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文化成就学生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成就论文,文化论文,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本次高考改革呈现出的鲜明特点,可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综合素质”,二是“尊重选择”。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上海市建平中学提出了“合格+特长”“规范+选择”为特色的培养目标模式,通过这样的模式,我们实现了教育的两个功能:第一,促进人的社会化进程;第二,彰显人的个性,使人由生物性学理的、由遗传物质决定的潜能变成现实的、可能的特质。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选择”已经成为建平中学教育文化的一个重要内核。 一、以“选择”为特征的建平中学学校文化 有什么样的学校文化就会有什么样的学校管理,就会有不同的课程结构,据此,学校就会达成不同的培养目标。在建平中学,我们看重的是基于学生发展提供适合不同学生成长、体现课程多样化的选择文化,即以“选择”为特征的建平中学学校文化。 建平中学在构建多样文化的过程中,提出了这样的策略:第一,多样化的课程。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关键在于提供多样化课程,多样化课程是实现培养目标、满足学生选择的前提。必修课程方面,我们依据学生未来发展的不同方向,与学生学科学习层次结合形成不同的学习模块。我们开发、形成了八个领域、近两百个模块的校本课程。第二,多层次的教学。每个学生的认知基础不同,知识经验体系不同,班级授课制基于学生共同认知基础的假设很多时候并不成立,因此,采取适合不同学生需求的教学成为有效教学的必然,特别在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等学生学习状况相对差异较大的学科采取多层次的教学是尊重学生学习差异的理性选择。第三,多元化的评价。我们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推动多元化的评价,目前已经构建了以234个学分作为毕业标准的评价体系。早在15年前,建平中学的学生语文考试不及格可以不用补考,但是总学分达不到标准是不能升级或者毕业的,学生可以通过某一方面的特长挣学分,比如参加社会活动,这样的学分可以代替学业成绩的学分。第四,多才艺的教师。井底之蛙难以培养出翱翔天空的雄鹰,如果没有多才艺、多维发展、视野开阔的教师,就培养不出多样化的学生。第五,多主体的管理。在建平中学,校长是管理者,中层干部是管理者,教师是管理者,学生也是管理者。校长的任务是什么?就是整合各种管理力量,为学生提供专业的教育教学服务。第六,多向度的目标。一所具有社会对话能力的学校,它的目标应该是非常明确的。这种目标是既兼顾当下,又放眼未来;既符合教育促进人的精神成长的内在价值,又符合教育为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做准备的工具价值。第七,多规格的人才。只有前面六方面都有了,最后才能培养出多样化的人才,只有多样化的人才出现了,我们的社会才能成为多样化的社会,社会结构才因此丰富而稳定。 二、以“走班教学”满足学生的教育选择 实现多样化的教育选择靠什么?当然是教学形式变革,传统的固定化的班级授课制是难以满足学生选择的。只有走班,才能满足学生的教育需求,因为走班的过程要实现不同人群的重新组织。那么走班以后出现了什么情况?我们又是基于怎样的思考呢? (一)关于走班教学的思考 “2030年,学校什么样?”世界教育创新峰会针对这一问题做了一项调查,发布了《2030年的学校》结果报告,报告表明:(1)创新是未来教育的主题。大部分人支持推行创新教学法的学校,大数据在教育中大有所为,学校将成为一个以课堂为点的全球交流网络。(2)理论知识将不再是最有价值的知识形式。个人能力和实践能力具有基础性作用,理论知识的基础性作用在弱化。(3)从业资格、同行评价比学历文凭更重要。(4)教师传统角色的变化,教师是资源的整合者与促进者。教师就像图书管理员,要善于倾听学生需要并助其实现。(5)只有个性化的课程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教学内容的定制和个性化才能适合每位学生,标准化的教学内容越来越不被看重。 一所职业学校的校长认为,现在的考试看重的是两个能力,一个是记忆力,一个是数理逻辑,在这两方面有优势的学生能够取得高分,无法取得高分的学生往往被“淘汰”到职业学校,这些学生基本都没有因分数而收获喜悦的体验。