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香玲[1]2003年在《关于中等职业教育种植专业“宽基础、活模块”课程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对中等职业教育种植类专业“宽基础、活模块”课程模式的研究探索过程中,经过对国内外现行的课程模式,如德国的双元制、加拿大的CBE、国际劳工组织的MES教育思想、课程模式等进行分析比较,认为在中等职业学校种植专业施行“宽基础、活模块”这一课程模式既有一定的必要性,又具有切实的可行性。在历时两年的课程改革实践过程中,通过借鉴蒋乃平先生的“宽基础、活模块”课程模式理论,加上对当地劳务市场的调查分析,逐渐摸清了种植专业“宽基础、活模块”课程开发的基本途径,制定了中等职业教育种植类专业“宽基础、活模块”课程方案的基本模型: 1、现代种植专业“宽基础”板块课程,可分为“政治文化板块”、“公共板块”、“工具板块”和“职业群板块”四个板块。“政治文化板块”主要包括德育、职业道德、语文、数学、化学等课程,以满足学生升学的需要:“公共板块”主要包括礼仪、职业与创业、普通话等课程,以满足学生就业的需要;“职业群板块”主要包括植物生长发育基础、遗传与良种繁育、农业经营管理、农业生产机械使用及维护等课程,以满足学生自主创业的需要;“工具板块”主要包括英语、计算机应用,是学生走向社会的必备基础。 2、现代种植专业“活模块”板块课程,可分为“主修模块”和“辅修模块”。“主修模块”主要包括农作物生产技术、蔬菜生产技术、林果生产技术、农机具使用及维护等模块,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既满足“升学”,又满足“就业”;“辅修模块”主要包括农产品贮藏加工、园林花卉栽培、食用菌等模块,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以满足“自主创业”的需要。 此课程模型在我校种植专业教学实践中己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增强了种植专业的活力,教学质量得到提高,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就业的自主性。
陈延军, 赵合喜[2]2003年在《对中等职业教育实施课程综合化若干问题的初步探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中等职业学校现行的课程体系存在着诸多弊端。这些弊端直接或间接地制约着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我们在充分研究、借鉴、吸收国内外课程综合化成功的理论和经验的基础上,根据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职业岗位对职校毕业生的要求,在我省中等职业学校财经专业、种植专业、养殖专业中进行了课程综合化。现将实施方法与步骤简介如下:
耿锦卉[3]2006年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对我国的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从高等职业教育的形成与发展规律入手,结合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职业教育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系统地比较分析了国内外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现状,对国内外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比较研究,就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索,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就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进行了科学分析,通过对国内外各种培养模式呈现的态势分析,提出了构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思路。提出建立“以知识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以素质为目的”的人才培养主导模式,并从培养目标、课程模式、师资队伍、产学合作、质量评价等方面深入研究论证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樊秀娣[4]2003年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建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经过大量调研,本人认为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存在的最根本和最急需解决的问题就是高职教育的基本建设问题。这是由于高职教育“多样性”本质属性所决定的。高职教育的基本建设是指围绕高职教育教学目标开展的各项基本的教育教学活动和环节。本课题具体是指专业建设、教学计划建设、课程与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践基地建设、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建设、产学研合作建设、质量监控体系建设。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的另一种类型的高等教育,高职教育的主要内涵是高等技术教育。这样的定位是符合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的。高职教育不同于中等职业教育,也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有其基本特征,我们要树立正确的高等职业教育观。高职教育的基本建设需要科学的理论指导才能更富成效。 许多国家和地区开展高职教育早于我国,从中揭示了高职教育兴起和发展是历史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而且已积累了相当的经验与特点,这些对于我国高职教育的基本建设都有很大的启迪和借鉴意义。 高职教育的发展要受到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其中经济增长、科技发展、市场机制、文化观念等是影响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同时,高职教育也对它们具有巨大的反作用。目前我国高职教育发展中存在着较多的问题,高职教育的基本建设也是如此。 在对高职教育基本理论和内、外部规律探索的基础上,通过国际比较,并结合我国高职教育基本建设的现实,对我国高职教育的各项基本建设展开研讨。专业建设、教学计划建设、课程和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这些更多的涉及到高职院校的工作,实践基地的建设、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建设、产学研合作建设、教育质量监控体系建设这些更多的需要高职院校和社会相关部门双方的协作努力来实现。 为保证我国高职教育基本建设顺利有效的开展,相关的政策指导和扶持是不可缺少的。我们要从系统的角度把高职教育基本建设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本课题还有许多深层的问题有待进一步探究,如高职教育各项基本建设之间的内在关系,对各项基本建设实践经验的提炼升华,等等。
郝超[5]2007年在《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的探索与研究》文中指出近几年来,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在其快速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社会需求与人才培养质量之间的系统性偏差的矛盾。如何从课程模式角度找出研究解决问题的对策,对于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的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论文在广泛收集资料、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立足对高职教育本质规律的把握,立足国内外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开发、应用的历史回顾,依托作者所在学院及相关学院正在进行的高职教育课程模式的实践探索,对于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的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研究。首先,论文较为详尽地总结了高职课程模式的有关概念、基本属性和制约因素,并从国外、国内两个方面,介绍了主要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并对每一种课程模式进行了特点分析。其次,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从项目课程的演变历程、有关概念开始,较为系统地阐述了项目课程的体系结构、内涵要素和基本特征,并给出了项目课程模式的理论框架。最后,总结了项目课程的开发原则、开发流程,详细阐述了工作任务分析、课程体系结构开发、课程内容开发和教材开发等各个环节的方法体系,还提出了项目课程的教学实施建议和今后的研究课题和改革任务。论文指出了符合高职教育规律、体现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课程模式的探索方向,所总结的项目课程模式在把握高职教育本质内涵、体现高职教育特色和符合国情等方面,代表了中国高职教育课程模式改革的发展方向,是值得探索、研究并推广的高职教育课程模式。
