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贽思想演变史

李贽思想演变史

王恩重[1]2005年在《还原历史,重释思想——评许建平教授的《李贽思想演变史》》文中认为中国思想史中的怪杰李贽,自晚明以来就是思想界、学术界关注的热点人物。所以如此,是由于李贽思想对于抑制人们自由的传统具有极大的冲击力。他尊重个体、肯定人欲,强调人应追求物质生活的幸福、追求心灵自由的思想不合于过去统治者的要求,却合乎今人的需要。许建平教授的新着《李贽思想演变史》(人民出版社2005年2月出版)充分发掘出了李贽思想的这一现代性,且由于转换视角,采用与众不同的研究路数与方法,填补、纠正了不少前人的观点,阐发了一系列启人心智的新见解,从而使李贽思想的历史面貌焕然一新,将李贽思想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高度。《李贽思想演变史》在研究方法上有两点新颖之处。一是对李贽思想作历时态的动态描述,意在探讨李贽于何时何地接受何种思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论证时,对所用材料的时间、地点必须做出说明,不能将南京的材料说成姚安,也

许建平[2]2003年在《李贽思想演变史》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李贽是中国思想发展处于晚明转型期的哲学家,其文学思想是包容于其哲学思想中的,所以要研究李贽的文学思想,必先从其哲学思想入手,而这种研究(即从哲学思想研究其文学思想)早已开始,并取得了一定成绩。我的这篇论文不是对李贽思想的结果做共时态的分析,而是对其生成过程作历时态的描述。所以这样做是基于两个事实。一是理论事实,即生存状态是生存论状态产生的基础,也应成为研究的基础,“生存问题总是只有通过生存活动本身才能弄清楚。”而目前作为生存状态的李贽思想还有不少问题因不清楚而直接影响着李贽生存论状态思想的研究,所以探讨这些问题便显得十分必要。二是研究状况的事实,即考察在伊斯兰教、儒学、心学、佛教、道家等思想影响下李贽思想生成演变过程的《李贽思想演变史》尚未曾见到过。鉴于此,本文在对李赞的生平事实与着述年代做进一步考察的基础上,以其与文学关系密切的心学思想为描述主体,分析李赞先后分别接受了什么思想,接受后发生了那些变异,这些变异对后来思想发展有哪些影响,从而展示出动态的李赞思想面貌,同时也展示出李赞文学思想发展的面貌。本文主要探讨了以下问题:李赞思想演变史的分期;促使李蛰思想发生变异的主要原因与心理机制;李梦思想的新变与其文学思想;伊斯兰教与李赞的好治心理、无偶像崇拜意识;青壮年时期尽孝尽。涕的家庭责任感与李贫后来思想发展的关系;王龙溪心学与李赞心学的基础;佛教“性空缘起”说、“净土宗” 与李赞的“真空”思想;老、庄的自然之性无处不在思想与李赞的自然真空说;“物固有所是”与“不以孔子是非为是非”的思想;李贫强烈求友愿望不能实现造成的心理缺失同其心学与文学思想的关系;《维摩话经》“直心是道场”“游戏神通”与李贫“真率”思想与“游戏人生”;佛教的“一念叁千”、“空不用空”等,庄周的“物固有所然”,李蛰的好洁心理与《童心说》中童心概念的源渊;《童心说》的内涵及其近代化的意义;《童心说》的反理性主义文学思想及其表现;《童心说》的局限性;耿、李论战对李赞思想的影响;李赞最后六年特别是人性论的思想是进步还是倒退等。由于这些问题是李整思想与思想史研究中的重要问题,也是李赞文学思想史研究尚待解决的问题,故而其意义自在对其考证分析之中。

祁志祥[3]2005年在《探寻李贽的思想轨迹》文中指出李贽,明代文学史、思想史乃至中国文学史、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他不仅思想奇特,而且性格奇特、经历奇特,对于任何一个研究者都有难以抗拒的诱惑。不过,他出入叁教,心灵博大,着述丰富,而且由于名气大,后世假托之作不断,这些给李贽研究带来了很大的难处。然而

