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搭建,提升效果——“支架式教学”在幼儿区域活动中的运用研究论文_陈少贤

科学搭建,提升效果——“支架式教学”在幼儿区域活动中的运用研究论文_陈少贤

陈少贤

顺德区伦教镇新伟力幼儿园 广东 佛山 528000

摘要: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工作经验,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总结、研究,而后发现支架式教学在幼儿园区域活动中广泛运用,具有较强的应用优势,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保证其学习效率,利于营造良好的课堂环境。

关键词:支架式教学;幼儿;区域活动;应用;方式

支架式教学法在上世纪70年代中期被美国教育学家布鲁纳提出,其原意为建筑施工过程中所运用的脚手架。在幼儿园教学过程中运用支架式教学方式,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构建概念框架,在此基础上,逐步解决各类的问题。支架式教学法的应用意味着教学模式的改革,要求教师必须发挥自身的引导性作用,帮助学生将知识内化,提高其认知层次以及技能水平,完成教学目标。笔者主要针对支架式教学法的应用方式进行分析,同时提出了相应的见解以及思考,详见下述。

一、通过情景创设的方式,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幼儿园生活游戏区域的创设灵感来源于生活,幼儿在此范围内活动以及玩耍的过程中将会潜移默化的发展自我能力,而教师所设定的游戏内容也大多与幼儿的生活密切相关,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将充分的体验生活,并在活动中有话可说、有效表达,将生活中的经验应用于游戏活动中,在此过程中产生愉悦感与成就感。笔者建议教师在设定游戏活动时,可创设快乐娃娃家的环境,做好材料购置以及投放等各项工作,结合幼儿的具体情况,针对性的开展教学活动[1]。

案例分析:小明同学选择了这一区域活动,但是他不清楚在娃娃家中应该怎样做、怎么玩,面对区域活动内的设施无从下手、一头雾水。此时的教师应该给予充分引导:“小明同学可以认真的想一想,你的家中都有哪些家属,你可以选择进行角色扮演啊”。小明:“我的家庭成员有爸爸、妈妈、弟弟、爷爷和奶奶。爷爷喜欢看报纸、妈妈负责做饭、奶奶负责打扫卫生,爸爸经常加班到很晚,回到家中更喜欢玩手机、看电视”。

教师在此过程中并未要求学生作出哪一种选择,而是首先对学生进行引导,使之根据自身情况,主动参与到游戏情境之中。教师事先创设的情景、搭设了完整的框架,学生参与到情景后,只需专注的实践与探索,借助以往的生活经验,将其作为有效地学习资源,从而掌握更多的新知识,形成新的想法[2]。

二、利用迁移学习法,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高效学习

迁移学习法的应用,对于幼儿学生的学习以及成长均较为有利。众所周知,生活中的经验知识均是抽象化的,在学习相关知识,必须将抽象的内容转变为具体的知识,这就要求幼儿教师必须通过比较、概括、分析及归纳等各类方式,发现生活中的规律,做好总结,不断发展幼儿的思维。比如,教师在创设区域活动的过程中,可对情境中的物质成分进行调整,更新空间布局、选择应用新的材料,或制定新的教学方案,学生在新的教学情境下,将会产生许多新问题,同时也会衍生出更多的学习愿望。

案例分析:小丽:“我在饰演妈妈这个角色呢。”教师:“那小丽同学你这个妈妈都做了哪些事情呢?“小丽:“早上起床为孩子做了丰盛的早餐,但是孩子挑食不喜欢我做的食物,在我的引导下,孩子吃了部分食物。到了送孩子上学的时间,又将孩子送到幼儿园,但是途中发生了小意外,因孩子性格调皮,喜欢乱跑差点儿走失。现在已经快到中午了,我要回家做饭了。”教师:“你真是个大忙人啊,虽然说送孩子上学的过程中发生了小意外,但是你仍旧是个负责任的妈妈,那你快去做中午饭吧”[3]。

幼儿在参与游戏活动时,将会充分融入到角色之中,在此过程中,教师有必要为其提供有效的发挥空间,引导学生不断的思考、研究,在和谐、轻松的氛围下,学生将会得到有效锻炼。除此之外,教师还要结合学生的认知层次以及学习能力,设置问题,并要求学生去找寻最为适宜的答案,问题的设置环节可逐步增加难度,并赋予学生更多的权利,在找寻答案时学生将不断的学习,潜移默化的进行自我完善。值得一提的是,教师在游戏过程中,要尽可能避免给学生造成干扰,而是要调整、把控游戏的发展进度,充分挖掘学生的生活经验,不断的鼓励、引导,将学生的生活经验迁移至游戏之中,不仅能提高游戏教学质量,还能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潜移默化的提高其综合素质。

