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投资形势分析及对策_固定资产投资论文

1998年投资形势分析及对策_固定资产投资论文

1998年投资形势分析与对策建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对策论文,形势分析论文,建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经过几年“适度从紧”的宏观调控,我国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其主要特征是摆脱了长期以来以增加短线产品为结构调整目标的“短缺经济”,大多数产品生产能力相对平衡或过剩,经济增长的热点尚未形成;经济发展不再是“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的简单外延式,而是要在各产业需求结构相对平衡状况下,从技术和产品更新的内涵式发展上进行突破。但是,这种平衡状况是在我国经济发展还处在较低水平、并对经济的发展进行较大力度宏观调控的条件下实现的,只是适应现实经济状况的相对平衡。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要以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较大增长作为主要推动力。固定资产投资在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中主要承担三大职能:一是支持当年的经济增长;二是为未来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准备;三是为新增和剩余的劳动力提供就业的机会。

从我国目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状况来看,为使我国的经济在较长的时期内能够快速、持续、健康地增长,仍需保持一定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增长速度。

一、1998年合理投资规模的确定

1.物资生产能力对固定资产投资的支持程度。“八五”时期,我国各地区和各部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扩大了固定资产的投资规模,逐年的投资总额以年均34.3%的速度增长,扣除物价因素后的实物量增长平均在18%以上。随着这些投资建设的项目竣工投产,我国生产资料供给能力不断加强。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生产资料的绝大部分是由国有企业提供的。国有单位1995年新增固定资产7590亿元,1996年新增固定资产9080亿元,估计1997年超过10000亿元; 其中生产经营性固定资产占70 %左右, 1995 和1996 年国有单位的生产经营性固定资产分别新增5300亿元和6400亿元左右,估计1997年增加7000亿元以上。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国有单位的经营性资产的数量在“八五”期间平均每年递增17.9%;1996年和1997年比上年新增的生产能力在15%以上。

但是,从1994年以来,由于我国对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进行了有力的控制,使一些投资品及其相关产品的需求明显不足,生产企业(我国生产投资品的主要是国有大中型企业)不得不压库限产,使新增长的生产能力不能发挥。据有关部门统计,1997年我国绝大多数投资品生产能力的发挥在80%以下,即使1998年不增加生产能力,仅仅发挥原有的生产能力,物资供应的增长也会达到25%以上。如果按投资规模增长与投资品需求增长2∶1计算(前几年这个比例曾达到4∶1以上),物资供应可支持投资50%以上的增长。

2.资金对固定资产投资的支持程度。1992年以来,在我国金融机构的各项存款数量一直以30%左右的速度递增,由于采取了“适度从紧”的财政货币政策,自1994年以来, 存款的增幅一直高于贷款的增幅。 1998年的存款增幅下降到20%以下,但由于投资基金的推行和前几年的资金积累,支持25%以上的投资增长是不成问题的。

3.经济发展对固定资产投资的需求。(1)当前经济发展的需求。 由于东南亚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和1997年出口的高幅增长,我国1998年的出口可能是零增长,甚至是负增长。因此,要在1998年达到8 %以上的经济增长,主要应由投资和消费来承担。根据推算,当出口是零增长时,如果消费增长10.0%,投资增长需要在18.2%以上;如果消费增长12.0%,则投资增长要达到16.1%以上。(2 )前几年投入建设项目的需求。为了保证前几年开始建设的未完项目能够按合理工期建成,根据前几年开工项目的计划投资总规模估算,1998年需要对这些项目继续投入的资金数量比1997年对前几年未完工程的投入数量增加28.5%。 (3)未来经济发展的需求。如果以所有项目的平均建设周期为3年计算, 1998年投入建设的项目应该在2001年竣工投入使用。一般地讲,经济增长应该与固定资产数量增长成正比,在不考虑价格增长因素并认为固定资产形成率和折旧率相同的条件下,如果1998~2000年的经济增长都是8%,固定资产折旧率都是5%,要保证2001年的经济总量比2000年增长8%,1998年新开工项目的计划投资规模要比1997年增长8%。 根据(2)和(3)两项的数据估算,为满足这两项需求,1998 年的投资增长应该在20%左右。

4.就业对固定资产投资的需求。固定资产投资是对就业影响最大的因素,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其起推动作用。首先,投资建成的生产资料提供新的就业岗位;其次,为规划设计部门和建设施工队伍提供就业的条件;再次,投资作为最终消费使一系列生产资料的生产企业能正常开工,不出现或减少因停工停产而产生的“临时”失业。

