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过剩经济,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过剩经济在我国已客观存在
根据马克思的阐述,过剩经济这一经济学范畴包括三方面的重要特征。第一,它是以大量商品而不是部分商品的积压或过剩为表现形式,“大量商品的积累是流通停滞或生产过剩的结果”(注: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46页。)第二,厂商为获取市场实现,往往借助低价竞争、恶性竞争,在成本线以下抛售商品,即“商品资本在市场上互相争夺位置,后涌入的商品,为了卖掉只好降低价格出售。……这种出售只是把商品转化为货币的绝对必要”(注: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89页。)。第三,这种过剩不仅表现为产品的过剩,而且表现为生产要素的日趋过剩,即相对过剩的人口和闲置的货币资本。
对应于近几年来中国经济运行的现实,可以看出,过剩经济的上述三个重要特征已经明显地存在,具体表现在:(1)大量商品存在严重供大于求的现象。近几年来,我国商品供大于求的比例呈逐年提高之势,目前近90%的商品均处于供过于求的状况。根据国家商业信息中心对国内600多种主要商品供求情况的分析,2002年上半年供过于求的商品比重已由2001年下半年的83%提高到86.3%,没有供不应求的商品(注: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当前市场价格为何持续下降》,中国宏观经济信息,2002年第38期,第20~22页。)。(2)企业之间低价倾销、恶性竞争愈演愈烈,一些厂商为了达到恶意扩张市场份额的目的,即便将产品销售定价低于平均成本也毫不顾惜,以至于国家经贸委不得不出面干预,以维护市场秩序和公平竞争(注:王国生:《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与转型时期过剩经济的出现》,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科版),1999年第4期,第9~14页。)。(3)城乡居民储蓄存款持续上升,1996~2002年年平均增长速度高达20.9%,增长幅度大大高于经济增长速度,而工业贷款需求下降,银行惜贷并且连续多次降息已明确无误地传递出货币资本闲置过剩的信号;就业形势严峻,劳动力资源过剩严重。此外,我国生产能力过剩也相当严重。种种迹象表明,中国供求的短缺关系已经逆转为普遍性的供大于求的运行态势,符合马克思对过剩经济特征的描述,因此我们有充分理由认为我国已经存在过剩经济。
二、对否认我国过剩经济几种观点的质疑
1998年7月20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和经济科学出版社合作主办了“过剩经济:形势与对策”研讨会。会上,一些持反对意见的专家的观点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1)我们面临的最多是买方市场,而不应概括为过剩经济;(2)我们即或面临过剩,也只是相对过剩;(3)尽管市场过剩,但很多产品还依赖于进口,因此我们面临的是结构性过剩。下面对上述几种代表性的观点提出质疑。
对“我们面临的最多是买方市场,而不应概括为过剩经济”的质疑。首先,买方市场作为与卖方市场对应的一个概念,它们都是属于微观经济学的概念,而不是属于宏观经济学的概念(注:洪银兴:《非均衡市场理论和我国现阶段的买方市场》,学术月刊(沪),2000年第1期,第30~36页。)。买方市场作为微观经济学概念描述的是市场上产品供过于求的现象。如果出现总体产品供过于求现象,就不能用买方市场这个词来概括,而应该用诸如总需求不足、生产过剩等宏观经济学概念来概括。对我国近几年来总体产品供过于求的宏观经济现象,用微观经济学中的学术名词“买方市场”来概括,其错误之所在不言自明。其次,如果把我国供求严重失衡的现状用买方市场来概括,再根据买方市场是市场经济的常态,我们必然得出供求严重失衡的现状也将因我国走市场经济道路而成为常态(即会长期存在下去),如果这样,我们进而可以推论出政府根本没有必要采取诸如调整经济结构和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了。显然这与我国的经济现实恰恰相反,我国政府不断出台政策措施对失衡的供求关系加以调节,1998年以来历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不少政策措施就是强有力的佐证。最后,在我国现实的经济生活中,人们看到的是假冒伪劣猖獗、误导欺诈盛行,缺斤短两已被人们无奈地认可,在地方保护主义或垄断性行业左右下,甚至政府部门摊派下的强买强卖过程中,买方经常连保护自己的最后手段“不买”的权力都没有,“买方市场”何在(注:陈淮:《过剩经济:无法回避的挑战》,中国软科学,1999年第7期,第21~24页。)!
