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关怀的历史方位与育人效应,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效应论文,方位论文,人文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192X(2008)13-0014-05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的方式处理人际关系。”这一要求,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它不仅为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指明了发展路径,而且为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提供了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一、从本源上探析人文关怀演变的历史轨迹
人文关怀是一个古老而长青的话题。把握现代意义上的人文关怀,必须追溯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人文主义的发展轨迹,以使我们正确认识和科学把握人文关怀的历史方位和时代坐标。《易·贲》中记载:“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突出以人为中心,强调对人的生存状态和社会地位的肯定,注重对人的进步需求的满足以及对人的理想人格的向往和追求,以提升人的自我完善的人生境界。孔子所倡导的“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人生格言,实际上是一种推己及人、修己安人的道德伦理和人生态度,旨在全社会形成“助人自助”的良好人际关系和道德风尚。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思想家发动了一场对抗宗教神学和封建专制的思想文化运动。他们要求发展人文科学,开展以古希腊罗马文化为主要内容的世俗教育,赞扬以人性反对神性,实现个人自由和思想解放,摆脱封建等级制和宗教桎梏。18世纪启蒙主义思想家孟德斯鸠、伏尔泰、狄德罗、卢梭等人,以“天赋人权”为旗帜,提出了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这些对人的生命和健康的呵护、对人性和人格的重视、对人的自由和解放的关切,成为构建早期人道主义和人文关怀的基本要求和主要内容。新兴资产阶级思想家所提出的人文主义主张在反对封建制度和神学统治的斗争中,起到思想启蒙和精神支撑的作用。但资产阶级在取得反封建斗争的胜利,上升为统治阶级后,这种对人的尊重便以本阶级利益为转移,一旦与本阶级的利益发生矛盾和冲突时,就会以双重标准来处理与其他阶级的利益问题,这种不平等的态度充分显示出资产阶级人文主义与人性论的局限性。
随着社会变迁和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推进,人的问题的研究越来越受到社会广泛的重视,渗透到各学科领域。19世纪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在反对宗教神学和唯心主义的斗争中提出了人本主义主张。他把哲学的基本问题归纳总结为人的问题,认为是人创造神,而不是神创造人,这里的“人”不是“个人”,而是特指的“类”,但是他离开了一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来考察人,忽视了人的社会性。为此,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批判了费尔巴哈不从自我的社会本质考察人的抽象性,提出“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1]自我的具体存在,既是构建社会及社会关系的基础,又是体现社会本质的社会存在物。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科学判断。从而,在人的本质问题上划清了马克思主义与机械唯物主义的界限。
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罗杰斯提出自我实现的理论,从阐述人的需要、动机出发,进行需要层次分析,提出人类有机体最基本的动机是需要的满足。以后,罗杰斯又把人本主义心理学推广到医学教育和临床应用领域,提出“以患者为中心”的医学关怀模式,要求医护人员不仅要关心病人,更应关心全人类的健康。进而,他又把人本心理学理论运用于教育实验,确立“情意教学论”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强调教学要发展学生个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在积极性,使学生学会学习,促进学生的自我实现。同时人本主义理论融入企业管理,也促使企业核心价值观发生变化,对员工的认识由“机器人”、“经济人”转变成“社会人”,实现了人性的超越,人本管理模式的构建推动了企业文化发展。人本主义理论在医学、教育、管理等领域的广泛应用,进一步肯定了人的主体地位,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资本主义劳资关系的矛盾,至今对我们仍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对人的尊重、关心和爱护,促进人的发展,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主题。早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梁启超的“新民说”和孙中山的“三民主义”,都体现了民本的思想。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一开始就明确是工人阶级革命政党,是为无产阶级奋斗的政党,肩负着解放劳苦大众的历史使命。土地革命时期,根据地开展“打土豪、分田地”的斗争,使广大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获得生存权利的基本保障。新中国成立后,劳动人民在政治上实现翻身,极大地调动了人民群众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不断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但是,由于国际国内形势变化的复杂性,加上这一时期的政治运动连续不断,挫伤了一部分人的积极性,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中,人民群众的人身权、人格权得不到法律保障,物质生活匮乏,精神生活压抑,造成生产力的极大破坏。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党的工作重点的转移,社会主义建设的各项工作在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路线、纲领的指引下,国民经济稳定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日益改善,幸福指数不断提高;文化事业的快速发展使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人民民主不断扩大, “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使人民群众享有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得到切实的民主法制保障。尤其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思想的提出,推进了社会建设,体现了社会的公平公正。可以说,这一时期是人文关怀发展运用得最好时期。
改革开放30年来的突出标志是与时俱进。我们党遵循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以“每个人的发展”为逻辑起点,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围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题,密切联系人的发展实际,积极推进人文关怀的理论创新。
人的发展理论的创新离不开思想解放,而思想解放正是人的发展理论创新的精神动力。长期以来,在人的发展理论研究中,人们只强调社会发展,而忽视个人的发展,片面地把个人发展包含于社会发展之中,导致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相脱离;集体主义缺乏包容性和开放性,导致集体与个人关系的不协调。其实,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阐述人的历史主体地位时,始终坚持“从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本身出发,从从事实际活动的人出发”,认为历史不过是追求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因而,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是统一的过程。江泽民指出:“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文化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就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2]可见,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互为前提和基础,这就需要我们辩证地认识自我以及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把人的全面发展看作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