“九五”时期是我国建国后第三次人口增长高峰(80年代初期)出生人口走上就业岗位的时期,每年大约有2000多万的新生劳动力需要就业,除了替补退休人员的岗位之外,需要为1200万左右的新生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同时,为了实现农业现代化,根据我国地少人多的现状,每年要在其他产业安排1000万左右从农业转出的劳动力。这些就业岗位主要靠固定资产投资形成的生产资料提供。表1 是利用近年《中国统计年鉴》的统计数据,估算的每亿元固定资产投资提供的就业人员数量和城镇登记失业率。我们可以看出,“八五”时期前3 年平均每亿元投资可提供1300多个就业机会,城镇失业率较低。但在1994年之后,随着物价的上涨,投资成本的上升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每亿元投资提供的就业数量不断减少;虽然投资规模都比上年有所增长,但安排的就业数量却比上年下降,城镇的失业率上升。

表1

每亿元投资安排的就业人数和城镇登记失业率

年份199119921993199419951996

每亿元投资安排的就业人数(人)1131135013261039 884 697

城镇登记失业率

2.3 2.3 2.6 2.8 2.9 3.0

据估算,1998年需安排的新增劳动力比1996 年增加17.3 %, 比1997年增加5.7%, 如果投资成本上升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使每亿元的就业人数每年下降10%(1994~1996年平均下降18%),并保持失业率3.0%不变,1998年的固定资产投资数量应该比1996年增长41.9%。 由于1997年的投资比1996年增长10.1%,则1998年的投资应该比1997年增长28.9%;如果1998年保持与1997年相同的失业率,1998年的投资应该比1997年增长16.3%。

5.1998 年固定资产投资的合理规模。 根据以上的分析, 可以说1998年我国从财力和物力方面都可以支持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较大增长。但是,为了不使经济增长再次进入过热的状况,还需要对投资的增长进行必要的控制。

综合上述各种对投资增长的影响因素分析,我们认为,把1998年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控制在18%~22%的区间内比较合适,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应控制在20%左右。

二、1998年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面临的形势

1.比较宽松的经济条件。1998年的宏观经济环境将是90年代以来最为宽松的。经过连续5年的宏观调控,由于价格指数的逐月走低, 没有留给1998年物价“翘尾”因素。1996和1997年粮食和其它农产品的连续丰收,前几年大量投资项目的建成投产,使我国商品和物资的98%以上处于供求平衡或供大于求的状况,尤其是大部分的投资品在供求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即使适度地扩大一些投资需求也不会出现供求关系紧张和对物价造成压力。随着经济发展和税制改革的逐渐成熟,国家和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逐年有较大的增长;居民收入的数量也在不断提高,可以有更多的资金存入银行或进行资本投资;银行的各项存款近几年保持了高增长并存大于贷,这些都使我国1998年的投资资金供应呈现宽松的局面。

2.松紧适度的经济政策。 为了继续贯彻稳中求进的方针, 国家在1998年仍将采取适度从紧的财政货币政策,控制通货膨胀。固定资产投资,将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调整资金投向,加大技术改造的投资比重;继续加强农业和水利设施的建设,加强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提高现有设施的利用率;加大调整改造加工工业的力度,振兴支柱产业;继续严格控制新开工项目,原则上不新上一般工业项目;要坚决扭转不合理重复建设,没有资本金、没有市场的项目,坚决不上;继续从严控制高档房地产项目,重点是高档商厦、高级宾馆、写字楼等;全面清理在建的大中型项目,国家掌握的投资要优先用于有市场前景、建成后即能产生效益,并能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和带动产业升级的国家重点项目。

3.加快投资体制改革的步伐。1998年国家将结合经济结构的调整加快投资体制改革。以政企分开为突破口,明确企业投资主体,转变政府职能,划分政府与企业各自的投资范围和责任,规范政府投资行为;建立企业法人和金融机构的风险责任约束机制,继续完善和推行项目法人责任制、项目资本金制度、招标投标制和工程监理制;通过建立专项基金、扩大股票和可转换债券的发行规模,充实企业的资本金;限期使投资咨询、设计、审计、监理等投资中介机构与政府脱钩,依法实行企业化经营和平等竞争;将加强投资领域的法制建设,抓紧制定和出台《计划法》、《投资法》、《招标投标法》、《国民经济稳定增长法》等。

4.需要改善的微观经济。1997年,企业经营的总体效益比1996年有所改善,独立核算的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比上年有较大的增长,改变了前两年连续下降的局面。这表明我国的企业经过市场的磨练和自身的调整,已开始适应市场经济的竞争并有所前进。但是,如果考虑到这是在前两年连续负增长的基础上出现的较高增长,以及企业的亏损额在上年增长基础又有所增加,对微观经济的问题还不能掉以轻心。目前仍有相当一大批国有企业,包括大中型企业经营困难,一些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的效益也不够理想。尤其是关、停、并、转的企业数量不断增多,企业下岗的人员数量也不断增加,1996年末达到892万人, 占全部职工人数的6%;1997年上半年下岗人员总数为965 万人, 预计全年总数将超过1000万人。1998年的深化企业改革,行政、事业改革和机构调整,会使更多的职工下岗,就业压力会超过1997年,再就业工作的难度也要大于1997年。

