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任务目标到过程目标:商品房社区建设的理性回归--社会工作视角_社区建设论文

从任务目标到过程目标:商品房社区建设的理性回归——基于社会工作视角,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目标论文,社会工作论文,商品房论文,视角论文,社区建设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C912.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478(2013)03-0126-06

社区和社会工作源于上世纪初社会学学科的引入,两者都是西方舶来品,也是社会学早期研究的对象和方法。许多社会学老前辈围绕着社区和社会工作这两个焦点对中国社会进行研究和拯救,并取得了一定的实效。例如,梁漱溟的乡村建设运动[1](P5),从文化角度分析了中国社会格局与西方社会格局的不同,着重从人文精神建构社会组织,培育自我能力,实现社会组织自治;晏阳初的定县平民教育实验[2](P109),从解决人的四大痼疾出发,开展四大教育,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以上两个实验,是社区建设和社会工作发展的典型代表,两个社区建设实践都是以社区为载体,以人为主体,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推动社区整体发展。社区经过世纪变迁,已经成为国家建设的主要目标,社会工作也成为社会福利和社会管理的主要方法和方式,这两个词已经纳入政府的管理视域。目前社区建设的主体是商品房社区,与传统社区有着巨大的差异性,主要表现在建设基础、建设路径和建设目标上。商品房社区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就,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集中在社区建设的任务目标和过程目标的不协调。助人自助的社会工作,应积极地介入社区发展,平衡社区建设的任务目标和过程目标,挖掘社区的发展潜能,提高社区成员的自我价值,实现个人、社区、社会的和谐发展。

一、商品房社区建设的缘起及现状

(一)社区与商品房社区概念界定

社区概念最早源于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的《共同体与社会》,费孝通在翻译“Community”和“Society”两个词的时候,发现了两者表达的异同,“Community”是“共同体”的意思,是指自然形成的、整体本位的小群体,把“Community”译为了社区,社区一词在中国诞生。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阐述社区为“以全盘社会结构的格式作为研究对象,这对象不能是概然性的,必须是具体的社区,因为联系着的各个社会制度的是人们的生活,人们的生活有时空的坐落,这就是社区。”[3](P94)社区与具体的社会制度融合在一起,后来的学者沿着费孝通的思路研究中国的社区,认可了社区的本质是人际关系亲密、利益指向公共性的共同体。

2000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4]明确了社区的概念、建设方法和目标等,其中对社区的定义是:“社区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目前城市社区的范围一般是指经过社区体制改革后做了规模调整的居民委员会辖区。”根据社区的本质和国家社区建设的范围,可以把社区定义为具有一定的区域和边界,具有人际互动结构和生活方式所组成的共同体,是国家治理的基本单位。从学界到官方都认可社区共同体的本质,那么社会转型期的商品房小区是否属于共同体,是否属于社区?从地域看,小区有自己的边界,符合社区的形式;从社区的内涵和当前商品房社区的人际互动关系看,其人际互动关系是一种契约关系,还不是亲密关系上的共同体。因此,商品房住宅社区还不能称之为共同体意义上的社区,而是衍生出来的一种新型社区。根据社区的涵义和商品房的性质,商品房社区是指由房产商开发、业主自愿购买、产权归个人、管理靠物业的契约化组织。本质是契约化关系,人际互动表面化、形式化,互动不是为了亲密关系的保持,而是为了契约关系的维持。学者鲍宗豪把我国社区分为行政型社区、合作型社区、自治型社区、网络型社区四种类型,[5](P149)并把商品房社区划分到了自治型社区。本文所要研究的社区就是这种政府和市场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契约化的自治型商品房社区。

(二)商品房社区建设的缘起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城市住宅是通过单位分配给个人的,[6](P89)产权归国有,这种住宅所形成的社区属于行政型社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逐渐实现了住房产权个人化。商品房社区建设是从1998年国家全面停止住房分配开始的,是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制度的产物。改革背景下,地产业日益升温,购买商品房的人越来越多,商品房社区逐渐成规模化发展。与此同时,国家进行了行政体制改革,实现了人与单位的松绑,原有国家包办的社会福利逐渐终结,商品房社区和行政型社区及合作型社区,正在接替政府所提供的福利。从经济体制和社会发展趋势来看,非完全共同体意义上的商品房社区日益成为承担社会福利的中坚力量。尤其是东部沿海地区,其商品房社区的发展成就显著,在经济条件较好的北京、上海、南京等城市,商品房社区在社会福利承担方面的作用越来越明显。我们看到已有成就的同时,也应该看到目前存在的问题。

