三产业与工业的相对生产率是趋于接近的,而我国90年代以来三次产业的相对生产率特别是工业与第一、三产业的相对生产率却出现逆趋势变动而大幅度扩大。这种情况,虽然具有多方面的原因,但外商投资的产业倾斜所造成的三次产业之间的资源配置状况和竞争机制的不同变化及其作用,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

与产业发展水平和生产率相联系的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变化。在工业尤其是制造业部门,外商大规模投资带动了对外贸易尤其是出口量的迅速增长,国内企业在熟悉国际市场,从事国际经营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同时也在扩大对外开放和迎接国际挑战中得到了锻炼,因而大多数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大大增强;而在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很多部门,由于外商投资较少,来自外部的冲击度较低,缺乏国际挑战和竞争的锻炼,加上产业发展水平和生产率提高缓慢,国际竞争力没有得到明显改善。

(二)外商投资对我国工业结构变动的影响

1.外资工业的结构倾斜助长了我国消费品工业的过度扩张。我国轻、重工业的统计口径与国际口径不一致,但却有一个好处,就是明确区分了消费品工业与生产资料工业,从而有利于我们分析工业结构变动与消费和投资变动的关系。近几年我国工业消费品相对过剩,生产能力大量闲置,除了城乡消费需求增长趋缓的原因之外,主要是由于在工业比重过高的条件下工业结构向轻工业倾斜,80年代中期以来消费品工业一直高度扩张。而消费品工业的过度扩张,可以说是由非国有经济过度集中于消费品工业导致的,其中外资工业的产业构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表9 外资工业在我国轻、重工业结构中的地位

外资工业占全部工业的比重① %

增加值 产品销售收入 固定资产净值②

1993年

轻工业 13.3

13.0

12.9

以农产品为原料

12.2

11.9

12.6

以工业品为原料

15.6

15.0

13.6

重工业 5.35.94.9

采掘工业 0.10.10.1

原料工业 0.33.14.6

加工工业 9.99.79.0

1997年

轻工业 24.8

28.2

25.2

以农产品为原料

22.1

25.3

24.7

以工业品为原料

30.4

33.3

26.0

重工业 13.2

15.1

13.2

采掘工业 2.12.20.4

原料工业 9.48.2

12.6

加工工业 21.8

24.2

19.9

1998年③

以农产品为原料

29.0

33.1

29.6

以工业品为原料

24.6

29.0

27.1

重工业 37.5

40.0

33.8

采掘工业 0.40.70.4

原料工业 10.29.6

12.2

加工工业 27.0

29.2

24.4

外资工业占全部工业的比重① %

流动资产②利税总额

1993年

轻工业 12.5 11.8

以农产品为原料11.7

9.9

以工业品为原料13.9 15.7

重工业

5.6

6.5

采掘工业

0.2

0.5

原料工业

3.4

2.5

加工工业

7.9 13.3

1997年

轻工业 26.5 18.9

以农产品为原料24.4 16.1

以工业品为原料29.9 26.8

重工业 13.4 16.1

采掘工业

0.9

5.6

原料工业

8.2

9.5

加工工业 19.2 30.2

1998年③

以农产品为原料30.3

以工业品为原料26.9

重工业 35.6

采掘工业

0.7

原料工业

9.3

加工工业 23.6

注:①外资工业和全部工业均为独立核算工业企业数据。②均为年平均余额数据。③为全部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在500 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的数据。

资料来源:根据《工业统计年报》(1993、1997、1998)有关数据计算。

在独立核算工业企业中,外资工业占轻工业的比重大大高于重工业。从产出指标看,1993年,外资工业占全部轻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3.3%,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为13.0%,而占全部重工业的增加值和产品销售收入比重分别只有5.3%和5.9%;到1997年,外资工业在轻工业增加值和产品销售收入中的比重上升为24.8%和28.2%,在重工业中的同样比重只上升到13.2%和15.1%。从生产能力看,外资工业占轻工业固定资产净值和流动资产(均为年平均余额数据)的比重,1993年分别为12.9%和12.5%,到1997年上升为25.2%和26.5%,而在重工业中的这两个比重,1993年为4.9%和5.6%,1997年为13.2%和13.4%,均大幅度低于在轻工业中的水平。

