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驱动下的“联动”式教学路径研究论文

“互联网+”驱动下的“联动”式教学路径研究

彭云

(江西师范大学,江西 南昌)

摘 要: “互联网+”可以为课程学习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教学体验,克服传统课程教学的时、空局限,极大程度地提升和改善课堂教学的情境感和参与感。基于“互联网+”的框架和思维,提出了新型的“互联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的“联动式”教学路径关系。

关键词: 互联网+;教学路径;教学资源;教学互动

“互联网+”教育已经成为一种趋势。近几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步伐日益加快,“互联网+”教育已经初步形成。“互联网+”为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以及高效的信息化教学方式,推动了教学模式改革,让教育行业看到了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同时在研究层面,也有众多学者从教育生态系统、“互联网+”教育的特征、教师专业发展、学习方式和资源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本文对“互联网+”平台应用于课程建设和课程实践进行探索和研究,并以计算机专业课程为例,提出了新型的“联动”式教学路径,其中“联”指教学资源和互联网紧密相连,互为关联,从互联网获取源源不断的课程资源;“动”指互联网、教学资源、教师和学生之间是一种良性互动的关系,并且教学资源永远处于动态的变化过程。

一 主要问题

目前在计算机专业的课程教学中,面对“互联网+”浪潮,还缺乏相应的应对机制,难以将课程学习有效地融入到“互联网+”平台,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教学资源获取的途径单一。互联网蕴藏着丰富的教学资源,目前教学资料的获取大多通过搜索引擎等工具挖掘浅层次网页,没有更深层次的挖掘内部网络教学资源,缺少利用网络爬虫、文本分析等数据挖掘工具进行网络资源的深入挖掘。

第二,知识传播路径的单向性。缺乏学生对课程知识的反馈机制,主要还是以教师为中心点,学生为接收端,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播的课程信息。没有利用“互联网+”的共享平台,激励学生主动进行学习参与,从而难以形成双向的良性教学互动,间接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第三,教学资源获取路径的单调性。没有利用“互联网+”的众包思维,充分激发学生的个体资源挖掘功能,仅依靠教师进行教学资源的收集和挖掘,容易造成教学资源的片面性和主观性。利用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以及对课程理解角度的多样性,可以获取更丰富、更多层次的教学资源。

第四,教学知识库的静态化。互联网资源具有动态变化特点,更新速度很快,缺少教学资源的及时跟踪和更新机制,教学知识库往往会陷入过时的境地,尤其是发展迅速的计算机专业课程资源。需要利用“互联网+”资源平台,及时动态更新教学资源和教学知识库,形成教学知识库的流动化机制,避免知识库的僵化。

二 相关研究

王星等(2015)[1]将微学习纳入到“互联网+教育”学习空间,提出了未来学习形态的微学习空间建构模式,从新的研究视角和切入点来进行网络教与学的新形态建构;余胜泉等(2017)[2]指出随着“互联网+教育”跨界融合的深入发展,互联网能够破除教育规模与个性化、公平与质量等教育经典难题,为社会供给高质量的教育公共服务;李芒等(2017)[3]对“互联网+”时代的教学新理念进行分析与探讨。将互联网时代的本质与近年来教学发生的变化相结合,从师生个人价值、教学IP、精准定制、孵化成功、GPS原则等五个方面阐释“互联网+”对主导者与学习者的影响,剖析“互联网+”时代教学理念的核心内涵;刘刚等(2017)[4]分析了互联网对高等教育的影响以及高校教学在教学场景、师生关系和教学过程等方面发生的变化。指出互联网教学创新有助于增进师生之间的互动,更好地体现“教学相长,因材施教”的教学本质;宋灵青等(2017)[5]指出互联网能够突破时空局限,为学生提供海量资源,给予他们更多的自由和选择,推动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互联网+”教育多元化知识来源,可以拓宽交流渠道,促进学生交流、合作能力发展;杨现民等(2016)[6]提出对网络学习资源的认识也需要实现“四个拓展”,拓展网络学习资源的概念内涵、拓展网络学习资源的内在结构、拓展网络学习资源的功能价值和拓展网络学习资源的设计理念。指出开放性资源、整合性资源、碎片化资源、生成性资源、移动化资源以及虚拟化资源是“互联网+”教育的新型资源形态;孙田琳子等(2017)[7]提出互联网的发展对教育行业产生了巨大影响,“互联网+”教育的深度融合更是产生了新的学习形态,学习者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由选择学习的内容、时间、地点,代表了一种自由、弹性、自主的学习方式;李子运(2017)[8]指出深刻认识“互联网+”教育的基本特征是高校教师的发展需求,需要将其融入到自我发展规划之中,个人教学活动和学术研究要联系“互联网+”教育的高密度互通性、高效率生成性、大规模涉猎性、大数据感知性和新事物熟悉性;胡乐乐(2015)[9]指出“互联网+”时代下的教育有许多新的特点,给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互联网+教育”可以突破时空限制、实现个性化教学,并使教育模式和教育生态更具多元性和多样化。

