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难的原因及对策_科技论文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难的原因及对策_科技论文

试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难的原因和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农业科技论文,试论论文,成果转化论文,对策论文,原因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S—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18X(1999)12—0021—04

耕地在减少,人口在增加,解决未来我国众多人口生活的根本出路在于农业科技进步。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农业科技进步取得长足进展。同时也存在着科技进步对农业贡献率较低的状况。据统计,1997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还只有42%,离本世纪末农业科技进步贡献达50%的目标还相差较远的距离。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是其中至关重要的因素之一。据统计,目前我国每年有6000多项农业科技成果问世,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只有30—40%,与发达国家的70—80%相去甚远,且真正形成规模的还不到20%。在我国,大张旗鼓地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已进行了多年,但成果转化仍然是很艰难,转化率提高的幅度不显著。

一、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难的原因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难,与农业科技成果本身质量有关,也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条件有关。

1、农业科技成果本身质量不高是转化难的根本原因

在众多的农业科技成果中,有的转化快,转化程度高,容易被推广应用,甚至呈“不推自广”的态势,并且采用率高,覆盖面大,能产生良好的效益;而有的却不容易转化,即使花费很大气力进行推广,促进其转化,但推广到一定程度上就停滞不前,达不到预期目标和效果,甚至造成损失。究其原因,就是农业科技成果本身的质量问题。农业科技成果本身质量的高低是影响转化的根本因素,那些本身质量不高的农业科技成果要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要在生产实践中推广应用自然就难了。

分析起来,造成部分农业科技成果本身质量不高,不易转化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多年来农业科研在选题上与农业生产实际联系不紧密的状况改变不大,不少农业科研课题在立项时没有很好地充分论证,为了出成果,农业科技人员立项时对如何能顺当地完成研究的因素考虑较多,而对于成果出来后应用价值和如何推广应用的因素考虑较少。因此,这样的课题项目研究完成后,成果虽是出来了,但不一定适销对路,不一定能让农民接受,要推广应用这样的农业科技成果自然就难了。值得提出的是:在众多的农业科技成果中,单项技术成果多,综合配套技术成果少;增产的技术成果多,增收的技术成果少,既增产又增收的就更少。农业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产业,它所需要的成果多是多层次、综合性成果,特别在目前农产品较充足的情况下,那些只能增加数量,不能提高品质的农业科技成果要转化,要推广应用当然就难多了。另一方面,近年来,在成果鉴定上存在把关不严格的问题,有些农业科技成果本身不成熟或者不很成熟,也让其通过了。这些不成熟的农业科技成果在技术上的先进性、经济上的合理性、生产上的可行性等方面无明显优势,自然给推广应用带来许多困难。或是技术上不配套、操作规范不全,或是成本高、费用大、耗能多,或是技术难度大、农民掌握不了,或是应用成果时要求过高的条件、当时生产水平还达不到等原因,阻碍了成果的推广应用,致使成果转化难。

2、农业推广缺乏活力是转化难的重要原因

农业科技成果能否从资料状态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关键在于能否及时地把农业科技成果迅速地传播扩散到亿万农民手中,使农民采用,即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工作是否到位的问题。农业推广是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至关重要的工作,它涵盖的内容广,涉及的环节多,并且相互关联强。如农业推广体制、运行机制、推广机构、推广人员以及推广工作条件等等诸方面都要一起行动,同时发挥应有的作用,才能使农业推广充满活力,产生良好的推广绩效。

