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产权改革开启蜀乡财富之门_农民论文

土地产权改革开启蜀乡财富之门_农民论文

土地产权改革叩开蜀乡财富大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大门论文,土地论文,财富论文,产权改革论文,叩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土地,是传统农民的命根子。“十一五”以来,四川省城乡统筹改革从农村产权改革入手,将禁锢农村发展和农民的“最粗的绳索”逐渐解开,激活农村土地资本,激发农民创造力,叩开了农村财富大门,一个“土地变股权,农民变股东,零星变集中,工资加分红”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新格局正在广袤农村渐渐形成。

从破冰到融冰产改唤醒沉睡乡村

统筹城乡的道路,成都已引领全省先行跋涉了七年。从2003年率先全国探索城乡一体化,到2007年6月获批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再到2009年5月,《成都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正式得到国务院批复,驶入快车道的成都式改革无疑是全省城乡统筹调色板上最靓的那一抹色。

这一次,星火依然从四川的广袤农村燎原。在这场改变农民命运的精彩变革中,慢城市数拍的农村要想奋起直追,土地是唯一也是最有力的资本和凭借。因此,破除城乡二元壁垒,能否敲碎覆盖在农村土地上的坚冰,引燃其沉寂已久的引擎是成败关键。

一番厉兵秣马,成都决定首先搬开这块“深水区”最硬、最烫手的“石头”。2008年新年第一天,成都宣布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破冰前行。

这是继土地承包到户后,农民首次普遍参与的重大改革。仅两个多月后,都江堰市柳街镇鹤鸣村村民余跃就拿到了农村产权改革发出的第一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他也和34位村民一起,成为中国首批“四证齐全”的农民。“这简直就是第三次土地革命。”望着崭新耀眼的本本,余跃很兴奋。

这还不够给力,农民渴盼的是真正的定心丸。2009年,双流县兴隆镇瓦窑村牟弘兴用承包期限被划时代地改为“长久”的新证书,换掉了家里旧本本——此举被称为体现了成都“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方向”。

成都农民正引领着全国8亿农民前行。余跃的证书和瓦窑村民长久不变的决议,现已被珍藏在国家博物馆,与小岗村农民的手印一起,见证着中国农村变迁。

从土地破冰再到融冰,成都稳步过河。2010年6月,成都完成农村产改确权颁证。以“还权赋能”为核心的农村产改最终解开了禁锢农村发展“最粗的一根绳索”,也为之后全域户籍统一这一彻底变革打下坚实的基石。

确权的同时,是成都对耕地“红线”的坚守。48岁的邛崃市卧龙镇村民王小苹,领到65亩承包耕地共2372.4元的耕地保护基金,而这笔钱将进入她的养老保险账户——利用建设用地利益,成都市每年拿出20多亿投入耕保,在耕地保护和农民增收上实现“双赢”,这在全国亦是首创。

成都产改一花引发百花开:自贡市建立了“1+10”农村产权改革政策框架体系;广元市深化林改,完善林业开发“厅市合作”机制;德阳以12个区域重点镇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突破;17个市级试点市州更是亮点纷呈……2010年,“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更是首次写入省统筹城乡改革年度工作安排,产改进程注定快马加鞭,阔步前行。

激活农村要素打开蜀乡财富大门

确了权,流转便水到渠成。产权清晰了,农民放心了,土地这一农村最大的生产要素一经激活,就瞬间释放出惊人的价值潜能。

2008年7月,全省首家土地股份制农民专业合作社在达县成立;同年10月,全国首家综合性农村产权交易所在成都挂牌;2009年4月,自贡创建全国首家农村要素网络市场……土地,昔日的鸡肋如今成了香饽饽,土地流转更是在蜀乡大地风生水起。截至2010年9月25日,仅成都农村产权交易所共成交土地指标3.6万余亩,成交金额高达40多亿元。从承包地、林地到集体建设用地,再到农村宅基地,土地应有的价值正在提升彰显,背后则是产业发展的激流汹涌。

产改让土地因融冰而自由,更让农民从土地上得以解放。在把土地流转后,双流县瓦窑村村民汤炳琼“洗脚上田”,摇身成为当地一家农庄接待部主管,不仅按“股权”拿土地租金,还刷卡领工资,在家门口跷脚赚钱。而她不少邻居更是揣着土地股权闯天下。

产改还在灾后重建中展现了利用土地“造血”的神奇。2008年10月,都江堰市大观镇茶坪村王全只用90平方米的宅基地使用权,就从彭州联建伙伴那里“换回”一幢200多平方米的乡村“别墅”。他把多余的房间以3万元/年租给一家乡村客栈,养的“跑山猪”直接卖给酒店,家人还能在客栈打工。“联建”的探索,不仅解决了住房重建难题,还为当地发展带来新机遇。

而荣县双石镇金台村推行农民集中居住,用活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不仅将340亩原宅基地复耕,还把节约出的近300亩用地指标拿到城里换回2100多万元村集体收益,农民只要花建筑成本一半的钱就能住进新房,还获得了发展的“第一桶金”。一切皆源于确权流转,因土地资源积聚和集中所带来的巨大级差收益足以让人惊叹!

梦想继续照进现实。“以前只有到处去借,现在权属清晰了,土地也能贷款!”今年12月,崇州市杨柳农村的29户农户以5年的承包经营权作为抵押,从成都市农商行获得16万元的贷款授信,用于发展生产,这是全省第一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而此举今后可能会撬动上千亿的信贷资金流向农村,农村投融资体制的完善,使得城乡统筹发展“钱从哪里来”的问题有望破解。

产改,犹如一把钥匙;正让蜀乡广袤农村的财富大门就此缓缓敞开……

联系电话:028-86968406

标签:;  ;  ;  ;  ;  

土地产权改革开启蜀乡财富之门_农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