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新进展_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39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新进展_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39;98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新进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进展论文,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8年,国内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领域所取得的新进展大致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性质和名称

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性质和名称仍有争论。主要有四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哲学就是历史唯物主义。其理由是,马克思从根本上打碎了那种认为观念和思想支配、统治着全部人类历史的历史哲学的神话,向我们展示了一条审视一切历史活动的地平线,它就是人们赖以生存、发展和从事一切精神活动的前提——生产劳动,并在此基础上表述了其崭新的历史观:“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阐述现实的生产过程,把同这种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从市民社会作为国家的活动描述市民社会,同时从市民社会出发阐明意识的所有各种不同理论的产物和形式,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而且追溯它们产生的过程”。马克思划时代的哲学贡献也正在于他创立了这种崭新的历史观,从而使全部哲学研究都沐浴在新的阳光之下。

第二种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实践唯物主义。其理由是,马克思从1841年的博士论文到1845年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期间的文本,依其与实践唯物主义形成的关系可以划分为前后相继的五个阶段。第一阶段,马克思认为,哲学与世界的相互作用就是一种实践行为,而实践又总是以人对世界的主体性为特征的。主体性唯物主义思想的形成成为实践唯物主义确立的最早的先声。第二阶段,马克思通过进入“现实生活的场景”,深感哲学要作用和改造的现实具有无限的复杂性,这就刺激了马克思更加深入地研究人的实践的主体特征,研究社会现象背后的内在规律性。第三阶段,马克思从国家政治理论研究入手,转向建立实践的唯物主义新哲学的过程。第四阶段,马克思认为,在对象化和异化相统一的实践过程中展现着对象化和克服异化相统一的实践的本质。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成为实践唯物主义走向最后形成的一个重要的酝酿时期。第五阶段,马克思运用实践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观察人类实践的客观历史,从中发现了人类历史活动的五个因素,即物质生产活动、不断产生的需要、家庭、生产力和交往关系,揭示了实践的唯物主义历史观是关于人的能动作用和改造世界的学说,是关于人在这种作用和改造世界活动中达到全面而自由发展的学说。

第三种观点认为,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看法。其理由是,尽管人们提出了认识论的、实践论的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方面的种种论据来否定辩证唯物主义,但仔细分析就可以发现,这些论据实际上从正面或反面论证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一门科学之所以成为科学至少必须有三个条件:一个明确的、可以同相邻学科区别开来的对象;一系列经过实践检验而建立起来的原理;一个比较完整的、有着逻辑联系的思想体系。辩证唯物主义已经具备了成为科学必须具备的条件。辩证唯物主义中也可能会有不完整、不严密、不深刻之处,以及过时、错误之处,但如果不是在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体系的前提下来发展它,而是在推翻辩证唯物主义的首要的基本观点——唯物主义的前提下来发展它,那么,它就不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了,也就不再是一门科学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将被引入歧途。

第四种观点认为,实践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具有一致性,实践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为表达自己哲学的本质特征,以区别于其他一切形态的哲学所使用的概念。其理由是,马克思对“实践唯物主义”这个概念作了三点规定:1.实践唯物主义的研究对象——人类实践活动;2.实践唯物主义的性质——以实践为建构原则的唯物主义世界观;3.实践唯物主义的职能——为改造世界提供实践方法论。强调实践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并不是否认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个重要特征。按照马克思的观点,实践首先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与自然之间物质交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和人之间又必然要结成一定的关系并互换其活动;而且实践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实践者头脑中作为目的以观念的形式存在着。这就是说,在物质实践中,人首先是以物的方式去活动并同自然发生关系的,得到的却是自然或物以人的方式而存在,从而使人成为主体,自然成为客体。马克思通过对人的实践活动及其意义进行深入而全面的剖析,使唯物主义和人的主体性统一起来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因此也结合起来了。实践的观点的确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历史唯物主义以及辩证唯物主义这两个重要特征都是从实践的唯物主义这一本质特征引伸出来的,是这一本质特征必然展开的内在逻辑和理论表现。在哲学史上,马克思第一次把实践提升为哲学的根本原则,转化为哲学思维方式,从而创立一种实践、辩证、历史的唯物主义,实现了哲学从传统到现代的转换。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方法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三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应重视马克思的实践反思理论的方法论意义。从思想史上看,康德的批判反思和黑格尔的思辨反思在马克思那里进入到现代形态——实践反思。在马克思哲学的宏大体系中,实践反思理论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不仅凝结着以往反思形态的合理因素,不仅体现着马克思认识论的根本特征,而且预示着认识论以至整个哲学发展的现代走向。马克思实践反思理论的重要意义就在于:它揭示出反思成为思维中“绝对的积极的环节”的真正原因,即实践活动的发展,同时,又揭示了思维运动具有“反过来思”的过程,即通过建立更高级的范畴体系对原有的范畴体系进行批判、“变形”。马克思的实践反思理论揭示出思维的正向与反向两个方向的运动,从而为我们把握人类历史运动提供了钥匙。在历史认识论中,马克思的实践反思理论便具体化为“从后思索”法。“从后思索”法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分析商品拜物教的性质及其秘密时提出来的。对于历史科学来说,“从后思索”法具有普遍的意义。应该说,“以后思索”法构成了马克思历史认识论的核心,它深刻地体现着历史本体论和历史认识论的内在统一,以“超前的意识”预示了20世纪历史哲学“合流”的趋势,即在“复活”历史本体论的基础上深化历史认识论的研究。

