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与社会变迁 社会的年轻化与青年的成熟化——论青年文化与社会主流文化接近与融合的机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青年论文,社会论文,文化与论文,化与论文,机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目前,青年文化正在逐渐得到社会更多的认同,正在逐渐走出边缘地位,从而形成了青年文化与社会主流文化接近与融合的趋势。这个趋势缘于青年文化主体的变化以及社会年轻化与青年成熟化趋于一致的倾向。
今日青年文化与以往青年文化最大的不同是青年文化主体的不同。较之过去,今日青年文化的主体已不是像过去那样全都处于社会的边缘地位,而是已经分为两层:一层是成熟的、已经取得领导地位、在社会生活中成为“主力”的一群人。他们年龄通常较大,基本上在30岁以上;另一层是不太成熟的,没有取得领导地位、在社会生活中不被视为“主力”的一群人。他们的年龄比较小,一般为大、中学生以及其它同龄人。这两部分人在创造青年文化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不一样的。青年文化已不再具有以往青年文化那种较单纯、一般不具备主流文化特征的性质,而是在某种程度上具备了社会主流文化的性质特征。
原有的青年文化几乎是完全被青年所独占的。然而,近些年来的事实是:有越来越多的在生理年龄上早已为中、老年而心理上依然年轻的人加入青年的行列。他们像青年一样跳着快节奏的迪斯科,像青年一样具有强烈的表现欲,他们在服装服饰上花样翻新、赶时髦,他们作风泼辣,步履矫健,思维敏锐,像青年一样敏锐地观察时代的变化,迅速地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灵活机智地适应生活环境的变化。原有的青年特征已不能作为识别青年的标准。在心理上处于年轻阶段的中、老年人,与青年一起创造、享受着青年文化,从而成为青年文化主体的新成员。
当代社会,青年的界限在变得模糊。青年的成长总也越不出青年的界限。由25岁到30岁,又到35岁,现在甚至有人提出延长到45岁。当我们从事青年的某些调查研究时,发现30几岁的父亲与十几岁的儿子同属于我们的调查范围之列。这种包含了代际关系的文化主体,必然造成具有复杂青年文化层次的局面。这样,原有的青年走不出青年圈,而年老的又在变年轻而进入青年圈,使青年界限越来越模糊,从而使青年文化与社会主流文化日益接近、融合而成为趋势。
社会年轻化与青年成熟化两个相反的过程在逐渐趋向一个中心点。
在科学技术革命大爆炸的年代,在科技革命周期缩短、知识更新周期缩短、生活节奏加快的时代,人的思想、思维方式的变化也在加快。今日中老年人已具有了更多年轻人的特征。他们中许多人并不比青年人更难适应社会,这是不能忽视的。在整个社会心理年龄日益变得年轻的情况下,中老年人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积极作用的事实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同时,教育时间的延长以及日趋形成的终身教育,使这种年轻化有了可靠的物质和精神基础。因而在现实生活中,有人在短短几年甚至更短的时间内思想变化很大,使人感觉他判若两人的事并不少见。在这种变化面前,代际之差、年龄之差变得不那么明显了。
在社会年轻化的同时,青年却经历着成熟化的过程。工业化所带来的青年期的延长,首先使青年的生理年龄结构发生了变化,这是青年成熟的重要前提,不仅如此,在日益走向商品化的社会里,竞争在日益加剧,孩子从很小的时候起就有生存竞争意识,小神童、小天才在增多,“没有童年”的现象变得日益严重,他们像大人一样思考和学习。对青年来说,失去了过去可以单纯面壁读书的环境,他们一边学习一边面临着生存竞争的考验。目前,大学生边读书边工作已成为众所周知的事实。生理年龄的延长,社会环境的变化、竞争的压力和青年担负的社会角色的改变,使青年日益走向成熟。
社会的年轻化与青年成熟化的对立运动,使青年文化与社会主流文化日益接近和融合,从而形成社会文化运动的一个重要趋势。
然而,这种接近与融合只是一个趋势,并非说现在的青年文化与社会主流文化完全一致或重合,它们之间还有着重要的差别,其中特别应当引起我们重视的是:第一、青年文化的积极性。从整体上看,青年群体较之社会来说,是一支年轻的力量。无论在生理上还是心理上,他们都是年轻的、积极的和向上的,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青年是整个社会一部分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任何社会,若是缺少了青年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这个社会一定不会有发展。因此,注意挖掘青年文化的积极因素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第二、青年文化的二重性,青年文化不仅具有积极的一面,同时也有消极的一面,这是容易被人忽视的,青年文化的二重性是由青年特点所决定的。青年期是青年生理、心理和社会化全面发育成长的时期,也是青年遇到生理、心理发展失衡、社会适应矛盾最多的时期。因此,青年情绪具有突出的两极性,这种两极性也必然在青年文化上表现出来,即:积极与消极、肯定与否定、乐观与悲观、奋发与沉沦并存的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