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存在_政治论文

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存在_政治论文

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存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政治理论论文,思想论文,价值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时下各大学的领导者和相关教师都关切和讨论着如何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 和实效性,增强这些课程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问题的过程中,我们也需要对一些 基础理论进行研究。其中一个基础理论就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属性与满足大学生的 思想政治发展需求之间的关系,亦即课程的价值问题。这一问题是解读思想政治理论课 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的基础之一。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讨论的仅仅是思想政治 理论课的基本属性,并且这些属性的一部分是“实然”状况,还有一部分则是“应然” 含义,是指今后需要加以重视并从外部赋予的属性。只有具备了这些属性,思想政治理 论课才能更好地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发展乃至成才需求紧紧挂钩,才能产生应有的吸引 力、感染力和说服力。

一、如何更好地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价值是一个严峻问题

众所周知,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究其课程设置的重要性,一向被认为 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 观的“重要途径”,其价值不容忽视。多少年来,在广大教师与大学生的共同努力下, 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广大任课教师的努力也得到大学生的普遍认可 。然而,面临着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迫切性和必要性越来越突出 ,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据有关调查表明,也有学生对待课程采 取消极态度,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动力不足,课程的效果产出与资源投入不成正比等 。(注:参阅佘双好、游洁:《大学生对“两课”教学的认识与评价调查分析》;檀江 林:《对我校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问卷调查及结果分析》。载刘书林、刘雄涛主编 :《21世纪高校德育课程论》,南海出版公司2004年版,第276~297、315~337页)

从价值分析的角度看,我们论证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问题,至少必须说明以下三个 紧密相连的问题,即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属性是什么?大学生有哪些思想政治方面的 需求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来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属性与满足大学生的这些思想 政治发展需求乃至成才需求之间的关系如何?这三个问题是围绕着主客体关系而展开的 。在这里,主体就是大学生,是大学生不断发展和丰富的各种需求,而客体就是思想政 治理论课,也包括课程属性以及相关教师的素养。其实,主客体的关系可以有认识与被 认识、改造与被改造以及客体属性对主体需求是否有满足关系等多方面去考察。我们这 里讨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存在,主要是从课程属性与大学生的有关需求之间能否建 立起紧密的满足关系、满足程度、共享程度与持久程度等角度来审视。也就是说,课程 的属性是价值存在的客观基础,而对大学生的若干需求的满足程度则是评价价值大小的 最重要尺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是建立在课程客观属性和大学生主观需求基础上的 产物。因此,我们不能脱离任何一方来空谈价值,而教师的作用可以理解为决定课程属 性的关键性因素,他们将理论本身的品质与社会意识形态的要求有机、巧妙地结合起来 ,没有他们的努力,大学生对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的兴趣、动机至少没有现在那么明显与 直接。一般而言,如果课程属性与大学生需求两者之间存在着满足关系,那就证明有价 值;至于价值有多大,则还需进一步考察这些课程属性对大学生需求的满足程度,亦即 我们平时所说的“入脑”、“入耳”的状况,还可考察大学生乐意接受思想政治理论教 育的普遍程度即共享程度,甚至还包括接受这些教育影响的持久程度等。由于这些研究 需要大量细致并且可能是长期的实证调查,况且不同内容的教育效果的呈现往往有程度 不同的时间滞延,有些效果可能要在学生毕业就业后才能呈现,再说学生的行为及后效 并不完全是接受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结果,因此这种研究有很大的艰巨性和复杂性。 人们目前还没有开展这方面的研究,于是只能根据经验,并且仅是笼统地勾连两者的关 系。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属性

在大学中设置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这种政治教化功能是 任何统治阶级都高度重视的,它是一种旗帜,又是一种鲜明的阶级标志。一般而言,它 有以下基本属性:

首先是意识形态性(亦即政治性)。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识形态属性是由党和国家所规 定的,作为向大学生传达占统治地位的理论体系和思想体系的主要内容,其目的是实施 政治社会化,使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体来说,是为 了促进大学生的政治认知深化和政治认同,逐步培养大学生有明确的政治意识(即有善 于从政治角度认识问题与审视问题的思路和习惯)和政治原则性及政治敏感性等,亦即 现代社会公民所必须具备的政治素养。大学生是即将踏上社会工作岗位的未来从业人员 ,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性质如何将直接影响到其社会效果的好坏。因此,大学生必须具 备一定的思想政治理论素养,而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通过 思想政治理论课。