多年来,党和各级政府非常重视农业推广工作,使得农业科学技术在农业发展中起到很大的作用。现在,我国农业推广机构基本齐全,农业推广体系基本建立,一个以政府办的专业推广机构为主体、专群结合、多层次的推广网络也基本形成,全国的农业推广工作正在大力开展着,并且取得可喜成绩,产生了较大的效果。但是,从总体上来讲,我国农业推广还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首先是农业推广体系不健全,特别是乡级的农业推广机构缺编少人;第二是农业推广的运行机制仍然是利用行政手段和以推广技术为主的自上而下纵向直线型推广模式;第三是农业推广人员素质低,推广技能差;第四是农业推广手段落后,方法陈旧;第五是农业推广经费紧缺,农业推广缺乏活力。这里特别要提出的是,1992年发生的农业推广第二次“网破、线断、人散”的冲击,尽管在农业部和各级政府及广大农业推广人员共同努力下得到扭转,但造成的损伤至今还没有完全恢复,产生的不良影响至今还未彻底消除,农业推广形势依然严峻。农业推广经费紧缺和农业推广队伍不稳定的两大难题始终困扰着农业推广的发展,严重地阻碍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开展。

我国农业推广费用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投资强度)从1987年的0.33%下降到1995年的0.23%,农业推广投资强度比发达国家低了4 倍多。近年来,国家对农业推广的投资(包括事业费、基建费、专项技术推广费)虽然绝对数逐年增长,但相对比例却在下降。农业推广人员人均年推广活动经费由1986年的1167元下降到1995年的894元,年均下降0.6%,各级农业推广机构经费十分紧缺,特别是县乡两级农业推广机构,财政拨款只占实际开支的50%左右,有的更低。“缺钱养兵,无钱打仗”,正是农业推广经费紧缺的真实写照。由于收入减少和社会地位下降,致使农业推广人员工作积极性下降,大批的农业推广骨干流失,或被动工作。在岗的农业推广人员为了改变收入过低的处境,他们不得不去挣钱创收,势必要分散他们正常工作的时间和精力,最后导致农业推广工作缺乏活力,农业推广绩效提不高,这是造成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难的重要原因。

3、农民文化科技水平低是转化难的直接原因

农业科技成果本身具有潜在生产力,只有通过推广应用,使科学技术与生产力要素中最活跃的要素——劳动力结合起来,也就是说,只有让农民认识、掌握、在实际生产和经营上采用,并产生了效益,才能说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了。因此,我国农民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因素;农民自身的素质高低特别是科学水平的高低和采用科学技术意识的强弱程度,是影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直接原因。

当前,我国农民文化水平很低,现有农民中,文盲和半文盲人数占25%,倘若加上小学文化程度在内那就占农民总数的65%。他们对科学技术的接受能力和应用能力都很差。特别是“向钱看”的影响,农村一些有文化的青壮年大都外出打工或弃农经商,真正从事农业生产的多为老、弱、病、残者。因此,这支农业大军,接受、采用科学技术能力很差。据安徽省的一个调查,农业劳动中能掌握新的生产技术的占12%,懂得单项农业技术的占13%,完全不懂的占75%;另据辽宁省黑山县的调查,全县农民对农药、化肥、地膜覆盖技术懂得的只有20%,似懂非懂的占30%,不懂的占50%。另外,我国农民由于所处的自然地理和社会环境以及社会经历、教育水平、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的影响,他们采用科学技术时有着不同的心理障碍。如:不愿轻易抛弃传统经验的守旧心理,害怕担风险的求稳心理,容易满足的惰性心理,喜欢随大流的从众心理,急于求成的现实心理,不求上进的自卑心理等等,这些都在时时刻刻影响着农民接受和采用农业科技成果的态度和迫切程度,也就影响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以及转化程度和速度。

二、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对策

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农业科技成果从产生到采用的各个环节,要求政府、科研、推广、农民之间都要积极工作,创造条件,团结协作,形成内外结合,对症下药态势,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其转化率。具体对策,笔者提出如下几条。

