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在旅游业中的应用_可持续发展论文

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在旅游业中的应用_可持续发展论文

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在旅游业中的应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旅游业论文,可持续发展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旅游业的发展促进了旅游资源的开发、城乡环境的美化,但同时又导致了资源的破坏、旅游环境质量的下降。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是旅游活动的对象和外部条件、旅游业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因此,保护旅游资源、建设好旅游环境就是保护旅游业。

1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

一般认为,美国生物学家R.卡逊(Rechel Carson )所著《寂静的春天》(Silent Spring)一书在1962年的问世, 标志着人类关心生态环境问题的开始。而对于可持续发展(Suatainable Development )的研究则始于80年代初。直到1987年, 以挪威首相布伦特兰(Bruntland)夫人为主席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公布了著名的《我们共同的未来》一书后,才在世界各国掀起了可持续发展浪潮。对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至今仍众说纷纭,目前普遍采用的是有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出的,即:可持续发展就是把发展与环境结合起来,使我们取得的经济发展既满足我们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危害子孙后代满足他们自己需求的能力。用公式表示:保持生态稳定+有控制的经济增长=可持续发展+社会平等的增加。这表明,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三级因子是生态稳定、经济增长和社会平等。也就是说可持续发展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也与生态环境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失控、过热的经济增长可能带来暂时和表面的繁荣,但伴生的往往是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以及难以承受的通货膨胀和由此引发的社会不安定。该概念只强调了可持续发展的时间维,忽视了可持续发展的空间维。比较全面的阐述应是: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危害后代人满足需求能力,既符合局部人口利益又符合全球人口利益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理论含义深刻,内容丰富,是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规范。概括起来有三个基本点。一是环境问题必须与经济社会问题统一考虑并且在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中予以解决,要求正确处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求得经济、社会和环境问题的协调发展;二是强调人类追求健康而富有生产成果的生活权利应是和坚持与自然相和谐方式的统一,而不应是凭借技术和投资,采取耗竭资源、污染和破坏生态的方式来追求这种发展权利的实现;三是发达地区的人们发展经济、提高生活质量不应以牺牲欠发达地区人们的利益为代价,都应把生活方式的改善,控制在生态资源允许的范围内,以求得全球各区域人们的公平发展。

2 旅游业引入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必要性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诞生和发展,标志着人类在理解环境承载能力和优先发展之间的关系方面已发生了观念上的根本改变,使得多年来人们追寻区域经济协调平衡发展道路的梦想成为可能。旅游作为一个涉及经济、社会、环境等多部门的综合性行业,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工作引入可持续发展理论及其思想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2.1 光环下的阴影

80年代以来世界旅游业发展迅猛,从产值上看已跃居世界第三位,仅次于石油和钢铁工业。据专家预测,到2000年国际旅游人数将达到58—68亿人,总收入将达到1900—2200亿美元, 而且产值地位有继续跃升的趋势。面对这一形势,一些旅游人士颇感乐观,沉醉于旅游经济高速增长的喜悦之中,甚至提出了一些不切实际的口号。但透过现代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光环,冷静的观察其背后,就不难发现许多触目惊心的问题。(1)旅游景观的破坏和消亡。 旅游景观的破坏和消亡一方面是由于旅游区环境被污染和旅游环境恶化等自然原因造成的。如观赏石自然崩塌、山体滑坡等使景点消失;持久的干旱导致旅游区一些自然景观消失,如瀑布断流,溪潭枯竭、古树死亡等;但最终还是由于旅游区超负荷开放、游人过多等原因造成。另一方面则纯属人为所致。如景区建筑规划不尽合理,建筑物体形、体量、色调、风格与旅游区风景不协调,改变了特定的风景气氛;修建公路、索道、砍伐林木等形成风景“创伤面”;旅游区客流量超载导致资源退化、名贵树种死亡,使摩崖石刻、文物古迹遭到破坏,失去原有的历史文化和观赏价值等等。(2 )水土流失。水土流失是旅游区较为常见的自然灾害,风景旅游区内不适当的开发使地貌和植被遭到破坏,加剧了水土流失。尤其是旅游线路、道路两侧、湖泊水库四周、宾馆和房屋等建筑物所在地更为突出。据黄山风景区抽样调查,逍遥溪在暴雨时溪水中含砂量达5%—15%, 瞬间最高含砂量竟达20%左右。

2.2 传统旅游观念的统一和更新

旅游业是一个比较年轻的产业,对旅游业中诸多理论问题的认识也象其它学科一样,有一个由浅入深、由片面到全面的认识过程。目前,国内外旅游界还存在对旅游中许多理论问题认识的偏差和分散,尤其是中国旅游界、理论界和政府某些决策者对这些问题的认识还不很清楚一致。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因为旅游学是一门涉及多门类的综合性学科,科学体系不够完善,许多理论问题缺乏系统、全面、深入研究。另一方面是因为对旅游存在着认知观念的偏差。例如一是“无烟工业”的误导。认为“旅游业是无烟工业,不象其它产业那样对环境造成污染”,在这种错误观念指导下,旅游区开发遍地开花,旅游区人满为患,旅游业炙手可热。但认真地对旅游开发和旅游活动的环境效应加以考察就不难发现,旅游作为一种产业,也会生产各种废物,它不仅排放传统工业废物而且生产的“旅游公害”对一个旅游区来说是致命的威胁。二是“低投入、高产出”的误导。认为“旅游业是一项投资少、见效快、高产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没有把旅游资源消耗,尤其是环境资源的消耗纳入旅游成本之中,从而忽视或歪曲了旅游成本的构成,低估了旅游成本水平,虚增了旅游新创造价值部分。在资源紧缺、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今天,如果把环境资源耗竭纳入旅游成本中,那么旅游业应该是环境密集型或资源密集型产业。三是“非耗竭性消费”的误导。认为,“旅游资源主要是由可再生性资源构成的,而旅游消耗又基本上是‘感觉消费’(或称精神消费)的过程,因此旅游资源不存在耗竭的问题”。这是人们对资源可再生性的肤浅理解。但对旅游资源来说,其原始性或自然环境状态才是根本属性。一方面如上述旅游开发和旅游活动导致风景旅游资源的各种自然和人为灾害;另一方面重建的名胜古迹、人为开发的风土民情虽然也能构成旅游资源,但其价值和原始状态不能相提并论。也就是说,旅游资源并非绝对可再生资源,而且旅游活动也消耗甚至破坏或毁灭旅游资源和环境资源。所谓旅游资源的可再生性是建立在人们适度开发利用和旅游资源、环境资源所允许的负荷以内。

