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层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_课堂教学论文

分层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_课堂教学论文

分层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学模式论文,实验研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课堂教学是学生在校获取知识、信息的主渠道,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在校学习的优劣,还会影响到学生将来的发展。但目前课堂教学的随意性较大,不少教师对45分钟缺乏通盘的考虑,导致课堂结构松散,教学目标不能落到实处。在学习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时,也往往偏重于他们的教学艺术而忽视了对他们的教学模式的研究,因而不能从整体上把握优秀教师教学经验的科学内涵,只重视局部的、形式上的学习模仿。

为达到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目的,我校从1995年开始尝试构建分层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问题的提出

1.1993年全市招生制度的改革,使我校的生源发生了明显变化

在此以前,我校初中生源都是整齐划一的择优生(语文、数学两科成绩之和不低于188分),学生间的综合素质相差较小。因此在1993年以前的较长时间内,教师们已经形成了针对择优生的教学模式。教育教学效果稳定在本市西城区较高水平上。1993年招生制度的改革,使我校初中择优生逐年递减,其余学生全是就近入学的。教师们还利用过去针对择优生的教学模式来对待就近入学的学生,教学效果受到影响,93级、94级学生的成绩开始滑坡。针对我校初中教学工作的具体情况,我们提出了在初中进行分层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

2.从心理学角度看,学生存在着个性差异

学生在自身发展中认知结构的差异客观存在,主要体现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掌握程度上的差异;学习方法、习惯、能力上的差异;适应班级教学环境、教师的教学方法程度上的差异。这些差异导致学生被分为“学习优等生”、“一般学生”、“学习困难生”三个层次。学生的接受能力水平的分布通常呈正态分布,两头小、中间大。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教学中要符合学生的个性差异,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注意因材施教。对接受能力强的学生要创造条件,使其有所提高,对接受能力弱的学生不能歧视,要使他们树立信心,逐步提高能力,完成义务教育阶段要求。我们认为构建分层教学模式是达到这一目的的一个有效办法。

3.从教学目标看,单一目标不适应学生实际

1995年以前,相当多的教师还在继续遵循传统课堂教学结构,课堂上用一个目标,来面对层次不同的学生,其效果是学生跟不上教学进度的越来越多,课堂上部分学生听不懂、学不会,一些学生“吃不饱”,课后,两头的学生借助于家教来弥补,学生负担越来越重。因此,一个目标,在面向全体学生、对每个学生发展的全过程负责方面存在许多不足,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稳固,造成课堂教学效率低,学生负担加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情况更为复杂。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切实贯彻“因材施教”原则。我们采取的因材施教就是针对学生的学习基础、接受能力水平、非智力因素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课上、课下相结合的分层办法。

4.从教师队伍的结构看,青年教师比例增大

1995年正处于我校教师新老交替的特殊时刻,从1995~2000年我校将有42名教师退休,占教师总数47%。青年教师的比例将从1995的占34%,上升到2000年占57.4%。再加上初中生源发生变化,必须加快对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方面的培养。面对层次性特别明显的生源,我们的想法是,把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与构建分层教学模式结合起来,提高教师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逐步做到大面积提高我校初中教学的质量。

二、分层教学的内涵

1.分层教学的含义

即在班级教学中,依照教学大纲的要求,从各层学生的实际出发,确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给予不同层次的辅导,组织不同层次的检测,做到使各类学生在学习中都能人人有兴趣,个个有所得,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得到最充分的发展,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2.分层教学的目的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学习得到优化,使一般学生有提高,学习困难生达到义务教育所要求的合格标准。同时进一步巩固学生的主体地位,减轻学生负担,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条件。

