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财税改革做好财政工作,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财税论文,财政论文,工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4年,是实施财政分税制的第一年。我们紧紧抓住这一契机,千方百计适应税制改革的要求,强化税收征管,大力培植财源,严格控制支出,取得了一定成效。截至8月31日,全县共完成财政收入3351万元,为市政府下达年计划的94.02%,比去年同期增长62.51%,累计财政支出2958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79%,保证了各项工作正常运转的基本需要。
一、理清工作思路,适应税制改革
安化是一个山区、老区、库区、穷区四区合一的县,工业基础薄弱,财政拮据。1993年通过艰苦努力,财政收入按新口径达到3923万元。1994年财政面临更大困难。一是茶叶、木材、烤烟等大宗产品税源合并,改为农业特产税,不仅税率调低,而且纳税环节改变,纳税基价下降,直接影响地方财政收入645万元。二是柘溪电站电力税转移,减少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120万元。三是因柘溪电站库区淹没10多万亩耕地,大大调低了农业税征收基数,致使我县无法享受因粮食大幅度提价而带来的农业税大幅度增收的优惠政策,与其他县市比,农业税的政策性增收要少1000万元以上。四是增值税上划中央后资金调度压力很大。五是支出呈刚性增长,今年仅套改工资增支3000多万元。面对这种严峻的挑战,我们清醒地认识到,要扭转财政的困难局面,必须以财政体制改革为契机,转变思想观念,理清工作思路,适应税制改革,变压力为动力,变被动为主动。为此,我们着重抓了以下三个方面:
抓转变观念。为了使财政能够顺应形势的变化,我们积极转变思路,确立了三个观念。一是确立抓收入是硬道理的观念。分税制明确界定了中央固定收入,地方固定收入,中央、地方共享收入的范围。县财政要实现保工资、保平衡的目标,唯一有效的办法,就是千方百计经营好、管理好地方收入这块“自留地”,确保县本级可用收入的增长。这既是硬道理,又是硬任务。否则,县级财政要走出困境就无从谈起。二是确立搞活企业要变“输血”为“造血”的新观念。不论国有企业,集体企业,还是个体私营企业,都不能企求“减税让利”过日子。只能从转变政府职能、还权于企业入手,促使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让企业通过自身各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最终提高经济效益。三是确立税费齐抓的理财观念。克服重税轻费的思想,将游离于预算管理之外的各种行政性收费、罚没收入等逐步纳入预算管理,实行源泉控管。
抓财源建设。财源建设不上去,财政收入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更谈不上发展后劲。我们把财源建设作为增加财政收入的关键措施来抓。一是坚决巩固共有型财源。虽然消费税是中央固定收入,增值税是中央、地方共享收入,但这块收入如果小于1993年基数,就会影响中央对我县的税收返还,减少县级可用财力。因此,必须一如既往地培植这块财源。我们在集中精力,抓好三矿(渣滓溪锑矿、太平金矿、大福锑矿)两厂(湘云制药厂、湘中竹木总厂)的同时,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乡镇企业产值增长了一倍,从国有和个体私营企业中征收的消费税和增值税比去年同期增长了52.1%。二是努力培植固定型财源。按新税制规定18种地方税既是县级财政的“自留地”,又是干部教师的“米袋子”。我们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抓了地方税的税源建设。大搞山地开发,以增加农业特产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以增加屠宰税;努力提高经济效益,以增加地方企业所得税。这样做,效益很好,今年上半年,地方税的几个主要税种的税额均成倍增长。三是加快建设替代型财源。鼓励行政事业单位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经商办企业,鼓励学校开展勤工俭学,增加的收入,直接抵顶财政支出,弥补人头经费和公用经费的缺口。
