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AMI)静脉溶栓治疗的效果研究论文_李金生

湖南省湘西自治州肿瘤医院 湖南湘西 416000

【摘 要】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静脉溶栓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随机将我院2013年4月至2015年4月收治的80例AMI患者分为A、B两组,每组患者各40例;两组均给予静脉溶栓治疗,其中A组患者给予阿替普酶总剂量50mg,B组患者给予阿替普酶总剂量100mg;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B组患者冠状动脉再通率为87.5%,明显高于A组患者冠状动脉再通率的67.5%,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采取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具有一定效果,与给药阿替普酶50mg相比,加速给药阿替普酶100mg的疗效更加显著。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阿替普酶;静脉溶栓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临床常见的突发性心血管疾病,因冠状动脉血流中断、闭塞或急性心肌缺血等因素所致。AMI的发病率较高,发病患者多合并心悸坏死,易造成心功能不全等严重疾病的发生[1]。临床治疗AMI,关键在于改善患者心血管,而静脉溶栓治疗能够抑制心肌梗死的发展,且操作方法简单,安全性较高,是AMI患者临床抢救的重要措施。对此,我院于2013年4月至2015年4月,采取静脉溶栓治疗对AMI患者进行治疗,并对静脉溶栓阿替普酶不同给药剂量的临床效果进行了探讨,获得满意效果。现就有关情况作如下陈述。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2013年4月至2015年4月,入选我院收治的AMI患者共80例,入选条件 [2]:①持续胸痛<30min,硝酸甘油含服无效;②心电图提示心肌梗死;③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酸激酶(CK)升高;④无相关禁忌症。采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每组患者各40例。A组患者男22例,女18例;年龄30-69岁,平均年龄(55.5±3.7)岁;梗死部位:非Q波心梗9例,下、后壁11例,前、侧壁20例;发病至溶栓时间:<6h者16例,6-12h者19例,12-24h者5例。B组患者男23例,女17例;年龄31-68岁,平均年龄(54.9±4.4)岁;梗死部位:非Q波心梗9例,下、后壁12例,前、侧壁19例;发病至溶栓时间:<6h者13例,6-12h者20例,12-24h者7例。两组上述资料无显著性差异,可进行比较。

1.2方法

两组均给予心电监护及吸氧,溶栓治疗前常规行血常规、心电图等检查,并嚼服肠溶阿司匹林300mg,氯吡格雷300mg;然后给予低分子肝素5000U,1次/12h,采取皮下注射,持续治疗1周。A组患者首剂阿替普酶静推8mg,90min内静滴阿替普酶42mg,总量为50mg;B组患者首剂阿替普酶静推15mg,30min内静滴阿替普酶50mg,60min内静滴阿替普酶35mg,总量为100mg。溶栓后静推普通肝素12U/kg,维持48h;常规应用抗血小板药、调脂剂、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两组溶栓治疗后,服用阿司匹林100mg,1次/日;氯吡格雷75mg,1次/日;维持时间为1年。

1.3再通标准

参照《急性心肌梗死溶栓疗法参考方案》进行评价[3]:溶栓剂输注开始后,心电图中抬高的ST段在2h内,抬高显著的导联ST段下降≥50%;②溶栓剂输入2-3h内,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发生,束支、房室阻滞突然消失,或下壁梗死者发生一过性窦房阻滞、窦性心动过缓;③溶栓剂输入开始后2-3h内,胸痛基本消失;④发病前14h内,血清CK-MB酶峰提前出现,发病前16h内,CK 酶峰提前出现。上述标准除②和③组成不能准确判断再通外,其余任何两项以上联合均可对是否再通进行有效判断。

1.4统计学方法

百分数(%)表示计数资料,计数资料采用x2进行检验,SPSS16.0进行数据处理,P<0.05说明具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A组患者冠状动脉再通率为67.5%,其中死亡3例,出血6例,无效4例;B组患者冠状动脉再通率为87.5%,其中死亡2例,出血1例,无效2例。两组冠状动脉再通情况的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如表1所示。

3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是欧美地区常见疾病,其中美国每年出现心肌梗死患者约为150万人。我国是世界上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率较低的国家,但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及医疗技术水平的提升,近几年来,AMI发病率有明显的升高趋势,且多为年轻患者。由于AMI的发病率较高,对人类生命健康的影响较大,因此,早期治疗AMI,实现再灌注治疗,对AMI患者健康的恢复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临床治疗AMI的方法主要包括急诊介入(PCI)和静脉溶栓治疗,其中PCI治疗的难度较大,即使美国发达地区能够全天候实施PCI治疗的医院也只占25%。而静脉溶栓是临床治疗AMI的有效手段之一,有关数据显示二、三级医院接受溶栓治疗的患者仍有40%之多。外国有关学者指出[4],早期尽快给予AMI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对冠状动脉再通的提高及近期预后的改善具有明显效果。同样,有关文献指出[5]:AMI患者越早实施溶栓治疗,其临床疗效越明显,一般情况下,1h内实施溶栓治疗是黄金时间,而6h是溶栓治疗的规定时间窗,溶栓治疗延迟越久,患者梗死面积就越大。因此,采取静脉溶栓对AMI患者进行治疗,可获得满意效果。此外,临床研究证实,采用阿替普酶实施静脉溶栓,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十分显著。阿替普酶是一种纤溶酶原激活剂,血栓部位的纤溶酶原、阿替普酶、纤维蛋白结合为三体复合物后,纤溶酶原被激活后,可以转化为纤溶酶,对血栓具有良好的溶解作用,但对循环中纤溶酶原的作用并不明显,所以阿替普酶具有较强的局部溶栓作用。本研究针对AMI患者,采用不同剂量的阿替普酶实施溶栓治疗,结果显示加速给药阿替普酶100mg的B组患者冠状动脉再通率的87.5%明显高于A组(阿替普酶50mg)患者的67.5%,且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AMI患者静脉溶栓治疗的效果明显,而阿替普酶加速给药的临床治疗效果更加显著。

综上所述,AMI患者尽早实施静脉溶栓治疗,促使闭塞血管再通,是临床治疗AMI的关键,而采用阿替普酶加速给药方案实施静脉溶栓治疗,其冠状动脉再通效果更加显著,因此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和使用。

参考文献:

[1]张步春,周志文,侯磊,等.静脉溶栓联合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荟萃分析[J].中华医学杂志,2011,91(28):1961-1965.

[2]陈健.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后介入治疗与直接介入治疗的对比研究[J].重庆医学,2012,41(3):295-296.

[3]贾新巧.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与静脉溶栓对老年急性心梗左心室功能的效果对比[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3):3247-3248.

[4]蔡煦,张瑞岩,张建盛,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初期支架植入和rt-PA静脉溶栓加补救支架植入对比研究[J].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2002,115(2):163-165.

[5]冯雁,段宝民,逯锦涛,等.延迟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对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预后的影响[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2,6(24):8306-8308.

论文作者:李金生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6年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25

标签:;  ;  ;  ;  ;  ;  ;  ;  

急性心肌梗死(AMI)静脉溶栓治疗的效果研究论文_李金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