3.分层教学的依据

一是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分层教学的立足点是面向全体学生,因而必须使教学要求适合每一个层次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功与自信。二是符合学生在发展中客观存在的需要。每个人都受到不同的遗传因素、家庭因素及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影响,这必然使学生的发展存在着客观差异性,分层教学就是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做到有的放矢,区别对待。三是符合课堂的教学原则。由于学生存在着个体差异,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实施目标分层、教学分层等,符合“因材施教”原则。四是符合有利于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要求。检验教师主导作用发挥得如何的重要标准就是能否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因此,只有使教师的“导”适应学生的“学”,学生才能真正地发挥主体作用,而分层教学能使教师的“教”适应各个层次的学生的“学”,促使“教”与“学”互应,这就为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三、分层教学的具体实施

1.制订分层要求的教学目标

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起导向作用,分层教学中首先要制订出分层要求的教学目标。要求学习水平较高的学生达到“较高教学目标”,做相应的练习;要求学习水平较低的学生必须达到“基本教学目标”;让学习水平中等的学生完成“基本教学目标”,并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较高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在导入新课后,要让各层学生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课上紧紧围绕各层教学目标来进行,这样能有效地减少和控制教学过程中的干扰因素和无效的脑力、体力劳动。心理学实验研究表明,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比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在获得相同的学习效果时,可节约60%的时间。制订分层教学目标时,针对各层学生的指向性要强。

2.课堂教学分层

对水平较高的学生一般要求达到较高标准,能运用科学定义、性质、定理解答和解决较有综合性,有一定难度和灵活性的练习题;对水平较低的学生一般要求达到基本标准,在切实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解答课后部分练习和全部习题,能完成课本中的定理的推导论证;对水平中等的学生要鼓励他们向较高标准努力。

教师在备课中结合各层学生的实际,分析各层学生可能存在的一些问题,有针对性地去解决,这样各层学生学习的兴趣才能得到保持。备课时要明确教师的教是为了各层学生的学,课堂教学各层目标是否落实,主要在各层学生自己的认识和发展的学习活动中体现。备课中要牢固树立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师生合作学习思想,始终把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放在首位。如:在初二物理浮力一章结束后,上习题课培养学生解题能力时,教学过程如下:

(1)出示习题,让同学们在自己的课堂练习本上解题,可要求做完的同学举一下手。

(2)教师可在规定的时间内,按第一批做完、第二批做完、没有做完把学生大致分为三个层次,每个层次记几个同学的名字。

(3)全班解题。一般教师是边讲边板演一遍。可采用以下过程来进行:先问同学有没有解题思路,如果没有,可以让大家讨论题目从何处入手,这时可请已经做了一部分但未做完的同学发言。再请大家讨论第二步怎么做。讨论时请第二批学生讲解。最后请第一批做完的同学谈一谈,有没有简便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采用分层教学方法,照顾了各层次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低的学生,从分析题意、寻找解题条件入手进行学习;对于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来说,是一个学习最佳解法、整理思路的过程;对于接受能力强的学生,也是一个寻找解题技巧,进一步提高的过程。

3.课堂提问分层

课堂提问的问题要精心设疑,教师所提问题要处于学生思维水平的最近发展区,提出的问题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还要在新旧知识的联系上进行铺垫。提问要有层次性,先易后难,接受能力低的学生可优先回答,所提问题既不能让各层学生感到漫无边际,也不能不经思考。比如可把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按照知识的层次拆成几个层次的小问题,分步设问,采用递进方式来解决问题,从而调动各层次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也强化了各层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

4.课堂练习分层

课堂教学讲解后,要指导学生进行练习,让不同层次学生针对各自不同的教学目标选做不同的练习。课堂练习既有面向全体学生的“合”,又有提优、补差性质的“分”,同一练习内容,可分层要求。既有要求较高、难度较大的练习题,也有适合中等水平学生的练习巩固题(教材上的习题),又有适合较低水平的放缓坡度题。在练习中教师要创造条件,使低层次学生有参与课上练习的机会。

