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幼儿园多采用走廊连通固定班级单元模式,这种同质化的设计极大地影响了孩子身心发育和个性化发展。因此,着眼于儿童心理特征和精神需求,激发儿童好奇心和探索求知欲的趣味空间成为孩子们迫切的需要。因此,本文主要对幼儿园建筑空间的趣味设计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幼儿园;建筑空间;趣味设计
1、前言
目前幼儿园设计参差不齐,其中大多数是为了满足社区配套而建,设计采用固定的班级单元模式,相互孤立封闭。班级单元间以单纯的交通走道连接,致使空间单调乏味,这种同质化的设计极大地影响了儿童身心发育和个性化发展。因此设计应始终关注幼儿这一特殊群体,深入思考他们的心理特征和精神需求。通过不同的趣味空间创造不同的兴奋点,让他们亲身体验,从而刺激孩子们的好奇心,启迪他们对未知世界的探索精神。
2、趣味空间的设计理念
2.1活动单元模式的创新
建筑师应突破传统模式中活动单元的简单重复,力求在满足基本功能的基础上创造更多更好的生活环境。在设计中使单元体通过建筑体量的组合变化引入自然环境,同时也能为儿童创造良好的交流空间和室外活动场所;当单元体组合内班级数量较多时,班级体块组合的自由灵活性会显著增强,所获得的公共交流空间和单元室外活动空间的趣味性也随之增强;从单元体内部空间的角度出发,可结合睡眠空间私密性要求的需要,在单元体内部营造夹层空间,将卧室放在阁楼层,这样不仅使平面面积得到有效节约,还能丰富室内空间的层次,形成上下对视的趣味空间。
2.2空间设计充分考虑促进幼儿社会性交往的需求
幼儿园建筑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儿童社会化能力的培养,这一能力的衡量指标即是幼儿的交往能力,所以空间的布局应力求有足够的适宜的交往空间,这不仅要有适当的交往空间密度,更需要兼顾到不同年龄段幼儿的交往特点。对于大、中班幼儿,由于已经形成一定的团队活动能力,兼顾这一时期幼儿的从众和模仿的行为特点,其班级可设计成密度小的大空间场地,辅以一些趣味小角落;对于小班幼儿,因交际能力相对较弱,可利用狭小、多通道和富于曲折变化的空间环境,以满足他们注意力不集中、兴趣变化快的特点,因此可适当压缩空间,充分激起幼儿的好奇心和游戏本身的趣味。
游戏环境对幼儿的身体、智力、情感提出“最近发展区”要求,促使幼儿够得着、拿得到、玩的上,但又有利于幼儿各方面的锻炼和发展,可以让不同的幼儿依据自身发展水平和需要进行游戏。从游戏空间的开发性、游戏材料的可控制性,两个要点创设游戏环境,有利地从基础上保证了幼儿游戏权利。
一方面,充分开发和利用户外游戏环境,把幼儿从狭小的室内解放出来,扩展游戏空间容量。
另一方面,提供可供幼儿自由组合结构的游戏材料,满足幼儿掌控材料的需要,幼儿就有机会自己创造或构建,积极主动的体验,从而获得有意义的经验。
(1)充分利用闲置空间
将幼儿园闲置的操场小角落或封闭大花坛等进行清理,形成游戏空间,随时向幼儿开放。
(2)依据幼儿基本动作发展需要设置户外环境
(3)有效利用园内自然绿化区
(4)固有设施转化为游戏区
如矮墙可以用于加固、区隔、涂鸦,也可以用来让儿童走迷宫、玩皮球、瞄准;一块大石头可以让儿童攀爬,玩滑梯、跳跃、涂鸦、角色游戏。
(5)农村资源和废旧物品转化为可移动的游戏器械
(6)开发和累计一些具有普通使用性多功能游戏材料
如竹筒、梯子、箱子、石头、树墩、木条、轮胎(废旧内外胎)等等。用这些材料,幼儿可以搭建、涂鸦或角色游戏,甚至可以制造出攀爬、平衡、建构所需要的一切。这些在结构上不成熟的就地取材的东西,却恰恰能够启发幼儿相处大量有创造力的游戏来。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3室外环境的私密性设计