其次是理论性和思想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程可分为理论教育类与思想品德教 育类两部分。其中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课程是整个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基础性作用的部 分。“它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启迪、引导学生理解辩证唯物主义原理是唯物主义 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树立科学的世界观。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课程的有效性,在 于理论的说服力,并能联系实际科学论证。思想教育课程是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 运用相关学科理论和方法,紧密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社会实际,启迪学生思考和探讨 有关人生、理想、道德、心理等方面的问题以及带有共性的思想疑虑和困惑,引导学生 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回答。思想教育课程的生命力在于内容、方法的针对性和互动性。” (注:徐文良:《“两课”困境及前景》,参见刘书林、刘雄涛主编:《21世纪高校德 育课程论》,南海出版公司2004年版,第4~5页)

理论性和思想性通常体现为一定的战斗性和批判性。这是由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内容 所规定的。由于课程的主要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而这些理论和思想的一个重要特征在以往是代表着长期处于被压 迫、被剥削地位的无产阶级和广大劳苦大众的根本利益,而他们的根本利益只有在推翻 整个旧世界后才能得到,即“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他们公开宣布: 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 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85 ~286、2、9、34、9~15、402~403页)列宁曾经评价马克思,认为他“主张‘对现存 的一切进行无情的批判’,尤其是‘武器的批判’,它诉诸群众,诉诸无产阶级”。( 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85~286、2、9、34、9~15、402~403页)简言 之,这种理论的重要特征是革命的、批判的。尽管随着我国无产阶级通过革命成为了统 治阶级,但由于资产阶级的力量依然十分强大,因此我们的意识形态在提出了由革命党 向执政党转型的同时,依然不忘革命与批判的理论品质,以保持对对方意识形态的警觉 ,但同时又突出了与时俱进的品质。值得指出的是,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对这种革命性 品质要有合适的对待,因为对于占有统治地位的阶级来说,它最适宜倡导和谐、兼容为 大,稳定、建设为主的理念,过分看重革命与批判,有可能导致自己的内伤,仿佛某人 免疫系统中发生的超免现象,在杀灭入侵细菌或病毒的同时,也造成自己细胞组织的损 伤。

再次,理性知识的教育性(说服性)。如果从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分类来看,倘若思 想政治理论课程也以一定的知识作为载体的话,那么它更主要是通过这些知性知识来培 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价值分析能力。在这种过程中,它充分运用说理和说服的方式,而 不是行政的甚至强制的方式来影响人。诚如马克思所指出的那样:“理论只要说服人, 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 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85~286、2、9、34、9~15、402~403页)换言 之,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最终魅力在于理论的彻底性,在于这些理论能够科学地解释实 际,更在于这些理论能够揭示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规律,从而指导人们的实践。在这种 过程中,理论的魅力最终会形成“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效果,因此,“当教育的接 受者还没有认可这一理论和思想的时候,如果采取强制性教育,往往会使教育的接受者 产生一种逆反心理。这种逆反心理的存在,就会对要接受的理论产生一种自然排斥”。 (注:顾钰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规律与教学有效性研究》,载《思想理论教育研 究》第1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89页)

第四是规范性与发展性相统一。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反映了党和国家进行思想政治方面 的整合需要,因此用一定的社会规范、章程、命令等要求人们的思想特别是行为符合社 会规定,这是必需的和不难理解的。这一属性也使人们产生了“这类教育主要是守成教 育”的印象,认为它就是教人规规矩矩,并且认为这种课程的属性与社会所倡导的创新 要求不相一致,因为任何创新都具有冲破一定的规则规范的特点。我们不可否认思想政 治理论教育所具有的这种属性,但也应该看到,其实已有不少学者认识到思想政治理论 教育同时也具有鲜明的塑造人和发展人的个性的内涵和属性。因此不能简单认为这类课 程就是教人“循规蹈矩”,或者说是“守纪律”。其实,“守纪律”包含着丰富的内容 ,遵守一定的秩序仅仅是其中之一,正如马卡连科所认为的那样,“我们的学生有时还 有守秩序的纪律,但没有斗争和克服困难的纪律”。(注:[苏]马卡连科:《论共产主 义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62年版,第52页)思想政治理论课对于塑造学生的创新能 力也应具有一定作用。

