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历程论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历程

赵 坤

(河套学院,内蒙古 巴彦淖尔 015000)

摘 要: 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手段,文章通过追溯相关文献,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历程、实践历程,结合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提出关于农业可持续发展内涵及概念、发展战略、农业科学技术投入、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等4个层面的突破点。

关键词: 改革开放;农业可持续;发展历程

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历程

1.1 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提出的背景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同大部分发展中国家一样,农业发展基本经历了 “重工业化—绿色革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发展历程。重工业化时期以工业化推进战略理论为理论支撑,绿色革命时期以发展经济学理论作为支撑,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则以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作为支撑[1,2]。20世纪70年代后期,经济发展缓慢,出现人口、资源危机,因此,产生了悲观主义思潮,提出了替代的可持续发展社会的概念[3]。例如,超石油农业、超工业化农业等发展模式,其核心思想是摒弃石油及化学品,利用物质自身能量循环,获取人们需要的产品,保护生态系统,实现农业资源循环利用。但这些模式存在片面强调生态因素而忽视了经济社会因素,不适用于发展中国家[3]

新世纪以来,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加快,农业科技水平不断升级,劳动力素质不断提升,产业化与组织化水平不断提高,经营方式愈加多样化[4]。同时,随着恩格尔系数不断上涨,人们对农产品质量要求不断提高,以及农村劳动力的减少都对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我国生态问题较为严重,其中人口与耕地的矛盾凸显,土地荒漠化、水资源匮乏、农业垃圾污染等多种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威胁着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仅仅参照发达国家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方式必然行不通,低投入低效率的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也不能解决问题,因此,需通过多角度、全方位的分析研究,找到适合我国新时代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

1.2 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及内涵研究

我国通过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最终走向农业现代化的终极目标始终不变,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变化,促使人们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内涵的理解逐步深入。1992年,国家科委国家计委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刘培哲教授参与了《中国21世纪议程》这个带指导性文件制定的全过程,提出该文件的核心思想是从三维结构复合系统定义可持续发展,并且围绕国际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现状及我国学者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探讨等方面,剖析了可持续发展的内涵。认为可持续发展既不是片面的经济、社会发展,也不是仅指生态可持续,而是指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系统的可持续,认为可持续发展是人类通过自主调和,在保护资源与环境承载能力的同时,促进经济发展、保护资源和提高生活水平[5]。1999年8月,中国农业技术经济研究会在吉林省就农业可持续发展及农业现代化中技术问题举行学术研讨会。有学者提出,依照1991年“丹波宣言”的内容,农业可持续发展涵盖4个方面的内容:保护资源、优化环境;实行技术和体制两方面的创新;满足当代人民对农产品的需求;确保后代人的生存与发展。通过第1、2个内容实现第3、4个内容。还有与会学者认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是1种节约、可行的农业发展方式,既要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能对后代人的生存发展构成威胁[6]

此外,部分学者还扩展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及内涵,张晓玲认为梳理农业可持续发展应当融入对地域“特异性”的考量,认为要实现农业可持续的发展目标,应当既考虑代际公平,也考虑国际公平[7]。随着跨空间视角可持续发展观的成熟,中国学者提倡将“层级空间”的平等维度与可持续发展联系起来,在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过程中,注重基于实践的农业可持续发展,将实践方法作为核心问题来研究,探索适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

1.3 关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实证研究

1.3.1 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评价研究

加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路径的研究与分析,能够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然选择。我国学者对农业可持续发展路径的探索主要分为2个层面:战略规划及政策层面。部分学者提出从农业法规及经营管理体制角度,需建立完善的农业资源科学管理制度,及配套的农业生产经营、市场流通、消费管理体制。从农业发展规划及政策角度,应以农业可持续发展原则和目标作为制定相关发展政策的主要依据,包括产业结构政策[22]、区域政策、价格政策、财政政策等[23]。建议国家完善产权制度、规范约束机制,充分发挥国家可持续发展示范区的作用[24]。具体路径建议层面。有学者认为面临农产品需求量大幅提升,资源压力逐渐加大,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应构建生态文明型农业新型生产模式,构建循环型农业产业链、加强农业生态补偿进度,制定针对性较强的可持续发展策略[25]。还有学者提出通过发展有机农业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不仅利于生态环境改善及保持,同时能够保证农产品质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26]

1.3.3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

土地资源是农业生产的基本生产要素,研究分析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缓解人地矛盾、提高农民收入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我国学者针对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问题,主要从3个视角进行研究:土地利用方式视角,有学者从农户行为出发,研究农户对耕地的利用方式,通过分析不同方式的具体状况来研究其经济行为特征,从而提出优化耕地利用方式的对策建议[17];土地利用效率视角,部分学者利用GIS空间分析、泰尔指数分解和面板数据模型方法[18]、包含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和Kernel密度估计分析方法[19]系统研究了我国多样本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时空特征及动态演进,通过分析其利用效率水平提出科学的利用方式及路径,农地流转视角,有学者运用translog模型检验了农地流转制度变化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程度,提出了农地流转中制度改革的路径措施[20]。还有学者通过分析农地流转减贫效应的显著程度,提出大力推进农地流转可能是增加农户收入、保障农民权益进而促进全面脱贫攻坚的一个新路径[21]