对“我们即或面临过剩,也只是相对过剩”的质疑。显然,持这种观点的学者们心目中的过剩是相对于人的消费欲望而言的。人类的消费欲望是无限的,而资源是稀缺的,因此相对于人类无穷的消费欲望,“绝对过剩经济”是永远不存在的。如果存在过剩也只是“相对过剩”。这种观点事实上对否认过剩经济的存在根本没有实际意义。因为我国一些经济学者们说我国出现了过剩经济,但他们从来没有说我国出现的过剩经济是绝对过剩经济。因此特别强调“相对”二字实属没有必要。不管是“过剩经济”,还是“相对过剩经济”,其实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其次,过剩经济是与短缺经济相对应的一个概念,从学术概念的相互对应上看,也没有在过剩经济前面加“相对”二字的必要。科尔内提出的“短缺经济”概念是特指计划经济体制国家经济供不应求(包括消费品短缺、投资饥渴症等)的现象。既然我国已经告别了短缺经济,经济中供求关系也已呈现出与短缺经济时期截然不同的态势,我们为什么不可以用“过剩经济”而非得用“相对过剩经济”一词来概括呢?难道科尔内所描述的短缺经济中就没有产品供过于求么?答案当然是否定的,科尔内也并没有因为计划经济体制的国家中因有产品供过于求而把其概括为相对短缺经济,为什么我们非得要用相对过剩经济来概括与短缺经济相对应的一种经济现象呢?最后,在经济学理论中,“相对过剩”是有特定含义的,它专指工业化过程中积累的必要性造成劳动要素的收益增长速度不断慢于扩大再生产速度、资本收益增长速度,从而导致“相对贫困化”和需求增长慢于社会经济活动的产出增长的状况(注:陈淮:《过剩经济:无法回避的挑战》,小国软科学,1999年第7期,第21~24页。)。我国虽然正处于工业化过程中,但在过去20年中我们并未因积累、资本的集聚和集中、基础工业发展而忽略消费。社会成员总体的收入增长速度、消费能力增长速度几乎始终高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注:秦言:《过剩经济》,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9年2月第1版,第23页。)。所以我国的经济现实也不符合经济学理论中相对过剩的特定含义。
对“尽管市场过剩,但很多产品还依赖于进口,因此我们面临的是结构性过剩”的质疑。用我国部分产品依赖进口来支撑我国是结构性过剩和否认我国过剩经济存在的观点值得思考。首先,姑且不论我国供求严重失衡的事实。事实上,只要国家不是完全的封闭,国家之间必然会存在分工,以便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和获取各自的比较利益。因此在当今开放的世界,不需要进口的国家可以说是不存在的,即便是美国这样高度发达的国家,也不可能什么都自己生产。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科尔内所描述的“短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国家不可能什么产品都短缺,总有部分产品过剩,总有部分产品出口。但科尔内并没有因这些国家有部分产品出口或过剩而把这些国家的“短缺经济”概括成“结构性短缺”或“相对短缺”。同理,为什么我们非得用部分产品依赖进口来把我国经济形势概括为“结构性过剩”或“相对过剩”而不顾国民经济供求普遍失衡的现实?其次,结构性过剩是指一些产品严重供大于求而另外一些产品严重供不应求的市场态势。无需更多说明,这不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注:陈淮:《过剩经济:无法回避的挑战》,中国软科学,1999年第7期,第21~24页。)。
三、过剩经济内涵的界定
什么是过剩经济?理论界众说纷纭,迄今为止并无统一的界定。笔者认为,要对过剩经济下一个准确的定义,首先要弄清楚均衡、非均衡、失衡等几个与过剩经济内涵有密切关系的概念。在经济学里对均衡作系统而严密分析的当属洛桑学派的创始人瓦尔拉斯,他建立了一个完美的市场均衡理论体系,即后人命名的瓦尔拉斯均衡理论。
瓦尔拉斯均衡,主要是指在完善的市场机制和灵敏的价格体系条件下,任何交易的实现都以均衡价格为前提。一旦供给和需求发生相对变化,出现数量缺口,迅速变化的价格又会随时将其加以调整。在这种条件下,市场总能及时地出清,各经济主体能够在自己所希望的数量上进行生产和交换,不可能存在超额供给和超额需求,从而整个经济系统达到一种均衡状态。
