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假旅游者需求与行为特征分析——以中、俄赴三亚旅游者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旅游者论文,为例论文,特征论文,需求论文,俄赴三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修订日期]2007-11-01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07)12-0059-07
一、引论
长期以来,中国人喜欢以游览为主要目的观光旅游,西方人则喜欢一地停留休闲式的度假旅游方式。为了丰富我国旅游产品类型,国家旅游局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积极倡导开发度假旅游产品,然而多年来却难以获得实质性发展。自从“非典”流行的2003年以后,人们对健康和清新自然环境空前重视,无论是国家宏观统计数据,还是笔者所了解的多家旅游企业的数据信息,都显示出2003年以后,有一个明显变化——休闲度假的人数急剧上升且持续增长;旅行社接待的高档度假旅游者增多;典型热带海滨度假地悄然兴旺,中高档度假型酒店客房需求大增。中国显然出现了一批不同于传统旅游观念的度假型客人。这是一群什么样的消费者?他们为什么放弃了传统的观光旅游而选择一地停留式度假旅游?是因为经济收入高吗?是因为他们已经几乎游览过所有的重要景点吗?他们的出现,是否具有某种象征性意义?作为中国人,他们对于度假旅游产品有什么特殊的需求?与西方人相比,二者在需求与认知上有哪些异同点?中国呼吁了10多年的度假旅游,今日终于出现了具有产业规模的消费需求。因此,这一新兴的市场需求无疑是值得关注的。检索文献,我国以往对度假旅游问题的研究,大部分来自地理学规划开发的视角,比较单一地从度假区开发建设的角度进行研究;少数则停留在国际经验对比、概念分析与政策建议的层面。尽管大多数研究者和政府部门都意识到市场在产品开发中的重要性,然而很少有人对市场需求进行实证性的研究,对上述度假旅游的最新态势也同样缺乏关注。
本研究着眼于旅游者需求中出现的这一最新态势,并通过在典型度假地选取典型度假旅游者进行调研的方式开展第一手的实证研究。这一研究成果,可以帮助人们了解中国旅游需求中的这一新兴趋势,也可以对旅游企业、营销机构和旅游管理部门提供经营和决策参考。
二、研究综述
度假旅游是西方国家的主流旅游方式。“我们一直倾向于将传统的度假产品作为旅游的核心产品,把传统的度假者作为旅游者”(斯沃布鲁克,2004)。因此,对度假旅游的研究,不仅体现在许多专门的文献中,也分散于一般旅游研究中;而中国对度假旅游的研究相对较晚且比较零星,早期以介绍性文献为主,中期以度假区规划开发的文献为主,其中穿插着许多对于中国度假旅游产品建设的质疑和主观价值判断性文章,缺少对于度假旅游市场和产品的实证研究。笔者曾专门对国内外度假旅游研究的成果进行过比较分析(徐菊凤,2007),在此不再赘述。总体来看,在度假旅游需求方面,最具代表性的成果是“拉力”和“推力”理论,由克罗普顿(Crompton,1979)提出。该理论认为,西方度假者的9种动机中,有7种是“推力”因素,分别是:逃离世俗生活环境、重新发现和评价自己、放松、声望、心灵回归、增进与家人亲情、促进社会交往;另外2种是新奇感和教育,属于“拉力”因素。其中前者是社会心理方面的需求,后者是文化方面的需求。皮尔斯(D.Pearce,1995)也运用了这一理论,并进一步认为度假旅游的动机是“推力”作用的结果,很大部分出自人的内在需求,包括生理和心理的放松、康复;观光旅游的出游动机是“拉力”作用的结果,活动目的是为了获得知识、增长见识。