农业生态足迹是衡量农业可持续发展现状的有效计量工具,其计量结果可比性较强。这种方法由加拿大学者MathisWackernagel发展完善,通过测定某区域社会消费活动所需要的土地(生态足迹)与该区域可提供的生物性土地(生态承载力)比较来测定区域发展的可持续性[14]。有学者通过测算中国1962—2001年生态足迹,得到结论生态赤字严重,中国处于一种强不可持续状态。提出要实现经济的持续发展,需建立真正的科学发展观,经济持续发展的同时也要注重生态可持续发展[14]。针对生态赤字出现的原因,众多学者进行探讨研究,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指出,生态赤字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在计算生态承载力时忽略了不可再生资源,如果将不可再生资源计入可消费的生态领域,则人均生态承载力会显著增加,生态赤字的状况会得到明显改善[15]。因此,农业生态足迹的算法及应用逐步受到更多学者的重视,有学者从算法上总结出农业生态足迹参数调整的一般方法;应用上分析了不同农业生产方式的合理性及不同农业系统的可持续性,逐渐以农业生态为主线来研究农业可持续发展[16]

农业基础较薄弱,农业资源约束趋紧,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逐步加快,农业机械与科技装备水平较低,产业经营主体的素质不高。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角度看,随着消费者需求扩大,主要农产品供求持续紧平衡状态,其中部分农产品供给压力大。但我国耕地逐渐减少、资源短缺,农村劳动力大幅度减少使得农产品供给能力增幅较小,这是农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跨国界空间的不可持续性问题,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较大区域规模下不可实践的问题,这就局限了农业可持续发展措施的应用空间。也就是说需要适合的区域大小来匹配适合的路径措施,而跨较大区域或国界空间则面临挑战。农业科技水平较低,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可持续水平较低。我国各地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不平衡;农业科技的投入在传统农业生产技术上较少。

不同抗性向日葵品种在同等用药条件下,对向日葵列当的防控效果影响较大,其中对向日葵列当具有一定抗性水平的品种,其防控效果明显优于易感品种,此点也符合诱抗剂的特性;另外,施用该诱抗剂的向日葵地块,必须做到良好的整地、播种质量,使向日葵出苗整齐,避免向日葵叶龄差异较大;同时,在施药时还应考虑天气条件,防止高温、大风造成药剂的挥发和漂移,以及利用扇形喷头,对向日葵叶片进行定向喷雾,避免漏喷或重喷等因素影响诱抗剂对向日葵列当的防控效果。

1.3.2 生态足迹视角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实践历程

2.1 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政策的沿革

可持续发展现已成为一种全球现象,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进程加快,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新时代,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有如下4个方面。

表1 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政策沿革大事年表

资料来源:国家历年政策文件

2.2 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路径研究

通过建立指标对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评价,能够较准确地分析样本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现状,进而提出具有实践意义的路径措施。其出发点主要分为2个方面:依据不同维度建立指标体系,有学者从农业生产、农业经济、农村社会和农业生态可持续发展4个维度出发,选取指标构建评价农业可持续发展状况的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评价方法评价农业可持续发展状况及4个子系统协调度的发展趋势[8]。还有学者从经济、资源、社会、环境4个角度出发,选取了22个指标,通过因子分析提取反映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子,进行总因子转换,再进行聚类分析,从4个子系统的角度分析了我国区域间农业可持续发展产生差异的原因,并给出相应政策建议[9]。依据样本区数据类型及分析需求,选取不同的方法进行分析评价。有学者通过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层次模型,运用熵值法对湖南2001—2010年农业可持续发展进行评价[10,11]。还有学者由经济社会发展、资源减量投入、资源循环利用和生态环境 4 个维度建立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选用多指标综合模型法对中国1991-2013年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评价与分析[12]。除此以外,较多学者采用 DEA分析方法进行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评价研究,例如,有学者选取DEA对云南省全省以及 16 个州市的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综合评估[13]

3 思考

3.1 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具有鲜明时代特点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政策(见表1)。 这些政策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政治经济体制的变革呈现明显阶段性。

瘦素通过受体而发挥作用。瘦素通过与其具有高亲和力的受体结合而发挥作用,也有的在局部以旁分泌或自分泌的方式发挥作用。

1.诊断:MAC感染的临床症状同活动性结核病相似,但全身播散性病变更为常见,可累及多脏器,表现为贫血、肝脾肿大及全身淋巴结肿大。确诊有赖于从血液、淋巴结、骨髓以及其他无菌组织或体液中培养出非结核分枝杆菌,并通过DNA探针、高效液相色谱或生化反应进行菌种鉴定。胶体金法可用于临床非结核分枝杆菌的初步鉴定,采用PCR加基因测序的方法可对临床分离的常见分枝杆菌进行鉴定。粪便或活检组织的抗酸染色涂片与培养以及影像学检查等可协助诊断。