聂春霞[6]2003年在《西北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疆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历史短,基础薄弱,发展缓慢,经费不足,师资短缺,教学质量偏低,成为民族职业教育发展的难点,而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对职业教育有着巨大的需求,职业教育现状已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如何让民族职业教育摆脱困境,使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形成良性循环。一方面要更新民族职业教育观念,树立“终身教育”、“创业教育”理念,确立“科教兴疆”和“跨越式”发展观;另一方面必须加大民族职业教育的改革力度,坚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方针,调整职业教育的布局和专业结构,建立完善的初、中、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推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使职业教育成为振兴民族经济的有力武器!本论文的基本框架如下:新疆职业教育的现状新疆经济社会发展对职业教育的需求新疆民族地区职业教育观念更新新疆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改革策略借鉴发达国家发展职业教育的经验
聂莉琼[7]2004年在《深圳高等职业院校专业建设及管理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中国经济改革的深化,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产业结构的变化与调整,对人才的类型要求越来越趋向多样化,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顺应时代的呼唤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因此如何有效地建设及管理高职院校的专业,打造高职院校专业的核心竞争力并且发展壮大,已成为新形势下高等职业院校必须研究的课题。本文着眼于对高等职业院校专业建设及管理方式方法的探讨,并以深圳高级技工学校的专业建设及管理进行实证研究。首先,本文分析了深圳市高等职业教育市场的环境。对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运行机制、管理体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研究,特别是探讨了劳动就业制度的发展及主要内容,结合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制度,分析了深圳当前劳动就业制度及政策,进一步研究了深圳高等职业教育现状和需求,分析了深圳人口状况、教育消费需求和层次、深圳人的就业取向。此外,探讨了高等职业院校专业建设及管理的方式方法,详细论述了专业规划管理、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和专业教学运行管理;并以深圳高级技工学校作为实证,分析讨论了深圳高级技工学校的“学分制、分层次、模块化”的专业建设及管理方法,对设置市场导向专业、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构建“宽基础、活模块”课程等进行详细具体的讨论。最后,本文应用SWOT方法分析了我国加入WTO对深圳高等职业院校的影响。应用产品生命周期的管理战略分析高等职业院校中处于不同发展阶段专业的建设及管理策略,讨论了我国加入WTO后深圳高等职业院校专业建设及管理的应对策略。
叶金金[8]2009年在《基于集群式模块课程理论的职技高师财会专业课程设置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等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以下简称职技高师)作为一种新型师范教育,在培养中等职业教育师资方面发挥着骨干和示范作用,是我国教师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时代的发展对我国职技高师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革命的兴起、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双向选择、竞争上岗”的就业机制的形成,缺乏“双师型”的师资队伍已成为制约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而这其中最突出的影响因素就在于职技高师课程体系的不合理,难以适应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仍以学科为中心的分段式课程模式为主,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教学的整体性,重理论轻实践,忽略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职技高师教育如何积极主动地适应社会需求,努力办出特色,提高师资培养和培训的质量,课程建设是关键。因此,探索与完善合理的职技高师课程设置以适应中等职业教育对“双师型”教师素质的要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浙江师范大学和宁波大学财会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现状的访谈和问卷调查,参阅了相关的文献资料以及教育学、课程论、心理学等中外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根据社会经济科技的飞速发展以及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明确职技高师财会专业的培养目标,即培养既能进行理论教学又能胜任实践指导的“双师型”中等职业教育师资。在此基础上,分析“双师型”教师的内涵以及中等职业教育对“双师型”教师的素质要求,并进一步归纳职技高师财会专业以学科为中心的分段式课程存在的问题。为了实现培养目标,在吸收学科分段式课程模式的长处,并借鉴国外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基础上,提出职技高师财会专业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集群式模块课程理论为出发点,尝试着对我职技高师财会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构建。通过对集群式模块课程与学科分段式课程的比较分析,将职技高师财会专业的课程分为“宽基础”和“活模块”两个阶段。“宽基础”阶段设叁个板块:公共基础板块、专业基础板块和教育基础板块,以培养学生进入中等职业教育教师岗位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活模块”阶段分为“专业大模块”和“教育大模块”,每个“大模块”下设几个“小模块”,以培养这一职业岗位特定的知识和技能。期望相关研究能给我国职技高师的课程改革带来一点点启发。