国内对于休闲度假旅游需求的实证研究,起步于2000年以后。方靓(2005)、王莹(2006)分别对千岛湖、杭州的休闲度假旅游市场需求进行了分析,发现旅游者前往上述度假性目的地旅游的主要目的,仍然以观光游览为主,其次才是休闲度假;游客的停留时间也较短,以2-3天为主,少数人能停留4-6天。在旅游活动偏好上,千岛湖和杭州的游客都将游览景观和享用当地美食作为分列第一、第二的内容,对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兴趣则稍逊。作为中国最典型的海滨度假旅游目的地——三亚,学术界的研究较少。2000年前后的研究集中于如何通过价格调控手段摆脱当地旅游业旺丁不旺财的尴尬局面,2004年涉及当地如何实现观光型目的地向度假型目的地转轨的问题(赵全鹏,2000;王健生,2004)。刘俊(2006)注意到三亚在最近几年出现了旺盛的市场需求,但由于该研究的关注点在度假区治理结构上,并没有对度假市场进行具体的调查研究。
总体来看,我国对于度假旅游市场的研究还处于初步状态,专门针对典型度假旅游市场需求量、需求特征的研究还几乎是空白;某些调研依据的对象,并非典型的度假地客人,也缺乏对外国来华度假者行为的具体调研。官方统计迄今也没有对休闲度假旅游的任何数据资料。因此,以往许多关于度假旅游的观点,还缺乏实证研究依据的充分支撑。
三、研究目标与假设
本研究希望通过对典型海滨度假地三亚的国内度假旅游者的实证调研,把握中国典型度假旅游市场的需求特征,为我国度假旅游产品的开发经营提供决策参考,并透过市场特征把握度假旅游在我国未来的发展趋势。研究将对下述研究假设提供验证。
假设1:中国当前的度假旅游者集中于某一具有显著特征的群体。
以往研究界普遍认为,中国度假市场发育尚未成熟。然而近年来,除了有大量人群到郊区进行休闲度假旅游之外,还有不少人到马尔代夫、塞班等东南亚海岛享受高档度假旅游,同时,海南三亚的高档度假酒店也开始出现了大量的国内度假旅游者。事实表明,接受度假旅游方式的群体已经出现。因此,有必要了解这一群体的状况,看他们是集中于某一具有显著特征的群体,还是平均分布于各种群体中?这有助于精确地把握这一细分市场的特征。
假设2:中国人在度假旅游时具有不同于西方人的需求特征。重点考察对3S的兴趣、对休闲娱乐康体活动的兴趣、与陌生人交往的兴趣三项指标。
从已有的文献和度假旅游的现实中了解到,西方人在度假旅游时,最喜欢躺在沙滩上尽情享受阳光、沙滩、海水(3S),享受美食,同时喜欢参加各种娱乐休闲活动,尤其是体育类活动;还喜欢与当地人或其他陌生人交往,从中获得乐趣。那么,中国人是否也具有与西方人一样的需求与爱好?对此问题加以了解,既可以把握东西方文化影响下人们不同的行为偏好,也可以为度假产品的开发与经营提供启发。
假设3:选择度假旅游产品的游客,其观光旅游需求已得到了充分满足。
由于传统、资源、文化等方面的差异,中国人习惯于观光旅游。炎黄子孙大都有“游遍祖国大好河山”的想法,既如此,那些愿意选择度假旅游的人,是否其观光旅游需求已经得到了充分满足?如果不是,那又是什么动机在推动着他们进行一地停留式度假旅游?了解人们选择度假旅游的动机,既可以为度假产品经营者提供启发,也可以对观光旅游的经营者提供借鉴。
假设4:度假旅游者在组织方式上大多数选择自助旅游方式,不需要旅行社的服务。
国内许多提及度假旅游出游方式的文献都认为,旅游者在进行度假旅游时,一般选择自助旅游方式,不需要旅行社提供服务。这种情况是否属实?这一问题关系到旅行社可否在度假旅游市场占有一席之地。
四、研究方法
三亚是我国度假旅游的标杆性目的地,也是目前国内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热带海滨度假地。依据独特的热带海洋气候和市场化的运作模式,三亚不但吸引了众多国内游客,还吸引了大量俄罗斯游客,并率先在2004年实现了从观光旅游向度假旅游的转型。因此,选取三亚高档度假酒店的客人作为调查对象,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调研在三亚市旅游产业发展局和若干旅游企业的配合下进行,主要采取问卷调查方式,配合以访谈调研。问卷调研的时间段为2006年12月-2007年2月。对国内游客的调研,主要在2个五星级、1个四星级饭店进行;对国外客源的调查,主要针对俄罗斯游客进行(因为三亚暂时还几乎没有欧美客人),由旅行社配合完成。调查共发放国内问卷150份①,回收有效问卷80份,发放俄文问卷60份,回收有效问卷51份。两份问卷设计的内容完全一致,因而可以进行对比性分析。对于数值结果,考虑到量表方式将损失一些有效信息,因此特别使用百分比方式表示。
