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思想政治课情感教学实施策略探索——以《经济生活模块——新时代的劳动者》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政治课论文,经济生活论文,为例论文,劳动者论文,新时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传统课程的“壁垒”下,情感态度价值观从无存身之地。非情感化的思想政治课以学科为本位,只注重学生对学科知识的记忆、理解和掌握,而不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情感体验,由此造成的损失是无法弥补的,情感教学成为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软力点”。正如前苏联教学论专家斯卡特金所说:“我们建立了很合理的、很有逻辑性的教学过程,但他给积极情感的食粮很少,因而引起了很多学生的苦恼、恐惧和别的消极感受,阻止他们全力以赴地去学习。”情感教学的缺失使思想政治课缺乏生命的活力,导致了知情发展失衡,影响了学生德性和完整人格的形成,因此,思想政治课教学急呼情感的回归。
新课程理念下的思想政治课,突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从而把情感教学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教学目标的达成,要求有良好的教学策略作为保证。为此,作为一名思想政治课教师,必须积极探索与情感教学目标相适应的有效教学策略。笔者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现以《经济生活模块——新时代的劳动者》为例,作一陈述。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非指导性教学策略
【理论依据】
“以人为本”是新课改的根本理论,它要求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尊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人性发展需要,从课程设计到课程实施都应体现人文关怀,为每一个学生有个性的成长发展服务。
“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首先要求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和教学氛围。如果说在知识的传授上还应坚持“教师为指导”的教学原则的话,那么在情感教学领域中,教师应坚持非指导性教学策略,完全恪守师生平等的原则。对于学生的体验、感受与情感,教师要做到认真倾听,真实感受,真心接纳,在体验的基础上产生共鸣。教师越是真诚,越是无条件的积极关注,教学效果就越好。
【实践探索】
笔者在讲授下岗再就业问题时,先以谈心的方式,请学生联系自己家庭的状况,谈谈对下岗再就业的真实感想。班上有位男同学生活在单亲家庭,母亲一人供他上学,前几年母亲又下岗了,只好以替人代充液化气谋生,生活特别艰苦。当这位学生流露出看不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及大家庭的温暖时,许多学生替他担心,害怕他的观点会受到老师的批评。这时,老师却在同情的基础上予以接纳,并对这位学生产生这样的感受予以理解,然后引出“国家为什么要实行下岗再就业制度”“国家和政府采取哪些方式保障下岗工人的生活”两个问题,从大处着眼进行引导教育,让学生正确处理好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这样的教学既真实又有效果。
【教学反思】
首先,人都是有感情的,人格也是平等的。细心的教师发现,在平日的课外生活中,当你有心与学生交流时,你会惊喜地发现学生的内心是多么的丰富,学生是那样的懂事;而让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时,他们却显得惊慌失措。原来,传统的课堂教学让教师更多地把教学看成是一种灌输,把学生看成一个装知识的容器;学生把回答问题也不看成是与教师交流的过程,因而只是机械地按书本的知识来表达、来思维,从而失去了自我,更谈不上情感的流露。这难怪我们看到的考试答案都是千篇一律、千人一面,难以体现学生个性的发展。因此,教育呼唤平等意识!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一种良好的隐性课程,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有时它比显性课程更为有力。教师越把学生当人看,就越能看到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
其次,“体验,是人的生存方式,也是人追求生命意义的方式”。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上述这位学生在生活中早就遭受了下岗给他带来的困境,但也许他还来不及体验,也许他还来不及诉说,甚至根本无人诉说。对于其他幸运的学生来说,也许他们根本没有这种生活体验。学生缺乏体验,就谈不上情感的生成。教师在讲授下岗再就业理论问题时,适时地采用非指导性教学策略,以交流谈心的方式,让有经历的学生得到亲验,让没有亲历的学生得到心验。在获得直接经验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加以理性引导,达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矫正与升华。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效果是明显的,在后来的一次帮困助学活动中,同学们不约而同地想到了这位学生,让他真切地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再次,非指导性教学策略从表面看来是“无为而治”,实际上是“蓄意而为”。非指导不等于取消指导,并不是“无指导”,它有一种牵制力,是一种“放风筝”的活动。教师注重教学中的生活回归,并不意味着对原生生活状态的屈服或迁就,而是要联系生活,在更高层次上重建学生与生活世界的意义关系,这才是教育的真谛。
二、坚持“以例催情”的案例教学策略
【理论依据】