第二种观点认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必须重视以下五种方法的关键性作用。1.歧义性和统一性辩证统一的方法。对马克思的理解必然会在世界范围内出现歧义性和差异性,这是客观事实,但我们不能由此否定客观的、共同的、统一的马克思的存在。2.“真理是过程”和“真理的全面性”辩证统一的方法。把“真理是过程”和“真理的全面性”两者辩证地结合起来,才能进一步对马克思的理论作出符合原貌的总体性的研究。3.部分与整体辩证统一的方法。把马克思理论的各个部分放在其有机整体中加以研究,是马克思理论内在逻辑的必然要求,必须运用部分与整体相结合的方法来科学理解马克思。4.理论观点和方法论辩证统一的方法。只有运用具体理论观点和方法论辩证统一的方法,对马克思各个时期的理论作整体分析,才有可能准确地理解马克思思想演变过程中的每一次转折,既不错把量变当质变,也不错把质变当作量变,从而尽可能达到科学的理解。5.“我们走近马克思”和“马克思走近我们”辩证统一的方法。对马克思的科学理解,需要从他所处的时代条件出发,进行具体的历史的分析,不能把当代人的思想任意附加到马克思的文本上。在这个意义上,必须要“我们走近马克思”。“马克思走近我们”是指每一个时代的研究者总是站在各自时代去理解马克思的理论,这就决定了对马克思学说的研究并不是封闭的,而是一个永远敞开着的没有终结的过程。“我们走近马克思”和“马克思走近我们”是对立中的统一,只有把它们辩证地结合起来,在矛盾的每一方中规定和把握另一方,才有可能科学地理解马克思。

第三种观点认为,应从“独白”式研究转向“复调”式解读。在传统的教科书体系中,社会发展被理解为具有严格因果关系的自组织过程,似乎一切问题只要纳入这个公式中,便不费吹灰之力地得到解决。在这种解读视野中,在形式上虽然坚持了唯物主义原则,但实质上是一种形而上学唯心主义。这种对马克思文本的研究,不是从文本自身的自我绽现出发,而是把既有文本变成了说明逻辑分工的依据。这种把马克思哲学变成逻辑公式的解读方法,就是一种“独白”式研究思路。研究马克思首先便是要放弃这种“独白”式解读方法。而借用“复调”一词,是想说明马克思思想发展中多重线索的相互作用,以及在这种多视界的融合中,达到对社会生活的真实理解与批判。这种“复调”线索在马克思思想中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全新的理论视野,以求具体地、历史地展示特定的社会生活情境。唯物主义与辩证法在这里变成了分析问题的方法,而不是一成不变的公式。研究马克思,就要以“复调”式解读方法,揭示马克思哲学发展中的丰富内涵,重现马克思分析问题时的多维度、多视角的理论视野,由此,才能理清文本中的多重线索,实现解读中的“对话”性交往。

三、重新阐释马克思的理论模式

1998年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领域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有论者开始探讨和评估国内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所做的工作,并认为在“从传统哲学解释框架中突围,在现代制高点上创新”这一理论运动中,呈现出“批判与突破”(高清海)、“寻根与创新”(俞吾金)、“走出与重建”(杨耕)、“颠覆与构建”(张一兵)等多重模式。其具体论述如下:

第一种是高清海的“批判与突破”模式。高清海将对教科书体系的反思引入更为深层的哲学主题的批评,研究重点从体系建构转移到内容、观点的重新思考,开始探讨现实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主体进步问题,以此提升由反对传统解释框架发端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现实意义,提出了以实践为基础、弘扬主体性为特征的人学思想,同时也奠定了“类哲学”的思想逻辑基础。“类哲学”是通过哲学来反思“人就是人的最高存在”这一命题,认为“迄今哲学历经的形态实质就是人所经过的发展历程,哲学走过的道路也只是人的成长历程的理性照映”,因而“人是哲学的主题和实质”。高先生依据马克思的三大社会形态理论提出,从这一理论出发,对人类历程进行考察的结果是,在完成了“两个阶段”之后,必然走向自身本质的实现,具体说就是人凭借自由、自觉的实践,“不但创造了人的生活、人的生存环境、人的对象世界,也创造了人的本质自身”,最后形成“类集体”——“已形成为人的、作为人的那种个体的集合体”,个人则实现为“类主体”——“每个人都已自觉为人,把个人存在纳入他人的本质,也把他人存在纳入自己的本质,各人都以人为自我主体的人的自为存在状态”。鉴于这一理论倾向的“强调主体性特征”,可以称之为“主体性扩张阅读模式”。

第二种是俞吾金的“寻根与创新”模式。俞吾金提出的“马克思的知识考古学方法”,“以非欧社会、尤其是东方社会为重要研究对象的英、美、德、俄人类学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第四个来源和第四个组成部分,以及马克思主义时空观和物质观新解等,都可以说令人耳目一新。他是从马克思主义的西方文化背景出发,用当代西方哲学文化发展的最新成果来操作的,因此,“当代西方哲学主导话语指向阅读模式”是其理论倾向。俞先生的“寻根”是从被当代哲学文化思潮运动表象掩蔽了的“价值迷失”之“困境”中走出,确立“客观的坐标”。他从研究者的价值取向契合历史潮流发展的客观趋向和本质,因而具有其内在真理性这一认识出发,从广泛的文化背景尤其是现代西方哲学文化和中西文化的冲突中汲取资源,提出以“独立人格、自由、平等、民主和科学精神为特征的价值坐标”,以此作为理论研究的基础。

第三种是杨耕的“走出与重建”模式。该模式首先是相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存形态而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存形态是从《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第四章第二节演化而来的,二者没有本质的区别。无疑,“二章四节”通俗而简要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若干原理,但它也的确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从根本上说,它不理解科学的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础,历史唯物主义被看作是作为自然观的“辩证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领域中的“推广与应用”。马克思划时代的贡献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被抛弃了。重建马克思主义哲学首先就意味着回到马克思,同时,要寻找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的理论生长点:(1)马克思有所论述,但又未具体展开、详加探讨的问题,或者说,是以萌芽、胚胎形式包含在马克思哲学中的问题;(2)这些问题又是当代实践、科学、哲学所突出的问题,即“热点”问题;(3)当代实践、科学和哲学本身的发展又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要使这些以萌芽或胚胎形式包含在马克思哲学中的问题凸现出来,并以当代实践和科学为基础对此予以系统而深入的研究,使其同马克思哲学中原有的“成熟观点”融为一体。

第四种是张一兵的“颠覆与构建”模式。其重要特征在于其对经典作家文本的理论逻辑及其历史背景的深入分析,为厘清马克思丰富文本所包含的术语矛盾以及因此产生的种种误释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这一理论模式和马克思的文本的新发现以及由此引发的对马克思解释的分歧有关。阿尔都塞的科学主义立场和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倾向以及前苏联70年代以来的文本研究重要成果等都构成其理论的重要前提。这一理论模式所坚持的理论立场是:“什么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这一问题应该由马克思本人来回答,即我们必须深入到马克思思想的深层历史逻辑结构之中去探寻马克思主义。这一模式在理论上完成了从马克思思想话语逻辑的转换历程到马克思思想的结构性变革,从方法到批评,从历史理解到意义的拓展等诸多方面的建设,形成能够和当代相近成果直接对话,打破话语权威,构建并行理论结构的框架。

标签:;  ;  ;  ;  ;  ;  ;  ;  ;  ;  

39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新进展_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