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国内外人学思潮特别活跃,人的发展理论的创新是在与各种社会思潮相比较、相鉴别中发展的。20世纪80年代,西方人本主义哲学思潮、人性论与人道主义思潮传入中国。一时,萨特的存在主义、弗洛伊德学说、法兰克福学派、南斯拉夫“实践派”以及尼采、叔本华等的著作大量出版。这些著作中,有的宣扬早期人文主义个性解放、自由、平等、博爱思想,有的从人的本能寻找人的行为动机,有的阐述关于人的自由、价值、责任的看法,这些学说标榜以人为出发点,受到了一部分社会“知名人士”的青睐,也使经历过“十年浩劫”的青年一见倾心。尽管这些学说对人的价值、人的真谛的探究存在一定的合理性,但同样由于离开了社会历史条件抽象地、孤立地考察个别的人,使得它们都不能正确地解释和回答现实社会中人的根本问题,不能找到一条解放人、发展人的现实道路。相反,对阅历较浅的青年人的价值观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于是,崇尚自我价值成为一部分青年的价值坐标。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我没有想到,我们党内有些同志也抽象地宣传起人道主义、人的价值等等来了。他们不了解,不但在资本主义社会,就是在社会主义社会,也不能抽象地讲人的价值和人道主义……离开了这些具体情况和具体任务而谈人,这就不是谈现实的人而是谈抽象的人,就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就会把青年引入歧途。”[3]随后,在全社会开展的关于人的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人道主义讨论中,思想政治工作注重引导人们选择正确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评价标准,正确处理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树立科学的人生价值观。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针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对人们的影响,开展了以四项基本原则为中心的思想政治工作,进一步坚定了正确的政治方向。20世纪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引起了义与利问题的讨论。在一部分人中,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思潮有所抬头,道德相对主义与去道德化倾向明显,通过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开展公民义利观的教育,进一步明确公民的道德责任,促进了社会文明风尚的好转。进入新世纪,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时代,新自由主义、个人主义、社会民主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民族分裂主义等思潮乘虚而入,对人们的思想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消极影响和负面效应。对此,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着眼于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树立中国特色共同理想,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不断提高用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统领社会思潮的能力和水平,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思想基础。
党对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创新,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文关怀提供了新的理论来源,它不仅在理论形态和实践价值上充实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理论宝库,而且使思想政治工作的路径创新具有明确的指向性。
二、从新的起点上确立人文关怀的时代坐标
恩格斯说:“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进行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便认识到什么程度。”[4]目前,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化、社会结构深刻变化、利益格局深刻调整。随之,人们的思想观念、社会心态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从总体上说,我国社会是和谐的,但也出现了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为此,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以化解矛盾,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党的十七大把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列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方面,而且要求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深化了人文关怀的结构功能,赋予了人文关怀新的时代意义。在我国战略机遇期的新起点上,确立时代坐标不仅能够明确思想政治工作的当代使命,而且能够昭示思想政治工作发展的未来。
1.时空坐标
我国正处在本世纪20年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阶段。为了抓住和利用这一机遇,党中央及时提出了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其中一项重要目标和任务是“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要实现这一目标和任务,心理和谐是前提和基础,只有心理和谐、人际和谐才能实现社会和谐。而人文关怀是人的心理和谐的重要途径,也是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方法,有助于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也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夯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心理基础。
当今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在曲折中前进,对我国发展起到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带来不少新的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有利于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但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与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仍未解决。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正处在发展黄金期和矛盾凸现期,国民心态容易产生失衡,需要思想政治工作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养积极的国民心态,以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社会秩序的稳定。