抓体制改革。克服县级财政面临的严重困难,光靠县一级和财税部门的奋斗是不行的。只有调动各级各部门生财理财的积极性,上下联动,左右齐心,化大困难为小困难,千斤重担众人挑,才有可能走出困境。为此我们改革了县内的财政管理体制:一是区乡镇财政体制包干。采取“确定基数、收支包干;定额上交,比例递增;定额补贴、比例递减;短收不补、超收全留”的办法,把区乡行政以及教育、王生、农机、计划生育等13个事业部门的经费全部下放到区乡管理,收入由区乡组织,支出由区乡安排。二是县直机关经费包干。采取“定人员编制、定经费标准”的办法,把人头经费、公务费、业务费、购置费、会议费、车辆维修费等,包干到单位,超支不补,结余留用。两大改革对全县各级各部门,既给了压力,又给了动力和活力,区乡党政领导,都带头学习、宣讲税法,亲自动手催交税款;组织收入,控制支出,培植财源。
二、强化征管力度,确保收入增长
新旧体制的转换,对我们的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只有强化征管力度,才能确保财政收入的增长。我们的作法是:
1.广泛宣传发动,增强全民纳税意识。新税制实施之初,部分干部中存在着“管严了,怕把企业搞垮;管紧了,怕堵死招商引资大门;管狠了,怕增加包干基数”的“三怕”思想。部分工矿企业因税负增加或因失去了往日的优惠,四处叫苦,怨声载道。有的个体工商户关门歇业、坐等观望,有的甚至刁难作梗,偷税逃税。针对这些情况,县政府先后四次召开区、乡、镇长、财税所长会议,县党政主要领导亲自宣讲财政保平安的硬道理,先统一这部分人的思想。接着,举办了财税干部学习班,然后,以区乡镇为单位,把新税制培训班办到了村、企业和重点纳税户。为了使新税制家喻户晓,全县各级均举办了广播、有线电视专题讲座,出动了宣传车辆,广泛张贴了标语,还开展了上街咨询、上门服务等活动,从而增强了干部群众的财税意识,形成了人人议财政,事事联财政,各级各部门自觉、积极、主动抓收入,各纳税单位、个人自愿按时、足额缴纳税款的新局面。
2.深入搞好调查,澄清全县税源底子。年初,在上面计划未下达,下面情况不明了,全县财政工作盘子难定的情况下,为争取主动,及早理顺体制,合理分配任务,我们先后组织县、区、乡三级,进行了三个回合的财源调查摸底。第一个回合,县政府从县直有关部门抽调130多人,组成三个调查组,深入各区、乡、镇、各企业进行财源调查。这一回合的调查结果是:实施新税制,全县财源减多增少,这样任务难落实。于是又组织了第二回合,集中县、区、乡三级财税干部,组成17个组,就八大税收系列60多个品种的税收问题,逐一进行调查。调查表明,增减相抵,全县全年可新增税收479万元。在此基础上,将全年任务逐区予以落实,并签订责任状,使区乡早吃“定心丸”。5月初,部分区乡遭受龙卷风、暴雨等自然灾害袭击,使地方财源受损,我们又组织财税干部开展了第三个回合的调查,一方面核实减收因素,合理调整征收计划;另一方面挖掘新的税源,从而增强了完成任务的信心。通过三次调查,使基层单位既心悦诚服地接受了任务的压力,又从多超多留的希望中找到动力,工作积极性空前高涨。
3.切实加强领导,充实征管力量。要做到深挖细管,足额征收入库,必须有一个坚强的领导体系,有一支得力的征管队伍,有一个健全的协税网络。为此,我们抓了四手:一是领导挂帅,齐抓共管,形成坚强的领导体系。年初,县委、县政府明确规定,各级党政一把手要亲自抓财税工作,分管县长以主要精力抓,各级都明确一名副职具体抓,其他领导配合抓,并对各区乡镇层层签订工作目标管理责任状。为了把财税工作真正摆到重要议事日程,坚持县委常委每季度、县政府每月召开一次议财专题会议,从而形成了强有力的财税工作领导体系和工作规则。县政府主要领导曾明确指出:不抓收入是糊涂,抓不到收入是无能,漏失收入是失职。各区、乡、镇党政一把手亲自上门抓征管,有的甚至与财税干部一道守卡过夜。二是调整机构,充实征管力量。年初,我们对县财政局本着“机构合署,工作切块;人员组合,任务到位”的原则,进行了内部机构改革,将原有8个股室合并为4个股室,抽调力量充实征管队伍,把整体征收工作切成三大块,即农业特产税一块、其他收入一块、预算外企业收入一块,成立了其他收入管理股和乡镇财政管理站,从而使财政管理趋向规范化、科学化。