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纳问题:一个实用的解,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归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归纳问题是一个永恒的问题。”这至少在如下意义上是真的:谈到归纳就不能不追溯到 人在永恒宇宙中的处境。现代天文学视野所及已达数十亿光年的范围,但在稀落地散布于浩 瀚太空中的灼热或冷暗的物质团上,再没有观察到有任何生命迹象的存在。我们通过精密的 观测和科学理论知道,我们的生存环境是由无数偶然因素汇集成的一种十分奇妙而脆弱的平 衡,从宇宙的观点来看,它实现的概率低得近乎荒谬。为什么宇宙不让我们的宝贝地球恢复 到在宇宙看来的正常状态,即那种无生命的荒漠?这对它来说算不了什么。但如果我们竟认 为宇宙不得不如此,那也不过是我们对宇宙的无道理的傲慢罢了。宇宙在活动时无需学习我 们的理论,正相反,我们的理论必须学习宇宙。我们最了不起的业绩影响所及,也仅限于我 们生活于其上的渺小行星及其附近空间非常有限的区域。从这个在宇宙看来极其反常的区域 中概括出来的我们最得意的观点,当在时空两个向度上外推到浩瀚的宇宙时,会有多少实在 的根据?换言之,我们有什么理由能够保证我们所熟悉、所习惯、所依赖的一切事物明天[1] 还在其固有的活动范围之内?
我们人的这种根本生存处境乃是休谟归纳问题实质内容的本体论根据;不过该问题是以认 识论形式提出来的。休谟指出,人类理性的一切对象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观念的关系”, 对它们的正确认识产生具有确定性的解证(演绎)的知识,但这类知识的有效性不依赖经验; 另一类是“实际的事情”,即一切经验对象,关于它们的知识与解证的知识在本性上完全不 同,因为各种事实的反面总是可能的,并不包含着矛盾。关于实际事情的一切推论都建立在 因果关系之上,因果关系则以经验为基础,由经验而来的一切推论(即现在所谓的“归纳推 理”)又依据于“未来一定与过去相契合”这个假定。现在的问题是,这个自然齐一性假定 的根据何在?显然解证的或演绎的论证不可能对之进行证明,因为自然的进程是可能发生变 化的。而如果我们在这里诉诸于经验的推论,则明显地是在做循环论证,将待决的论题当作 论证的根据了。既然人类的一切推论(知识)要么是解证的,要么是经验的,一个不可避免的 结论便是,在人类认识领域内不可能发现经验推论或归纳推理之合理性的根据。([2],pp.2 6 -37,40-42)
休谟关于归纳推理的这个简明而深刻的否定结论构成了对任何形式归纳推理的有效反驳,( [3],p.73)因为他的否定论据适用于其前提和结论之间没有逻辑蕴涵关系的所有推理,而这 一点正是任何形式的归纳推理的必然特征。([4],p.325)
因此,休谟的这个驳难对人类理智合理性是一个致命的打击。我们所有的经验知识(科学和 常识)都是由归纳得来的。休谟决定性地证明了,归纳是一个独立的逻辑原理,是从经验和 其它逻辑原理都推不出来的。没有这个原理,便不会有科学。([5],p.212)故而休谟实际上 摧毁了人类经验认识的合理性基础,确切地说,使人看清了本无这种基础。在这种情况下, 若找不到一种对其合理的解答,则疯狂和清醒之间就没有理智上的区别了。([5],p.211)所 以,休谟问题的另一种形式是:在认识中使用归纳有任何合理性吗?我们下面的讨论将表明 ,这是归纳问题唯一可能得到合理解答的形式。
为了迎接休谟的挑战,哲学家们一直不懈地在寻求适当的答案。其中一派希望将对假说概 率 的评价建立在先验的概率论基础之上,以此来克服这个困难。不过这种努力看来注定是徒劳 的,因为先验概率论是数学中纯粹的形式演算,从其中不可能推出关于事实上可能发生事情 的任何结论;概率演算可与经验前提结合起来而发生作用,但那样的话,对于那些经验前提 的辩护问题又将使用概率演算所企图避免的归纳问题带了回来。([6],pp.72-73)