郑昆[4]2017年在《李贽“私心”思想研究》文中认为李贽是明朝中后期一位有争议性的思想家。前人对李贽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在自我观、“真”、文学影响等方面,对“私心”思想没有过系统的论述。全文以李贽的着作为基础,结合李贽生平,综合运用逻辑推理、对比归纳等手段,详细论证了“私心”思想的内涵与合理性,对“谋利方可正义“的义利观、“有为方可成圣”的历史观和“学而为己”的为学观进行了深入阐述,探究了李贽“私心”思想的外延。为系统展现李贽“私心”思想的全貌,将李贽“私心”思想和“童心”思想进行对比,找到了李贽“私心”思想和“童心”思想的结合点,更加准确的把握“私心”与“真心”的辩证关系,进而明确“私心”思想李贽心性论中的位置,更好地把握李贽思想的主线。全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李贽“私心”思想形成背景,主要论述了叁点,一是李贽生活的社会大背景,具体表现为商品经济活跃并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和统治者与人民的矛盾日益尖锐;二是李贽坎坷的人生经历,早年生活困顿、中年作了些小官后出家,晚年凄凉并最终惨死狱中;叁是心学影响,重点介绍了王阳明、泰山学派王艮、王襞、何心隐对李贽“私心”思想形成的影响。第二部分从“私心”思想内涵,主要论述了叁点,一是李贽“私心”思想是如何提出的,适用范围是哪些人;二是论证了“私心”思想的合理性,即为什么要倡导私心思想;叁是指出并论证了“私心”思想的最终归宿是“各遂千万人之欲”。第叁部分为“私心”思想的发用,主要介绍了李贽对“谋利方可正义“的义利观、“有为方可成圣”的历史观和“学而为己”的为学观,强调了李贽对功利、有为和“自适”的看重,对“私心”思想的外延进行了深入研究,构建起李贽“私心”思想的“体用”结构。第四部分为李贽的“私心”思想与“童心”思想的关系,主要论证了叁点,一是《童心说》中“童心”与“真心”的关系,二是“真心”与“私心”的来源与印证,叁是“私心”与“真心”的统一,通过将“私心”、“童心”、“真心”、“自然之心”概念及他们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从心性论的角度更好的认识李贽“私心”思想。第五部分为如何正确认识李贽“私心”思想,主要阐述了两点,一是李贽的“私心”思想的影响及其局限性,二是当下应如何正确看待“私心”问题,从道德和法律的角度研究“私心”问题,进一步阐述研究“私心”问题对当代社会的治理体系的建立价值的意义。

李光安[5]2016年在《“童心说”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中国封建历史长河的发展进程中,晚明社会呈现出新的时代特点。李贽即是在此背景下出现的明末文学家、思想家。他的思想以“真”为核心,对传统儒学观念、心学内涵以及封建礼制有着大胆、新颖的见解,与时代特点和发展现象紧密联系。李贽思想的形成受到诸多学说、思想和宗教的影响。这些影响也是他创作《童心说》的背景渊源。李贽写作《童心说》有直接写作目的和现实意义。“童心说”是他文论思想代表作《童心说》中的主要理论核心,也是他文艺批评理论的内在价值尺度,同时也是李贽进行文学论战、抨击假道学现象、反对过分拟古文学的理论斗争工具。他明确阐述自己重视主体个性创作、人人平等、追求人性自由发展的主张。但是作为一定意义上的斗争工具,《童心说》一文对复古主义的批判性有余,对于圣人以及知识的认识逻存在偏激倾向。李贽为代表的贵“真”、重“情”派在明末形成一股文化思想潮流。他重视真情、崇尚自然、追求平等和个性解放的思想对公安派、汤显祖等人有直接影响。

王恩重[6]2005年在《李贽思想研究的深化》文中认为中国思想史中的怪杰李贽,自晚明以来曾引起许多哲人、文士的极大兴趣,单是上一世纪,无论是“五四”时期、建国以后,还是改革开放年代,都曾成为思想界、学界关注的热点人物。     事实上,今人对李贽思想的了解并不那么充分,还有许多地方并不十分清楚。譬如人们

