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创穿刺与小骨孔开颅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疗效评价论文_国泉,姜宗臣,薄克燚,马超,杨鹏

国泉 姜宗臣 薄克燚 马超 杨鹏

【摘 要】 目的 研究微创穿刺与小骨孔开颅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不同疗效。方法 选取自2010年9月至2015年9月高血压脑出血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实验组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小骨孔开颅手术,直接把血肿清除,实验组患者进行微创穿刺手术,术后再使用尿激酶,每天给血肿腔内注入药物并引流。 结果 三个月后,两组患者在预后GOS评分上均无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使用微创穿刺患者相比于小骨孔开颅患者具有住院时间短、创伤小、易于开展等优势。结论 微创穿刺手术具有易于开展、创伤小、患者住院时间短等优点,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关键词】 微创穿刺; 小骨孔开颅; 高血压; 脑出血

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生活质量的提高,我国高血压脑出血的发病率也正快速加大,并且高血压脑出血[1]越来越年轻化。高血压脑出血是属于神经科的一种多发病,死亡率、致残率较高,对很多家庭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它的危害不容小觑,应该受到广大群众的重视。

在医学界关于高血压脑出血的诊治方法存在很大的看法分歧,随着医学新技术如显微镜、头颅CT、磁共振、立体定向等的开发和使用,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方法也变得多样和丰富。随着各项研究的深入开展,临床界医师达到了几点共同认可的观点:(1)高龄患者适合选择微创手术[2]治疗法。高龄患者体质较弱,对手术的耐受性不强,术后恢复较慢,甚至可能有多种并发症的发生,所以一般情况下高龄患者不进行常规手术,微创手术比较适合。(2)外科治疗效果比内科治疗效果更为显著。在近几年立体定向技术和显微技术的快速发展下,外科手术的安全性和手术技巧也在不断提高,相比于内科治疗,外科治疗更具有优势。(3)术后治疗。患者不能当收缩压为180mmHg时才开始降压,早期采用积极的控压方法是预防血肿量增大的有效手段。合理使用药物,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健康科学的卧床护理,把肺栓塞、深静脉血栓[3]、肺部感染等疾病的发生率降至最低,中西医药结合治疗,加快患者的健康恢复。(4)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治疗方法。出血量少,意识障碍较轻的患者建议采用保守治疗;血肿量较大,已出现脑疝的患者建议采用手术治疗,根据不同患者的不同情况,采用最适合的治疗方法非常必要。

现本文对我院80例自2010年9月至2015年9月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治疗过程进行了研究,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将我院自2010年9月至2015年9月高血压脑出血患者80例,80例患者均满足以下要求:(1)均为急性患者,发病时间不超过24小时。(2)患者无其他严重危及生命的病症。(3)80例患者均经影像检查证实为高血压脑出血。(4)患者均为第一次脑出血,部分患者有过出血病史但无后遗症。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中患者40例,男30例,女10例,年龄在45至80岁,平均年龄为(64.78±80.21)岁;实验组中患者40例,男27例,女13例,年龄在47至81岁,平均年龄为(66.49±7.75)岁。两组患者在病程、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中均无显著差异(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

2.方法 实验组患者采用微创穿刺手术,做法如下:测量完毕血肿位置后,选择血肿距皮层最近的位置为穿刺点,避开重要血管区域,进针的方向以血肿最大层面、血肿中心为目标,穿刺针的长度需要适宜,穿刺深度依据血肿块离头皮的距离而定。给患者实施局部麻醉后,将患者头颅位置调至妥当,瞄准定位点[4],锥颅器钻透颅骨,带导针的穿刺针穿刺到达血肿中心后,取出针芯,装置引流管,注射器抽出陈旧血后即可暂停。术后每日在血肿腔内注入NS3-5ml+尿激酶2-3万U,夹闭2小时以上,放开引流。并且术后一周内,每隔两天需进行一次CT检查,待血肿基本消除后,进行拔管和缝合创口。对照组患者进行小骨窗开颅手术,做法如下:经CT检查定位,找出血肿中心位置,打开长度约为7厘米的切口,使用撑开器把皮肤撑开,待颅骨显露后进行钻孔,咬骨钳扩大骨窗直径约3cm,切开硬膜显露皮层,在明确血肿位置后,显露血肿腔,吸引器进行血肿清除,放置引流管于血肿腔内引流,术区止血,切口关闭,两天后根据情况拔去引流管。

3.评价标准 通过GOS评分[5]来检验患者的术后情况,若患者得分为5分说明恢复良好,能够正常健康生活;得分为4分说明中度病残,得分为3分则是重度病残;得分为2分说明患者已经为植物状态;得分为1分代表死亡。两组患者的平均住院天数、血肿量变化情况、治疗效果对比、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的比较均为评价标准

4.数据处理 所有实验数据在实验结束后均准确地录入到SPSS18.0软件中进行数据处理,以95%作为可信区间。当p<0.05时,为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计量资料,使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对比方法为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例数(%)表示,对比方法使用χ?检验。

结 果

1.两组患者平均住院天数的比较,从结果中显示,实验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一所示。

讨 论

早期时对于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仅仅是以保住生命为目的,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目的不只是为了抢救生命,如何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减少住院时间、恢复身体功能、降低治疗费用等问题均成为医生和患者考虑的因素。治疗方式的不断发展,传统的开颅手术已经逐步被微创穿刺血肿抽吸术替代,它更增加了手术的精确程度。

经过分析讨论,得出两组患者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差别;(1)血肿清除率。实验组术后每日血肿腔内注入尿激酶,前四天血肿的减少率低于对照组,一周后血肿基本消失。对照组患者开颅后血肿能清除约80%,止血彻底的同时对患者的创伤也较大,若血肿定位不准确易使患者生命受到影响。一周后,两组患者达到了相同的血肿清除效果。(2)并发症。微创组患者的并发症相对于开颅手术较少是大多数患者选择它的主要原因。若病人能尽快苏醒恢复自主活动,也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3)手术耗时。微创手术相对于开颅手术较为简单,在患者病发后短时间内可以去血肿、降低颅内压,手术花费的时间越少,患者承担的痛苦也越少。

综上所述,本次8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虽然选择了两种方法进行手术,但是最终的治疗效果很相似,采用微创手术的实验组患者所受的创伤小、并发症概率低、住院时间短等优点。血肿量在50ml,生命体征较为正常的患者适合微创穿刺术。而血肿量大于70ml,需要马上彻底清除血肿的患者更适合小骨窗开颅手术。对于部分血肿量大,但患者身体素质并不适合开颅的患者,采用微创穿刺术也是不错的选择。

参考文献

[1]刘登贤.微创穿刺与小骨孔开颅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疗效评价[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下半月),2014,(1):31-32.

[2]张洪涛,马云富,杨永飞等.微创穿刺与去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疗效对比[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15(10):73-74.

[3]全明范.微创穿刺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再出血116例[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23):5261-5262.

[4]张岩睿.微创穿刺与小骨孔开颅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疗效评价[D].新疆医科大学,2010.

[5]张岩睿.微创穿刺与小骨孔开颅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疗效评价[J].乌鲁木齐:新疆医科大学,2010,.

论文作者:国泉,姜宗臣,薄克燚,马超,杨鹏

论文发表刊物:《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6年2月第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7/15

标签:;  ;  ;  ;  ;  ;  ;  ;  

微创穿刺与小骨孔开颅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疗效评价论文_国泉,姜宗臣,薄克燚,马超,杨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