五、调研结果
(一)国内赴三亚假旅游者的需求特征
1.国内赴三亚度假旅游者人口统计学特征
表1显示被调查者的人口统计学特征。从性别和婚姻状况看,男性略高于女性;已婚者略高于未婚者;年龄段集中于15-24岁和25-44岁;文化程度集中于较高学历上,其中大专或本科占71.25%;收入总体上以中低档的2001-4000元最为集中,占37.50%,其次是4001-6000元,占23.75%。
表1 三亚国内度假旅游者人口学特征
调查项目
分类百分比(%)
男55.00
性别
女41.25
已婚47.5
婚姻
未婚
51.25
15-24
32.50
年龄(岁) 25-44
56.25
45-64
11.25
小学1.25
初中0.00
文化程度中专或高中15.00
大专或本科71.25
研究生以上11.25
企业管理人员/企业主
16.25
机关事业单位干部11.25
教师/专业技术人员21.25
军人7.5
工人/农民 10
职业
外企职员 11.25
国内企业职员6.25
离退休人员 1.25
学生 6.25
其他 2.5
<200010.00
2001-4000
37.50
4001-6000
23.75
收入(元) 6001-8000
12.50
8001-10000 10.00
10001-16000
3.75
>16001 1.25
2.赴三亚旅游频率、伴侣、旅游方式、信息渠道
调查发现,国内游客赴海南旅游者中,只有35%是第一次前往,两次以上前往的人数达到65%(表2)。
表2 国内游客赴三亚旅游频率
来海南次数百分比(%)
1次
35
2次
33.75
3次
16.25
4次
15
总计 100
旅游伙伴中,伴侣居第一位,占28.75%;其次为同事或朋友,占26.25%;家人占第三位,独自一人成行的,占8.75%。
游客赴三亚的度假方式以“自己安排”的最多,占43.75%,其次是参加旅行社包价旅游团(17.5%)(6.25%)(表3)。
表3 国内客赴三亚旅游方式
旅游方式 百分比(%)
自己安排43.75
旅行社包价旅游团17.5
单位组织安排 16.25
旅行社自由人项目13.75
旅行网络公司
6.25
其他2.5
总计
100
游客获取度假地信息,则以“互联网”渠道高居首位,占42.5%(表4)。
表4 国内客获取三亚旅游信息渠道
信息渠道 百分比(%)
互联网 42.5
旅行社 30
亲戚朋友28.8
电视广播25
报刊杂志20
旅游宣传材料 20
旅游手册12.5
总计 100
3.度假旅游目的、动机与停留状况
由于旅游者在出游时一般具有多重目的,因此,对旅游目的和动机的考察采用多选方式。国内游客赴三亚的旅游目的中,以“休闲放松”为第一目的,远高于第二目的“观光游览”(表5)。
表5 国内游客赴三亚旅游目的
旅游目的 百分比(%)
休闲放松63.80
观光旅游48.80
参加会议13.80
商务旅行 5.00
奖励旅游 1.30
走亲访友 7.50
健康疗养10
旅游的动机中,享受海水、沙滩和阳光成为高居榜首的动机(81.3%),其次为放松休息(53%),名列末位的是“结识新人群(3.8%)”(表6)。
表6 国内游客赴三亚度假旅游动机
旅游动机 百分比(%)
放松休息53
享受海水、沙滩和阳光 81.3
寻求乐趣和开心 23.8
增长见识20
游览热带海岛风光51.3
增进亲情友谊 13.8
参加娱乐活动 16.3
体验与平时不一样的生活 23.8
结识新人群3.8
从停留时间看,国内游客大多数停留3夜(33.75%)或4夜(23.75%),其次是停留2夜(13.75%)和5夜(11.25%)的人较多,达到和超过1周时间的度假者所占的百分比只有11.25%。从住宿停留的地点来看,70%的人只在一个地方住宿,25%的人住宿两个地方,住宿3-4个地方的人只有3.75%。