幼儿的户外活动场地不仅要有公共空间,还应适当兼顾私密性活动的开展,这在设计中经常被忽视。私密性的活动区域可通过半封闭的活动角或隐蔽的矮墙建立,在视觉上与外界空间有一定的视线交流,但空间形式仍属于封闭的,同时还建立起属于个人或小团体的领域性空间,满足幼儿占有和控制私人特定空间范围的需求。
2.4灰空间的趣味设计
灰空间是室内与室外的过渡空间,能使人对空间形式的突然变化起缓冲作用,并能使室内外相互融合。如建筑入口空间的柱廊、檐下等。在幼儿园,灰空间可以在炎热或阴雨天气为幼儿提供尽可能接近自然的游戏空间。设计时可将建筑局部延伸到室外,以模糊室内外空间的界限,形成连续的空间感受,不失为一种更为灵活的多功能空间形式,它以更为轻松的形式适应不同时段的功能需要。其中空间大小的变化、洞口特征的变化、光影的变化也更容易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创造性,从而巧妙地营造了新奇、质疑、创新的趣味环境。
3、空间组合的思考
3.1空间结合的设计
交通联系空间作为纽带将各个功能空间相互连接,即可采用序列明确,线型排列的串联式组合,也可采用以一定数量幼儿单元围绕一个大活动空间的集中式组合模式。交通联系空间作为空间组合的线索,一方面分隔空间,另一方面引导流线。走廊空间已经远远超过了走道本身的作用,它是班级单元、活动空间的延伸,合理利用空间作为陈列画廊,小型陈列馆,敞开接待中心、儿童交流空间,将丰富现有的幼儿园使用功能。
3.2趣味单元的设计
随着设计理念的演变,呆板的空间分隔理念已无法满足使用者的需要,灵活性、趣味性的室内空间受到普遍欢迎,班级单元的设计也倾向于生活性、交流性、娱乐性等多用途空间转变。这种空间所营造的环境更能迎合幼儿心理,满足他们生理需求,因此特别受到青睐。例如采用不规则屋面、几何型窗户、镂空式隔断、狭小隐蔽空间等手法,使这种不符合一般建筑类型的设计手法在幼儿建筑领域使用,为其营造更丰富的空间变化,也为孩子提供更多的嬉戏空间。
3.3趣味造型的设计
除了在空间上寻求多变的形式,在外观造型上也可探索各种尝试,例如梦幻造型:引入童话故事情节,采用塔楼、古堡等建筑语汇来表达梦幻色彩,为孩子在现实生活中搭建一座城堡,引起孩子兴趣,丰富孩子想象力,培养造型力。
拼接造型:利用建筑体块和色彩的有机搭配,模仿积木的拼接效果,采用艳丽的色彩涂料,营造活泼灵动的外部造型,局部可以引入折纸、泥塑等建筑语汇,彰显儿童空间的性格特点。
迭代造型:不同区域可以采用同一主题(如未来主题、海洋主题、公主主题等)的类似元素(如海洋主题中海草、贝壳、帆船、海浪、鱼类等)进行反复使用,用不变的元素组合出多变的空间,同时也可在平面、造型、屋顶等反复使用,营造幼儿建筑活泼新颖的特点。
延伸造型:建筑单体与周围环境结合时,可以将周围的风格延续至幼儿建筑上,使两者同中有异,有机协调。
特色造型:场地环境条件可以成为建筑创造的有利平台,结合环境设计,发挥设计师的创造力。如拇指或石头的原始建筑、玻璃墙面的未来建筑等,这些都是实用与奇异并存的独特造型,他们深深吸引着孩子们,使他们产生认同感,并以此为自豪。
4、结语
幼儿园设计不能仅仅从功能角度机械地拼凑各个要素、各个空间,因为呆板枯燥的空间是没有创新可言的,只会封闭幼儿的心灵,制约孩子的发展。因此,设计师应从孩子的视角角度出发科学合理地设计,营造适合他们成长并能为之提供自然轻松富有趣味的空间环境。
参考文献:
[1]苏扬.视知觉理论下的幼儿园建筑设计[J].山西建筑,2010,(6):23-24.
[2]林阳,高婧.幼儿园建筑空间趣味研究[J].四川建筑,2011,(10):85-87.
[3]刘小燕.营造趣味空间的幼儿园建筑设计[D].天津:天津大学,2012.
论文作者:黄康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20
标签:空间论文; 幼儿论文; 建筑论文; 趣味论文; 组合论文; 单元论文; 游戏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