李德威[7]2017年在《李贽原儒思想研究》文中指出以家学和府学为核心的正统儒家早期教育为李贽原儒思想的产生埋下了伏笔;内忧外患的政治局面、民生问题的突出、虚伪道学的泛滥以及商业的发展及受限是李贽原儒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矜高、胆大、好洁、求真的叛逆型性格又成为李贽对原始儒学既回归又超越的主观催化剂。因而,李贽原儒思想必然指向现实,有为而发。人性论方面,李贽对“童心”的强调体现了其对原始儒家“圣人不失童心”状态的回归;其对“私心”概念的提倡,使“私心”合理化,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原儒人性论的超越;原始儒学思想中有着丰富的民本思想资源,但随着君主制的发展和朝代的更迭而不断损益变化,明朝高度集中的皇权体制造成了民本的缺失,李贽自身的为官之道体现了其对原儒民本思想的回归,其对带有道家思想特色“因性牖民”理念的自觉运用,则是在特殊的环境中对原儒民本思想的超越;在对为君之道的要求方面,李贽始终坚持从民本的角度对君王进行考察,而其提出的为君者需“遂民之欲”的主张又赋予了民本思想新的内涵。“内圣外王”代表着原始儒家的最高价值理想,李贽求真、好洁、矜高地性格与虚伪道学的碰撞使得他的圣人情结愈加强烈,并表现出了强烈的儒者担当精神,其代表性着作《四书评》、《明灯道古录》、《九正易因》等正是李贽渴求内圣以及欲传承圣学的最好明证,李贽对原始儒家学为成圣精神的回归之情表露无遗;面对道学的门户之见,深受儒、释、道叁家思想影响的李贽提出了“叁教圣人同”的思想主张,这表明李贽的“内圣观”已经与原始儒学有所不同。对外王事功之学的强调是李贽思想的鲜明特征,相对于同时代道学家事功精神的缺乏,李贽有着明显地回归原儒既重“内圣”又重“外王”的思想倾向;商业发展的时代需求、事功之学的时代缺失与李贽独立偏激的性格相碰撞,使得李贽对事功之学给予了格外关注,对以事功论德行人物评价标准的刻意强调虽有导于人轻视道德的可能,但仍然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对原始儒学的超越。李贽原儒思想的历史影响主要有两方面的表现:一方面,对明末道学流弊造成了较大冲击,主要表现为对道学空疏无用的批判、对道学门户之见的破斥以及对道学压抑人性的反抗;另一方面,李贽原儒思想还推动了明清实学思潮的兴起,实学主力军东林派虽然强烈反对李贽对私心的提倡以及对道德名教的威胁,但二者在反对空谈、强调“实学”方面却保持着相当的一致性,所以李贽原儒思想很好地推动了明清实学思潮的兴起和发展。

周光铁[8]2008年在《诗性与世俗性的张力》文中研究表明生活于中晚明社会转型时期的思想家——李贽,以一种特立独行的姿态留下了丰富的思想文化遗产。前人对李贽思想无论是某一学科方面或是综合研究都取得了较大的成果,但以往关于李贽美学思想的研究大都是对其文本的具体阐释,其中较为常见的是从《童心说》推演李贽审美观念的内涵。本文拟从宏观上对李贽的审美观念进行整体的认识,认为诗性与情欲的世俗性之间构成的张力是深入理解李贽美学思想的关键。作为中国思想史上极具个性的思想家,李贽的审美观念表现出一种独特的内在矛盾,之所以形成张力是晚明时期中国审美意识变迁的集中反映。其具体的内容就是中国“体道”的儒道释诗性传统向市民大众肯定情欲的世俗性的转变。处于这个转变过程中的李贽,以其特有的思想气质,开拓了中国具有现代意义的审美观念。因此,本文拟以张力作为基点,对李贽的审美观念进行分析,从整体上进一步加深对其美学思想的理解,挖掘李贽审美观念中指向现代性的特点。全文分叁部分:第一部分,分析李贽审美观念内在张力形成的背景。李贽所处的历史时代――明中后期商业快速发展,社会风气随之转变,心学流行,其中王学左派开启了思想解放的闸门,这些社会经济、文化观念的变化构成李贽审美观念张力形成的思想外部条件,而李贽一生在入世为官与潜心求道中的徘徊,更使这种张力的形成具有了必然性。第二部分,着重分析诗性与情欲的世俗性之间形成张力的具体表现。一方面审美的诗性表现在对超越生死束缚的“道”的追求上。受传统的儒道释思想的影响,李贽“求道”的观念包涵传统中国文化超越性的诗性意蕴。另一方面,时代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新思潮的出现促成他不能不肯定世俗性的情欲,这种情欲的张扬便把得道归为人的情欲得到满足的产物,即“百姓日用即道”、“吃饭穿衣即人伦物理”。通过对其诗性与世俗性的具体分析,笔者认为“童心”说是李贽审美观念中诗性和世俗性的张力的集中表现,在审美特征上表现出对自然纯真的崇尚。第叁部分,尝试对李贽审美观念的重新评价。与李贽有着密切联系的汤显祖和公安叁袁,在文艺审美和创作上都受李贽美学思想中世俗化倾向的影响。他们发挥并进一步强化了以世俗化的情欲为对象的审美观念,并且通过创作世俗化的文艺作品使之在社会上广泛传播。最后分析李贽审美观念指向现代的特点,即注目于平民的大众化、肯定情欲的世俗化和个性自由张扬的现代性审美特征。李贽审美观念的张力性,是传统文化与现实经济生活相互交织产生的。是中晚明时代,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变化,新旧意识形态相互影响的产物,这种传统与现实的相互博弈是现代性的一个突出特征。因此,在这个意义上,李贽的审美观念是指向现代的。