5.走向完善的国内资本市场。1998年国家将加快和深化金融改革,完善金融法制建设,依法治理、规范和维护金融秩序,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在加强中央银行监管的同时继续国有银行的商业化进程,将更多地采用效益手段并相应减少行政手段对商业银行进行调控。由于国有银行的商业化和使银行摆脱地方政府干预的政策措施,使银行贷款更加注重效益,几次降低存贷款利率,以及放松对贷款规模的控制,在银行证券业监管的同时,将有步聚地扩大和发展我国的资本市场。1997年颁布的《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和数额较大的股票发行计划都为今年的资本市场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6.不容乐观的国际资本市场。 我国利用外资的数量经过1992 ~1996年的快速增长,1997年表现出低增长的态势,外商直接投资仅比上年增长3.6%, 但签订的外商直接投资协议金额却比上年同期下降近40%,其产生的滞后效应将影响到今明两年的实际投资数量。尤其是日本、韩国、东南亚各国及我国的台湾和香港地区,对我国直接投资的总和约占外商在我国投资总数的80%左右,1997年下半年这些国家和地区出现的金融危机、经济不景气以及货币贬值,必将影响其今年对我国的投资数量。因此,1998年的外商投资可能是负增长,对投资总规模的增长有较大的影响。近几年外资占我国固定资产投资数量的比例在13%左右, 加上国内与其配套的建设资金, 外资进入的项目共占投资总规模的25%~30%。外资投入减少4个百分点将使投资总规模增长降低1个百分点。

三、对1998年投资调控及相关问题的建议

我国近几年经济市场化程度的加强和总体生产能力过剩,使国家调控的作用相对减弱。从目前的情况分析,由于投资主体缺乏明确的投资意向,投资的积极性较小,以及银行贷款重视效益并将摆脱地方政府对贷款的干预、外资的投入可能减少、企业自有资金不足等因素的影响,即使对投资的增长采取较为宽松的控制,我国1998年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也不会过快增长,因此国家必须采取适当的启动措施,才能使投资的增长超过15%。

对1998年的经济和投资发展,领导和专家都认为要抓结构调整,但在绝大多数产品的生产能力都过剩的情况下,调整什么和怎么调整,以及如何培育经济增长点等问题,却难以有具体而明确的对策。在此提出一些不成熟的看法,供领导和专家们参考。

1.较为全面地启动经济。目前我国经济处于绝大多数产品生产能力过剩的状况,没有能形成投资热点的短线产品,但各行各业都有产品升级换代、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质量、增加适销对路产品品种、增强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竞争能力的问题。因此,鼓励各行业,尤其是当前效益较好的行业在经济条件较好的情况下未雨绸缪,积极进行技术改造和开辟高技术换代产品的项目,向国际水平发展,是非常必要的;对于目前经济状况欠佳的行业,国家应支持其进行改造和发展。近几年我国每年的投总量都在20000亿元以上,1998年要达到29000亿元以上,而每个行业的投资数量占总量的比例都很小,如果只靠几个行业增加投资支持启动经济是较为困难的,又何况目前难以找到真能起到这种作用的行业。因此,当前需要的是比较全面地启动经济。当然,这种启动不应该采取一哄而上的办法,而应在讲究经济效益的基础上,认真进行可行性研究,谨慎地确定项目。实际上,如果银行能够把住效益关,盲目的过热投资是可以避免的。

2.可适度放松对新开工项目的控制。 由于前面提到的原因, 如果1998年在投资仍采取较为严格的控制,可能对经济增长不利。建议国家在开工审批能够放松一些。如对已通过可行性论证审批的地方大中型项目,在资本金和其它来源资金落实之后,具备开工条件的,由地方有关部门批准开工;对城市基础设施项目,由项目出资者审批可行性研究报告,由地方政府批准开工建设,等等。

3.当务之急是振兴机械工业。由于长期以来对属于加工工业的机械工业重视不够,使作为国家经济“装备部”的机械工业在前几年经济状况较好的情况下,没有抓住时机进行技术升级和现代化改造,造成我国目前机械工业生产能力大量过剩而且技术水平低、又不得不从国外大量进口多种机械设备的状况。机械装备工业的发展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的后劲,只有机械工业发展到较高的水平,才能推动其它行业的技术竞争和改造,使结构调整迅速实现。但从目前来看,要使其成为我国的支柱产业,还需要有足够的发展。因此,在产业结构调整中,机械工业是需要率先重点加强的行业之一。但由于市场和资金等原因,机械工业本身缺乏进行改造的能力,需要国家给予必要的政策和财力支持。具体可采取如下的办法:(1)要组织专家进行系统的研究和论证, 确定需要国家支持和加强的产品种类,作为重点扶持的对象。(2 )由国家出资或给予财政贴息支持相关的大中型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或依托大中型企业建设相应的项目;可优先考虑技术力量雄厚的军工企业。(3 )尽快建立振兴机械行业建设基金。国家可把这个基金作为产业的基金的试点,采取国家支持、民间筹集、养老保险基金托管等方式筹集资金。