三 教学路径设计

第一,“互联网+”教学资源获取路径设计

(1) 网络知识的高密度互通性。关系论中知识以分布式信息节点形式存在,互联网不断地将这些节点联系起来,使之互通,通过不断地重构、提炼、意向来生成新的知识。

在教学路径的设计中,主要考虑的因素有:

(2) 网络资源的高效率生成性。互联网知识关系的生成可以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完成。这一点对于教育而言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师生面对困境时,可以借助互联网找到相关的人或资源,及时地获得所需的支持。

(3) 知识的大规模涵盖性。教育知识整合和传播需要个体知识面宽广,互联网知识的宽广性可以满足这一要求。

(2) 知识传播路径的双向性。如何利用“互联网+”的共享平台,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和参与学习,形成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良性教学互动关系。

“中央空调主机智能节电管理系统”是通过采集末端和室外的温、湿度变化信号,经过服务器AS4N分析和运算,给出控制信号到控制器GCRE,控制器控制主机按原厂自有的逻辑调节空调负载。把空调主机和末端直接、统一管理,实现了中央空调系统的协调、即时运行和综合性能优化。智能节电管理系统的核心就是数据库和策略库。如图3所示。

(1) 教学资源深层次获取途径。如何利用网络爬虫、文本分析等数据挖掘工具进行网络教学资源的深入挖掘。

从2个方面进行了基于“互联网+”的教学路径设计。

(4) 大数据中的潜在教育价值。常规教学活动难以发现隐藏在互联网大数据中的知识,大数据资源的深入挖掘为教师揭示了淹没于现象背后的事实,为教师教学决策提供非常可靠的依据。

首先应选择品种优质的幼苗。想要种植好小麦,则应先育好苗,只有保证基础方可提高小麦产量,提高小麦最直接有效方法是选择优良品种,同时可以保证小麦生长过程,让更方面能力得到充分发挥,从而提高小麦的性能。

(3) 教学资源获取路径的多样性。如何利用“互联网+”的众包思维,充分激发学生的个体资源挖掘功能,以获取更丰富、更多层次的教学资源。

基于阅读积分制的阅读推广平台就是以软件将阅读积分进行累计和永久记录,并以此为基础对读者进行奖惩,并对阅读推广的效果进行评价。社会各行各业的实践证明,积分制在激励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积极性方面发挥了很好的效用。图书馆按照读者积分多少对读者进行奖励,并给予相应级别的阅读服务和阅读管理。目前,国内有部分图书馆试行了阅读积分制。如:重庆大学图书馆“阅读达人”、“每月书生”的评比活动,肇庆市图书馆的读者积分制管理及深圳市图书馆阅读积分管理等[2]。

学情分析:上一次课程完成之后,教师通过超星泛雅教学平台和超星学习通软件对学生在线提交的作业进行自动批改和成绩分析,精确获得学生的基本知识点及重难点掌握情况,从中总结学生学习规律、分析教学得失,确定本节课的教学方法和目标。

(4) 教学知识库的动态化。如何利用“互联网+”资源平台,及时动态更新教学资源和教学知识库,形成教学知识库的流动化机制。

为提高系统安全等级,所设计的人机界面设有安全窗口、公共窗口和操作窗口.其中,公共窗口仅提供日期、时间、系统工作状态等查询服务,安全窗口则负责对其它界面窗口进行安全管理,用户只有输入预设的密码才能进入控制窗口进行参数电压设定和监控策略选择.

根据食物的配料来分,可以分为味苦的,味甜的等。这与人的味觉是紧密结合的,酸甜苦辣咸,五味调和也是先民们不满足于食物简单的原滋原味而探求的吧!

“互联网+”在知识获取中的驱动机制,为教学路径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主要包括:

(2) 提取深层次的潜在教学资源。深层次的网络教学资源不仅体现在内容上,还包括一些潜在的学习因素等,这些资源需要进行深度挖掘。可以应用网络爬虫、主题模型、情感分析等工具提取互联网深网数据资源,包括:资源评价、学习偏好和学习行为等潜在知识。

(1) 获取丰富、开放的浅层教学资源。包括教学大纲、考试大纲、实验大纲、教学日历、教学课件、课程设计指导书、实验指导、实验报告模板、习题集及答案和试题库及答案等丰富的教学辅助资源。浅层资源的获取可以从网络进行收集和下载,不需要借助其他更复杂的软件和工具。

(3) 多路径的教学资源获取。仅仅凭教师进行资源获取,资源的丰富程度会受到极大的限制。可以利用“互联网+”众包、众创等思维,鼓励学生参与教学资料的挖掘,提取更具个性化和多样性的教学资源,实现教学资源的联动机制。