尽管瓦尔拉斯均衡在理论上十分完美,但在现实生活中根本不存在“瓦尔拉斯均衡现象”。这是因为瓦尔拉斯理论的建立是以一系列在现实生活中不存在或者很难达到的假设为基本前提的。例如,在瓦尔拉斯看来,价格调节是保持供求均衡的唯一因素。这种理论实际上暗含着一个假定,即如果我们同意经济运行总能处于均衡状态,那么就必须承认价格会以瞬时变化的速度,来调节供给和需求的缺口,使其由非均衡迅速达到均衡。然而现实经济证明,即使在最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由于经济信息传递与获得的不完全性,相对于供给和需求,不仅资源转移存在一定刚性,而且价格也存在较强刚性。
凯恩斯是逆瓦尔拉斯均衡潮流而动的第一位西方经济学者,他所构建的宏观经济理论认为,市场经济体制不存在自动保持均衡的机制。阿罗、帕廷金、格鲁斯曼、贝纳西等经济学家也从不同角度批评了瓦尔拉斯均衡,并逐渐形成一系列非瓦尔拉斯均衡思想:第一,由于现实市场不存在“拍卖人”,价格就不可能是导致市场出清即市场均衡的唯一因素,市场出清是价格调整和数量调整共同作用的结果;第二,市场的购买和销售与市场的供给和需求,是两对不同的经济范畴,前者作为交易的结果,彼此保持数量上的恒等,而后者则为“每个行为人在交易发生前传递给市场的一个信号”,彼此不存在必然相等的条件;第三,由于价格具有一定的刚性,决定了供需缺口不可能通过价格瞬时变化来加以调节,即使一部分产品价格具有伸缩性,也不可能保证所有市场同时出清。
特别要注意的是,非均衡学派的非均衡是非瓦尔拉斯均衡的缩写。就定义而言,它是指市场不完善和价格无法对供需进行自行调节的情况下,各经济力量将会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被调整到彼此适应的位置上,并在这个位置上达到均衡。由此可见,非均衡不是一种不均衡状态,而是一种均衡状态。只不过它不是瓦尔拉斯理想状态即供需数量对等条件下的均衡,而是在现实生活经常出现的供需在一定幅度内相互偏离条件下的均衡。
应该指出,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即使出现数量缺口,也可能是一种均衡状态,是基于以下理由:第一,总供给和总需求作为两种不同的经济现象,彼此之间只存在相互适应的条件,而不存在必然相等的条件。因此从测算角度看,总供需之间总会发生或大或小的差额。供需绝对相等的瓦尔拉斯理想状态是不存在的。第二,国民经济自身的运行机制,在一定限度内,可以通过自身的调节,承受住总供需之间的数量缺口。例如,当供给大于需求时,过剩的产品以库存的形式储存下来,留在下期使用。只有这种差额超出国民经济所能承受的数量区间或临界点时,才会发生经济失衡的现象。
在表现形式上,失衡与非均衡有其相似之处,即总供需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缺口,然而,它们彼此却是两种性质不同的经济现象。失衡代表着一种不均衡状态,而非均衡代表着一种均衡状态。
我们认为,并不是所有的社会总供给超过社会总需求的状态都是过剩经济,只有社会总供给超过社会总需求的幅度达到一定程度,超出国民经济承受范围的失衡状态才是过剩经济。根据前面的论述我们知道,过剩经济并不是国民经济的非均衡状态,而是国民经济的失衡状态。之所以这样界定过剩经济的内涵,理由是:既然供需绝对相等的瓦尔拉斯理想状态不存在,不难理解现实经济运行只要供需相互偏离在一定幅度内就被看作是正常的或健康的。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可以不对宏观上的供求关系加以调节,因而也就不存在过剩经济一说。
四、过剩经济的类型
(一)动态分类法
从动态角度来看,根据过剩经济过剩程度随时间变化的不同特点,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三种类型:(1)发散型过剩经济。即过剩程度随时间的延伸而不断加深的过剩经济,如图1中的CD所示。(2)平稳型过剩经济。即过剩程度随时间的延伸既不加深也不缓解的过剩经济,如图1中的EF所示。(3)收敛型过剩经济。即过剩程度随时间的延伸而不断缓解的过剩经济,如图1中的AB所示。
图1 过剩经济动态分类图解
(二)成因分类法