1998年,在全部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在500 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的新统计口径中,外资工业占轻工业的增加值和销售收入的比重为29.0%和33.1%,而占重工业的同样比重为15.5%和18.1%;外资工业占轻工业的固定资产净值和流动资产的比重为29.6%和30.3%,而占重工业的这两个比重为14.5%和15.9%;轻、重工业的比例差别更加突出。外资工业的结构性倾斜,使其对我国轻工业的影响明显大于对重工业的影响,而成为推动我国工业结构变动和消费品工业扩张的一个重要因素。

我国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的增加值构成,1992年轻工业占37.9%,重工业占62.1%,到1997年,轻工业的比重上升为40.2%,重工业的比重降低为59.8%;工业固定资产净值(年平均余额)的构成,轻工业和重工业之比1992年为30.0%:70.0%,1997年为30.3%:69.7%。这种变化,是消费品工业进一步扩张的表现,也是工业消费品相对过剩和生产能力大量闲置的原因,而外资工业的结构性倾斜在其中起着不可忽视的助长作用。

2.外资工业的结构倾斜加快了我国工业结构的高加工度化进程。外资工业高度集中于制造业,而在制造业中又主要集中在加工工业。从表9可以看到,外资工业对我国加工工业的影响大大高于原料工业, 从而对我国工业结构的高加工度化进程起了明显的推动作用。

1993年,外资工业在以工业品为原料的轻加工业中的增加值比重和产品销售收入比重分别为15.6%和15.0%,在重加工业中的同样比重为9.9%和9.7%,而在原料工业中的这两个比重分别只有0.3%和3.1%;到1997年,外资工业占原料工业的增加值比重和产品销售收入比重提高到9.4%和8.2%,但占以工业品为原料的轻加工业的比重提高到30.4%和33.3%,占重加工业的比重提高到21.8%和24.2%,占加工工业的产出比重仍高于原料工业的比重。在1998年的新统计口径中,外资工业在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中的增加值和产品销售收入比重,原料工业为10.2%和9.6%,而以工业品为原料的轻加工业为37.5 %和40.0%,重加工业为27.0%和29.2%,加工工业与原料工业的比重差别更明显。

外资工业在加工工业固定资产净值和流动资产(年平均余额)中的比重与原料工业相比也大体如此,前者大幅度高于后者,只不过外资工业在原料工业中的资本有机构成较高,所以占固定资产净值的比重相对高于占产出和销售收入的比重。同时,由于利润率不同的原因,外资工业占加工工业利税总额的比重又更大幅度高于其在原料工业中的同样比重。

总之,由于结构倾斜的存在,外资工业占我国以工业品为原料的加工工业(包括轻、重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目前已接近1/3,占加工工业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已达到1/3,而占原料工业的这两个比重只有10%左右。这个特点,使外资工业的迅速发展更多地推动了我国加工工业的扩张,加快了我国工业结构高加工度化的进程。

3.外资工业的结构倾斜促进了我国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外资工业不仅拥有较好的设备,较高的技术,较强的管理,而且在加工工业中相对集中于技术密集型产业和深加工行业。在这些产业中,外资工业的比重较高,并且上升明显较快。这对我国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与国有工业和集体工业相比,外资工业中机电产业的比重明显较高,其中尤以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更为突出。从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的资料看,国有和集体工业中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的增加值比重分别为1.9%,而外资工业的比重高达14.4%; 国有工业和集体工业中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增加值比重分别为5.1%和4.4%,而外资工业的比重为7.3%。