1991年,民政部在社区服务的基础上提出了社区建设的概念,并进行了试点,取得了社区建设经验。2000年国务院转发了《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明确了社区发展的机制、策略、方法、目标等。[7](P271)社区建设是指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依靠社区力量,利用社区资源,强化社区功能,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协调和健康发展,不断提高社区成员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过程。这个过程是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实现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途径。意见中明确指出了社区建设的目标,即:“1.适应现代化要求,完善组织建设,提高自治能力,以认同感为纽带,构建组织体系;2.拓展社区服务为龙头,丰富社区建设内容,加强服务的发展项目,促进社区服务网络化和产业化,努力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3.加强社区管理,理顺社区关系,完善社区功能,改革城市基层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4.坚持政府指导和社会共同参与相结合,充分发挥社区力量,合理配置社区资源,大力发展社区事业,不断提高居民的素质和整个社区的文明程度,努力建设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的新型现代化社区。”[4]社区建设的目标可以分为任务目标和过程目标。从以上四个目标可以看出,社区建设的任务目标是社区环境附属的社区服务,主要是指社区的景观环境和商业性及公益性服务体系(侧重于上面的1、2两点);过程目标是社区居民的公共意志体系的建构,主要指社区参与意识、精神文化体系、自治能力培养、归属感认同感等[7](P271)(侧重于上面的3、4两点)。社区整体目标的实现在于任务目标和过程目标的共同完成,目前社区建设的任务目标逐渐实现,过程目标还有待努力。

(三)商品房社区建设的现状——任务目标与过程目标的不平衡性

商品房社区是市场化的产物,社区居民对房屋和社区公共资源具有绝对的支配权,对私有财产的权利意识极其强烈。围绕着建筑景观(硬件)所形成的任务目标在市场引导和业主的权利诉求下正逐步实现。新建商品房社区建筑景观优美,环境优雅,附属商业体系健全,社区封闭化管理,治安良好,健身娱乐设施齐全,社区资源丰富。但过程目标与任务目标相比,完成情况相差甚远,相对滞后。滞后性表现在过程目标实现中的个人归属感淡化,人际互动较少,自治能力不强,社会联结薄弱。任务目标和过程目标的不同步性正是美国社会学家威廉·奥格本所论述的“文化堕距”,[8](P106)属于社会变迁中的文化失调现象。文化失调使商品房社区建设目标发生了异化,商品房社区建设正朝着人造空间环境的容器发展。容器承载着不同阶层和类型的人,他们彼此有着利益取向的互动,互动因利益而波动,无利益驱动可以暂时性的停止互动。商品房社区的变迁和失调违背了社区共同体的本质,带来了一系列的社区问题。例如人际关系冷漠、社区冲突等问题。物业公司变成了解决问题的“万金油”,例如当个人利益受损或者遇到问题时,社区的某一方面出现了问题,关系到了业主的公共利益时,都会找物业公司解决,如果解决了就各自为安,但是解决不了的时候,社区居民就开始投诉物业公司或者通过媒体集体声讨物业公司,此时物业公司就变成了“打气筒”。物业公司从“万金油”到“打气筒”的过程中很少出现NGO组织和政府组织。引起媒体关注的事件,才会见到政府部门的身影,这就是当前社区建设的一种逻辑。当然,在一些大城市或发达地区,这方面的问题解决得可能相对较好,但是多数商品房社区的建设不会逃离这种逻辑。任务目标与过程目标的不平衡性和这种非理性逻辑是当前社区建设的现状。社区建设中的非理性导致了社区居民总是企图依赖第三方去解决问题,而不是从自我主体性出发,挖掘个人和本社区的潜能,以互助与自助的方式解决问题。社区问题的出现,影响了社区的正常生活秩序和社会安定,温馨的社区共同体变成了缺乏有机联系的异质化空间。商品房社区建设只注重建筑景观,忽视共同体的有机互动和社会联结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非理性的发展日益转变成制约商品房社区建设的困境。