2.3 旅游业管理亟待加强

如上所述,旅游业是一个涉及多部门的综合性产业,对它的研究需要多个学科的综合,同样对其发展的管理也需要统筹和协调。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时间较短,它的管理还存在许多问题。一是管理体制尚未理顺;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利用管理部门并为真正发挥其管理职能,各地还普遍存在着管理混乱、职责不清等问题,有些地区旅游管理部门形同虚设。二是旅游业的立法尚不健全;虽然近年来,国务院及有关部门先后制定了有关旅游业发展的若干规定,但至今尚未有一部完整的有关旅游业发展及其经营的法典,致使各地区、各单位在旅游业发展及经营管理中无法可依。三是“人治”代替“法制”的影响;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在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包括旅游业在内的各个行业的发展和管理必须纳入到法制管理的轨道上来。对我国近几年各地旅游业的发展进行考察分析就不难发现,各地区普遍存在着以权代法、以言代法、长官意志等问题,有些地方领导从本位主义出发,官僚主义严重,无视旅游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好大喜功,盲目开发,重复建设,给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损失。例如,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各地仅“西游记宫”就建有50余座,这些旅游景点究竟有多少发挥了其经济和社会效益,尚无人管理。

3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对策

由于旅游业的发展对人类和自然遗产具有较强的依赖性,旅游开发和旅游活动过程本身所涉及的界面广泛而又复杂,以及当前旅游业过度膨胀和业已形成的旅游资源环境危机,表明旅游业必须倡导可持续发展。但目前对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还没有统一的表述,比较全面反映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内容的是1990年在加拿大温哥华举行的“90全球可持续发展大会”旅游组行动策划委员会会议上提出的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目标。笔者认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应是多层面的目标体系,其核心是要保证在从事旅游开发和旅游活动的同时不损害后代为满足其旅游需要而进行旅游开发的可能性,使满足现代游客的需求和满足旅游区居民的需求相统一。因此对以下两个问题进行探讨。

3.1 旅游资源与旅游环境保护对策

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是现代旅游活动的对象,是发展旅游业基本条件,保护和建设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要保护好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第一,必须端正指导思想。人类在处理资源、环境问题上经历了传统的悲观主义和乐观主义阶段,目前正确的指导思想是可持续发展理论,它弥补了上述两种观点的片面和不足,强调以满足人们的基本需要为主要目标,主张统筹兼顾;同时强调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维持生态平衡,促使可更新资源的不断增值和后续利用。其实质就是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第二,坚决避免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在走这条道路的初期经济增长可能会出现令人鼓舞的繁荣,但在经济繁荣的背后酝酿着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衰竭的危机,世界上“八大公害”的惨痛教训充分证明这是一条错误的道路,而且世界上许多国家也为此付出了高昂的代价。第三,利用生态发展—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所谓旅游生态发展,就是指旅游开发和旅游活动应以不违反生态规律为限度,因此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开发与保护、旅游经济发展与旅游生态发展的辩证关系,坚持旅游经济管理和旅游环境管理一起抓,采取以防为主,以治为辅,防治结合的方法,使旅游生态发展真正落到实处。

3.2 旅游地域综合体建设对策

旅游地域综合体是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旅游业发展在空间上的表现形式,科学合理地建立不同层次的旅游地域综合体,是旅游业取得良好经济效益和实现平衡布局的关键,是制定旅游开发规划的基础,要搞好旅游地域综合体建设。一是先必须优化旅游资源配制,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旅游资源的配制是以旅游需要为背景的,一方面旅游资源的开发要有“大旅游”的概念,另一方面旅游资源的开发要有时序性,既要考虑到目前又要兼顾未来,决不能与子孙后代“抢饭吃”。二是建立合理的旅游产业结构;旅游业主要有住宿接待,游览场所经营、交通运输、旅行业务组织和目的地旅游组织五个部分组成,各个部分相互配合,组成旅游大系统,只有各个部分比例恰当,才能保证旅游活动顺利进行,才能使旅游活动发挥出最大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三是避免旅游地之间恶性竞争所导致的区域不公平发展。由于旅游客体的位置固定性和旅游主体的可选择性,旅游地之间的空间竞争在所难免,因此在旅游业发展和旅游地建设过程中,就必须正确区分旅游业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和旅游地的不同等级,使旅游地之间的空间竞争限制在各自均能承受的范围之内,促进区域旅游的公平发展。

持续发展是人类发展的理想模式,也是人类追求的目标,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是旅游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收搞日期:1998-10-29 修改稿日期:1999-03-23

标签:;  ;  ;  

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在旅游业中的应用_可持续发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