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流通与产业升级关系的理论与实证研究_协整检验论文

商品流通与产业升级的关系研究:理论与实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商品流通论文,实证论文,产业升级论文,理论论文,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问题的提出与文献背景

改革开放后,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化呈现出这样一种趋势:第一产业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重不断提高,具体表现为,在1984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产出构成中,第一产业的比重占33.2%,此后,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到2005年这一比重为12.6%;与之相对应,1984年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产出所占比重为35.0%和31.8%,此后,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到2005年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产出比重分别上升到47.5%和39.8%。实际上,引起我国产业结构变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科学技术的进步,需求结构与消费结构的提升,进出口结构的转变等,其中流通产业的发展和流通效率的提高,在这一转变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那么流通效率的提高与产业结构升级到底存在一种怎样的关系?是前者促进了后者,还是后者推动了前者?换句话说,流通效率的提高是产业升级的结果还是原因?如果流通效率的提高是产业升级的原因,那么实施“流通先导”是政府的占优策略,假如流通效率的提高是产业升级的结果,那么实施“流通先导”将不是政府的占优策略。流通效率的提高和产业升级这两者是否存在因果关系?若存在的话,那么到底谁是谁的因,谁是谁的果?或者两者是不是一种互为因果的关系?

翻阅相关文献,发现直接研究流通与产业升级之间关系的甚少,而大部分研究都是从分工、交换、城市化与工业化的视角对流通与产业结构变动的关系进行探讨的。在经济发展和结构转型过程中,伴随着工业化和农业化的一个重要现象就是城市化,而城市化就是人口从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及非农产业和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的空间集聚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实际上就是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新兴古典经济学的代表人物Yang and Rice(1994)在Yang(1991,1993)关于城市化、交易效率与分工演进的一般均衡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展,阐明了随着交易效率演进而出现的城乡二元结构及其过渡性,其模型实际上隐含了交易效率的提高,可以促使产业结构的升级。新经济地理学代表人物Fujita and Krugman(1995)利用生产的规模经济、消费的多样化偏好与交易效率之间的两难冲突构建的模型,深入地分析了交易效率与工业化之间关系的机制,指出交易效率的提高,可以促进工业化。日本地理学家国松久弥认为,现代城市化的过程就是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聚集行为的过程。随着发达国家工业现代化的实现,工业化在城市化过程中的作用减弱,第三产业在城市化中的作用日益突出(许学强,1997)。杨小凯则运用他的新兴古典经济学,建立了对分工、交换与城市的形成进行分析的数学模型,根据聚集经济对流通费用节约的原理,揭示了分工、交换、产业集聚与升级之间的内在关系(杨小凯,1998)。杨小凯(2003)通过建立间接定价理论模型,反映了人类的经济组织从自给自足向商业化与企业化演变的历史主线,指出了交易效率的提高,能够使得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的分工得以实现,使得产业结构发生变动。

国内也有一些学者注意到流通与产业结构变动之间的关系,但直接研究流通与产业升级之间关系的文献很少,大部分文献都主要集中在商品流通、工业化与城市化之间关系的研究。赵红军和罗志远(2004)假定工业品的交易效率是农产品交易效率的倍数,修正了Fujita-Krugman模型,认为经济发展中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与人均收入差距均是交易效率动态演进的必然结果,并利用相关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需要指出的是,一方面,交易效率的提高使得不同工业的分工变得有利可图,为了节省它们之间的交易费用,这些工业集中于城市。于是城市开始出现,并开始了城市化的进程。钱陈、史晋川(2006)运用Black and Henderson(1999)提供的分析框架,构造出一个城乡两部门的动态增长模型,探讨在工业具有聚集经济效应时,人口和土地要素是如何从农村农业部门向城市工业部门转移的。宋则(2006)认为,“十一五”时期中国面临的重大主题都同充分,发挥现代流通服务业的影响力有关,而发挥这种影响力对于带动第二产业、反哺第一产业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不仅有利于优化工业经济结构和流程,增进农民收入和消费,而且将带来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发挥现代流通服务业在产业链中的带动与反哺作用。