5.课外作业分层

首先把作业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然后给学生布置难、易程度不同的几类题,由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做其中的一或两类题。作业的设计和要求首先是采取“同”的原则,即对于作业规范、整洁性、格式等,不论哪个层次的学生,都必须用统一、严格的标准去要求。基本的练习都要做。其次是“异”,水平较低的学生,要完成基本作业,即完成课后的全部习题和小部分章节复习参考题;水平较高的学生,要完成较高作业要求,即选择完成有代表性的习题和全部章节复习参考题,并加以变形,重在培养学习能力;水平中等的学生,除完成基本作业要求外,可根据自己的能力,有选择地做一些较高作业要求中的习题。作业的宗旨是使差生“吃得了”,好生“吃得饱”。

6.检测分层

平时阶段性的检测试题,一般可分成两部分,一部分为基本要求题,全体学生都必做;另一部分为较高要求题,要求水平较高的学生必做,水平中等的学生选做,水平较低的可以不做。

四、分层教学效果

我校分层教学于1995~1996年在初一年级语文、数学、外语三个学科中进行;1996~1997年在初一、初二语文、数学、外语学科中进行;1997~1998年在初中中考学科中进行;目前推广到初中各学科的课堂教学之中。

1993年招生制度改革后,我校初中新生中的择优生人数呈逐年递减趋势,择优生所占年级总人数的比例分别为96届占55%;97届占42%;98届占31%;99届占23%。

1993年招生制度改革的最初两届,即96届、97届我校没有实施分层教学。98届、99届我校实施了分层教学,中考对比成绩见下表。

中考成绩对比表

未实施分层教学

   实施分层教学

96届

 97届

98届99届

平均分

 499.46

488.3

 

519.03

 519.12

及格率

 96%92.8%

 

98.3% 

99.7%

优秀率

 58.6%

 50.5%

 

69.7% 

61.9%

虽然择优生比例逐年递减,但实施分层数学的98届、99届的中考平均分、优秀率、及格率都高出没有实施分层教学的96届、97届。相当于93年以前全部是择优生时的成绩,恢复到西城区较高水平上。初一生源的层次差别虽然逐年加大,但分层教学的效果却越来越明显。

实施分层教学前,课堂教学气氛不活跃,一部分学生吃不饱,另一部分学生跟不上。统一要求的作业,能力强的学生不愿做,能力弱的学生不会做,所留的作业达不到复习、巩固、提高的目的。

实施分层教学后,以上现象得到了很大改善。由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目标,每个学生只要达到自己的目标就是成功,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加强。课堂上敢于回答问题的人多了,学习热情也高涨了。一些学生反映,分层教学对自己提高能力有很大帮助,家长反映分层教学在调动孩子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

五、开展分层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教师要端正教育、教学思想,转变教育观念,明确教育方向,面向全体学生。

(2)划分学生的层次要简便易行。

(3)实行分层教学,教师要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关心每一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树立学生的主体意识,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4)树立全面质量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使学生能在适合自己学习水平的环境下愉快地学习,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

(5)鼓励冒尖,发展个性,允许暂时落后,提倡后来居上。

我们把课堂教学改革的着眼点一直放在以研究学生的发展为主,以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为主,如何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一直是我们研究的方向。1999年12月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和江总书记《关于教育的谈话》公开发表后,我们认为减负的突破口仍然在课堂教学中,要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减少学生课后用来弥补课堂知识的时间。利用减下来的时间,学生可以积极主动地参与兴趣小组的活动。我校在每周五下午两节课后,开设了41个兴趣小组,如:天文、无线电测向、棋类、旱冰等等。构建分层教学模式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校各部门的密切配合。我校通过建立闭路电视系统(可供4个教室,在同一时间,播放不同节目)、教室监视系统(随时扫描课堂教学情况)、微格教室、视听一体电化教室和正在建设的计算机校园网(可供教室、办公室随时调用服务器内的信息)为分层教学的构建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在过程管理中,我们通过查阅教师的教案,听教师的公开课、研究课、评优课来了解分层教学的开展情况。通过实践证明,开展分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有效途径。我们在今后的教学研究中,还将不断探索,使之更加完善。

标签:;  ;  ;  

分层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_课堂教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