表10 外资工业占我国制造业各行业的比重变动(增加值)

外资工业占全部工业的比重①%

1993 1995 1997 1998②

全部制造业 9.2 19.5 20.6

24.8

食品加工业 7.4 20.6 19.0

22.3

食品制造业13.9 32.4 35.5

37.2

饮料制造业13.1 21.2 24.4

26.9

烟草加工业 0.5

0.6

0.60.7

纺织业11.3 20.3 18.0

19.1

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 30.6 50.0 43.7

49.0

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29.7 51.2 47.3

53.5

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 17.3 24.6 23.2

28.0

家具制造业15.2 27.8 24.3

40.6

造纸及纸制品业11.5 15.9 17.9

23.5

印刷业,记录煤介的复制 7.0 16.5 17.3

29.2

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28.0 40.6 42.1

61.3

石油加工及炼焦业

0.9

0.7

3.11.4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7.8 13.6 14.9

17.4

医药制造业13.4 25.6 24.7

22.9

化学纤维制造业 8.4 10.0 15.8

42.3

橡胶制品业11.4 23.3 20.1

31.4

塑料制品业20.3 31.1 31.6

40.4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3.8 11.7 10.7

15.4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1.3

4.7

2.94.3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4.2 10.1

9.99.7

金属制品业 8.6 23.6 22.9

31.9

普通机械制造业 5.9 14.4 13.7

18.3

专用设备制造业 5.0 10.0 10.4

13.7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11.3 23.0 23.9

26.4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9.2 23.1 23.2

25.5

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 34.6 58.8 61.3

58.6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 23.9 36.9 39.3

49.4

其他制造业14.933.9

42.9

注:①外资工业和全部工业均为独立核算工业企业数据。②为全部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数据。

资料来源:根据《工业统计年报》(1993、1998)、《全国第三次工业普查资料汇编》、《中国统计年鉴》(1998)有关数据计算整理。

从外资工业占各行业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看(表10),在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中,外资工业的比重,1993年分别为34.6%、11.3%、23.9%和9.2%,到1998年分别上升为58.6%、26.4%、49.4%和25.5%;在医药制造业和化学纤维制造业中,外资工业的比重也由1993年的13.4%和8.4%上升为1998年的22.9%和42.3%; 与加工度较低的纺织业相比,加工度较高的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中,外资工业的比重明显较高,上升较快(由1993年的30.6%上升到1998年的49.0%)。

从外资工业占各行业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看,分布情况和发展趋势大体相同,而且在机电产业中的比重更高。1998年,外资工业在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的销售收入比重达到63.9%,在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品机械制造业的比重达到59.2%,在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中的比重也达到29.7%。

从产品销售收入的集中度看, 根据有些学者的计算(郑京平等, 1998),在占行业产品销售收入30%的前几位企业中,外资工业企业占销售收入最高(超过20%)的有9个行业,其中机电行业有3个,分别为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还有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大多数为相对技术密集型产业。

从外资工业在各行业固定资产中的比重看,技术相对密集的机电行业和加工深度较高的行业的比重也明显较大。

因此,外资工业的产业倾斜,与其较先进的技术装备和较高的技术水平一起,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

(三)外商投资对我国第三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

由于缺乏有关的统计数据,我们无法直接分析外资企业在第三产业各行业中的比重及其变动,但从外商投资在第三产业内部的分布及其变动看,我们可以大体判断外商投资对我国第三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

1.外商投资推动了房地产业和社会服务业的扩张。80年代外商对我国房地产业和社会服务业的投资占了整个第三产业的60%左右,到90年代以来上升为70%左右;在1998年末登记注册的外资企业中,房地产业和社会服务业的外资企业在注册资本、外方注册资本和投资总额中均占了70%多。90年代以来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中房地产业的比重稳定上升,社会服务业的比重大幅度提高,与外商投资的这种结构倾斜有较大关系。