波普尔认为,休谟对归纳有效性的否定是决定性的,([7],p.68)科学理论本质上是猜测性 假 说。科学假说通过证伪而得到确立和发展,伪科学则因无法提出自己被证伪的条件或不能通 过证伪而被淘汰。([7],pp.85,99-101,176-177)所以事实上归纳在经验科学中没有任何 地 位;归纳问题因此而得到解决。([7],pp.83-86)然而,在承认休谟对归纳有效性否定的前 提 下,科学假说通过证伪又有什么价值呢?证伪仅只对当下和过去有效,对未来是无效的。相 对于不确定的未来,从认识上讲任何理论,无论是已通过大量证伪的科学假说,还是没有通 过任何证伪的最离奇的狂想,都处于同一个层次之上,即面对未来,它们的有效性同样是不 确定的。就预测未来而论,如果波普尔认为在过去和当下通过大量证伪的科学假说比没有通 过任何证伪的某巫术[8]更可取,那么他明显地是在诉诸归纳了。
赖欣巴哈同样接受了休谟的观点:归纳的有效性在认识上是不可能证明的。与波普尔类似 ,他认为科学的预言性知识实质上并不是为真的陈述,而是假定。([9],p.186)假定是未能 获致真理时的行动工具,可以证明归纳为正当的理由就在于它是我们所知道的最好的行动工 具。([9],p.190)就预测未来而论,赖欣巴哈的实质意思是,在归纳必然成功的地方,巫术 只可能成功;在归纳不能成功的地方,巫术也不能成功;而只要巫术可以成功,那么归纳也 可以成功。试设想,在未来某世态中归纳失效了,但某巫术却获得了连续的成功;这本身就 是归纳概括的根据。因此归纳比巫术更可取。([10],pp.52-53)
依我之见,赖欣巴哈的这个实用解答在方向上是极其卓越的,但在具体论证上却存在着严 重的缺陷。从逻辑上看,我们完全可以设想,未来是如此的无序混乱,以至于归纳在其中必 失效,而某个巫术却可仅凭偶然性在其中获得多次的成功。([11],p.77)对此,赖欣巴哈会 说,在这类情况下,归纳可以学习该巫术,从而获得与该巫术同样的成功。([10],p.53)但 是,学习只能学习过去或当下的东西,却不能学习未来的东西。面对不确定的未来,即使归 纳将该巫术以及其它任何巫术的优点都学到手了,他们二者以及其它任何预测方法都仍处于 同样的层次之上,即我们对它们在未来成功的可能性没有任何把握,无论它们在过去有何 种表现。这就足以表明,就此而论,面对不确定的未来,作为行动工具的归纳并不比巫术更 可取。
二
有一点是包括赖欣巴哈在内的大多数前辈哲学家都没有注意到的,那就是,单纯从辩护归 纳 的角度寻找归纳的辩护是必定没有指望成功的,因为归纳的合理性深嵌于我们人对自己生活 于其中的基本生存环境所具有的适应关系的普遍形式之中。只有阐明了维持,或者最大限 度地维持这种适应关系的普遍合理性,归纳合理性才能相应地确立起来。因此,归纳合理性 问题乃是世界观问题、认识框架问题,而非世界观或认识框架问题之内的某个局部问题;既 然如此,单从具体问题的角度寻找归纳问题的解自然是死路一条。
卡尔纳普指出,有两种存在问题,一种是某些对象在语言框架内部存在的问题,他称之为 “内部问题”;另一种是这些对象系统当作一个整体的存在或接受一个语言框架的问题,他 称之为“外部问题”。内部问题的答案可以用纯逻辑或经验的方法来找到,随着这个框架是 一个逻辑的还是一个事实的框架而定。外部问题的决定却不是一个认识问题而是一个实用问 题,因为接受一个说话方式并不蕴涵任何关于实在的、因而具有真值的断定。语言框架的接 受或拒绝最终将决定于它们作为工具的效率。([12],pp.83-85,92-93,101)质而言之,归 纳问题类似于卡尔纳普所谓的外部问题,归纳合理性的辩护并不是对未来世态中的某具体经 验事实或其规则性与当下世界中的某具体事实或其规则性之间的关系作直接的论证;而是揭 示接受并且维持一种认识框架或世界框架的合理性,这种框架的合理性一旦获得确立,归纳 合理性便可在两个方面得到相应的确立:一方面,为了维持这种世界框架的合理性,就必须 依靠归纳不断地将该世界框架外推到未来;归纳因维持了我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框架的合理 性而得到了自身的合理性。另一方面,在其合理性已获确立的我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框架内 的具体归纳推理,或者说具体经验科学的理论,就可按照现行的科学程序得到判明,因为这 已是一个经验的世界框架中的内部问题了。
