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证号:32092419890515xxxx
摘要:随着我国建筑行业施工技术的不断提高,大体积混凝土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工程项目中,而在今天,混凝土的裂缝较为普遍,在大体积混凝土工程中裂缝几乎无所不在。在施工中混凝土常常出现裂缝,影响到结构的整体性和耐久性。因此,在大体积混凝土中,预防混凝土裂缝产生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仅对施工中混凝土裂缝的成因和处理措施做一探讨。
关键词:大体积混凝土;裂缝成因;预防措施
一、大体积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分析
混凝土中产生裂缝有多种原因,主要是温度和湿度的变化,混凝土的脆性和不均匀性等。混凝土硬化期间水泥放出大量水化热,内部温度不断上升,在表面引起拉应力。后期在降温过程中,由于受到基础或老混凝土的约束,又会在混凝土内部出现拉应力。气温的降低也会在混凝土表面引起很大的拉应力。在钢筋混凝土中,拉应力主要是由钢筋承担,混凝土只是承受压应力。在素混凝土内或钢筋混凝土的边缘部位如果结构内出现了拉应力,则须依靠混凝土自身承担,而当混凝土的本身的粘结力等束缚力对这些应力不在能够承担时,裂缝便产生了。其过程主要有凝结前、凝结后两个阶段。
1.1 凝结前
在凝结前造成裂缝主要原因是在水化过程中水泥-水体系的体积变化产生的应力。当混凝土中的水泥与水发生反应,水泥水化物的体积会小于水泥和水的体积之和,加上混凝土内部自由水析出,混凝土内部会形成毛细管,毛细管张力会导致混凝土开裂;同时混凝土里水泥的水化反应是一个放热的反应,这种反应将使混凝土内部温度升高,产生体积膨胀,待水化反应减慢以后,混凝土体积会收缩,因而引起应力变化而使混凝土出现裂纹。
1. 2 凝结后
在混凝土凝结后,混凝土的物理、化学反应并没有终止,而还在缓慢地持续。当混凝土置于未饱和空气中会由于水分丧失而引起干燥收缩。水分蒸发使干缩产生的拉应力大于砼的抗拉强度,使砼产生裂缝。它的主要特征是表面开裂,走向纵横交错,没有一定的规律,形似龟纹,缝宽和长度都很小既收缩裂缝;同时由于混凝土已经凝结,混凝土的热传导性将大大的降低,而混凝土中 的水化反应却并没有停止,混凝土里水泥的水化反应是一个放热的反应,这种反应将使混凝土内部温度升高,产生体积膨胀,待水化反应减慢以后,混凝土体积会收缩,因而引起应力变化而使混凝土出现裂纹,在以后内部的冷却期间会产生开裂。
当然除去水泥水化造成的原因之外还有很多,如水泥熟料锻烧不充分,氧化钙(CaO)和氧化镁(MgO)以游离状态存在,并且产生过量的石膏。因为它们的水化过程延迟或很慢,导致水泥已凝结硬化后继续水化而产生水化产物,又由于水化产物的体积比它原始游离caO和MgO等的体积大得多,这种在硬化的混凝土中的不均匀的体积膨胀使路面出现龟裂、断板等;骨料的级配不合理使用过多小颗粒细砂已及等,也会造成一定程度上的混凝土裂缝。
二、大体积混凝土裂缝的预防措施
1、 减小大体积混凝土内外温差
⑴ 降低水化热温升
造成大体积混凝土内部温升的主要原因,一是水泥水化反应释放热量,加之混凝土的导热性差,致使其内部热量蓄积。可以从选用低水化热水泥,降低水泥用量,掺加粉煤灰,使用缓凝型减水剂等方面入手控制大体积混凝土内部温升。
据经验,每立方米混凝土水泥用量减少10kg,混凝土温升值就会降低10℃。可见降低水泥用量对控制温度应力的重要,且越是厚大体积混凝土,效果越明显。掺加粉煤灰作为胶凝材料,采用内掺法,可取代部分水泥,显著降低水泥用量。虽然粉煤灰也存在水化热,但远比水泥要低的多。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多采用泵送,使用缓凝型减水剂,即可改善和易性、满足泵送混凝土坍落度要求,又能有效降低水泥用量。此外合理选用水泥及添加剂,对提高大体积混凝土的抗裂能力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
⑵ 降低混凝土入模温度