三、当代大学生的基本思想政治理论需求

在社会发展程度较高的社会中,人的需求体系也同样呈丰富化的特征。今天大学生的 需求体系应该说是比较丰富的,它包含着物质性需求、精神性需求和社会综合性需求或 发展性需求等。一句话,大学生的需求体系的形成有其社会性和个体性相结合的特点。 一方面,大学生的需求是社会需求在个体身上的一种表现,这种需求既是“社会关系的 总和”的一种体现,又是社会需求的总和的一种表现。就这一意义来说,纯主观的个体 需求是不存在的,任何个体需求都或多或少被打上社会的印迹。另一方面,任何个体的 需求又有其个性色彩。这就是说,大学生存在着思想政治理论发展方面的共性需求,同 时也存在着一些个性需求,它们通常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它们主要表现为:

首先,掌握政治知识的需求。大学生明白,在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中, 每个公民都必须具备一定的政治生活能力,舍此就无法享有必要的权利和忠实履行自己 的义务。而发展一定的政治生活能力,离不开一定的政治认知。大学生政治认知的需求 状况可以表现在以下三方面:第一,掌握政治知识的多寡;第二,政治认识的深浅;第 三,政治认知能力的强弱。这三个维度不是分裂的,它们统合为一个整体。如果我们对 政治知识(认知)作一定分解的话,它可以主要表现为以下环节,即通过了解政治术语( 符合)、政治事实、政治倾向、政治分类范畴、政治原则、政治理论等环节而表现出来 。它们实际上表征着大学生掌握政治知识的不同需求层次。

所谓政治术语(符号),是指表征政治现存与现实的一系列概念与符号,这些术语与符 号是个体(也包括群体中的每个人,即人们)认识政治的工具。所谓政治事实,就是历史 上和现实生活中的政治事件的始末,如辛亥革命、“九一八”事变、皖南事变等。政治 术语与政治事实有时候是统一的,那是当人们在对事物有共识的时候,人们倾向于用同 一个概念表述同一个事实。而两者也有不统一的时候,那时人们可能使用着同一个术语 或概念或符号,但却表征着不同的事实;也可能存在对同一个政治事实却使用着不同的 政治术语来表述的情况;还可能存在由于缺乏一定的经验而导致政治术语与相应的政治 事实无法连接的问题,正如有一些大学生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了解了诸如“辛亥革命” 、“文化大革命”等政治术语,但却不知道它们究竟是怎么回事一样。所谓政治倾向, 是指个体根据他人运用一定的政治术语去表述政治事实时的其人态度之描述,即所谓“ 听话听声,锣鼓听音”。把握政治倾向的能力与大学生发展政治敏感性紧密相连。而政 治分类范畴则是人们根据各种不同的政治倾向性所作的政治分类,它是一种个体依据一 定的社会评价标准所进行的范畴化过程。换言之,通过范畴化,个体对政治倾向的多样 广泛特征开始抽象化并集合缩小,以至简化为几个主要的类别特征,并促使个人把各种 不同的政治倾向归入某些类别和范畴中去。政治分类能力与大学生的政治鉴别力相关。 在产生了政治分类范畴的基础上,人们认识到一定政治范畴中所包含的政治原则。而当 人们系统地把握了政治术语、政治事实、政治倾向、政治分类范畴和政治原则,并且能 将它们整合为一个整体和系统的时候,他就掌握了政治理论。因此,这是一个集政治知 识多寡、政治认识深度和政治认知能力强度的统一过程。

其次,把握意识形态的主流话语体系,以便更好地进行政治交流和政治参与。就意识 形态所具有的功能来看,它可以发挥政治动员、团结、组织、表达、交流等。这里所说 的表达作用,主要指它是表达一定阶级、社会集团的要求、利益和希望的工具;交流作 用是指信奉一致的意识形态的人们相互之间十分容易沟通联系。在这种过程中,意识形 态提供着一种共同的十分简练的特殊语言。大学生掌握一定的主流政治话语,有助于今 后更快、更顺利地融入社会。