4.对度假旅游产品要素的评价
国内游客主观上对度假地产品各类组成要素持何种态度(预期值)?到三亚度假后的实际感受与评价如何?本研究设计了15项要素向游客进行调查,每一项调查均可以看出预期值与实际感受之间的正负差距。所调研要素为下列15项:
硬性要素:度假地景观、饭店区位、休闲/康体/娱乐设施、保健疗养设施、交通、餐饮;软性要素:文化与民俗风情、度假地知名度、度假地氛围、服务与管理、当地居民态度与素质、语言沟通、方便的用餐时间;此外,还设立了两项特别考察对象:儿童/婴幼活动设施与客房上网条件。
将现实评价与预期值相比,发现,前后好评率相当的,有如下5项:“餐饮”、“文化民俗风情”、“度假地知名度”、“语言沟通方便程度”、“方便的用餐时间”;下降幅度较大的有8项:“度假地景观”、“休闲康体娱乐设施”、“保健疗养设施”、“交通条件”、“服务与管理”、“当地居民态度与素质”、“儿童活动设施”、“客房上网条件”。另外,有2项在“最喜欢”评价层面上获得了上升值——硬件方面为“饭店区位”,软件方面为“度假地氛围”。从单项数值看,“饭店区位”评价的上升幅度最大,而“当地居民态度与素质”评价的下降幅度最大。
5.满意度与重游意向
对满意度与重游意向的调查结果显示,国内游客对三亚的满意度达到80%(比较赞同与非常赞同两项之和),表示“值得再来”的人有82.5%,表示“会向亲友推荐”的人有83.75%(表7)。
表7 国内游客满意度与重游意向
感到满意 无回答 比较不赞同 一般 比较赞同 非常赞同 赞同率
(%)
2.5
1.2516.25 5030
80
这里值 无回答 比较不赞同 一般 比较赞同 非常赞同
(%)
2.5
3.7511.2547.5
35 82.5
会向亲 无回答 比较不赞同 一般 比较赞同 非常赞同
(%)
2.5
6.25 7.546.25 37.583.75
6.三亚国内度假旅游者区域分布
将所调查的赴三亚旅游的国内游客按照其所属地域进行归类分析,发现:
有3个省市的游客所占比率大于10%,分别是广东、上海、北京;
有5个省市的游客比率等于5%,分别是浙江、江苏、湖南、河北、陕西;有3个省市的游客比率等于3.75%,分别是四川、山东、天津;
有3个省份的游客比率等于2.5%,为海南、辽宁、黑龙江;
有10个省市游客比率只有1.25%,它们是广西、福建、江西、云南、安徽、湖北、吉林、内蒙古、西藏。
其他省份则在本次调查中没有游客出现在三亚。
7.对当地旅游产品的意见与建议
调查中设计了一个开放式问题,希望听到旅游者更多的意见。开放式问题询问被调查者对三亚的度假旅游提出的意见建议,以考察三亚旅游发展需要进一步改进的方面。结果显示,肯定性的评价有3类,分别为气候好、景色美、总体感觉好;负面评价和建议被归纳为8类,按被提及频率的高低排序,分别为:治安不好、交通不便、居民素质差、出租车不好、城市卫生差、景点票价高、海鲜价格贵、购物条件差。
(二)俄罗斯赴三亚度假旅游者需求特征
1.度假者人口统计学特征
从年龄结构上看,俄罗斯赴三亚度假游客以25-44岁的人最多,达57.14%,接近于本调查中赴海南旅游的中国游客比率;其次为45-64岁,占26.53%,高于同年龄组中国游客15个百分点;此外65岁以上年龄段者有8.16%,而中国同年龄段人数为零;俄罗斯游客在15-24岁年龄组,比率仅为8.16%,低于该年龄组中国游客约24个百分点。印证了当地酒店人士所说的中国游客以年轻人为主,俄罗斯游客中老年居多的观察。在学历分布上,以中专或高中最多,占到59.18%,而大专或本科占20.41%,与中国游客相比,学历较低者多②。从收入结构上看,也以2000美元以下占最多数,与中国游客类似,但在高收入段的分布比率也较高,这一点不同于中国游客(表8)。
表8 俄罗斯游客基本特征
调查项目类别 百分比(%)
男 55.10
性别
女 42.86
已婚55.10
婚姻
未婚14.29
15-248.16
25-44
57.14
年龄(岁)
45-64