表11 外资工业占我国制造业各行业的比重变动(产品销售收入)

外资工业占全部工业的比重① %

1993 1995 1997 1998②

全部制造业

9.2 21.1 22.9 27.3

食品加工业

8.6 21.2 23.6 25.5

食品制造业 11.6 30.5 35.0 38.3

饮料制造业 13.1 26.2 25.0 29.4

烟草加工业

0.5

0.7

0.9

0.8

纺织业

8.8 17.9 28.7 21.0

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31.2 50.8 44.9 50.5

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 34.3 54.1 50.1 55.5

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17.4 27.3 27.1 35.1

家具制造业 17.2 30.7 29.8 31.0

造纸及纸制品业

8.3 17.0 19.6 26.6

印刷业,记录媒介的复制7.9 18.3 20.8 30.4

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 26.6 50.7 49.3 61.2

石油加工及炼焦业 0.4

1.4

4.1

4.6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5.8 12.6 14.2 17.0

医药制造业

9.9 18.3 20.2 21.2

化学纤维制造业

8.3 12.7 17.5 36.9

橡胶制品业

8.9 25.0 23.1 31.9

塑料制品业 18.8 33.1 33.0 41.2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4.1 11.4 11.5 15.7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1.9

6.2

4.0

5.4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4.1 12.5 11.8 13.4

金属制品业

9.7 26.6 30.0 35.7

普通机械制造业

6.0 14.5 16.1 19.6

专用设备制造业

5.1

9.0 10.5 13.8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12.0 25.2 22.8 26.4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9.2 24.2 27.2 29.7

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33.7 60.8 62.5 63.9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23.0 38.3 50.7 59.2

其他制造业 12.6 10.7 33.8 41.0

注:①外资工业和全部工业均为独立核算工业企业数据。②为全部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数据。

资料来源:根据《工业统计年报》(1993、1998)、《全国第三次工业普查资料汇编》、《中国统计年鉴》(1998)有关数据计算整理。

2.外商投资对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通信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的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外商对以上部门的投资在第三产业中相对较大,90年代以来对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通信业的投资比重大幅度上升,对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的投资有所下降,对这些产业的产出比重变化(如邮电通信业在第三产业增加值中的比重大幅度上升,贸易餐饮业的比重有所下降)发生了一定影响。

3.外商投资对上述行业之外的第三产业部门的影响较小。至今为止,在金融保险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文教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科研和综合技术服务业等第三产业部门的投资仍较小,这些部门的外资企业的注册资本、外方注册资本和投资总额在整个第三产业中的比重仍很低,因此,外商投资对这些第三产业部门的产出比重变化还没有起多大的作用。

总的说来,由于外商对第三产业直接投资的结构性倾斜也很突出,因而对第三产业的结构变动也发生了明显的影响。

三、扩大利用外商投资与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

上面的分析表明,外商投资对我国的三次产业结构及产业内部结构都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其中既有正面的影响,也有负面的影响。因此,我们有必要通过有关政策措施的导向,使外商投资结构的变动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相一致,至少是改变外商投资结构的不合理倾斜。

(一)外商投资扩大的趋势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

1.“十五”期间外商对我国的直接投资仍将以较快的速度增长。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和体制改革的推进,特别是加入WTO进程的加快, 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在“十五”时期以至下个世纪前10年,我国经济增长仍将保持较高速度,预计GDP 年平均增长速度将达到7%~8%,相应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增长将达到5%~6%,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将继续较大幅度提高,消费结构升级将有所加快,从而城乡市场规模将以较快的速度进一步扩大。这对于外商直接投资尤其是大跨国公司投资来说是一个最大的吸引力。同时,我国大多数地区仍然具有劳动力成本低廉的优势,由于国家大各种人才也比较丰富,各种有利于外商投资的硬软环境以较快的速度不断改善,这些因素也构成了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有利条件。所以总的看来,在“十五”期间以至下个世纪前10年,外商对我国直接投资的增长速度尽管会比90年代明显降低,但仍将以较快的速度增长,外商投资企业的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在我国经济中的地位或比重将继续提高。