为了降低混凝土内部温度峰值,在水化热温升一定的情况下,有必要控制混凝土入模温度。研究表明,混凝土的浇筑温度越高,水泥的水化反应速度就越快。一般认为,混凝土浇筑温度每升高10℃,则混凝土内部温度的峰值将提高3~5℃,大体积混凝土的浇筑温度,最好控制在25℃以下。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控制混凝土入模温度可以采用控制部分原材料的温度,例如对所用砂石、水泥进行遮盖,冰水搅拌等,混凝土浇筑作业尽可能安排夜间,缩短混凝土从出机到入模时间,用湿麻袋覆盖泵送管路,防止日晒升温,在混凝土罐车的转筒上浇水降温等措施。其中效果最好又最经济的,是夜间浇筑,此时所有原材料温度都偏低,根据现场实测,夜间混凝土出机温度一般要比白天低3℃左右。
⑶ 对混凝土外表面进行保温
混凝土内外温差过大是有害裂缝产生的主要因素。为防止大体积混凝土表面温度下降速率过快,应尽量推迟拆模时间。拆模后要尽快覆盖保温层,防止风吹、雨水冷击、环境温度骤降等情况发生,冬季施工时宜采用蓄热法进行保温养护。
2、 减小约束应力
⑴ 合理划分结构段
为了预防有害裂缝的发生,应尽量减小结构长度对约束应力的影响。施工中应按规范要求控制在5~15m。工程实践中,结构段长在15m 以内时,出现裂缝的可能性显著减少。
⑵ 合理设置施工缝
水平施工缝严格按规范设置,例如,底板上连续浇筑墙体时,其上水平缝设置规范,可避免大断面约束小断面情况的出现。
按规范设置竖向施工缝,混凝土浇筑时可采用闭合块的方法,进行分块浇筑,既能减小了一次浇筑的长度,降低了约束应力,又能将水化热从时间和空间上分散开来,增加散热面积,降低温升。
⑶ 缩短混凝土浇筑间歇期
混凝土的弹性约束应力,是在降温过程中由其自身收缩产生的。降温速度越快,约束应力越大,为了充分利用混凝土徐变特性产生的松弛效应,避免裂缝的产生,施工中除通过测温和采取保温措施,控制降温速率外,应尽量缩短混凝土浇筑间歇期。
3、合理选择混凝土配合比及原材料
混凝土配合比及原材料的选用,直接影响大体积混凝土的抗裂性能。所以,按照混凝土的绝热温升较小、抗拉强度和极限拉伸变形能力较大、线胀系数是微膨胀、自生体积变形低收缩的选用要求。着力做好以下几方面:
⑴ 优先选用低水化热水泥
水泥水化放热是混凝土温升的主因,所以应优先选用水化热低的水泥,如矿渣硅酸盐水泥、粉煤灰硅酸盐水泥、火山炭质硅酸盐水泥等。
⑵ 适量掺用混合材料
例如粉煤灰具有一定活性,可代替部分水泥,既能降低混凝土的水化热,又能改善混凝土的粘塑性和可泵性。此外大体积混凝土初期强度增长较快、较高,后期强度增长缓慢,适量掺加粉煤灰后有助于改善混凝土的后期强度。因此,工程中常用粉煤灰做为混凝土的外掺料。
⑶ 合理使用外加剂
混凝土外加剂有多种类型,包括减水剂、缓凝剂、膨胀剂等。减水剂具有减水、增塑作用,在保持混凝土坍落度及强度不变的条件下,可减少用水量,节约水泥、降低绝热温升。膨胀剂可使混凝土在硬化过程中产生体积膨胀,部分或全部补偿混凝土在硬化过程中所产生冷缩和干缩,即温差补偿效应,其实质就是膨胀应力对温差收缩产生拉应力的补偿。工程上,可利用膨胀剂这种温差补偿效应,减少或避免混凝土开裂。因此,合理使用外加剂,对预防大体积混凝土裂缝出现有积极作用。
⑷ 优化混凝土配合比
优化混凝土配合比,合理使用减水剂、缓凝剂、膨胀剂等外加剂,适量掺用粉煤灰等混合材料,从而达到减少水泥用量,降低水化热,控制混凝土绝热温升的目的。同时,严格控制砂石骨料的含泥量,采用先进的搅拌工艺以提高混凝土质量。
参考文献
[1]叶昌琳:《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7
[2]水利水电科学研究、结构材料研究所,《大体积混凝土》,水利电力出版社1996
论文作者:闵兆群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3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2
标签:混凝土论文; 水化论文; 体积论文; 应力论文; 水泥论文; 裂缝论文; 温度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3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