让我们在进一步展开这个论点之前,首先阐明归纳问题由以具有认识意义的三个公设。归 纳的合理性辩护根据之确定虽是一个实用问题,但这并不否定归纳问题本身具有基本的认识 意义;从根本上讲,归纳合理性的辩护乃是所有经验知识由以具有认识意义的条件,不过归 纳问题本身之具有认识意义的条件,须由下列三个公设来限定。
Ⅰ.人性不起根本性的变化;我们人是当下世界规则性的充分适应者,只有在当下世界规则 性起支配作用的世界里,我们才能维持我们的完整有效生存[13],这个事实是人性的一个不 可或缺的部分。
因为只有相对于具有大约像我们这样程度的本能、认识和行为能力的生物,归纳问题才可 具有认识意义。如果我们能洞悉未来,那么我们便不屑于使用归纳作为推理工具了;倘若我 们变成了只求当下满足的卑贱生物,对未来全然没有兴趣,那么我们自然也不会关心归纳了 。
Ⅱ.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必然有效。
因为只有在逻辑规律的框架中,经验事实才能判然分明地呈现出来;逻辑规律的失效,意 谓着万物混同,一切则无从谈起。
Ⅲ.直接经验是我们认识当下外在世界的唯一相对可靠的来源;换言之,一般而论,凡是我 们正常经验过的东西便可作为讨论的非归纳根据(即只在被观察到的领域有效,不可外推到 未被观察到的领域的根据)。
因为从实质上看,休谟归纳问题所质疑的仅是由经验过的东西推论未经验过的东西这种推 理的合理性,如果怀疑作为认识外在世界相对可靠来源的直接经验本身,则研究归纳就没有 认识意义了。
以上三个意义公设是休谟提出他的著名问题并对之做出解答时,以及一般后人讨论该问题 时所隐含设定的[14]。显而易见,如果否定了以上三个公设的任何一个,那么归纳问题对我 们 就不成其为有认识意义的问题了。我们因此将它们当作归纳问题之成立的最基本条件。下文 的讨论将在这三个意义公设所限定的范围内进行。
从逻辑上看,未来世界可能有无穷多种状态,其中每一种世态都可能是我们当下世界的归 宿;至于这些世态在未来实现的可能性的大小则是我们无法获知的。就对我们的有效生存是 否有利而论,它们可划分为三大类:其一是对我们的有效生存更好的世态;其二是完全维持 我们有效生存,即与当下世界规则性保持齐一的世态(设其为C世态);其三是对我们有效生 存更差的世态。由于更好的世态那类可能性是我们在为归纳提供辩护时不必着重考虑的,为 了进一步讨论的方便,我们将更差世态的那类可能性表现为一幅世界轴,当下世界在未来所 具有更差实际状态的全部逻辑可能性可由下面的世界轴完全刻划出来。
其中C世态是我们当下世界规则性自然运行的结果;换言之,C世态也是当下世界规则性主 宰的世态。我们可以粗略地设想,随着在世界轴上向0世态方向过渡,其间无穷多种更差世 态的规则性与我们当下世界规则性相同的数目递减(这意谓着对我们的有效生存越来越不利) ,直到0世态,在那里其规则性与当下世界的完全不同或者根本没有规则性。
由于在未来到底哪种世态会实现完全要由大自然来决定,而大自然在这个方面并不会征询 我们的意见,所以在预测未来世态时,我们在认识上没有确定的理由偏选其中的任一个,但 从对我们有效生存是否始终有利的观点来看,我们就有了明显的偏选理由。因为我们对未来 世态进行预测的唯一合理的方针是,维持或最大限度地维持我们的有效生存。既然如此,我 们评价一个预测方案之优劣的标准就是看其满足下列三个条件之多少:(1)能使我们维持当 下有效生存;(2)如未来实现的是C世态,能在C世态中必然维持我们的有效生存;(3)使我们 对世界轴的适应幅度最大。