绝大多数风险投资公司不满足于利用资金置换股权,通常在协议中会要求参与公司日常经营。一般情况下,投资公司会指派旗下员工参与公司监事会。这种行为并不是要削弱初创团队的领导地位,而是投资公司利用自身丰富经验指导创业公司的发展。投资公司甚至会聘请相关的金融、营销、生产专家,担任创业公司顾问,以帮助其实现更好发展。如果创业公司发展顺利,在3~7年内投资公司会按照最初协议中约定的方式逐步退出。初创团队也可以在此阶段将手中的股份卖出,结束自己的创业过程,并获得回报。Dormi创始团队也有一些成员因学业选择退出项目,将所持股份卖给团队其他成员。

教学资源获取的路径如图1所示。

图1 “互联网+”教学资源获取路径

第二,“联动”式教学路径设计

(1) 互联网和课程教学的知识关联。利用“互联网+”丰富的教学资源,将课程学习和互联网紧密关联,实时获取新知识。教学知识点和互联网资源的同步关联可以提升学习的节奏,提高学习兴趣。

(2) 知识传播的双向路径。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互可以在互联网平台上无时空间隔的进行,打破传统的单向知识传播路径,实现知识的双向流动。知识流动的双向性可以克服灌输式学习方式带来的弊病,促进学生的主动式学习。

4.相对于一些调整类的科目,审计的同时一般作为总账的会计科目,相对数额转入到相关被调整的会计科目。当企业存在的持续经营账户不可以做任何的变动时,需在进行资产评估的同时根据估价进行适当调整。

(3) 教学资源的动态性跟踪。课程资源能够实现及时更新,动态的丰富资源吸引学生更加关注教学资源,主动使用教学资源;网上教学资源不断有新的内容加入,并且更新速度很快,教学资源的实时化可以更大程度的获取课程新知识,把握课程学习的最新动态。

“联动”式教学路径关系研究框架如图2所示。

图2 “联动”式教学路径

四 结论

提出了基于“互联网+”的“联动式”教学路径,并应用到实际的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教学。对教学效果进行分析和总结,主要结论包括:(1) 多路径教学资源获取提高了教学内容的丰富性,扩展了教学资源挖掘的深度和广度,提高了知识挖掘的层次性、个性化和多样性;(2) 突出了教师和学生之间双向的知识传播途径。依托“互联网+”教学资源平台,重视知识传播的交互性和自主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3) 提高了教学知识库的动态性。利用“互联网+”知识的活跃性,紧密跟踪课程最新知识,动态更新教学知识库,促进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 王星,李怀龙,徐影.“互联网+”背景下微学习空间设计研究[M].中国电化教育 ,2015,12:35-40+78.

[2] 余胜泉,汪晓凤.“互联网+”时代的教育供给转型与变革[M].开放教育研究 , 2017,23(1):29-36.

[3] 李芒,周溪亭,李子运.“互联网+”时代高校教师的教学新理念 [M].中国电化教育 ,2017,2:1-4.

[4] 刘刚,李佳,梁晗.“互联网+”时代高校教学创新的思考与对策 [M].中国高教研究 , 2017,2:93-98.

[5] 宋灵青,田罗乐.“互联网+”时代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新理路 [M].中国电化教育 ,2017,1:78-82.

[6] 杨现民,赵鑫硕.“互联网+”时代学习资源再认识及其发展趋势[M].电化教育研究,2016,10:88-96.

[7] 孙田琳子,张舒予,沈书生.SOHO式学习:“互联网+”时代下的学习新形态[M].中国电化教育,2017, 2: 13-19.

[8] 李子运.高校教师发展视域下“互联网+”教育的六大特征[M].中国电化教育 ,2017,(1):45-49.

[9] 胡乐乐.论“互联网+”给我国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M].现代教育技术 ,2015,25(12): 26-32.

[10] 韦婷.“互联网+”背景下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J].教育现代化 ,2018,5(01):102-104.

Research on“Linkage”Teaching Path Driven by“Internet +”

PENG Yun
(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 Nanchang,Jiangxi,China)

Abstract: “Internet +”can provide rich teaching resources and teaching experience for course learning, overcome the time and space limitations of traditional course teaching, and greatly enhance and improve the sense of situation and participation in classroom teaching. Based on the framework and thinking of “Internet +”, a new type of “linkage” teaching path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rnet+” and benign interac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is proposed.

Keywords: Internet+; teaching path; teaching resources; teaching interaction

本文引用格式: 彭云.“互联网+”驱动下的“联动”式教学路径研究[J]. 教育现代化,2019,6(31):43-45.

DOI: 10.16541/j.cnki.2095-8420.2019.31.014

基金项目: 本文系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 (17YB019)。

作者简介: 彭云, 男, 江西宜春人,江西师范大学, 副教授, 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数据挖掘、人工智能、自然语言处理。

标签:;  ;  ;  ;  ;  

“互联网+”驱动下的“联动”式教学路径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