二、商品房社区建设的困境分析

商品房社区的非理性发展逐渐脱离社区建设的本质和目标,任务目标和过程目标的非均衡性导致了社区建设面临着如下困境,并影响着社区的可持续化发展。

(一)社区本质意志淡化,初级关系逐渐衰落

滕尼斯在浪漫主义思潮和历史学派的影响下提出了公社和社会的概念。讨论公社和社会时,其本人反对一切人为的机械性和强迫性,强调挖掘历史意义下的社会整体的有机结合和个性的发展。[9](P59)滕尼斯借鉴了迪尔凯姆的观点,围绕着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对公社和社会进行研究,形成了共同体的概念。他本人认为社会共同体的有机生活是一种亲密的自然关系,并贯穿在生活当中,形成一种共同意志。共同意志分为本质意志和选择意志,本质意志主要基于感情动机,指的是人们在传统的和自然的感情纽带基础上的一致性和相互融洽;选择意志则主要基于思想动机,指的是人们那种尽量排除感情因素之外纯理智思维、个人的目的性打算及人与人之间利益关系的考虑。[9](P61)社会共同体本质意志的论述,切合当前商品房社区建设的目标和基本原则,指明了商品房社区建设的方向,也是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

创新社会管理的基础是创新社区建设。社区建设应把任务目标和过程目标结合起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宗旨,以社会组织建设与管理为载体,创建一个大家“守望相助”的和谐家园。和谐家园建设的任务目标逐步实现,以过程目标为主的本质意志还未形成。社区建设的任务目标和过程目标是相辅相成的,是一种本质意志的价值合理行动。目前,商品房住宅社区物质方面已经有了质的改变,但是,社区建设的本质意志则在淡化,初级关系日渐衰落。衰落主要表现在社区行动目的理性化,人们的一切行为围绕着自我利益发展,忽视了团体和他人利益,使人变得陌生和冷淡,邻里关系淡化,社会联结薄弱,人际交往和社会支持系统日益萎缩。原有的老街坊、老邻居的质朴民风正遭到前所未有的破坏。本质意志淡化、初级关系衰落的根源是任务目标与过程目标的非同步发展。原有靠感情来维系、靠道德褒扬和谴责的温馨家园正在远离人们的生活。温馨家园生活的远离使摆脱原有组织束缚的“单位人”,难以以真挚的情感融入社区生活,难以满足自己发展成为“社会人”的诉求。

(二)社区原子化发展明显,孤单与无助形成

吉林大学田毅鹏教授对社会原子化概念进行了初步界定,认为“社会原子化不是指一般性的社会关系的疏离,而是指在社会重大转型变迁时期,由于人类社会最重要的社会联结机制——中间组织的解体或失缺而产生的个体孤独、无序互动状态和道德解组、人际疏离、社会失范的社会总体性危机。”[10](P65)田毅鹏教授根据原子化的概念对原子化表现进行了论述,认为当前中国社会原子化有三,“一是关系的疏离,初级群体的解组,形成利己主义小圈子;二是个人与公共世界的疏离,主要指初级群体和组织团体的衰落,社会联结断裂;三是规范失灵,道德下降,人们纯工具性地看待社会。”[11](P72)根据田毅鹏教授对社会原子化的解读,商品房住宅社区正是社会原子化的典型表现。

商品房住宅社区是“单位人”到“社会人”过渡的产物。把人从单位组织中解放出来,摆脱组织束缚。但人摆脱束缚以后没有通过中介组织进行有机整合,而是进入了一个以社区为保护壳、彼此隔离、自我保护的建筑景观。这种社区隔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个人原子化的隔离,脱离社区组织和原有单位,自我封闭,构建较高的社会外显身份和社会地位,社区成员阶层、地位、关系所属成原子化状态,这种原子化缺乏共同体认同;二是通过社区居住档次和社区区位构建团体原子化,以团体的形式排斥外部成员,形成团体阶层和地域性区隔,例如高档社区对外来人员的排斥等。