4.加大对水电、水利、环保等基础设施的投入。虽然我国这几年的能源供应比较充足,发电总量已居世界第二位,但如果稍微加快经济建设的步伐,人们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首先出现的短线仍将是能源和供水。1997年我国的电力供应有些过剩,但这是在许多企业开工率很低的情况下出现的过剩,我国的人均装机容量和人均用电量都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如1995年世界人均发电量为2195 千瓦小时, 而我国只有831千瓦小时),淡水的供应则一直是我国的薄弱环节。 我国有丰富的水力发电资源,但目前的利用率只占开发量的10%左右,每年地表水流失的量很大。因此,在目前经济条件比较宽松的形势下,多上一些水电和水利项目不但有益无害,而且造福于后代。

可持续发展问题已成为各国发展的重要问题,与之关系密切的环保设施以及环保产业在我国都比较薄弱,需要大力加强,才能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下一阶段发展的需要。在当前企业难以找到经济效益较好的项目时,多上一些社会效益较好的环保项目和企业环保改造工程,对当前的经济和国家未来的可持续发展都有很大的好处。另外,我国城市的基础设施普遍落后,已越来越不适应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乘此机会加强这方面的建设也是非常必要的。

5.扩大以工代赈范围一举三得。在社会失业率较高时,采取以工代赈的办法可以使失业者得到临时工作和收入,能够扩大社会消费,也是一种劳动储备的好办法。30年代的美国罗斯福政府曾采取组织失业者修建公路等办法对付萧条时期的失业和经济不景气。要根据我国城市和农村的剩余劳动者的不同素质,适当地选择以工代赈的项目。例如,在城市可以组织下岗职工到郊区绿化造林和在市内修建绿化带,组织交通维护、治安联防队伍等等;在农村可以组织剩余劳动力修筑低等级公路、中小水库以及开垦荒地、绿化荒山、疏通河道、修筑水土保持护坡等等。

6.改革福利分房制度并建立交易市场是使商品房成为经济增长点的重要环节。我国把商品住宅的建设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以来,一直难见成效的主要原因是住宅销售不畅,流通受阻,大量的资金积压在售不出的成品房上,难以达到带动经济增长的作用。商品住宅出售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起主要作用的是两个因素。一是福利住房制度,二是缺乏完善的住宅买卖二级市场和相应的政策。前者使大多数的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职工认为买房不如租房合算,而不愿买房;后者使旧房不能进入流通,妨碍了新房的销售,因为卖旧房会使买新房更容易实现。因此,要想使住宅市场热起来,并成为经济增长点,一方面应该取消住房的福利制度,使购买住房成为每个家庭所必需;另一方面,要建立完善的住房二级交易市场,使所有的住宅都按市场价格进行买卖或租赁。

取消福利住房制度的关键是要处理好不同工龄和级别职工的关系。过去我国职工的住房是由国家或单位提供的,住房基金由国家或单位提取,职工工资中没有购买住房的部分。由于长时期的低工资,如果按市场价格或成本价格让职工买房,大多数没有额外收入的职工连现在的住房都买不起。因此,在取消福利住房制度时,必须按工龄给予一定的补偿。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必然要求改善住房条件,建立完善而规范的旧房交易市场是非常必要的。流通是生产发展的促进剂,虽然我国目前能够买得起住房的城市居民是少数,但如果有自由交易的房屋市场;那些想要改善住房条件的住房拥有者能够很容易出售自己的住房,去买更好的住房,他们卖出的相对低廉的住房可以由买不起新房的收入稍低者购买。卖旧房、买新房,可以使更多的居民进入房屋交易市场,特别应该允许上述“无偿”或低价得到住房的职工以市场价格自由出售或出租住房。这样,通过出售或出租原有住房获得一定的资金,会使购买新房资金的筹集相对容易,促进新房的销售,同时实现新房与旧房的交易。按现有城市人口3.5亿,平均每人8平方米住房计算,城市的现有住房总量超过28亿平方米,如果每年有5%能够进入交易市场, 每平方米价格按1000元计算,交易量是1400亿元,大约可以推动2800亿元新房的销售,总共4200亿元的市场交易量,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是可想而知的。如果达到这种水平,我国的房屋市场一下子就活跃起来,房屋建设成为经济增长点很快将能实现。当然,为此需要制定一系列相关的政策和法规。

标签:;  ;  ;  ;  ;  ;  ;  ;  ;  

1998年投资形势分析及对策_固定资产投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