为什么要依据这三个条件来评价一个预测方案?因为我们预测的唯一目的是始终维持或最大 限度地维持我们的有效生存,这就包括了维持当下世界和C世态中的有效生存。此外,对世 界轴的最大的适应幅度体现了最大限度地维持有效生存。
首先让我们简略地考察一下更好的世态方面。更好的世态那类可能性有无穷多种,而到时 至多仅有一种能够实现,我们对哪一种世态会实现事实上完全没有任何把握。作为有理智的 行为者,我们希望依据对未来的最佳预测来合理地安排当下有效资源,以期能使我们的有效 生存完整地维持下去。具体而论,面对未来,相对于更好的世态,我们人投射世界规则性时 在逻辑上有如下几类可能的选择方案:
a1.在当下世界中按当下世界规则性行事,且投射一更好世态。
a2.在当下世界中穷奢极欲,且投射一更好世态。
a3.在当下世界中过分节俭,且投射一更好世态。
让我们设符号“‖C”代表“在当下世界中按当下世界规则性行事,且将当下世界规则性外 推到未来”这个我们人一直默认使用的归纳方案。不难看出,上述方案a1与方案‖C相比, 并无实质优势,主要因为,倘若未来实现的果真是更好的世态,那么一般而言我们在当 下世界中选择‖C这一点实质上并不妨碍到时我们享受这个更好的世态,故该方案可归结为 ‖C。
与方案‖C相比,选择方案a2有下列劣势,1.如果未来实现的世态是C,则在C世态中我们所 面临的只是受损的有效生存,因为在当下世界中由于穷奢极欲已过分消耗了一部分有效资源 ,故在C世态实现时人维持有效生存所需的有效资源就比在当下世界中按当下世界规则性行 事要少。2.若实现的是更差的世态那类可能性,则我们人对世界轴的适应幅度将更小。因为 我们人必需依据所掌握的有效资源来适应更差的那类世态,一般而言我们掌握的有效资源越 多,我们所适应的更差世态的数目就越多,也就是说,对世界轴的适应幅度就越大。当我们 按当下世界规则性行事时,在保持当下有效生存的条件下,所掌握的有效资源最大,从而对 世界轴具有最大的适应幅度。此外,若未来更好的世态实现了,投射C世态也并不妨碍我们 到时享受它。所以,a2方案只是在当下有效生存质量上胜过‖C方案,在关于未来的两 项指标上都劣于‖C,故a2是以牺牲未来而享受当下,应予以排斥,因为我们合理预测的唯 一目的是维持或最大限度地维持有效生存,而不仅仅是维持或提高当下或未来的一种有效生 存。方案a3与‖C相比,亦有明显的劣势;因为它会使人的有效生存在当下世界中事实上受 损,而不仅是在未来有可能受损;以此为条件来投射更好世态是完全不必要的,因为后者的 实现 与前者并无任何可把握的认识关系。
以上论证表明了,在考虑外推或投射何种世界规则性对完整地维持我们的有效生存最有利 时,我们应将未来更好世态系列排除在外,因为简而言之,采取‖C方案并不妨碍我们在未 来享受任何更好的世态(如其实现的话)。故在预测时我们完全可以不顾虑更好的世态那类可 能性。
现在我们来讨论相对于C世态及更差的那类世态的条件下,在预测未来时我们所面临的如下 逻辑上可供选择的方案:
b1.在当下世界中穷奢极欲,投射C世态。
b2.在当下世界中过分节俭,投射C世态。
b3.在当下世界中穷奢极欲,投射一人在其中不可能存活的更差世态。
b4.投射一人在其中可能生存的更差世态,故调整当下有效资源以适应之。
b5.在当下世界中按当下世界规则性行事,投射一人能在其中存活的较差的世态。
b6.设想某一巫士宣称,只有按他的话在当下世界中穷奢极欲,并将某一世态(设其为W)投 射出去,如W实现了,该世态才对人是一更好的世态;如果人们不按照他规定的方式行事, 那么如果W实现了,该世态对人就是一个坏得不能存活的世态。换言之,如果W世态实现了, 它是一更好或更差的世态取决于人们在当下世界中是否按该巫士的话行事。