三是完善代征制度,抓好委托征收。全县共聘请委托了1600名代征员协助征税。如屠宰税委托村会计征收,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委托计委部门征收,土地使用税委托国土部门征收,牲猪税委托肉食部门征收,等等。这支庞大的代征队伍,积极主动,尽职尽责,加强了源泉控管。四是抓好部门配合,形成统一战线。为了保证新税制的顺利实施,确保财政收入稳步增长,我们要求县直各部门各单位通力协作,密切配合。为此,今年上半年,县政府办和计划、公安、司法、法院、交通、农机等部门,曾多次抽调人员,深入区乡协助抓财税工作,对偷税、抗税案件从严、从快处理,为财税工作人员撑了腰、壮了胆。金融部门为保证税收及时上解入库。坚持“先税后贷、先税后息、先税后费”的“三先三后”原则。县直其他部门顾全大局,积极协税,上半年先后抽调1000余名干部职工下乡帮助抓收入。
4.精心组织试点,突出抓好重点税源征管。为了探索、总结经验,今年4月份,我们选择税源重点区域梅城、清塘两区和羊角塘、青山园两乡分别进行了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资源税、屠宰税、车船使用税征管试点,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试点单位分别总结出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征管工作经验。如对征管难度较大的屠宰税,采取“存栏牲猪登记,造卡存册入帐,一月检查一次,出栏缴税销卡”的办法,基本堵住了漏洞。对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采取“计划外项目,补办手续,核实税款责令缴;张冠李戴项目,转办手续,调整税款限期缴;少批多建项目,核实面积,清补税款定期缴;个体户项目,查实户主,落实面积及时缴”的办法,使漏征率几乎下降为零。我们及时总结推广点上经验,6月份打了一场漂亮的地方税征管突击战。全县各项地方税收大幅度上升,与去年同期比较,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比去年同期增长2.2倍,车船使用税增长1.1倍,矿产资源税增长7.5倍。
三、硬化预算约束,严格控制支出
为了保证地方财政有效运转,他们在努力增加收入的同时,还注重精心用好地方财力,严格硬化预算约束,从严控制行政事业支出的不合理增长。
1.清理财政负担的机构和人员,压减预算支出。我们认真清理了财政供给的单位、人员、项目范围,实行严格的定员定额管理,财政经费与编制挂钩。严格控制编制,坚持增人不增支,减人不减资的原则,对清出的超编人员、超范围的经费,财政一律不拨付。县直机关清退临时工,区、乡、镇清退集体干部将近1000人;教育部门清退代课教师以及分流富余人员去参予组织创收的达800多人。
2.对全额预算单位的支出预算重新进行评价和审核。把支出预算按个人部分、公用部分和专项支出进行分解。对个人部分,包括工资、补助工资、福利费、离退休人员费用,按编制人数和政府规定预算包干,超编人员经费一律由单位自负,财政概不承认。对公用部分,包括公务费、业务费、会议费、购置费、汽车油修费等,按照单位的性质、工作量和政策规定及财力的可能,分别核定标准,实行总额控制,单位包干。对专项支出,实行零基预算,按照每个时期党委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和突击任务,分年度确定,一年一定,不保留基数。
3.对差额拨款单位,按市场经济要求,调整部分支出项目,重新界定差额预算单位中的财政支出范围。差额单位的拨款,一般冻结基数,不予增长。将一部分可以企业化的事业单位推向社会,推向市场。逐步减少基数,直至停拨经费。
4.围绕“保工资,保平衡”的总目标,确定“三先三后”的财政拨款原则。即先拨工资,后拨其他;先拨教育,后拨行政;先拨基层,后拨县直。县委、政府、人大、政协四家,每月都是最后一批发放工资。为了集中财力保住工资,每月在工资发放之前,停拨一切经费。这样做,稳定了人心,促进了社会的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