因此,这位校长办学的第一件事就是让每个孩子在学校环境中感觉到愉悦,让所有教师主动跟孩子们打招呼,说“你很不错”“很有特长”。因为这些孩子在读小学和初中经常被留下来,要求喊父母到学校,或者留下来补课,师生关系需要改善,所以他们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改变关系。第二件事,他认为一个职业生毕业后在上海要获得好的收入,学校就必须为每个孩子量身定制课程,建设适应他们需求的课程体系。这一案例说明,在当今社会,只有个性化的课程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这是我们开展选课走班最为重要的原因。同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也是我们推行走班选课的重要理论依据。 建平中学推行走班教学只是形式,走班背后的思考是什么呢?即提供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而且走班的背后也是一种教育价值观的体现,是我们教学实践变革的出发点。 (二)走班教学后的“新景象” 走班教学以后,学校出现了一些新情况。主要表现在: 1.学科组合更为多样,学科地位发生变化 建平中学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进行分层走班制教学的探索,当时涉及了四个学科,英语、数学各分成三个层次,物理、化学各分成两个层次,此外还包括选修课的走班。2014年,高一年级开始增加除以上四个学科以外的政治、历史、地理、生物等学科的走班。只要给孩子自由选择的空间,他们都愿意在多方面发展。根据学生选择后编班的情况,选物理的人数最多,其次是化学,然后是生物、地理、历史、政治,选择政治的人最少(表1、表2、表3)。当选政治学科的学生少了,政治教师就会过剩,学校会面临一个问题,即教师结构性不合理。我们的处理办法是什么?把大量的政治教师提拔为干部,因为高一、高二得开课,我们多设了几个岗位,让他们到新的岗位。建平中学是一个集团学校,集团下有10所学校,16个校区,岗位足够分派这些教师了。生物、地理教师有缺口怎么办?我们在全市招聘,甚至把高校的研究生调来补缺,缓解这种情况。另外我们看到,选择纯文科的只有3个人,这与大学教育对理科比较看重有直接的关系。 2.一个教室大家用 走班以后,每个教室成为多个教学班的教学点,数学、英语、物理、化学课上学生的构成会发生不同变化。由于这样的转变,教室的课桌椅上是不留书的,因为随时会有学生来上课,书本都是随身带着,我们在所有班级门口走廊的墙体上装有铁柜子,方便学生存书。 因为走班,考试也发生了变化。走班给考场管理也带来了问题,比如一个高一(5)班的学生,他可能这次考试是B层次,下场考试是A层次,考试管理上需要设置到位。或者采用另一种方式,考数学A层次的所有学生,语文在一个教室考,英语再到另外一个教室考。 3.学科教室建设加快 学校为满足走班教学的需要,在原有的学科专用教室的基础上,建设了自然学科的专用教室,物理、化学、生物三个学科完全实现了教室、实验室、办公室的“三室合一”,所有实验室也是上课的教室,教室就是办公室。每层楼有一个学科的备课区,也是学生的研讨区。我们计划用一年多的努力,建成12个物理实验室,10个化学实验室,8个生物实验室,保证教师一人一个教室,一人一个办公室,一人一个实验室。 (三)走班教学的具体实施 那么,在走班的具体实施中,不同的学生被选到不同班级的依据到底是什么呢? 1.学生选择原则 我们依循这样的原则:(1)学生自主选择。不管学生什么情况,只要学生选了,我们都认可。(2)教师指导选择。教师通过学科学习指导、心理辅导、学科与职业前景分析等对学生进行指导。(3)家长参与选择。家长的意见需要得到尊重,但是学校需要引导家长摆脱功利心理,进行理性选择,以减少家长在学生选择中的不利影响。(4)管理保障选择。学校建设了网上选课平台和生涯规划指导两个系统,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科。 2.实施原则 一是实事求是。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并尊重学生的不同需要与兴趣。要充分了解学生,理解学生,实事求是地分析学生的学习现状。在教学层次的选择、层次的流动上要给学生做深入细致的心理指导,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帮助学生全面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明确自己的努力目标。