个体的自我封闭和孤独,形成了当前社会中足不出户的“宅”现象;社区以外的人是“望区莫及”,没有合理的渠道融入社区,受到排斥。商品房社区的发展正面临着具有美好建筑景观而失去开放、包容和人文气息的困境。

(三)去不了的行政化,包办不起的物业公司

创新社会管理,改善社会联结模式,一方面是创建一个小政府大社会,解除人对单位的依赖,减轻政府和企业发展的包袱;另一方面是给人更多的发展空间和自由,实现个人的自我成长与约束,以此实现政府、企业、个人的包容性发展。商品房社区是一种典型的自治社区,社区管理是以业主委员会为主导、物业公司为基础的业主自治,但是居民自治仅仅是流于形式,自治不够彻底。社区建设的方式是去行政化,其过程目标是建立自治、自助、互助的社会组织。商品房社区也尝试着去行政化,但是,自治还带着行政的枷锁。地方行政组织会把一些指令性社会事务的管理(或运动式的党政活动)强加给社区,社区不能摆脱政府行政事务的负担。但是当社区需要政府供给社会福利时,政府又以社区自治为由远远地离开社区,例如,当商品房社区业主和物业发生矛盾或流动人员寻求帮助时,多数地方的行政组织一般会敬而远之,只有引起媒体关注的,才会倒逼其介入。带着枷锁的自治,影响了社区的建设,出现了去行政化去不了、要行政化要不来的双重困境。这样,国家与个人的距离越来越远,两者关系流于形式,国家无法从个人的意识层面对个体进行有机的社会整合。因此,社区成员在遇到困难时求助于政府的路径正在发生断裂。

目前,社会上的非政府组织还有待培育,能够介入社区建设的非政府组织有限,还不能满足商品房社区的发展,在商品房社区中发挥作用最大的莫过于物业公司。物业公司包办了社区服务的主要部分,但并不是所有的服务物业公司都能提供,例如外来人口的管理与服务、养老服务、未成年保护等,这些是某些物业公司所不能的。去不了的行政化,有限的社会组织,无所不能的物业公司,这种现象导致的后果是社区福利的供给不足,社区福利供应链断裂。尤其是那些来自政府通过社区传递的社会福利资源,在短时间内很难传递到社区成员手中。加之非政府社会组织或者其他社会工作组织的短缺,增加了社会成员的生存风险,脱离单位后的社会成员,抗风险能力降低。去行政化背景下,社区福利供给不足,会直接导致成员陷入生存困境,甚至产生次生性困境,这种困境既包含物质方面的,也包括精神文化方面的。因此,社区即将陷入社会福利渠道不畅、供给短缺的困境。

三、社会工作视角下商品房社区建设的理性回归

社会工作是一种助人的专业,也是助人自助的一门技术,还是与社会同步发展的一种职业。随着社会的发展,依次出了个案社会工作方法、小组社会工作方法、社区社会工作方法和社会行政,这四种方法正朝着专业化方向发展,并逐步成为国家社会福利的主要承担者。上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社会工作在政治意识上快速崛起,尤其是2006年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战略提出以后,发展迅猛。迅猛发展的社会工作是应以当前社区建设面临的现实问题为主业,以“社会人”潜能的挖掘为使命,解决当前社区建设中存在的实际困难。

(一)商品房社区建设理性回归的方向

商品房社区建设的任务目标和过程目标是相辅相成的,两者缺一不可,更不能顾此失彼。商品房社区建设的任务目标和过程目标已经发生了失调现象,最迫切的是调整两者的关系,使其平衡发展。商品房社区建设理性回归的方向是从注重社区物质建设、社区建筑景观建设的中心回归到社区物质建设和社区精神及共同意志同步建设的方向上来。理顺社区建设的主体,注重人的发展,恢复初级关系,以人的需求为目标,建立健全社区自治组织,提高发展能力。积极培育非政府组织,提高非政府组织的福利供给,理顺政府基层组织和社区组织的关系。加强社区文化建设,提高人对社区的归属及认同,实现社区的温馨与和谐。