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有着不同的规定性,各具自身的独特价值,但二者又是内在统一的;生活世界是科学世界的基础,是科学世界的意义之源,而科学世界是对生活世界进行理论化和抽象化的结果。思想政治课程内容必须正确处理好这对重要关系。
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把科学世界在课程内容中不断强化甚至成为课程内容的惟一来源,学生的“生活世界”被剥离,“科学世界”成为学生成长的惟一家园,思想政治课也自然变成没有情感的理论说教。思想政治课概念原理的抽象性和中学生思维与情感的特点,决定了理论教育不能脱离实际生活。案例教学策略正是促使教育回归生活,催生学生生活情感的一种重要方法。
【实践探索】
笔者在引导学生培养自主创业精神的教学过程中,设计了一个课外活动,让学生采访自己的家长,了解父母的创业史,以此来培养他们对父母的崇敬与感恩心理。一位学生在了解了自己父亲的创业史后写道:
“我出生在一个极其普通的工人家庭,前几年尽管家境一般,但父母工作还算稳定,温饱问题还能解决。自从去年冬天父亲从厂里下岗以后,我家的经济更加拮据。父亲只有初中文化,步入中年的他找一个体面而收入较好的工作是多么的困难,于是在万般无奈之下,父亲在离我校不远的地方摆了一个小吃摊,每天起早贪黑地干活。当时我好羡慕出身富裕的同学们,他们的生活无忧无虑。而自己的父亲却只能干这种低下的粗活,甚至不敢告诉同学那个摆小摊的人就是我的父亲。新学期开学,当我从父亲手中接过那些用零钱积攒下来的学杂费时,特别是当父亲说:‘你自己到银行把这些零钱换成整钱’时,我的眼泪在不知不觉中流了下来。此时我真切地感受到我的父亲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面对父亲我竟说不出“谢谢”,但我从内心里,决定用我一生的努力来回报父亲大海般的恩情。”
【教学反思】
首先,事实胜于雄辩,教学中最有力的应是一个个真实、有说服力的案例,这些案例表述精炼、质量较高。因此,我们要善于运用书中的案例,并在此基础上引用一些学生身边的事例,以使所举案例更具亲切感与真实感,从而增强了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启发性和可操作性。
其次,常有人说,现在的学生是“对人不感激、对物不珍惜、对事不努力、对己不克制”的“四不”学生。如果说这种“四不”学生的存在是一个客观事实的话,那么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是什么?教育是否也难逃其责呢?我们面对的学生并不是抽象的人,而是具体的、活生生的人。但我们的教育,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从不考虑对象的情感因素,从不引导他们去学会体验、学会感受、学会表达情感。在一个非情感的教育环境里,怎么能培养学生具有良好情感态度、健康负责任的生活态度和健全的价值观呢?麻木的学生正是麻木教育的产物。只有充满生命活力的教育,才具有生活的意义,才能把学生真正培养成生活的主人。
三、坚持“以境促情”的情境教学策略
【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设计特定的情景”和“引导学生对知识的积极磋商”,是促进建构性学习的两个主要途径。情境教学策略是一种心验的形式,它是主体在积累了一定的亲身阅历和感受的基础上,借助所遇情境、他人表达和自己的想象去领悟表达者生活阅历、生存状态及其人生意义。教学实践证明,情境性、传染性是情感的重要特征,中学生的道德感正处于形象性道德感向伦理性道德感受发展的过渡阶段,其道德感的产生和发展还不能完全摆脱具体情境的作用,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生动情境,可以唤起学生相应情感。情境的创设可以通过生活问题、实物演示、画面再现、音乐渲染、语言描述、表演体验等方式进行。
【实践探索】
笔者在引导学生培养积极的创业观、正确的择业观和认同“行行出状元”的价值取向时,以一封毕业学生的来信引出情境,要求学生设身处地的为其排忧解难,并以教师的身份给这位学生回一封信。这样既帮助了别人,又教育了自己。此信的内容如下:
尊敬的陈老师:
当您看到这封信时,是否感觉一些意外?是否急于找信末的署名?六年前我从您的班上毕业,并以××市文科状元的身份考进了××大学法学院。给学校、老师和父母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汇中的老师永远是我心中不能忘怀的恩人。
在大学的日子里,我一直非常珍惜这宝贵的学习机会,每年都获得学校的一等奖学金。当本科毕业时,在参加工作与保送研究生的抉择上,我毅然选择了后者。说实话,当时参加工作的话,我至少可以分配到中级人民法院。但我还是希望自己多学一点知识,多长一点才干。时间飞逝,如今我的研究生学业行将结束,满心欢喜、充满自信的我却四处碰壁。尽管我已通过了全国的司法考试,但在人才济济的××区要当一名律师是多么的困难。尽管我的各方面条件都很优秀,但有一部分用人单位由于我是女生而以各种借口拒绝录用。我到我的本科同学工作的中级人民法院找工作,那儿也早已人满为患,更不用说省高院了。我又参加公务员考试,笔试成绩优秀,但面试还是一个未知数。有一个企业特别器重我,但我怕企业的工作太不稳定。父母让我回老家,在地方上找工作相对容易些,但我又习惯于大城市的生活方式。陈老师,也许你会怪我太颓废了,但有时我真的会问自己:人生的道路为什么越走越窄?作为我尊敬的老师,我真希望得到您的指点与帮助。
你永远的学生:施某某
【教学反思】
首先,这确实是一封教师还没来得及回复的信件,读完这封信,着实让人震惊。这样的信件促使教育工作者反思,我们应该给学生一种什么样的教育?我们的教育难道仅仅是帮助他们多挣几个高考分数吗?当学生在成长道路上面对人生选择时,他(她)能自然地想起曾经的老师,这不仅是作教师的荣幸,更是教师的一份责任。今天我们面对一群稚气未脱的学生,不久的将来他们也会面临如何择校、择业的问题。就业与自主创业真的离他们不远。在这一背景下要求学生写一封回信,应该是一份合适的作业。
其次,思想政治课不仅要关注学生掌握终身发展必备的基本知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基本技能;而且要引导他们对现实生活及未来人生道路上遇到的和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具有合理的认识和正确的判断,成为有主观、有批判性思考能力的人。思想政治课教学更应引导学生思考并规划人生,形成科学的人生观,具有基本的职业意识和创业意识,这是思想政治课关注学生深层次生活需要的根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