陈明海[9]2013年在《李贽儒道佛叁教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中国思想史上,李贽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他在儒、道、佛思想的浸染下,在生活实践和思想斗争中,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论争,通过自己的探讨和追求,从而形成了他独特的思想性格及思想体系。例如,在李贽以前,中国传统思想的主流是以群体为本位,像杨朱那样主张“为我”,强调个体的人乃是极少数的“另类”,被斥为“异端”,最后连着作也传不下来;而从李贽开始,又重新旗帜鲜明地强调个体,这不仅在他生前的思想界掀起了汹涌的波涛,而且在他死后也对后人产生了久远的影响。李贽在他的时代里不是属于已经腐朽的过去,而是属于通向未来的新生时代,因此,李贽被誉为十六世纪中国反封建专制主义、追求思想解放、力主人格独立的伟大先驱者。儒学为中国学术思想之主流,也是中华文化之重心。传统的读书人,自幼都要学习儒学。李贽更不例外。李贽启蒙教育是有其父亲完成的。七岁时,父亲白斋公便开始教他“读书歌诗,习礼文”。李贽幼年所学不出儒家思想,也因此奠定了他儒家思想的基础。十二岁时,李贽已学过《易》、《礼》,并开始读《尚书》。他在《易因小序》中说:“余自幼治《易》,复改治《礼》,以少《礼经》决科之利也,至年十四,又改治《尚书》,竟以《尚书》窃禄。”由此观之,少年时期的李贽就已经熟读多种儒家经典,并借助儒家思想儒家典籍登入仕途。然而,年长之后的李贽读朱子传注,深觉与朱子之心不能契合,甚至感到与之格格不入,遂对宋儒道学产生反感,加之倔强之性格,遂逐渐形成反封建传统道学思想,最后终于擎起反道学之大旗,以堂堂之阵,正正之旗,向假道学挑战。我们应该知晓,李贽反对的只是假儒、假道学,对真儒、真道学,他不但不反对,而且赞美有加。纵观李贽一生,少时便熟读儒家典籍;中年知府姚安,仁政于民;晚年批点《水浒》,凸显“忠义”:生命暮年尚对儒家重要典籍《易经》作细致解读,完成人生最后一部着作《九正易因》的着述。可以说,儒家思想伴随着李贽的一生。即使落发为僧,他内在的骨子里依然是一个“儒”。他在《初潭集序》中说:“夫卓吾子之落发也有故,故虽落发为僧,而实儒也。”道家自然观的最高概念和范畴就是道,道家所以为道家是与他们对道的推崇和强调分不开的。道家老庄对道的理解和阐释就构成了他们的道论,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的道论也就是他们的自然哲学。李贽除了自幼研习儒家思想,而以儒学为思想之根本外,尚且取法道家哲学,效法老庄,崇尚自然。其“童心说”思想就是强调作文要崇尚自然,不要造作,为文要发乎自然;吸收道家精神独立的理念,而求精神自主思想独立;受道家政治哲学思想影响,李贽认为只有无为政治才是合乎人的本性、合乎道的本性的。按照无为政治的要求,应提倡“在宥”天下,任性而为,以百姓的意志为意志,反对以肆意妄为去治理天下。鉴于此,他在担任姚安知府的叁年里,始终恪守“无为而治,顺性牖民”的治府思想,使得百姓丰衣足食,安居乐业;解《老子》,注《庄子》,反对礼治,废弃政刑,批评理一,主张相对。可以说,李贽对于老庄之学,数十年来穷研不止,精进不已。他能融通道家思想,有所创新,随时应用;他透过道家之理观照万物,评断是非,可谓别出心裁,令人耳目一新。佛学方面,李贽姚安任上“以禅理化民”,“鸡足山谈禅”乃至最后“削发麻城”,可以说,后半生的他与佛学结下了不解之缘。李贽曾说:“五十以后,大衰欲死,因得友朋劝诲,翻阅贝经,幸于生死之原窥见斑点。”在姚安的叁年时间里,李贽读过的佛经经典有《坛经》、《般若经》、《心经》、《中观经》、《楞伽经》、《法华经》、《金刚经》,《维摩诘经》、《无量寿经》也可能读过。由此可以看出,此时的李贽对佛学的认知与研究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姚安任上“以禅理化民”;辞官后赴鸡足山“谈禅”;从佛学角度对“童心”内涵作阐释;相信事有因果,善恶有报,写下了佛学着作《因果录》等等,此外,李贽致力禅宗,归宗净土,提倡众生平等;主张佛性无别,人人皆能成佛。这一切都彰显了佛学思想对李贽产生的深刻影响。