2.思想坐标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因此,我们要站在党的十七大所确立的新起点上,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原则和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当今时代的思想坐标。它要求我们把人的生存和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最高价值目标,这也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人民群众为本,坚持人民群众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主体地位,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实现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以人为本就是以教育对象为本,肯定人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培养人的主体意识、弘扬人的主体性。与此同时,要重视人的能动因素,相信和依靠教育对象,重视自我教育,使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中教育对象的能动作用。思想政治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要满足人的发展的各方面需求,其中人的素质发展是人的最根本需求。因而,思想政治工作要立足于人的素质教育和素质发展,不断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文化坐标
文化在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健全人民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方面都有积极意义。党的十七大把人文关怀列在建设和谐文化、培养文明风尚之中,这就要求我们认清时代的文化坐标,从文化自觉上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文化品位。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是人,解决人的思想问题,实现人的观念转变,完善人的精神世界,为人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这些都属于精神文化领域。因此,思想政治工作对人们进行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实际上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辨演绎成人们观察和理解现实生活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把哲学精神升华为人文精神,转化为人文关怀的行为模式。思想政治工作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推进人们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发展,实际上是把伦理道德的文化成果渗透在道德心理的培养过程中,并演化生成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思想政治工作进行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要求在多元文化价值观的背景下建设先进文化,繁荣和谐文化,从整体上加深对时代的文化坐标的理解,提高人文关怀的文化层次和文化渗透力。
三、从方法论意义上把握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文关怀的路径创新
从学科定位上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体系主要由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思想政治教育史三方面内容组成。其中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理论概括,为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创新提供基本原则与理论指导。从方法论意义上理解,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人的发展理论的要求,又是对思想政治工作传统方法的继承与超越。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的中介作用,有效地体现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良性互动,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
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是相互联系、不能分离的。人文关怀是建立在人文精神指导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爱行为,而心理疏导则是教育者对教育对象心理的疏通和引导。在这里,疏通是开浚、开拓、消除之意,引导是启发、选择、导向之意。解决心理问题一定要加强疏导,也就是在思想政治工作中要做到循循善诱、注重治本、和风细雨、平等对待、有的放矢、防微杜渐、体谅疾苦、真情待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这里所说的心理疏导有两层意思:一是疏通心理渠道,创造宽松环境,学会倾听,让教育对象把心里想的问题说出来;二是教育者要以真诚的关怀态度耐心引导,运用心理自助和互助的技巧安抚和调节教育对象的心情,而且要激励教育对象进行自我心理调适,稳定情绪,保持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心理疏导也可采取心理抚慰、心理宣泄、转换角色、调换环境等多种方法,选择这些心理疏导方法也能够体现思想政治工作中人文关怀的效果。
心理疏导中的疏通和引导是不能分离的,疏通是为了引导,引导能更好地实现疏通的目的,要在疏通中引导、引导中疏通。没有疏通,就难以进行正确的引导;同样,没有引导,疏通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实际价值,疏通与引导的有机结合才是完整意义上的心理疏导。
人文关怀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人文关怀要求教育者放下架子,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以平等态度与教育对象开展教育活动。这种以心换心、将心比心的做法,有助于人们之间的心灵沟通、建立良好的人际环境、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比如,我国将传统的清明节定为国定节假日,其中就蕴含着关注生命的人文精神,倡导对生者的高度关注、对死者的深切缅怀,这种兼顾生死的人文情怀才是设定国定假日的真正用意。同样,中国人民在抗震救灾中发扬的“一人有难,众人相帮;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传统美德,体现了党和政府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价值的真谛所在。因而,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路径的创新,运用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方法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到人们心里,入耳入脑。
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能有效促进人们的心理和谐。心理和谐是指人的认知、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处于平衡自然、协调一致的和谐状态,主要表现为个体内部自我心理和谐和个体外部人际心理和谐两个方面。个体的良好心境能够促使人们心情舒畅,提高对社会的认同感和满意度,推动人际关系和谐。同样,人际和谐使人们生活在团结互助的人际环境中,增强了人际间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促进了个体的心理和谐。当前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阶段,思想矛盾、文化差异和人际冲突使人们的心理问题日益增多,思想政治工作的职责是运用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方法,疏通人际心理渠道,使人们认同文化差异,消除思想隔阂,缓解人际冲突,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好人际氛围,建立新型的人际关系,体现社会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互相合作和互相帮助的精神风尚和良好的道德风尚。在思想政治工作中运用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不仅具有方法论的意义,而且开拓了思想政治工作新的路径。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将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说服力和感召力,充分彰显思想政治工作的育人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