2.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是加快第三产业发展和工业结构升级。我国三次产业结构偏差的主要表现是工业比重过高而第三产业比重太低,产业内部结构的主要问题是工业结构的升级缓慢,因而“十五”时期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是大力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和工业结构的升级。

“十五”期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是适度控制工业尤其是消费品工业的扩张,大力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90年代以来我国三次产业结构偏差加深的基本原因,是非国有经济大多数集中于工业尤其是消费品工业部门,而对第三产业的很多部门则由于各种问题特别是体制问题进入较少。由此造成的状况是,当大部分工业部门中各种所有制经济的竞争日益激烈的时候,第三产业中的很多部门却依然是国有经济的世外桃园。由于国有经济居垄断地位甚至一统天下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产业中竞争不足,市场机制不能对生产率的提高起有效的调节作用,导致第三产业与工业相比相对生产率明显下降,产出增长速度远远落后于投入增长速度,这是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的根本原因。从这个角度看,要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需要引导非国有经济进入大多数第三产业部门,提高第三产业内部的竞争程度,使市场机制对产业生产率的提高发挥有效的调节作用,也就是说,通过竞争机制推动第三产业相对生产率的提高,从而促进第三产业增长速度和产出比重的上升。

我国工业结构升级缓慢的基本表现是一般加工工业大量扩张,技术密集型工业发展缓慢,所占比重一直较低,工业结构不能实现由高加工度化阶段向技术集约化阶段的转变。而工业结构升级缓慢的原因则在于,当基础工业和原材料工业的基础基本打好,消费品工业有了较充分的发展之后,重加工业特别是装备工业没有得到应有的较快发展,因此影响了工业的装备更新和技术进步,影响了技术密集型工业的较快发展及其比重的较快上升。在这种条件下,要加快工业结构的升级,必须促进重加工业特别是装备工业的发展,以此推动工业尤其是加工工业的装备更新和技术进步,提高技术密集型工业的增长速度和产出比重,也就是说,通过工业结构的适度重型化来推动高加工度化阶段向技术集约化阶段的转变,提升工业结构的水平。

(二)加强对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导向

我国1995年制订、1996年修订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曾对外商投资项目的产业导向做了一些总体性的规定。这些规定虽然对外商投资具有一定的产业导向意义,但并未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要求直接联系起来;同时由于缺乏相应政策措施的支持,在各地利用外商投资的实践中也没有真正发挥有效的作用。

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要求,以及至今为止外商投资的产业构成及其影响看,“十五”期间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大对外商投资的产业导向力度:

1.引导外商加大对第一、三产业的投资力度,相对降低对工业的投资比重。从国际直接投资的产业分布看(王洛林,1997; 陈继勇等, 1999),对第三产业的投资比重自80年代以来迅速上升。就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来说,第一产业吸收外资的比重大体稳定在20%左右(1975年为20.6%,1990年为21.9%),第二产业的外资比重由1975年的55.9%下降为1990年的48.6%,而第三产业的外资比重则由23.5%上升为29.5%。从80年代至90年代初期,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中第三产业的外国直接投资增长率大幅度高于第二产业,第一产业的外资增长率也略高于第二产业,其中工业或制造业的外资比重和相对增长率都明显降低。

而我国目前第一产业的外商投资比重仍很低,第三产业的外资比重也偏低,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占了外商投资的绝大多数。在1997~1998年的外商实际投资中,第一产业的比重只有1.4%, 第三产业的比重为28.2%,而第二产业的比重达70.4%,其中工业的比重高达66.6%。另一方面,我国第一产业的发展层次尤其是科技水平很低,第三产业的发展严重滞后,工业的规模却已经过大,产品相对过剩和生产能力闲置相当突出。因此,应当引导外商投资更多地进入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以加强农业的发展水平特别是科技水平,促进第三产业的较快发展和生产率水平的较快提高,相应地降低对工业的投资比重,以适应和有利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推进。