真正使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发挥其主动性与积极性。建平中学实行走班以后,到目前为止没有新增一位教师,没有新增一块空间资源,但是我们走班成功了。为什么规模不扩大,走班也能够实现?因为我们本着一个实事求是的原则,即不断思考当前教师的状况是什么,学生的状况是什么,整个资源的状况是什么,以及在不扩班的情况下怎样来实现。 二是激励评价。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兴趣、求知欲、好奇心、上进心,善于找出学生的进步点,提供好的学习方法,创设成功的机会,激发学生向上的动机与行为。在教学评价中也要发挥评价的激励机制。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对于弱势的A层学生,我们重点激发其学习兴趣,与对待C层次的学生有所区别,这样才能保证他们走的路是不一样的,但最终实现同步发展。 三是最优化原则。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进度的安排,教学评价的策略,教师安排上都要实现最优化,以充分发展学生强势智慧,搭建学生快速发展、顺利成长的平台。我们每一个层次要有自己的教学目标,要有自己的教学内容选择,在排教师的时候,为避免家长有想法,我们默认最好的教师应体现在多层次的教学能力上,这对教师也提出了挑战。一方面,有利于培养教师,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既能教基础好的学生,也能教基础弱的学生。另一方面,避免学生在不同层次间相互比较,造成走班选择过程中的不必要的认识障碍。 四是节约资源,降低成本。建平中学实行的是小班化教学,一个班原则上不超过40个人,比如我们把7个班或者6个班组合在一起,这6个班里学物理的一班有8个,二班物理可能选得多一点,三班可能少一点,这样组合起来,未必能实现每个教学班刚好40人,但可以最多坐到55人,少的可以坐30人,因此教学班的总数并没有扩大,这样也就不会造成教师需求总数的增加(表4)。 五是流动原则。允许学生试错,即每个学期允许学生有两次流动(分别在期中、期末考试后实施),再次选择自己真正喜欢的科目。还有就是通过评价来实现流动,比如A层次学生选择B层次的,如果他达到了B层次的均分就可以提出申请调到B层次,然后备课组进行整体讨论,看他平时的作业情况有没有达到要求,或者说他的潜质有没有达到,达到之后由教学管理部门发出层次调整通知单。这样就避免了学生一旦做出选择就被固化的情况发生。 3.实施步骤 在实施走班的过程中,到底怎样做?我们有三个做法: (1)组织动员。包括:一是召开学生大会,学生经历的第一次大会是在报到入学的时候。二是组织培训。三是开家长会议。层次选择包括心理沟通、教师指导、家长协商。 (2)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生涯规划。学生在校三年会到不同单位去,三年一共有五次,高一寒假、高二寒假,高一暑假、高二暑假,加上停课两周的时间让全体高二学生到不同的单位去,包括上海市150家单位,有企业、事业、科研机构、机关等,目的是让他们找准自己的兴趣所在,为后面的专业选择服务。但是学科选择是比较早的,怎么办?我们在高一的第一次假期进行社会实践以后,让每个学生填表,请学科专家进入学校讲这个学科与未来职业的关系,并对学生的学科潜能进行评价,然后开展心理疏导,最后落实在教学指导、教学管理上。 (3)教学管理。包括班级编制、人力安排、分层评价等。实施走班制的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环节,是如何在教学层面落实的问题。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我们对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进行了调整,根据学科重新编排教室,重新分配备科目的教师人数,处理和调整不同科目对教师数量的需求;同时,更新评价观念,转变评价方式,探索分层评价的具体路径。 三、我们的经验与困惑 (一)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分层走班的实施效果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在不断的尝试中我们积累了很多经验,而解决和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也十分关键: 1.学科教育标准的制定 分层、走班的价值是什么?是为了让不同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获得不同的成长。