三、引导学生敢于提问,养成自主探索的习惯

若想保证区域活动顺利开展,就要以问题设置的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问题是科学活动的核心,只有设置了合理的问题,方可使人的思维意识具有正确的方向,有了问题的引导,才能增强思维动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正所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在区域活动中应当引导学生自行设置问题,在此基础上,使之不断探索、自行解决,提高学生的创造力以及实践能力。

案例分析:在开展竹子运水这一区域活动时,教师在活动中需要给予适当的引导,并设置合理的问题。幼儿在参与此项区域活动时,也会产生许多疑问。幼儿:“老师,接头的位置为什么总漏水呢?这是什么原因呢?”教师:“同学们可以仔细观察,用其他材料尝试一下,此现象是否会有所改善?”幼儿:“老师,水可以从低处流向高处吗?”教师:“你可以自己尝试一下,最后得出结论再告诉老师啊。”幼儿:“老师我想把它们连起来,用胶带可以吗?”教师:“尝试之后就可以得出结论啦。”

教师在区域活动中发挥的引导性作用,首先搭建了完整的框架结构,同时也为学生的提问创设有效情境,发挥了启迪的作用,经过教师的引导,幼儿也会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不断尝试自行解决问题,这一过程中幼儿也将面临各类的问题以及阻碍,导致活动无法继续开展,此时,教师则要提供支持,发挥辅助性作用,不可简单地告知解决方式,而是要提醒幼儿观察细节,自行找寻问题的答案,多次尝试以后,幼儿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了解决方法,必然会产生自豪感与优越感,调动其参与活动的主动性,不仅如此,还会意识到协作学习的重要性。由此可知,幼儿教学过程中,有必要在区域活动中设置问题情境,紧抓教育契机,提高教学效果[4]。

四、通过协作学习,确保教学效果

只有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使之更具思维动力,方可保证活动开展的效果。区域知识内容教学可作为区域教学的有力途径,从建构主义认知理论学角度进行分析,幼儿阶段其认知层次受限,但他们仍旧是学习的主体,须体现其主体地位,经过教师的引导和帮助,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思维,建构完善的知识体系。

案例分析:在接水管而区域活动的开展环节,教师为幼儿提供了许多接头以及PVC管道、小区楼道分布图纸,幼儿在活动中需要将楼道内的接水管而有效连接,将顶层楼的水顺利流入到一楼。学生带着这一问题,将会主动参与、跃跃欲试,调动了参与积极性。教师在阐述活动规则后,需将班级内的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约3-4个人一组,完成实验操作任务。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对第一组幼儿提问:“你们今天准备如何将水顺利流到一楼呢?”一组同学回答:“我们准备将全部管子连接成一条长管”。教师:“好啊。”而后教师又提问第二组同学:“同学们你们准备怎样连接管子呢?”二组同学回答:“我们也准备将所有的管子连接,现在我们已经连接完毕,正在准备水流试验,看看能否将水顺利流入到一楼。”教师:“嗯很好,那你们加油吧。”教师又提问第三组同学:“同学们你们准备的怎么样了?”第三组同学回答:“老师,我们已经做好了水流实验,同时我们也发现了问题,水没等流入到一楼就已经全部漏光。”教师:“那你们可要仔细分析其中的原因了。”

教师在此活动中通过不断的鼓励,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区域活动之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提问过程中,学生也将学会从多个角度去思考并解决问题,养成独立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在此实践活动之中,教师以及学生均意识到了支架式教学的有效性,学生主动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教师也更具责任意识,辅助学生完成任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将以往被动式的教学方式转变为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极大的提高了教学效果。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幼儿园阶段的教学工作对于学生成长的影响较大,因此教师必须在教学工作中必须进行教学改革,引入先进的教学理念,可利用支架式教学法,将其真正落实到区域教学活动中,以保证教学质量,同时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其日后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王辉洪.支架式教学在幼儿建构游戏中的运用研究[J].成才之路,2017,13(26):32.

[2]崔映飞.支架式教学对3-6岁幼儿语言发展的作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4,24(34):31-31,32.

[3]吴洁.搭建学习支架促进幼儿情感发展——大班绘本活动《鸟窝里的树》同题异构分析[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3,31(3):112,58.

[4]黄雪云.促进幼儿第二语言学习的支架式教学方式及其作用——以新加坡为例[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13,37(4):21-24.

论文作者:陈少贤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8年第11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23

标签:;  ;  ;  ;  ;  ;  ;  ;  

科学搭建,提升效果——“支架式教学”在幼儿区域活动中的运用研究论文_陈少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