26.53
65以上
8.16
小学2.04
初中
10.20
文化程度 中专或高中59.18
大专或本科20.41
研究生以上 2.04
政府工作人员
30.61
专业技术人员
10.20
企业管理人员6.12
商贸人员 20.41
职业
职员
10.20
服务员
4.08
家庭主妇 12.24
其他4.08
<2004.08
201-500 28.57
501-700 14.29
收入(美元)701-1000 10.20
1001-1200 14.29
1200-2000 0
>2001 12.24
注:由于文化观念不同,“婚姻”和“收入”两项涉及隐私问题,俄罗斯游客有较高比例的人没有回答,分别为30.61%和16.33%。这一情况在中国游客调查中没有出现。
2.赴三亚旅游频率、伴侣、旅游方式、信息渠道
调查显示,俄罗斯游客有88%是第一次来海南,12%为第二次。他们携家人旅游的比率远高于中国游客,而与朋友、同事同游的比率远低于中国(表9)。
表9 俄罗斯游客旅游伴侣
与什么人同行百分比(%)
无回答 2.00
家人 56.00
伴侣 30.00
同事或朋友6.00
独自一人 4.00
旅游团 2.00
总计 100.00
在旅游方式上,68%的人参加旅行社的包价旅游团或自由人项目,这一比例远远高于中国游客,自己安排的,只有20%(表10)。这说明旅游方式主要与游客对目的地的熟悉程度和资源要素驾驭能力有关,与旅游方式的相关性不大,因为从许多数据可以看出,俄罗斯游客到三亚旅游的,90%以上为纯粹度假客人。或许由于国别和语言文化差异的缘故,俄罗斯游客获取海南旅游信息的渠道主要是旅行社,占46.9%,其次是报刊杂志和互联网,而来自于亲戚朋友的很少,与中国情况相反(表11)。
表10 俄罗斯游客赴三亚旅游方式
旅游方式百分比(%)
无回答4.00
旅行社包价旅游团 36.00
旅行社自由人项目 32.00
旅行网络公司8.00
自己安排 20.00
总计
100.00
表11 俄罗斯游客旅游信息渠道
信息渠道 百分比(%)
旅行社 46.90
报刊杂志 30.60
电视广播 6.10
互联网 22.40
旅游手册 4.10
亲戚朋友 12.20
旅游宣传材料0.00
其他4.10
3.旅游目的、动机与停留时间
俄罗斯游客的旅游目的以“休闲放松”为目的的占72%,高于中国人8个百分点,而以“观光游览”为目的的占54%,高于中国人4个百分点,但没有参加会议、商务旅游、奖励旅游动机,这是与中国游客不同之处(表12)。
表12 俄罗斯游客旅游目的
旅游目的
百分比(%)
休闲放松 72.00
观光旅游 54.00
参加会议 0.00
商务旅行 0.00
奖励旅游 0.00
走亲访友 6.00
健康疗养 14.00
其他0.00
从旅游动机来看,俄罗斯游客也以享受阳光、沙滩、海水为最大动机,其次是放松休息,只是数值都比中国游客略高;但在增长见识、游览热带海岛风光、体验与平时不一样的生活、增进亲情友情、寻求乐趣和开心这5项上,数值都比中国游客低;而参加娱乐活动、结识新人群这2项数值与中国游客接近,总体上都较低(表13)。
表13 俄罗斯游客旅游动机
旅游动机 百分比(%)
休息放松 69.4
享受海水、沙滩和阳光
71.4
寻求乐趣和开心
8.2
增长见识 8.2
游览热带海岛风光 44.9
增进亲情友谊8.2
参加娱乐活动
14.3
体验与平时不一样的生活 16.3
结识新人群 6.1
在停留时间上,俄罗斯游客有74%的人停留10-15夜,停留时间普遍较长,体现出度假的特点(表14)。而中国游客69%的人停留2-4夜,这应该与两国是否普遍实行了带薪休假制度有关。
表14 俄罗斯游客在三亚停留时间
0 356789101112131415
6.00 4.00 2.00 2.00 6.00 2.00 4.00 12.00 10.00 12.00 10.00 18.00 12.00
4.满意度与重游意向
俄罗斯游客对三亚的满意度达到84%,非常高;认为值得再来的有60%,认为值得向亲友推荐的有61%。
5.对度假旅游产品要素的评价