目前,北京市推行增长幅度评价,关注的是学校能不能在一个学段里给学生提供最适合他们成长的课程、教学。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要聚焦核心问题,如果走班时每个层次都没有评价标准,会一片混乱。建平中学制定了评价的方法和路径,为所有学科制定教育质量标准,这个教育标准不叫教学标准,它聚焦的是学生的核心素养。我们从2011年就开始尝试探索了,关注教学背后的价值,而且除了质量标准之外还有实施标准和管理标准。 2.班主任与导师制并行 分层以后,班主任这个角色要不要保留?建平中学采取的办法是班主任和导师一起负责,我们从2003年开始实行导师制,有学术导师、社团导师、德育导师等。走班以后导师更为重要,但是班主任的价值也更清晰了,主要职责落在关注学生的日常管理。而且,我们有一个基本的理解,既然教育旨在促进人的社会化进程,那么班级也是促进学生成集体的一种必要存在,这样的行政班、班主任的存在,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宗族意识、根的意识的具体体现。所以我们给班主任留出了位置,与导师制同步推进。 3.信息技术与大数据的采集运用 我们可以通过一个实例说明信息技术与大数据在走班的作用。不同的教学班,由于人数不同,批改作业量有极大的差异,少的25个,多的55个,怎么办?我们建立了大数据采集系统,比如说物理,所有的作业全部收上来,然后教师集体批作业,批完作业以后教师怎么获得学生反馈的信息呢?我们把这些信息全部通过扫描录入到系统里,教师可以及时调取自己教的学生的作业,了解作业正确率多高,存在什么问题等等。借助这个大数据采集系统,教师之间可以在教学上互相比较,对教学进行跟踪反馈,而且在教师工作量的平衡上也起到关键作用。作为校长,要考虑到教师的现实情况,改55份卷和改20份卷的工作量差别非常大,所以这些问题如果能够解决好,走班效率将更高,产生的教育意义将更大。 (二)不足与困惑 在实施走班分层教学、推进以“选择”为特色的学校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在不同的层面都遇到过大大小小的困惑,面临着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边思考、边建设成为工作的常态。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学生生涯规划指导需要进一步加强。虽然我们目前已经做得比较成熟,但很多学生在选择上依然很盲目。因此,如何从对学生未来负责的态度出发,设计更为贴近学生的生涯规划指导方案,培养更多的具有生涯规划指导能力的教师,真正使教师成为学生发展的导航者,我们仍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二是教师参加市、区教研时间无法保障。由于走班教学后的教学管理技术尚不完善,同一学科的教师常常被排在同一时间上课,而且排课过程中的限制因素过多,很难再兼顾教研活动时间,这为教师参加市区层面的教研活动带来一定的困难。 三是选科后教师结构的优化。现在,部分地区从区域层面建立了一个教师的“蓄水池”,就是在全区范围内,把各校多余的教师集中起来建立一个教师的“蓄水池”,“蓄水池”里的教师主要负责督导、听课、进行教师专业发展指导等,这些事情做完以后,如果哪个学校缺教师,就派人过去,学校的教师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就解决了。当然,这也是一种理想。 四是学校管理文化的重构。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自主管理、班级管理等,这些方面的事情都需要进一步思考,因为传统的班级管理现在已经弱化了,需要从整个教育核心问题出发进行全盘考虑。不同的教师,教的层次不一样,那么如何评价一个教师的水平? 我们遇到的这些问题,相信在各地推进高考改革的过程中都会出现。高考改革是指导性的,落实高考改革精神最终需要校长和教师的文化自觉和教育情怀,只要我们真正按照教育规律办学,高考改不改学校都在那里,改不改高中都在那里,那些符合办学规律的做法,可以坚持并发展下去;那些不符合规律的做法,要自觉地用高考改革的精神去自觉修正,如果基层的教育实践者用一种新的应试的思路来应对这种改革,改再多的东西也没有用,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仍将无法落实,成就学生发展的目标也难以实现。“选择”文化成就--学生发展_建平中学论文
“选择”文化成就--学生发展_建平中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