从供求关系上看,过剩经济的过剩是由于存在大量的无效供给。由于市场上价值不能得以实现的无效供给,其无效的成因有别,所以过剩经济过剩的成因也不同。这就为我们从成因上对过剩经济进行分类研究提供了一个前提。
图2 过剩经济成因分类图解
如图2所示,横坐标表示总供给(或国民产出水平),纵坐标表示总需求,OT为45度线(该线上的点都是满足总供给等于总需求的均衡点的集合),PR表示与充分就业相对应的社会总需求曲线,J表示充分就业时的均衡,D对应的产出为充分就业时的产出,MN为现实经济中的需求曲线,AN为有效需求,OC为社会总供给水平(这样假定是为了与现实经济一致,事实上这完全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众所周知,我国就业严重不足,这说明我国现实经济中的总需求曲线一定是在PR的下方,同时也说明我国产出水平一定没有达到充分就业时的产出水平,CD便为失业带来的产出缺口,虽然我国过剩很严重,但我国的过剩是在国民经济不充分就业情况下的过剩),其中与有效需求AN相当的OA为有效供给,AC为无效供给,它包括无效供给AB和无效供给BC两部分。无效供给AB是因为有效需求不足造成的,在此不妨把它称之为有效需求不足型无效供给,也就是说这种有效需求不足型无效供给只要有效需求能得到足够的扩张,它是可以转化为有效供给的,因此其无效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是相对有效需求不足时的无效,我们也可以把其称之为相对无效型无效供给。解决这部分无效供给的根本办法在于扩张有效需求,使MN向上移动到EF。而无效供给BC不是因为有效需求不足而造成无效的,也就是说即使在有效需求旺盛的情况下依然存在,它是因为供给本身的无效而造成的,这种无效因其不能转化因而是绝对无效的,因此可以把它称之为绝对无效型无效供给,这部分无效供给形成的原因只能从供给本身去找,产品品质伪劣,产品数量超过了消费者的绝对饱和点等供给方面的原因都可以造成这种非有效需求不足型无效供给,显然解决这部分无效供给的办法是要从供给入手,不断优化供给结构。一般而言,现实经济中的总无效供给往往是由相对无效型和绝对无效型两种无效供给共同组成的,因此是一种混合型的无效供给。
由于造成无效供给的成因有三种,因此我们可以对因无效供给造成的过剩经济的分类也有如下三种:(1)相对无效供给型过剩经济(也可以称之为有效需求不足型过剩经济)。走出这种过剩经济的根本对策是想方设法扩张有效需求。(2)绝对无效供给型过剩经济。走出这种过剩经济的根本对策是千方百计优化供给。(3)混合型过剩经济。走出这种过剩经济的办法自然是双管齐下,扩张有效需求与优化供给相结合。
五、过剩经济过剩程度衡量的标准
罗德明认为,衡量中国经济发展向“过剩经济”转变,可以采用四个方面的指标:一是总量增长指标;二是市场供求状况指标;三是生产能力利用状况指标;四是物价指数的变动指标(注:罗德明:《经济转型与经济发展》,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250~251页。)。上述测度指标对判断是否出现过剩经济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认为,对于过剩经济过剩程度的度量,可以借鉴宏观经济学自然失业率(又称充分就业失业率或长期均衡失业率)的某些思想。宏观经济学认为,经济社会因种种因素的影响,不可能完全没有失业,但只要失业率在自然失业率的范围内,经济社会的运转就可以看成是正常的。同理,因信息不对称、商品流通周转的困难等种种因素的影响,产品和生产能力等一定程度的“过剩”可以看成是正常的(或者说是自然的),事实上很少有这种情况:一个国家在正常时期所有的生产设备都在同时运转,只有非常时期(如战争时期、流行病时期),为了某种特殊需要,部分工厂和企业的生产设备才会出现百分之百的运转。既然经济社会一定程度的过剩有其产生的必然性和存在的合理性,那么我们可否把正常的过剩水平称为自然过剩率(正常的过剩生产能力水平称为生产能力自然过剩率,正常的产品过剩水平称为产品自然过剩率,正常的库存积压水平称为库存积压自然过剩率等等)。如果给出了一个自然过剩率,只要对比现实经济中实际过剩率与自然过剩率,就可以测度“过剩经济”过剩的程度。
收稿日期:2004-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