从更重要的角度看,思想政治理论课应该在满足大学生发展政治意识方面提供重要的 影响力,在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自我意识方面提供重要的影响。在这个问题上,我们 不妨说明一下马克思、恩格斯的例子。列宁曾经指出:“马克思恩格斯对工人阶级的功 绩,可以这样简单地来表达:他们教会了工人阶级自我认识和自我意识,用科学代替了 幻想。”也就是说,在那个时代,当时有不少人表示出对社会统治阶级的不满,他们或 者习惯于用和平方式表达自己的意愿,满足于道义上的批判,或者“醉心于争取政治自 由的斗争,醉心于反对皇帝、警察和神父的专横暴戾的斗争,而看不见资产阶级利益同 无产阶级利益的对立。他们根本没有想到工人能成为独立的社会力量”。不仅如此,甚 至有许多人“认为无产阶级只是一个溃疮,他们怀着恐惧的心理看着这个溃疮如何随着 工业的发展而增长”。而“与这种害怕无产阶级发展的普遍心理相反,马克斯和恩格斯 把自己的全部希望寄托在无产阶级的不断增长上”。(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第285~286、2、9、34、9~15、402~403页)因此他们就始终不渝地教育和启发工人 阶级的自我意识,使得他们明了自己的阶级属性和历史使命。他们强调:“批判的武器 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 ,也会变成物质力量……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 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思想的闪电一旦真正射入这块没有触动过的人民园地,德国人 就会解放成为人。”(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85~286、2、9、34、9~1 5、402~403页)大学生如果仅仅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看作是一门寻常的知识性课程,就不 可能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政治人。

大学生还有求善求真的需求和发展自己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需求,这些需求都 希望能够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得到一定的指点和帮助。

四、思想政治理论课属性与大学生若干需求之间的关系

据某综合性高校对968名学生所作的随机调查表明,大学生对高校设置思想政治理论课 程认为“非常必要”和“有必要”的占46.4%,认为“不大必要”和“没必要”的占25.1%,还有28.5%的学生选择了“一般”这种模棱两可的选项。从总体状况看,应该确认 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置是认可的。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对你今后是否有帮助 ”的选择中,认为“非常有帮助”和“有帮助”的占39.4%,认为“不大有帮助”和“ 没有帮助”的占34.3%,还有26.3%的学生选择了“一般”。这一选择显示出大学生对思 想政治理论课程价值的基本评价,这种评价又表明大学生对这类课程的学习动力不足。 当然,“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让还没经历社会实践和踏上工作岗位的 在校学生评价课程价值,其真实度并不可信。(注:参阅佘双好、游洁:《大学生对“ 两课”教学的认识与评价调查分析》;檀江林:《对我校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问卷 调查及结果分析》。载刘书林、刘雄涛主编:《21世纪高校德育课程论》,南海出版公 司2004年版,第276~297、315~337页)

另据某理工类高校对515名学生的有效调查表明,认为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很有必 要”和“有必要”的学生占总数的62.7%,认为“无所谓”和“没必要”的占37.3%。在 对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目的与动机调查中发现,认为“培养自己认识问题和分析问 题的能力”的学生占56.5%,认为“提高自己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水平”的仅占7.8%, 认为“为考研服务”的占17.5%,认为“完成学分要求”的占18.2%。其中提高马克思主 义理论水平的选项比例很低,也可看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价值没有充分显现出来。( 注:参阅佘双好、游洁:《大学生对“两课”教学的认识与评价调查分析》;檀江林: 《对我校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问卷调查及结果分析》。载刘书林、刘雄涛主编:《 21世纪高校德育课程论》,南海出版公司2004年版,第276~297、315~337页)

以上情况表明,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置,既反映了社会发展对大学生的要求, 同时也应该与大学生的成才需求相契合。目前两者的契合度还不强。这主要是由于:首 先,课程的属性还不够丰富,无法充分满足大学生多样化的思想政治方面的需求。其次 ,大学生中越来越明显的个别差异性。一般而言,大学生都有思想政治理论方面的共性 成才愿望,但却又存在着较明显的个别差异,这主要表现在思想基础、理论素养层次、 学习动机、学习目的、成才期望值等多方面。由于这类个别差异性的存在,思想政治理 论课的属性与大学生的相关需求的满足关系尚不明朗,或者说两者之间有差距。这些差 距主要有:

首先,认识上的差距。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校中的理论地位不可谓不高,它们经由党 中央作出规定在高校设置,并且具体到课目名称、学时等,这是任何课程都无法比拟的 。但是,这门课程在人们包括一般的业务课教师心目中的地位却不如理论地位那样高, 仿佛人们在评价一些地方将思想政治工作或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看作一个面子活,称之为 “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一样。这里存在着一个反差,即中央和各级 领导层如此重视,才使得课程建设有一定成效,如果稍微掉以轻心的话,其实际地位就 会可想而知,这实在是令人担忧的一种状况。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地位,最终是由它的实 力决定的,是由它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其他课程乃至课程、学科建设中暗含的利益关 系程度所决定的。举一个不恰当的例子,马克思在《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 》中论述法国工人阶级不可能成为当时革命的主角时认为,由于工人阶级还不是“社会 革命利益汇集中心的阶级”,因此它不可能把自己的利益提出来当作社会本身的革命利 益,而只能把这些利益和资产阶级的利益并列在一起,并且最后在三色旗面前降下了红 旗。他指出:“当一个身为社会革命利益汇集中心的阶级起来斗争的时候,它就会直接 在自己的地位中找到自己革命活动的内容和材料;它消灭敌人,采取适合斗争需要的办 法,而它自己行动的后果就推动它继续前进。它并不从理论上研究自己本身的任务。” (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85~286、2、9、34、9~15、402~403页)当我 们还需要在理论上大量论证课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时,本身就表明这门课程在人们心目 中的地位。而人们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地位的实际态度,会程度不一地影响着大学生的 态度,这是不容置疑的。

其次,视角上的差距。这里主要指课程设置者与大学生两者的不同视角。一般而言, 社会领导者和课程设置者更多关心未来社会从业者(大学生)的政治倾向性,希望大学生 有较强的政治素养;在解决了政治倾向性的前提下,才关注能力及其它问题。如果能力 很强但政治态度不行,那是不够格的。而大学生从个体说,则更多关心自己的能力发展 ,即所谓有真本领。他们也关心政治,但更多是具体的政治现象和事件,而较少关心政 治倾向、政治范畴等。甚至有一部分学生存在着保有思想政治方面的“底线”的动机, 认为在“底线”之上的思想政治素养之程度差异再大也无法检验,因而缺乏更高的政治 成才期望,他们或许以“建设者”的标准要求自己,即便有“接班人”期望,也主要是 业务接班人而不是政治接班人。

再次,课程教学特点与大学生需求特点之间的差距。一般来看,课程教学由于从大多 数学生的情况出发,不可能充分考虑到少数或特殊情况,因此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往往 是理论性的、抽象化的、宏大叙事式的,并且又是远景性的概念描述或逻辑阐释,即便 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也几乎是千篇一律的“原理加例子”的教学“汉堡包”。而大学生 需求的特点主要是具体、感性、关系到眼前利益等。

在现代社会中,大学生需求的特点随着社会潮流的变化而变化。在许多专业课都在不 断发展和更新的环境中,大学生完全有理由用发展的要求来对待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他 们希望这类课程的内容是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内容是发展的,而不是停滞的;态势 是兼容和汇集百家之长的,而不是所谓纯而又纯的,等等。他们也理解这门课的政治属 性,但不希望这门课在任何方面都“太政治”而缺乏亲切亲近感。在这类课程中,那些 传统式的批判方式,即原先十分流行的“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就要拥护,凡是敌人拥 护的,我们就要反对”、非此即彼、非白即黑式的全盘否定论与全盘肯定论都已逐渐消 褪了原色,不大受学生欢迎了,需要的是实事求是的中肯分析。

总之,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效果受到教育内容、教学方式方法、教师个人能力 和魅力以及学生参与热情与动力等多重因素的制约,经过多方努力,相信这类课程的实 效性会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明显提高,教学内容变得更为广大学生所认同,也确实对大学 生的健康成长产生应有的价值。

标签:;  ;  ;  ;  ;  

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存在_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