综观国内外关于流通与产业升级的研究,大部分都局限于从分工、交换、城市化与工业化的视角来对流通与产业结构变动的关系进行探讨,还没有形成系统、全面的理论研究范式。同时,国内的相关研究主要侧重于定性的探讨,还很少涉及定量分析,所以关于流通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关系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尚有待加强。本文主要就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建立理论模型和计量模型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

二、商品流通与产业结构升级效应与理论模型的分析

(一)商品流通与产业结构升级效应的分析

产业结构作为经济结构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指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国民经济各产业之间的生产技术经济联系和数量比例联系,其基本形态有产业间的投资结构、产出结构、需求结构、技术结构、区域配置结构等,它的调整与一国的经济增长往往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而产业结构升级主要取决于经济的发展,在正常状态下,经济总是不断地向前发展,表现为经济总量的不断扩大和经济质量的持续提高,因此,反映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也总是表现为不断地从低层次结构向高层次结构的变化。产业结构的这种有规律的变化过程,即所谓的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

产业结构升级主要是通过几个影响因素(技术进步、生产要素投入总量与结构、市场竞争等)的变动来实现的。流通产业作为服务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自身的特性和性质,它对产业结构优化因素的影响是不同于制造业的。商品流通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主要是通过以下两种途径实现的:一是增量调整途径。在当今国际国内分工日益加深的场合,不经过市场、流通的检验过程,社会财富只不过是观念的、想象中的存在,并不会带来任何效用和效益。社会财富存量既定以后,货畅其流,消灭耽搁迟滞、库存积压和断档脱销,努力使所有经济环节和领域趋近于“流畅平滑”的最为经济合理的有效状态。二是存量调整途径。流通业的强大影响力就在于最大限度地减少各种形式的“财富的沉淀和静止、资源的闲置和浪费”,提高所有时点中实际发挥作用的社会产品所占比重,最大限度消灭闲置、损失和浪费。

(二)商品流通与产业结构升级的理论模型分析

1.模型的假设与建立

同时我们还作如下假定:在这样一个经济体中,微观经济主体投在三种产品上的资源总量是确定的常数1;不会出现三种产品都能自给还存在产品的供给;不会出现某种产品既供给又需求;不会出现某种产品既自给又需求;不会出现微观经济主体同时供应两种产品;各种产品的学习费用都为α,产品之间的流通效率都为k;各种产品价格相同。根据上述假定,我们可以构建如下的效用函数模型:

2.模型的具体分析

上面的效用函数模型我们采用的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柯布一道格拉斯函数,其特殊性在于每种产品对效用的贡献程度都是1/3,这个假设纯粹是为了便于数据处理而做出的,如果换成其他数值并不会改变模型推导出的基本结论。晏维龙(2004)在利用此模型分析流通与城市化之间的关系时候,采用的是每种产品对效用的贡献程度都是1。

上述的非线性规划模型,实际上就是有约束条件的最值问题,我们可以根据Kuhu-Tucker的条件得出最优条件,并进行求解。现在,我们针对该经济体,分为三种经济结构分别进行讨论:

根据约束条件,利用与上面相同的拉格朗日乘数法求得最优解,并根据效用均等条件,可求得:当时,效用函数取最大值

首先,对于第一类只生产产品的生产者来说,效用函数与约束条件如下:

其次,对于第二类只生产产品的生产者来说,效用函数与约束条件如下:

最后,对于第三类只生产y产品的生产者来说,效用函数与约束条件如下:

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的角点均衡:

上述分析的结论表明,一个社会的经济结构随着流通效率系数k的提高,将从自给自足,逐渐演化到局部分工,然后再演变为完全分工。在这演变的过程中,个人的专业化水平和社会的效用水平将不断提高。同时,随着流通效率的提高,分工将不断深化,工业品的生产将逐渐从农产品生产中分化出来,工业品所创造的价值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将逐渐增加,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也将相对上升,从而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

三、商品流通与产业升级的实证分析

在第二部分,我们通过建立商品流通与产业升级的模型,从理论上分析了商品流通与产业升级的关系。结论表明,流通的发展即流通效率的提高能够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这部分将利用中国的经验数据来加以验证。

1.指标体系的建立与变量设定

为了反映商品流通发展对产业升级的影响,首先需建立以下指标体系:

(1)流通发展水平指标:流通发展水平CIL=(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与零售业当年GDP的增加值)/GDP。对于流通产业的界定,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其做出的界定范围也是不同的,马龙龙(2006)认为流通产业应该包括交易流通与物流业,即包括专业从事媒介商流的批发业、零售业以及从事物流的运输业、仓储业及综合物流服务业等,同时也还应该包括生产者自产商品的剩余流通能力及其他企业服务的情况。陈阿兴(2007)认为流通产业应该是指商品流通与商业直接相关联或成为商品流通和商业提供必要条件的行业及各种投资领域的总称。在这里,我们所指的流通产业主要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与零售业。

(2)产业结构优化指标:产业结构升级率INS=(第二产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GDP。关于产业结构优化这一概念,不同的学者对其定义也存在很大分歧,但大部分学者都认为产业结构优化应该包括三个部分,即产业结构升级、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效化。在这里,为了分析的简单化,我们只运用产业结构升级指标来考查产业结构优化。

本文根据上述指标,并考虑到价格水平的变换,我们剔除其影响,计算流通业发展水平的实际值并采用1978—2005年度数据(数据都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采用Eviews5.0软件,对流通发展水平与产业结构优化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

2.时间序列CIL和INS的单位根检验

协整关系存在的条件是:只有当两个变量时间序列是同阶单整序列,才可能存在协整关系。因此在对CIL与INS两个变量进行协整关系检验之前,先用ADF单位根检验方法对两序列CIL与INS进行平稳性检验。检验结果如表1,其中c、t、k分别表示截距、趋势项和滞后阶数;D和分别表示一阶和二阶差分。k的取值依据于AIC和SC取最小值,上表中的k值即为AIC和SC取最小值情况下的k值,τ相当于回归分析中t值。

由表1可以看出,序列INS与CIL经过二阶差分后平稳,两者均为二阶单整序列,满足两变量的协整条件,两者可能存在协整关系。

3.时间序列INS和CIL的协整关系检验

上述单位根检验表明,变量INS与CIL可能存在协整关系。为确定两者之间是否具有协整关系,以下我们根据Engle-Granger于1987年提出的协整检验的两步检验法进行检验,其检验方法和步骤如下

第一步,用OLS方法估计方程:得到

根据以上方法,运用1984—2006年流通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优化程度的实际数据,由EViews5.0软件得到如下结果:

由于检验统计量值-1.9721小于显著性水平为5%时的临界值-1.9067,因此可以认为误差序列在5%显著性水平上是平稳序列,表明时间序列INS和CIL具有协整关系,即流通发展水平与产业结构优化之间存在协整关系。从(4)式可以看出其协整系数为0.2561。表明流通发展水平与产业结构优化具有正向的长期均衡关系,且CIL每增加一个百分点,INS就会增长0.2561个百分点。

4.CIL与INS之间因果关系检验

(1)误差修正模型。上述协整检验表明,流通发展水平与产业结构优化之间具有协整关系,即两者具有长期的均衡关系,但是这种长期均衡的关系是否构成因果关系,还有待进一步验证。由于现实生活中许许多多的时间序列是不平稳的,如果直接用于做回归分析可能会出现“伪回归”,因为误差修正模型既能显示长期的均衡关系,又能体现变量短期变化的影响。为此,下文将根据误差修正模型,对流通发展水平与产业结构优化进行短期和长期的均衡关系分析。

根据已经求得的误差修正序列,构建流通发展水平与产业结构优化两者之间的误差修正模型如下:

估计后得到如表3:

由以上EViews软件运行结果可知,误差修正项ε(-1)能在10%的显著水平上通过检验,其他两个差分项均能在5%的显著水平上通过检验,D-w值为3.5125,说明误差项不存在自相关。

由方程(7)可以看出被解释变量的波动可以分为两部分:短期波动,前一期INS增长率对后一期INS增长率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短期影响高达53.24%,滞后一期CIL的增长对INS的增长也有一定的影响,但影响相对较小为21.32%;长期均衡的系数λ反映偏离长期均衡的调整力度,从估计的系数值0.1624来看,调整力度不是很高。