调查俄罗斯游客对15项要素(分为硬件和软件两大部分)的主观态度与对三亚产品要素的现实评价,发现俄罗斯游客对三亚“度假地景观”和“度假地知名度”2项评价很高,超过他们的预期值;在“饭店区位”、“交通”、“保健疗养设施”、“度假地氛围”这4项上,“比较喜欢”层面有上升,但“最喜欢”层面有下降;而在“休闲娱乐设施”、“餐饮”、“当地居民素质态度”、“语言交流环境”、“儿童活动设施”、“客房上网条件”这6方面,实际感受普遍比预期值低。从单项看,对度假地景观的评价最高,喜欢程度达84.44%,对儿童活动设施的好评率最低,而对餐饮的不满意度最高。
通过开放式问题了解俄罗斯游客对三亚旅游的意见,获得如下建议:“希望全体工作人员尽量用英语交流”、“希望获得更多的信息,包括俄罗斯信息”、“需要翻译大量俄文指示标志”、“希望海滨游览与登山相结合”。
六、研究结论
通过调研结果,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研究结论:
度假旅游者群体分布特征——中国当前的度假旅游者集中于某一具有显著特征的群体;这个群体的显著特征是:年轻,25-44岁,具有大专以上的较高学历,收入为中等偏高水平的各行业人员。假设1得到支持。
中国人对度假旅游的需求特征——中国旅游者在度假时也非常喜欢享受阳光、沙滩、海水(3S);同时也注重享受美食,只是更加偏爱品尝当地风味,这与西方旅游者的需求基本一致。与一般西方人不同之处,目前主要体现在对参加休闲/康体/娱乐活动的兴趣不太大,对与陌生人交往的兴趣不大,但同时,对于客房上网便利性的要求很高。假设2得到支持。
放弃传统观光旅游而选择度假旅游的原因——那些选择一地停留式度假旅游的中国游客,并非意味着他们已游览过所有著名景点,他们之所以选择度假旅游产品,主要原因是为了“休闲放松”,只是由于人们已经厌倦了赶场式的观光旅游方式。假设3没有得到支持。
度假旅游是否需要旅行社提供服务——问卷调查显示,度假旅游者在外出旅游时,仍然需要旅行社提供的服务,尤其在进行远程旅游时(比如出境旅游)。这一点,与国内某些研究者认为度假旅游者一般都是自助旅游者和散客,不需要旅行社提供服务的观点(张凌云,1996;徐矾,2004;王菘,韩振华,2004)有明显不同。国外资料显示,英国人在1987-1992年间外出度假旅游时,包价旅游所占比例每年只下降了一个百分点,包价游比例在1992年仍然达到54.5%(C.J.霍洛韦,1997)。这说明,是否需要旅行社提供服务,主要取决于一国旅行社业的成熟度,也取决于旅游者对目的地的熟悉程度和出游要素的综合驾驭能力。假设4没有得到支持。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得出另外几个辅助性结论:当今时代的度假旅游者,获取信息的最主要渠道是网站和旅行社,这与观光旅游有明显不同;国内旅游者对三亚度假旅游的满意度、重游意向和推荐意向都比较高,普遍高于俄罗斯游客的评价,说明三亚作为热带海滨度假产品在国内旅游者心目中获得充分认可。中国旅游者对于度假地软性因素的重视已经超过对硬性因素的重视。气候、度假地景观、客房上网条件是度假地各要素中最被看重的硬件因素;度假地环境氛围、服务与管理、度假地知名度是最被看重的软件因素。
致谢:本研究获得了三亚市旅游产业发展局、三亚亚太国际会议中心和海航度假酒店、银泰度假酒店、珠江国旅三亚分社,以及中青旅公司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注释:
①本研究还有一项针对北京市度假旅游者的645份样本的同主题调查,由于篇幅所限,且个别问题有所不同,不可能在本文得以阐述,但其调研结论可以与本文相互印证。详见笔者博士论文《基于市场分析的中国度假旅游产品创新研究》,2007年。
②尽管总体上俄罗斯游客学历较低者多,但从回答问卷情况看,他们对于量表的理解能力比中国游客更强,或许显示出该国教育水平高于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