(二)商品房社区理性建设的路径

依据社会工作的四大方法,社会工作对商品房社区建设的介入路径有两种。一种是间接的介入,另一种是直接的介入。间接的介入路径主要依赖社会行政方法从宏观层面帮助国家或地区制定及推行商品房社区的社会政策,积极参与社会组织发展和管理,统筹社会资源,以社会组织发展带动社区发展。直接介入路径主要是用个案社会工作方法、小组社会工作和社区社会工作方法,针对社区发展中的个人、家庭及社区的具体问题进行介入,依据社区的实际情况解决社区困难。介入路径图如下。

(三)商品房社区理性建设方法体系的建构

社会工作间接介入的主要方法是社会行政。按照帕森斯的三层次说,社会行政划分为制度、管理和技术三个层面[7](P282)。制度层面上,社会工作积极参与社区的发展,为社会政策制定建言献策,解决当前社区发展中的组织困境和制度缺失问题。管理层面上,统筹资源运用,积极协调社区、政府和个人之间的关系,监督各级行政组织的行为和制度落实,提高社会组织的办事效率,指导社会组织的有序发展。技术层面上为社区发展提供咨询和方案规划,以公益项目方式推动社区的有机团结。

个案社会工作以社区中的个人或家庭为案主,例如家庭暴力问题、儿童教育问题、单亲家庭问题、家庭纠纷问题等,与案主面对面地交流,帮助社区中的家庭和个人摆脱困境,协助案主挖掘自身潜能,增强其解决困难的能力,达到良好的社会适应,促进案主的改变和成长。积极的个案介入和个案辅导,拓展案主在社区或者更大社会支持网络中获取资源的能力。

小组工作针对当前初级社会关系的衰落,对社区成员开展小组活动,通过小组活动增进成员之间的互动和互助,使小组成员的个人行为得以改变,社会联结得以恢复,社会支持网络逐步扩大。小组工作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通过小组活动,培养社区领袖,最终实现社区成员的民主与自助。小组工作方法的介入过程可以分为四个步骤:(1)培养社区领袖。社会工作者利用专业技巧找寻能够带领社区发展的社区领袖,利用社区领袖组织社区成员参与活动,引导成员彼此接纳、尊重,小组活动中产生共同意志。(2)社区参与与社区事务解决。社会工作帮助社区成员看到社区冷漠所带来的问题,使社区成员互爱互助,积极参与社区事务,解决社区问题,形成本质意志。(3)社区赋权,增强社区优势。赋权是指社区集体行动使团体获得权力和能力的过程。通过活动增强社区凝聚力,提高社区的内在力量,减少社区的无助和无权感。(4)构建社会支持网络。在社区成员已有关系基础上,加强社区与物业公司、业主委员会、街道办事处等部门的联系,改变社区现有的运行环境,通过集体行动争取更多的社区福利资源。小组工作的介入能增强社区的人际交往和感情支持,使社区走出困境。

社区社会工作方法的实施,以社区为载体,发动社区成员集体行动,确认社区问题和需求,充分利用社区的内外资源,形成社区整合机制,改善社会关系,减少社会冲突,培养自助、互助精神、培养民主意识和能力,培养社区领导人才,提高社区福利水平。[12](P116)在小组活动的基础上成立社区发展中心,让社区居民自己识别问题,自己确定需求,集体行动整合社区资源,解决社区问题,形成社区发展模式。遇到社区难以解决的问题,社区发展中心可以联合物业公司、业主委员会、居民委员会聘请社会工作专家介入社区发展,帮助社区制定解决方案,并指导社区方案实施,以此推动社区的健康发展。

四、小结

综上所述,商品房社区建设的任务目标和过程目标应同步发展,社区自治与党政管理相协调。社会工作创新商品房社区建设应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路径介入,利用社会行政、个案方法、小组方法和社区发展法,建立一个“国家-社区-个人”的社会联结模式,促进个人的成长,使社区理性发展,实现社区的温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作为促进人类社会有机团结的社会工作,应与时俱进地探索商品房社区的本质特征,介入社区建设与发展,尽最大可能地实现社会整合,使从单位中解放出来的“社会人”尽快地融入社会共同体,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人。

标签:;  ;  ;  ;  ;  ;  ;  ;  ;  

从任务目标到过程目标:商品房社区建设的理性回归--社会工作视角_社区建设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