2.引导外商增加对重加工业的投资,相应地减少对消费品工业的投资。目前外商对我国工业的实际投资中,大概有近60%分布在消费品工业,在重工业的投资比重只有40%多一些。外资工业占我国消费品工业增加值、产品销售收入以及固定资产净值和流动资产的比重约为30%,而占重工业的同样比重只有15%左右;外资工业占以工业品为原料的消费品工业的增加值比重和产品销售收入比重1998年为37.5%和40%,固定资产净值比重和流动资产比重为33.8%和35.6%,而占重加工业的前两个比重为27%和29.2%,后两个比重为24.4%和23.6%。但是,我国消费品工业的产品相对过剩和生产能力闲置比重工业更加突出,“十五”期间工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方向是适度重型化,加强重加工业尤其是装备工业,相应控制消费品工业的投资规模和增长速度。因此,需要引导外商对工业的投资更多地转向重加工业尤其是装备工业部门,相应地减少对消费品工业的投资比重。

3.引导外商增加对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投资,相应减少对一般加工工业的投资。目前外资工业虽然在机电工业中占有较高比重,对我国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起了一定作用,但外资工业同时在不少一般加工工业中也占有较高比重,这部分工业主要来自港澳台商的中小企业投资。从推动我国工业结构升级的角度看,“十五”时期需要加快技术密集型产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相应地控制一般加工工业的投资规模和增长速度,因此,应进一步重视吸引大型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引导外资更多地进入技术密集型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同时减少对一般加工工业的投资比重。

80年代后期以来,国际直接投资的产业分布具有由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的趋势,其中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吸收外国直接投资的增长速度很快,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直接投资也越来越多地投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我们应当利用国际直接投资的这种产业变动态势,加大对大型跨国公司的引资力度和对外商投资的产业导向力度,以此来带动我国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

4.引导外商投资更多地流向一些薄弱的第三产业部门。外商对我国第三产业的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房地产业和社会服务业,以及商业和交通运输等部门,而对金融保险业、卫生体育、社会福利业、科研和综合技术服务业、以及教育和文化艺术等部门,目前外商投资仍较少,所占比重很低。这些属于较高层次的服务业部门,在我国的发展水平明显较低。同时,由于这些部门中国内的非国有经济也很少进入,国有经济的垄断地位甚至一统天下没有根本改变,行业中经营效率差,相对生产率低。“十五”期间我国需要加快这些行业的发展并提高其经营管理水平,这既关系到国内需求的扩大,也关系到其他产业发展水平的提高,如金融保险、科研服务、综合技术服务、教育等部门,就直接影响着其他行业的有效运行和发展。随着我国加入WTO 进程的加快和对外经济政策的调整,这些第三产业部门势必要扩大对外开放程度,因此,应当有步骤地引导外商增加对这些行业的投资,以促进这些行业的发展和经营效率的改善。

对于我国第三产业中一大批发展水平明显滞后又关系到我国整个市场经济运行和其他产业发展水平提高的行业,促进其加快发展并提高效率的基本途径,是尽快通过推进相应的体制改革,打破国有经济的垄断地位,提高行业中各种所有制的竞争程度和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而要推动这个进程,既要通过有关的民间投资产业政策,积极鼓励国内民间资本和民间企业的进入,也要通过相应的外资产业导向政策,合理引导外商投资更多地流向这些行业。

另一方面,对于大多数第三产业部门来说,国内民间投资和外商直接投资的扩大以及由此带来的较快发展,也是解决我国沉重的城市就业问题和加快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一个重要出路。

标签:;  ;  ;  ;  ;  ;  ;  ;  ;  

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产业结构影响研究(下)_重工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