也许是对世俗的不再眷念,也许是对生死的业已参透,也许是对佛家的极度虔诚,万历十六年,六十二岁的李贽毅然在麻城削发为僧。他终于以一个所谓“异端”的行为,向世人昭示:我以我心赴佛缘。对于儒、道、佛叁教之间的关系,李贽是提倡“叁教合一”的。他认为,虽然叁教之间有区别,但是在“闻道”这一点上,它们永远是相通的。他说:“儒、道、释之学,一也,以其初皆期于闻道也。必闻道然后可以死,故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非闻道则未可以死,故又曰:‘吾以女为死矣’。唯志在闻道,故其视富贵若浮云,弃天下如敝屣然也。然日浮云,直轻之耳;曰敝屣,直贱之耳,未以为害也。若夫道人则视富贵如粪秽,视有天下若枷锁,唯恐其去之不速矣。然粪秽臭也,枷锁累也,犹未甚害也。乃释子则又甚矣:彼其视富贵若虎豹之在陷阱,鱼鸟之入罗网,活人之赴汤火然,求死不得,求生不得,一如是甚也。此儒、道、释之所以异也,然其期于闻道以出世一也。盖必出世,然后可以免富贵之苦也。”(《叁教归儒说》)儒家、道家、佛家叁家的学说,其宗旨是一样的,因为它们在创始的时候,都是把“闻道”作为最终目的。一定要“闻道”,然后才能死而无憾。对于富贵名位,儒家是轻视鄙视,并没有把富贵看成很有害的东西,至于道家则把富贵看成像粪土一样脏臭,把天子那样的名位,看成像戴了枷锁一样受累,唯恐不能很快离开它,总之,道家把富贵看成是很有害的东西。而佛家对于富贵的看法又进了一步,他们认为享受富贵就好像虎豹掉进陷阱,鱼鸟落入罗网,活人进到汤火里一样,求死不得,求生不得,祸害竟然如此厉害。以上就是儒、道、佛叁家的区别所在。可是他们都希望通过“闻道”来达到出世的目的,在这一点上是绝对一致的。因为必须出世,才可能免去富贵的烦恼。综上所述,李贽在其七十六年的人生历程中,思想方面饱受儒、道、佛叁教的影响,从而呈现出多元化态式,并且力主儒、道、佛叁教合一。当然,李贽思想的产生有其鲜明的时代背景。本文拟从“李贽生平及其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明代叁教合一的趋势及影响”、“李贽对儒学思想的批判与继承”、“李贽对道家思想的批判与继承”、“李贽对佛学思想的批判与继承”、“李贽的叁教合一思想”以及“童心说:叁教合一之心性论”、等七个方面对李贽的儒、道、佛叁教思想作出力所能及的探讨和分析。李贽是中国16世纪伟大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他以一位先知先觉者的锐利目光,洞察着时代的矛盾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卓越的超前意识和非凡的勇气,认真反省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探索人生真谛,致力于从道德理想主义到经验主义的理性重建,他以一个独立的思想者的姿态,自由驰骋于儒、道、佛叁教之间,改造先行思想资料并加以适应时代要求的创造性发挥,建立了一个以“童心说”为核心、“学主不欺,志在救时”为宗旨的新思想体系。李贽的儒、道、佛叁教融合的思想也给当代文化全球化带来了启示,中国传统儒、道、佛叁教由相异冲突而至相异共存、相融互补的历史能给今天全球化进程中的宗教对话与文化交流提供某种借鉴:佛教作为外来的宗教,通过与儒、道为代表的中国文化的碰撞和对话,最终在中国文化的大系统中与儒、道多元并存,共同构成中华文化整体中的不同部分,并互补发挥作用,这也从一个侧面表明,世界的一体化与宗教文化的多元化是可以并行的,多元宗教和文化的并存是完全可能的,也是必要的,不同的宗教与文化应该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在并存中求同存异,共同发展,共同成为人类文化中的多元色彩。他的富有自由精神的思想和新兴气锐的言论,不仅使他成为晚明中国早期启蒙思潮的思想旗帜和一代思想文化巨人,而且对于晚清思想解放运动、五四新文化运动都发生了深刻影响。尤其是他倡导的反独断、反迷信的怀疑精神、自由精神和社会批判精神,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中国传统社会和传统文化,探索现代理性的重建之路,仍具有重要的启迪和借鉴意义。