秦立伟[9]2007年在《兴安盟中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调整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兴安盟的中等职业教育遇到了很多新的困难和挑战,出现了招生困难、规模萎缩、结构失衡、资源流失、质量下降、社会偏见、就业困难等不良发展的态势。这些困难和挑战已经关系到了兴安盟中等职业教育的生存和发展。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个关键性的因素就是专业设置不够合理,专业结构不够优化,专业调整力度不大,不能适应兴安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社会上大众对中等职业教育的需求。本文依据职业教育理论、心理学和系统科学、区域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管理科学、科学发展观等理论,从兴安盟经济社会发展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技能型人才需求出发,结合国内外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研究成果,在总结分析兴安盟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和专业结构历史演变的基础上,分析了兴安盟中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的现状、问题和产生的原因,并针对兴安盟工业化、产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发展的实际及中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现状,提出了以服务兴安盟的全面小康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重点的中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调整的基本对策。对策主要是按照必须动态地适应兴安盟乃至周边区域的社会需求和大众需求的基本原则,提出了整合兴安盟地区的中等职业教育资源和优化专业结构的基本思路。在专业结构调整的进程中,要注重骨干、特色专业建设,要突出少数民族地区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地方特色。要改造强化传统主干专业,创造条件设立有前瞻性的新专业,基本形成兴安盟地区中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整体优化的体系。
易元祥[10]2004年在《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研究》文中提出20多年来,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取得了历史性的发展和跨越式的突破,逐步从高等教育政策的边缘走向中心,从规模的意义上占据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社会的强劲需求和高等职业教育的独特功能表明,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伟大事业中,高等职业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和战略性地位。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已不再是权宜之计式的应景口号,而是事关国计民生的真切行动。但是,由于文化传统和教育观念的影响,特别是由来已久的忽视和鄙薄职业教育的社会风气的制约,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曲折跌荡,在传统势力的否定和现实功利取向异化的夹击下,步履惟艰。加之高等职业教育不仅是一项朝阳事业,而且是一项教育实践先于教育理论的事业,因此,“为什么要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什么样的高等职业教育”和“怎样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等,对这些问题的前瞻性应答和理性审视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的重大课题和紧迫任务。本文以“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研究”为题,立足于现实的实践,着眼于未来的发展,力求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制度与政策等多层面、多视角来考察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与改革,分析各类促进或阻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力量与因素,探讨高等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以及科技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揭示高等职业教育的内在特点和办学规律,提出高等职业教育的政策改进和发展策略。在此基础上,深化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理论问题和办学实践的系统认识。研究的目的着力于明晰和解决有关问题,即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提出的各种理论的、政策的和实践的问题。研究的基点在于:对实践问题的理论审视和对理论研究的实践转化。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五个方面。第一,发展背景研究(第二章)。通过对社会发展与高等职业教育的互动关系研究,明确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环境、方向、目标及其任务,准确地把握其加快发展的功能价值和深化改革的社会动因。第二,发展现状研究(第叁章)。主要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回顾、办学机构的现实考察以及办学实践的状况分析等方面,客观地反映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成就及存在的问题。<WP=4>第叁,发展定位研究(第四章)。主要从认识定位、政策定位和发展定位等叁个层面来审视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有关的理论的、政策的和实践的问题。通过理论研究、政策分析、国际比较和需求调查,探讨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分类界定与发展理念、政策缺失与政策改进,并提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主体是高等技术教育。第四,办学特色研究(第五章)。主要围绕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实践,分别从课程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和办学模式等叁个层面,探讨了高等职业教育内在的特点、特征和特色,特别提出了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特色的模式、体制和机制。第五,发展策略研究(第六章)。探讨了高等职业教育快速持续健康发展的有关策略,主要有:培育和提升高等职业教育的核心竞争力;积极发展、注重引导、规范管理;构建高等职业教育的类型体系等。
参考文献:
[1]. 关于中等职业教育种植专业“宽基础、活模块”课程模式研究[D]. 刘香玲. 湖南农业大学. 2003
[2]. 对中等职业教育实施课程综合化若干问题的初步探索[J]. 陈延军, 赵合喜.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3
[3].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研究[D]. 耿锦卉. 天津大学. 2006
[4].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建设研究[D]. 樊秀娣. 华东师范大学. 2003
[5].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的探索与研究[D]. 郝超. 南京理工大学. 2007
[6]. 西北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D]. 聂春霞. 天津大学. 2003
[7]. 深圳高等职业院校专业建设及管理研究[D]. 聂莉琼. 天津大学. 2004
[8]. 基于集群式模块课程理论的职技高师财会专业课程设置研究[D]. 叶金金. 浙江师范大学. 2009
[9]. 兴安盟中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调整问题研究[D]. 秦立伟. 辽宁师范大学. 2007
[10]. 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研究[D]. 易元祥. 华中科技大学.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