与方案‖C相比较,显然我们应该排斥方案b3;因为这是典型非理性的,所投射的人在其中 不可能存活的世态仅是未来可能实现的无穷多世态之一种,它与当下世界及其人的活动并没 有可把握的任何认识关系。过度消耗当下有效资源,使人在C世态中不能维持应有的有效生 存,如果在未来C世态实现的话;此外,如果未来实现的是更差的那类世态,则它使人对世 界轴的适应幅度趋于最小。故该方案是以断送未来应有或可能的有效生存为代价,换取当下 的一时满足。这是典型的败家子或末世策略。
我们也有理由排斥b2;因为它使我们的完整有效生存事实上受损,而不仅是在未来可能受 损。不仅如此,我们还应该排斥b1;因为它在当下的快感以牺牲或损害未来有效生存以及对 世界轴的适应幅度为代价。b4也在被排斥之列。为无任何把握的未来无穷可能性之一种而过 分消耗有效资源之诸缺点已如上所述;b4并无任何优点。我们没有理由选择b5,作为有理智 的行为者,在投射了未来较差的那类世态时,我们一定得按自己的预测来调整当下有效资源 ,以适应未来被预测的世态。所以,b5是不合理的,因为既投射了一更差世态,就不应在当 下世界中按当下世界规则性行事,而应按那个被投射的世态调整当下有效资源以适应之。事 实上,该方案可归结为方案‖C,因为b5虽名义上投射一更差世态,但在当下世界中却并不 相对于该被投射的世态行事,而仍按当下世界规则性行事,故实质上它投射的仍是C。
方案b6应是我们着重考虑的,它具有典型的意义;对它的讨论基本上适用于将当下世界中 人的某种行为与未来世态之实现,或一世态实现后所具有的某种特征相联系起来的任何企图 。现在的问题是,若听信了那位巫士的话,则我们在当下世界中就可获得比仅按当下世界规 则性行事更高的生活质量,而且按其思路,若W世态实现了我们人则可获得一个更好的世态 ,相比之下,若C世态实现了充其量也仅是维持有效生存罢了。因此b6在当下和未来的两项 指标上都优于‖C,故前者比后者更可取。
不过问题并非那么简单。那位巫士的话实质上可分析为下列两个命题:
(1)如果按我的话穷奢极欲并将W投射出去,那么如果在未来W实现了,则它对人是一个更好 的世态。
(2)如果不按我的话穷奢极欲,那么如果在未来W实现了,则它对人是一个不能存活的更差 世态。
我们设“A”代表“按我的话穷奢极欲并将W投射出去”,“B”代表“在未来W实现了”, “D”代表“它对人是一个更好的世态”。这样,(1)的逻辑结构是A→(B→D)。明显地该式 不是重言式,也就是说,肯定(1)的前件同时否定它的后件并不会导致矛盾。这意谓着,即 使我们按照该巫士的话做了,而且在未来W也实现了,W仍可能并非按该巫士许诺的那样对我 们是一更好的世态;它实质上可能是任何一个什么世态。这说明了,命题(1)并不能使我们 对未来有任何必然性的把握。这个道理基本上也适用于命题(2),因为它的逻辑结构同样不 是重言式。
相比之下,归纳方案‖C实质上可表示为:
(3)如果在当下世界规则性主宰的世界中,人按当下世界规则性行事可维持有效生存,并将 当下世界规则性外推出去,那么如果在未来当下世界规则性主宰的世态实现了,则在当下世 界规则性主宰的世界中,人按当下世界规则性行事可维持有效生存。
设“P”代表“在当下世界规则性主宰的世界中人按当下世界规则性行事可维持有效生存” ,“R”代表“将当下世界规则性外推出去”,“Q”代表“在未来当下世界规则性主宰的世 态实现了”。(3)的逻辑结构是:(P∧R)→(Q→P),该式是一个重言式;换言之,当命题(3) 的前件为真时,其后件必然为真。这表明,归纳的实质基础无非就是关于未来之实现世态的 规则性与当下世界规则性保持一致的认定;这同时也表明了,我们若按归纳方案行事,如果 C世态实现了,则我们便能必然地维持有效生存。我们现在可以清楚地看出,归纳方案至少 可使我们对未来有某种必然性的把握;即我们预先知道一旦C世态实现了,我们的有效生存 就可得到必然的维持。从预测未来世态的角度来看,这一点是归纳优于其它任何巫术的决定 性品质。至于方案b6,它仍没有给我们任何必然性的保证,所以若相信b6就与相信任何其它 巫术一样,使我们对未来世态没有任何必然性的把握。就此而言,b6在当下世界中的穷奢极 欲,实质上仍是以牺牲未来为代价的;‖C明显地优于b6。