(2)格兰杰(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上述分析表明对外直接投资INS与CIL之间具有协整关系,即两者具有长期的均衡关系。但是,这种长期均衡的关系是否相互构成因果关系,即流通发展水平的提高是不是能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同时,产业结构的优化是不是又能带动流通发展水平的提高,或者两者皆有,这就需要进一步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格兰杰(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为此建立如下模型:

运用Eviews软件可以计算出用于检验的F统计量及相应的概率,经过反复的实验对模型(8)式和(9)式取最大的滞后阶数为2,得到结果,如下表4:

可见,在5%的显著性水平,CIL是INS的格兰杰原因,而INS不是CIL的格兰杰原因,即流通的发展可以带来产业结构的优化,而产业结构的优化并不一定会促进流通的进一步增长。这检验结果表明,要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必须要实施“流通先导”战略。

本部分通过建立计量经济模型,依据1984—2005年的样本数据,建立了我国流通发展水平与产业结构优化之间关系的计量模型,对流通发展水平与产业结构优化程度的时间序列进行了单位根检验,并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协整分析、误差修正模型检验和因果关系检验。得到以下三点结论:

第一,单位根检验结果表明,流通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优化率同是二阶单整的时间序列,两者存在协整关系,即我国流通的发展与产业结构优化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说明流通的发展对我国产业结构优化有正向关系,表明流通的发展对产业结构优化具有较大的影响作用。

第二,由于长期误差项系数的大小反映了对偏离长期均衡的调整力度,误差修正模型中的长期误差项的系数估计值来看,调整力度一般。短期来看,流通发展水平的短期波动与产业结构优化的短期波动也呈现正向关系。

第三,从Grange因果关系检验来看,5%的显著性水平下,流通发展水平是产业结构优化的格兰杰原因,产业结构优化不是流通发展水平的格兰杰原因,即流通的发展可以带来产业结构的优化,而产业结构的优化并不一定促进流通水平的提高。

四、结论与建议

随着分工深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作为现代服务业重要组成部分的现代流通服务业对优化产业结构、优化经济流程、增进消费、扩大就业等多向性的影响力不断增强,如何充分发挥这种影响力,以提高经济运行质量,节能降耗、降低综合成本,成为新世纪国内外关注的重大前沿问题。本文通过理论模型与实证分析,得出商品流通与产业升级存在密切的关系,商品流通的发展,即流通效率的提高可以促进产业升级,因此要充分地发挥作为中介的流通在产业升级中的作用,必须要实施“流通先导”。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加快流通服务业的创新,促进产业的升级。实施流通创新,并鼓励流通产业向第一、第二产业渗透以及与其进行融合,是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举措,我国可以通过流通创新,提高流通服务业的技术水平,并发挥其技术的外溢作用,来带动其上游行业的技术进步,从而实现产业结构升级。

第二,推行流通先导的城市化战略,促进产业升级。推行流通先导的城市化战略,一是加强中心城市与周围小城镇以及农村之间的联结,可以形成一种效率较高的流通网络,推动城市外部的农产品、劳动力、资金和技术顺利地流入城市,以促进城市化程度的提高,通过城市化程度的提高,来节约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发挥城市对周围地区经济的带动作用。二是优化城市内部的工业企业布局与商业网点建设以及交通状况,使城市能够容纳更多的经济要素和提高承载能力。三是在制度与技术层面,以提高流通效率为基准,做好企业制度、市场制度以及政府对流通领域的宏观调控与规章制度的创新,运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落后的流通结构与流通业态,发展现代化的流通方式。

第三,实现流通服务业完全对外开放,并提高国内企业的学习与模范能力,是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路径。完全开放流通行业,一方面可以大量吸引外资的进入,并与其进行合作合资,可以获得一揽子资源转移。另一方面,外资流通企业的进入,带来了来自外部的挑战和冲击,加大了国内产业的竞争程度,而竞争机制对产业的技术进步和生产率提高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低效率的企业被从流通行业中淘汰出去,于是资源在产业之间实现优化配置,促进了产业结构高效化。

基金项目:本文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基于流通创新的现代生产者服务体系构建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70673032

标签:;  ;  ;  ;  ;  ;  ;  ;  ;  ;  ;  

商品流通与产业升级关系的理论与实证研究_协整检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