5.从小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角度,认知发展理论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认知学习理论是通过研究人的认知过程来探索学习规律的学习理论。主要观点包括人是学习的主体,主动学习。目前的认识学习理论中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对小学英语教材的内容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小学英语教材的内容应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潜力,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有利于知识的保持与提取。教学上主张给学生最充分的指导,使学生能够沿着仔细规定的学习程序,一步一步、循序渐进地学习。因此,教材的内容的选取必须在充分了解和研究了小学生认知情况的前提下进行。

3.2 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突破点

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历程与实践历程的梳理,结合目前我国面临的挑战,提出如下4个突破点。

关于农业可持续发展内涵及概念的思考。要突破以人为中心的普遍性思路,结合跨空间、多维代际等人类与生物环境相互作用等方面重新思考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关于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思考。战略的制定要以农业生态作为研究主线、以实践方法作为主要研究问题,寻找适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关于农业科学技术投入的思考。农业科学技术对农业持续发展起到关键作用,在提高农业技术水平的过程中,应将立足点放在以扩大传统技术为主、以新技术研发代替为辅的主线上。关于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思考。农地流转是可持续进程中的重要环节,能够缓解人地矛盾,提高农民收入。农地流转对农民收入高低的影响程度是值得关注分析的问题,对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

西陵峡畔的三斗坪古镇,一派热闹忙碌的景象。码头上人来人往,熙熙攘攘,江中汽笛声声,马达轰鸣,运送物质和人员的船只,来往如梭。战争的阴云笼罩在峡江之上,给这个春天带来了阵阵寒意。

参考文献

[1]陈厚基.持续农业和农村发展[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4:181.

[2]温军.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述评[J].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03):6-18.

[3]刘巽浩.论21世纪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有关理论与实践的讨论[J].自然资源学报,1995,10(03):216-224.

[4]毛飞,孔祥智.中国农业现代化总体态势和未来取向[J].改革,2012(10):9-21.

[5]刘培哲.可持续发展理论与《中国21世纪议程》[J].地学前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1996,03(12):1-9.

[6]蒋和平,孔祥智,褚保金.加强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技术经济研究——中国农业技术经济研究会学术讨论会学术观点归纳 [J].农业技术经济,1999(06):17-19.

[7]张晓玲.可持续发展理论:概念演变、维度与展望[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8,33(1):10-19.

[8]张丽,刘越.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农业可持续发展实证分析——以河南省为例[J].经济问题探索,2007(04):31-36.

[9]高鹏,刘燕妮.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的聚类评价——基于2000—2009年省域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经济学家,2012.03(005):59-65.

[10]袁久和,祁春节.基于熵值法的湖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动态评价[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3,22(02):152-157.

[11]肖庆业,陈建成.江西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研究——基于熵权灰色关联分析[J].江西社会科学,2013(04):69-73.

[12]辛岭,胡志全.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评价[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5,17(4):135-142.

[13]叶文辉,陈丽如.基于DEA方法的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以云南省为例[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39(03):97-103.

[14]刘宇辉,彭希哲.中国历年生态足迹计算与发展可持续性评估[J].生态学报,2004,24(10):2257-2262.

[15]曹淑艳,谢高地.表达生态承载力的生态足迹模型演变[J].应用生态学报,2007,18(6):1365-1372.

[16]刘钰,马延吉.农业生态足迹研究进展与展望[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2019,27(7):1115-1123.

[17]刘文明.基于农户角度的吉林省耕地可持续利用分析[J].东北农业科学,2018,43(3):39-42.

[18]李永乐,舒帮荣,吴群.中国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时空特征、地区差距与影响因素[J].经济地理,2014,34(01):133-139.

[19]李菁,胡碧霞,匡兵,等.中国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测度及其动态演进特征[J].经济地理,2017,37(08):163-167.

[20]夏玉莲,曾福生.中国农地流转制度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效应[J].技术经济,2015,34(10):126-131.

[21]夏玉莲,匡远配.农地流转的多维减贫效应分析——基于5省1218户农户的调查数据[J].中国农村经济,2017, (09):60-61.

[22]王昌森,董文静.乡村振兴战略下农业可持续发展政策的完善路径研究——以山东省为例[J].东北农业科学, 2018,43(4):48-52.

[23]李芒环.论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3):7357-7358.

[24]杨照,朱明,陈伟忠.约束与激励: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机制研究[J].农业经济,2019(02):6-8.

[25]尹昌斌,程磊磊,杨晓梅,等.生态文明型的农业可持续发展路径选择[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5,36(01):15-21.

[26]潘永.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路径探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7(22) :260-261,264.

中图分类号: [S-9]

文献标识码: A

DOI :10.19754/j.nyyjs.20191230061

基金项目: 内蒙古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青年项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下的内蒙古农业可持续发展路径及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18NDC126)

作者简介: 赵坤(1989-),女,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农业可持续发展、生态经济。

标签:;  ;  ;  ;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历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