综上所述,与a系列和b系列方案相比较,从当下和未来的综合考虑来说,接受归纳方案对 始终维持或最大限度地维持我们的有效生存最有利。因为它可使我们维持当下有效生存,此 外,如果C世态实现了,我们便可必然地保持完整的有效生存。如果在未来实现的是更差世 态系列,在其中,如果实现的更差世态的规则性与当下世界规则性相差不很大,则到时我们 就可利用所掌握的完整的有效资源努力地去适应它,并将我们所适应的那时的当下世界规则 性 外推出去,如此等等,这就从根本上确保了我们学习新经验的可能性;倘若实现的更差世态 的规则性与当下世界规则性之不同超出了我们的适应能力之外,那么我们便灭亡,这是我们 所掌握的当下世界中的任何力量都无法挽回的。质言之,采取方案‖C,可使我们具有 对未来世态的某种必然性的把握;以这种假言的必然性(确定性)为辩护核心,使得我们的其 它辩护内容也具有了相对确定的意义。
当然,我们的以上讨论是纲要式的,倘若没有弄错的话,它也是完备的,也就是说,它穷 尽地例举并讨论了在预测未来世态时将会碰到的几大类逻辑上可能的世态。至于具体的、较 小的可能性,都可按照类属关系通过归结为其中的某一类可能性来处理。另一方面,正如已 指出的,我们以上讨论的仅是关于在预测未来时,如何合理地选择投射世界框架的问题;当 我们确定了外推当下世界规则性这个世界框架的合理性之后,一个随之而起的问题是,既然 在已观察到的经验事实和未被观察到的经验事实之间,我们无法发现可把握的任何认识上的 联系,那么为什么我们仍相信(比如说)在明天太阳还将从东方升起或物理学定律仍有效?
说在两种经验事实之间我们无法发现有任何认识上的联系,是就世界框架在未来实现之不 确定性的意义而言的,因为在未来有无数种不同的世界框架或世界规则性都可能成为我们生 活于其中的当下世界的归宿,因此肯定一个归纳推理的前提同时否定它的结论并不自相矛盾 。但是我们既然外推了当下世界规则性这个世界框架,这就意谓着,我们同时也将该世界框 架中的所有内容,包括当下世界中所观察到的所有经验事实之间的规则性一起外推出去,也 就是说,相信当下世界中的具体经验事实之间的规则性在未来实现之世态中仍然有效,除非 新的经验否定了它。这是合理的或者说理智的信念。如果我们一方面外推当下世界规则性这 个世界框架,另一方面却不相应地外推该世界框架中的具体经验规则性,这本身就是自相矛 盾的。因为当下世界规则性这个世界框架是当下世界中所有事物所具有的规则性的总和。所 以,既然在当下世界中经验已提供较充分的证据,表明在明天太阳仍会从东方升起或物理学 定律仍有效,则我们便应相信这是真的,而对于相反的观点即可按现有的科学程序判定为假 ,因为这已是一个其合理性已得到确立的经验世界框架中的内部问题了。
事实上,我们可以设想与我们当下现实世界相并列,存在着无穷多的可能世界,其中每个 可能世界中都居住着具有大约像我们人这种程度的本能、理智和行为能力的生物,只要这些 宇宙生物都是适应其各自世界规则性的产物,则如果他们要在当下和未来最大限度地维持自 己的完整有效生存,就必须使用归纳外推其当下世界的规则性。但各个不同世界的具体状态 是不一样的,因此那些宇宙生物使用归纳外推的各自当下世界规则性亦有所不同,不过他们 在这种外推时所做推理的基本形式必然都一样,即最终可化归为简单列举归纳的归纳推理[1 5],因为只有归纳推理才能确保将其当下世界规则性外推出去。这个重要的事实说明了,我 们在外推当下世界规则性时,所做推理的具体内容是偶然的,故该推理的结论在未来是可错 的;不过其形式的使用却是必然的,不论命运将我们重新安排在哪个可能世界中,作为该世 界的适应者,只要我们希望最大限度地维持完整的有效生存,最明智的就是使用归纳将我们 生活于其中的那个世界的规则性外推出去。所以,如果以上论证是有效的话,我们对归纳问 题的解就是必然且唯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