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健[1]2004年在《《全陈文》编年补正》文中研究指明南朝有陈一代散文,赖清代乾嘉年间学者严可均之力辑成《全陈文》一册,成历来研究陈代文学之必备资料。关于这部分作品的编年情况,严氏及当代学人虽偶有涉及,惜未有系统完整之编年作品问世,而进行深入的文学研究,此乃必行之事。有鉴于此,本文特以严氏《全陈文》为底本,对其所收340篇文章中200余篇严氏未系年之作逐一编年考证,考证过程中,凡有涉典籍资料,必广为征引,互为参照,并慎重结论;同时,对严氏及目前学界存在的疏漏与讹误亦多所指正,并兼及对部分不见《全陈文》着录的陈代文字的整理与辑录。作为一代文章之系统编年考证,本文对深入了解或进行有陈一代文学、历史、政治等方面的学术研究,或许有所助益。
仇海平[2]2010年在《秦汉魏晋南北朝奏议文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古代奏议文源远流长,作品丰硕,不仅是经国之枢机,亦为文章之大宗,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论文从政治文化的宏观视角,结合具体作品,研究秦汉魏晋南北朝奏议文的既定形态与生成过程,考察奏议文的文体概念、文体特征与文风变迁。奏议文是中国古代社会秦汉至明清时期,中央臣僚以及中央派出的地方长官在行使其参政权、议政权时向君主进呈的陈请或论议文书。奏议文是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礼乐文化之产物,其内在属性是“君臣名分”,外在特征是“进御性”。奏议文属于中国古代公牍文范畴,与君主制诏、吏民上书等文体有密切关联。奏议文名目繁多,隋唐之前主要有“章”、“表”、“奏”、“议”、“疏”、“启”、“对策”、“封事”等,各类文体相互影响,相互渗透,随时代发展而变迁。秦代,中国古代奏议文正式生成,然而未及发展。汉代奏议文理既切至,辞亦通畅,可谓气盛言宜。魏晋时代皇权衰微,奏议文进入转型期,文理迭兴。南朝奏议铺采摛文,北朝奏议则尚朴务实?敝苁逼冢嘁槲幕竦美返恼稀G?汉魏晋南北朝奏议文发展史与中国古代帝国官僚政治制度发展史同步,在其历史进程中又受到文学思潮之冲击与沾溉,在政治功能与审美功能双方面不断调适,努力追求辞兼文质的理想境界。
佚名[3]2001年在《钱锺书先生未刊稿《宋诗纪事补正》摘钞》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钱锺书先生在《宋诗选注·序》中曾论及厉鹗《宋诗纪事》,谓该书“规模很大,用处也不小,只是我们用它的时候,心裹得作几分保留”,并具体指出其“开错书名”和“删改原诗”两项缺失。在《管锥编》、《谈艺録》中亦多处评论厉着(《谈艺録》举出宋人一首长达二千五百叁十四字之《妾薄命叹》,厉着却未能采撷)。这部属稿始于五十馀年前之《宋诗纪事补正》,对厉着作了全面系统之补益与是正。“补”者,主要有补人、补诗、补事诸项,“正”者,则涉及主名错讹、引书误舛、作品真伪、本事异闻、字句校勘等多方面,具见钱先生渊博、严谨、精细的一贯治学风格,把宋诗基本文献资料的整理工作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兹承蒙杨绛先生俯允,采择精要,以飨读者。摘钞所据仅为原书前六卷,片玉碎金,不足以言全貌。全书一百卷将由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摘钞稿先列厉鹗原着卷次、作者姓名、诗篇,用黑体;钱先生补正部分则用宋体(诗题仍用黑体),并冠以“补正”、“补诗”字样,以醒眉目。
参考文献:
[1]. 《全陈文》编年补正[D]. 苏健. 西北大学. 2004
[2]. 秦汉魏晋南北朝奏议文研究[D]. 仇海平. 河北师范大学. 2010
[3]. 钱锺书先生未刊稿《宋诗纪事补正》摘钞[J]. 佚名. 新宋学.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