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后的思考4.灾后重建的社会评价_汶川论文

汶川地震后的思考4.灾后重建的社会评价_汶川论文

汶川大地震灾后思考——4.应该重视灾后重建的社会评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灾后论文,汶川论文,大地震论文,重视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时间的推移,汶川大地震的救灾工作逐渐从现场救援转向灾后重建。谈到重建家园,我们可能立即会想到要进行环境评估和经济评估。从媒体发布的消息看,环境评估已见端倪。譬如北川县城迁移事宜已经摆上了地方政府的议事日程;再如环境保护部近日也宣称彭州石化项目将重新评估。从媒体对中央财政今年先安排700亿元建立灾后恢复重建基金的报道看,在经济方面对灾后重建所需要的资金也已经有了初步的评估。

但是,遗憾的是,迄今为止,社会评估这一概念还没有为中国社会所普遍接受,因此,在灾后重建的计划方案中,似乎也还不曾考虑社会评估的重要性。从社会工作、社会政策和社会学的立场看问题,社会评估其实是十分重要的:

其一,重视对社区居民感受的评估。地震灾害所毁掉的是灾区人民赖以生存的家园,这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家园”二字之所以让人难以割舍,其实并不仅仅是因为这方土地上的自然风光和人工建筑,其深层的含义更包含着,一个人、一个家庭在这方土地上建立起来并赖以生存的人际关系网络。这也就是社会学中强调的“社区”,包括社区认同、社区意识和社会文化。所以,灾后重建必须以“社区发展”和“社区建设”为基本的理念和思路,而“社区发展”和“社区建设”的理论和实践更是十分重视社区居民的感受,这里指的是受灾的灾民本身的感受,这是需要认真进行评估的,不能完全以领导和专家学者的意见(即使十分“科学”)来主导一切。新中国成立以来历次水库移民中存在的问题就是一个负面的例证。在社会领域,有两个问题没有得到重视:一是“故土难离”的社区情结没有解开,二是在新的社区难以融入当地的主流社会。

其二,新的城市和城镇规划其实也是需要进行社会评估的。社会学家吉登斯说:“城市可被看成是由若干同心圆环所组成的,每个同心圆环又被分成若干分区。中心是内城区,由大型商业金融机构和衰败的居住区混合组成。在这之外是旧城区,居住着从事稳定的体力劳动职业的工人。再向外是高收入群体居住的郊区。”这样的分布很有道理,因为城镇的第一功能就是让一方百姓讨生活。所以,没有小汽车代步的中低收入阶层应该住得离市中心更近一些,这便于他们就业和谋生;有车代步的高收入阶层则可以住到离市中心更远、环境则可能更好的地方。但是,近年来中国的城市发展是反其道而行的,城市的胚子弄坏了,交通状况就越来越糟糕。

其三,社会评估还会涉及社会领域的其他方方面面。从社会政策理论的角度去考虑,包括实现公民的生存权、健康权、居住权、受教育权、工作权和资产拥有权,等等。从具体情况看,目前灾区的“三孤”问题,即孤老、孤残和孤儿的问题,是一个长期需要政府和社会重视的问题。但现在对孤儿抚养和学校重建的热情很高,而对孤老和孤残问题的关注却很不够,这都是社会评估的重点。

最后,社会评估应了解灾区居民的实际需要。以当今官场的潜规则看,灾后重建是一大大的政绩。所以,可以担心的是,一旦“甩开膀子大干”,是否又会落入与灾区人民实际需要相背离甚至追求形式、好大喜功的老套套。因此,在恢复重建工作大规模展开以前,开展一次科学的社会评估,了解灾区与灾民的实际需要究竟是什么,是一个必须要做的重要事情。

标签:;  ;  

汶川地震后的思考4.灾后重建的社会评价_汶川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