盛晶[10]2012年在《道家思想对李贽哲学思想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在明晚期,中国社会出现了一股要求解放思想,要求自由的新兴思潮。在这一思潮中出现了许多敢于冲破现实束缚的思想家,而李贽便是其中一位。他主张人应该注重自己的真情实感,从自己的内心出发,不虚伪不做作,反对封建禁锢,要求从“童心”出发,自由发展人们的“自然之性”,同时更加是提出了“圣愚一律”的大胆的见解,不仅提升了平民阶级地位更重要的是把圣人高高在上的身姿放在了与世人一样的角度。特别的李贽所提出的“童心说”,提倡“说真话,做真事”,主张心灵的自由,精神的解放,同时肯定了人的正常欲望。李贽对人的重视和肯定,是晚明民主主义萌芽的代表,这无疑代表着中国人民主体意识的觉醒。正文分成叁个部分,文章的第一章主要论述李贽的生平、社会背景和学术渊源。而在论文的主体部分也就是第二章中,主要探讨了道家思想对李贽影响的具体方面。从最具有代表的“童心说”出发,具体讨论了“自然之性”、“是非无定质”、“圣愚一律”和“生死齐一”和“真性情”这五个方面,探寻了道家思想对他的影响以及相异之处。从这几主要思想中,我们就可以看出李贽思想的精华与本质所在。在论文的最后一章中,对李贽的学派归属问题以及李贽对晚明时期和现当代社会所造成影响和启示进行了讨论。李贽的思想复综错杂,受多方面影响至深,所有对李贽思想的最终学术归属问题,学术界一直争论不断,而我也对此发表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在如今物质欲望横流,人与人之间逐渐变得冷漠的时候,我们正应像李贽的“童心说”要求的那样,从自己内心出发,以“纯真”的心态去面临社会中的种种挑战。

参考文献:

[1]. 还原历史,重释思想——评许建平教授的《李贽思想演变史》[J]. 王恩重. 河北学刊. 2005

[2]. 李贽思想演变史[D]. 许建平. 复旦大学. 2003

[3]. 探寻李贽的思想轨迹[N]. 祁志祥. 中华读书报. 2005

[4]. 李贽“私心”思想研究[D]. 郑昆. 曲阜师范大学. 2017

[5]. “童心说”研究[D]. 李光安. 青岛大学. 2016

[6]. 李贽思想研究的深化[N]. 王恩重. 光明日报. 2005

[7]. 李贽原儒思想研究[D]. 李德威. 河南大学. 2017

[8]. 诗性与世俗性的张力[D]. 周光铁. 中南民族大学. 2008

[9]. 李贽儒道佛叁教思想研究[D]. 陈明海. 安徽大学. 2013

[10]. 道家思想对李贽哲学思想的影响[D]. 盛晶. 湖南师范大学. 2012

标签:;  ;  ;  ;  ;  ;  ;  ;  ;  ;  

李贽思想演变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