1、增加经费投入, 加大农业科技投资强度是促进转化的必要条件

由于农业是社会效益高、本身经济效益低的弱质产业,农业科技保密性又差,因此,农业科技费用在国际上普遍是国家为投资主体,在一些农业发达国家除了以国家投资为主以外,还吸引私人公司参与投资农业。在我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农业的发展与进步直接关系到社会稳定与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国家对农业科技投资应居主渠道地位。为了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国家应逐年增加投入,提高对农业科技投资强度。据专家测算,对农业科技投资年均实际增长应保持在5%, 对农业推广则应高于5%的增长率。另外, 国家投资不应“撒胡椒面”,主要投资商品性不强、市场能力弱的农业基础科技产业,提高资金的使用。

2、加强农业科研管理,提高农业科研成果质量, 是促进转化的基本保证

为了更多更高质量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应该加强农业科研管理工作。首先,应从科研的立项、申报抓起,对那些技术先进、应用性强、有明显经济效益、并且能积极协作的项目优先批准。第二,在成果鉴定过程中,应充分发挥科研管理部门的管理职能,严格执行成果鉴定、核查、审批手续,保证成果鉴定质量。第三,要鼓励农业科技工作者摸清农业生产情况,了解农民心理,满足农民需要,因地制宜地选准选好项目,严格遵守科研程序和规范,认真地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要把成果的推广应用,看作是科研的宗旨和必须阶段。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产生的农业科技成果自然是完善的成果,也就为其转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加强培育农业科技市场,加快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 是促进转化的重要环节

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是指以可物化的农业高新技术成果为基础,以科技企业或企业群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进行规模化、专业化、系列化的商品生产和销售经营的技术经济活动。通过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一是可以使农业科研和农业推广部门所进行的活动与自身利益挂钩,得以提高各方面的积极性,激发他们能根据农业对技术的需要进行科研和推广活动,并在这些活动中壮大自己。二是由于产业化促使农业科技人员面向市场,加强与农民和农业实际的联系,及时去了解农民有关技术需要信息,并满足这种需求,从而加大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力度,提高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第三,产业化的农业科技需要有健全的技术市场和完善的知识产权保障体系,以维持“秩序”,使科技投入能得高额的预期效益,从而刺激引导各行各业对农业的投资,为实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创造丰厚的物质条件。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仍处于起步阶段,有一个发展、完善和提高过程。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必须要有政府和企业强有力的支持,但更重要的是农业科研和农业推广单位本身自强自立,积极创造条件,努力推进产业化进程。具体说来,首先要转变观念,增强对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认识。第二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优化学科专业结构,调整科研方向和内容,选准可实现产业化的科技成果,重点突破,优先发展。第三,要大力开拓和培育科技成果产业化市场,建立广泛的、相对稳定的市场销售网点,提供科技产品和优质服务。

4、提高农民文化科学水平, 增强农民采用科技成果意识是促进转化的根本途径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发展变化,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农业推广机构和农业推广人员把农业科研部门研制的农业科技成果,传播、传授给农民,让农民认识、接受和采用,在生产经营中增加了产量,改善了质量,提高了收益,从而实现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很显然,在这一过程中,农民是内在因素,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心理学又告诉我们,人的一切心理现象都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但是人的心理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并不是一种机械反映,而且反映也不尽相同。据此,同一农业科技成果在农民面前会有不同的心理反映,特别是当前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各家各户种地,自主经营,接不接受你传授的农业科技成果,采不采用你推广的农业科技成果,完全由农民自己而定。很好的农业科技成果,如果农民不接受、不采用,还是转化不了的。这样看来,实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是农民,而农民采不采用农业科技成果与其文化科学水平和对待科学技术的态度有密切关系。实践证明,人的受教育水平和生产率成正比,从我国农村现实状况来看,先富起来的农民,也是一些有一定文化科学水平的人。因此,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提高成果转化率,就必须加强对农民的文化科技的教育工作,提高农民的文化科学水平。目前除了国家要重视普及文化教育事业,杜绝新文盲的产生,继续扫除文盲和半文盲,提高全体农民文化水平外,在农村还要切实开展对农民的继续教育工作,增加农民的科学技术知识。要从农村和农民的实际出发,根据不同地区和农民的不同层次,进行多形式、多渠道的农业科学技术培训,使广大农民的文化科技水平有较大的提高,从而有益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实现。同时还要深入调查研究,搞清楚我国农民对科学技术的心理反映特点,针对不同对象,分别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宣传诱导;遵循农民认识事物的规律性,尊重农民对科技成果有一个吸收、消化和采用的过程,认可农民中间对同一科技成果采用的不可同步性的特点,应用行为科学原理,耐心、友好地与农民勾通,增加农民接受和采用科学技术的意识,从而加快农业科技成果在推广区整个农民群体内的移运过程,缩短不同类型采用成果间的距离,从而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5、加强农业推广工作, 提高农业推广绩效是促进转化的有力措施

农业推广在农业科技成果与生产应用之间、在农业科技研究者与农业生产经营者之间、在科研部门与生产部门之间架起了桥梁。只有通过农业推广,农业科技成果才不会埋没在实验室里和书本里,才能使科技成果的潜在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我国的农业推广在发展农业、推进科技进步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目前还有许多值得改进的地方。

①要进一步建立和健全农业推广体系,特别要加强乡级的推广机构的建设。这里必须做好几项具体工作。首先是彻底消除1992年以来出现的“断奶、断粮”影响,纠正乡站完全“下放”,收回“三权”(人事调动、经费划拨、固定资产管理),健全推广机构。第二是继续抓紧搞好“三定”(定性、定编、定员)工作,制定切实可行措施,确保分配来的农科毕业生到位,补充推广人员。第三是调整农业推广系统人才配置的倒金字塔结构,缩减省、地两级的农业推广人员数量,增加乡级农业推广人员数量,并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农业推广人员到基层单位去工作。

②深化各级农业推广机构内部的改革,建立良好的农业推广运行机制,改进推广方法,增强推广活力,提高推广绩效。在推广应用农业科研成果时,不只是重视产中的技术指导,还要重视产前和产后的物质、信息、贮运、加工、销售等服务。针对过去技术推广和农资供应脱节,资金、劳力紧缺不到位的现象,要扩大推广的工作范畴,增大服务内容,为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③加强对农业推广人员的培养和继续教育,提高农业推广队伍整体素质。在农业推广人员中要提倡和发扬艰苦奋斗,团结协作,“献身农业,服务农民”的奉献精神,要求农业推广人员树立全局观念、群众观念和讲求效益观念,使之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要重视农业推广人员的脱产进修和在职学习工作,鼓励并创造条件让他们受到继续教育,从而使他们不断更新知识,开阔视野,提高业务能力,拓宽知识面和专业水平。特别要增补和加强对《农业推广学》以及《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行为科学课程的学习,丰富农业推广知识,提高农业推广技能和善于与农民勾通的本领,从而提高农业绩效,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④提高农业推广人员待遇,改善农业推广工作条件。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党和政府的关怀,我国农业推广人员在生活待遇和工作条件上得到很大的改善,再不是“吃饭没有锅,住处没个窝,办公没有桌”,“远看是个要饭的,近看是个挖炭的,打听一问是推广站的”状况了。但是,我国的农业推广人员与其他行业的工作人员相比,还是有很大差别的。他们工作艰苦,地位低,待遇差,福利少,经费紧缺,工作手段落后。据统计,在全国12个行业中,1978年农业推广人员工资额比全国平均数少152元;1992年比全国平均数少300元;1995年比全国平均数少33.3%。这种状况必须尽快改变。各级政府和农业推广部门本身都应作出努力,要想方设法,给出一些优惠政策,有关部门要为此开“绿灯”,创造条件,提高待遇,改善工作环境,营造良好的工作气氛,解决实际困难和后顾之忧,使农业推广人员安心工作、努力工作、心情舒畅工作,积极性得以充分调动,从而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贡献更多的力量。

标签:;  ;  ;  ;  ;  ;  ;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难的原因及对策_科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