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计算教学的困境与突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困境论文,小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计算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进行后续学习的基础.计算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正确、迅速的计算能力.然而,课改十年来学生计算能力在下降已是不争的事实,主要表现在概念不清、算理不明、数感不强,速度较慢,正确率较低.那么学生计算能力在新课程背景下不升反降的原因值得数学教育工作者认真反思并积极探寻对策.下面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我对此现象粗浅的认识.
一、原因剖析
1.过分强调情境导入,忽视计算思维的热身
每一次计算例题的呈现都不再单纯.总是采用情境导入,有的是场景引入,取消了与新授知识相关联的旧知再现或铺垫,忽视了学生学习的认知起点,从而无法有效引发学生知识的正迁移,把已有知识、方法迁移到新知学习中.比如在教学苏教版四下三位数乘两位数第一课时,教者明显能体察到学生对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不够熟练.
部分后进生在对情境中呈现的数学信息进行梳理分析时,常常面露难色、不易接受和掌握,加大了他们学习的难度.
2.过分强调方法多样,忽视算法最优的提炼
新课改以来,广大一线教师能够积极践行关于算法多样化的要求,但往往矫枉过正.有些老师一味追求算法多样化,被学生的“多样化”牵着鼻子走,大量的时间花在探究各种不同的“个性”算法上,有时为了体现多样化,竟然在课堂学习中“索要”多样化的算法,刻意引导学生寻求“低层次算法”,而害怕对常规算法进行必要的强调,有时候更顾不上对最优算法的总结与提炼,最终的结果是部分学生连基本的方法都不会,更不用说能熟练、灵活地进行计算.
传统的小学计算课往往偏重于法则的教学,让学生牢记法则,并通过模仿例题进行机械操练.新课标教材依据“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理念取消了计算法则教学,取而代之的是学生用自己独立的个性化理解来表达、记忆算法,以期实现学生对算法的自我理解、自我表述.这种理解及表达往往不够凝练,而且随着时间的流逝往往会变得模糊,无法为学生后续相关知识学习提供积极、正面、直接的正迁移保证.
3.过分强调问题解决,忽视必要量的训练
新课程实施以来积极倡导计算教学与问题解决相结合.为了充分体现这一理念,不少教师在计算教学时总是不遗余力地从实际问题引入,在学生初步理解算理后,立马开始解决大量的实际问题.表面上看,学生的应用意识得到了培养,而细观教学现场,算式列对但计算错误的现象普遍存在,新授课的课堂作业全部正确的比率常常不到70%.这不得不引发我们思考一个问题:到底是让学生先拥有良好的计算技能再解决问题,还是能力尚未具备就真刀实枪去战斗.
诚然,传统计算教学中机械模仿和大量单调、重复性的训练是要不得的.但是,在计算教学时只注重算理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而对计算技能形成的过程如蜻蜓点水般一带而过,忽视计算的基本训练,势必不利于大面积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4.教材编制时紧时松,忽视计算技能的形成
以苏教版教材为例,细细观照不难发现,计算教学的内容编制时紧时松.比如两位数乘两位数安排在三年级下册,而三位数乘两位数却安排在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时间上相隔一年;五年级上册教材中却连续安排小数认识、小数加减法、小数乘除法.很显然前者的安排太过于拖沓,两位数乘两位数及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一致,计算方法相同,完全可以同期安排以方便知识体系建构、计算技能形成;而后者对小数相关计算的安排又过于密集,教学重点、难点接踵而至,一个计算知识点尚未形成必要技能,又开始另一种计算教学,对学生有效形成计算技能形成较大的挑战.
纵观教材,不难发现独立的计算题少,辨析的计算题少,用于计算训练的教学课时明显减少很多.具体到某一册教材,教学内容安排跳跃性大,前后关联性小,往往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实践与综合应用——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实践与综合应用……循环安排,一项计算技能尚未熟练就接受新的学习领域的重难点,势必影响计算技能的有效形成.
5.过分追求教学技艺,忽视错误心理的研究
课改以来,不少教师在计算教学中常常过于追求教学技艺:情境创设求“趣”,新授知识求“动”,练习设计求“新”,文化挖掘求“广”等等.往往并不重视在课前对学生进行易错抽样调研,课堂上常常对学生现场生成的错误预期不足、错误资源利用不够、解决不力,课后更是鲜有研究学生计算错误背后的根源.如此,不能对症下药,也就不能有效矫正或避免学生的计算错误.
二、对策探寻
1.重视安排复习铺垫,促进知识高效迁移
新授计算课教学前,教师需要充分了解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把握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找准新知识的生长点,课堂教学中合理把握情境创设与复习铺垫关系,努力创设一个包容相关旧知在内的情境,通过旧知的顺利解决和新知的挑战,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和积极愿望.充分让学生在新授课知识学习过程中使用旧有知识经验,实现知识的正迁移.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同新知识互相作用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具体方式有两种:一是同化,即把新知识直接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二是顺应,即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以接纳新知识.
2.重视算法优化整合,加强算理算法教学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在基本技能的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技能操作的程序和步骤,还要使学生理解程序和步骤的道理.例如,对于整数乘法计算,学生不仅要掌握如何进行计算,而且要知道相应的算理.
学生会算的前提是明晰算的方法,也就是明晰算理及计算的方法.显而易见,只有充分重视算理,寓理入法,方能使学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计算能力的提高才有了切实的保证.毋庸置疑,新课改以来一直倡导的算法多样化的确体现了对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尊重,有助于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进取精神.但并非越多越好,教师大可不必纠结于此.“优化”是数学的灵魂,最优化算法是学生后继学习的需要,常规算法是提高计算效率和能力的保证.教师要着力引导学生发现并理解、掌握“通法”、“通则”,帮助学生对算理进行深层次理解,帮助学生提炼较为凝练的计算法则,在保证每个学生掌握基本运算技能的前提下,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曾说:“每一条规则必须用最简洁最清楚的文字表达.”
3.重视口算估算训练,夯实计算基础能力
著名的数学教育家裘宗沪先生曾说:“如果你想学好数学,首先要会算,而且要算得好,加减乘除四则运算要熟练和准确,不但要会笔算,还要会心算.心算是一种思维能力,心算好,脑子里能盘算的问题就多,随时随地地能想问题.”
教学实践中教者要加大对学生口算、估算的训练,尤其是口算,研究表明:口算是包含了运算思维的高级水平的记忆,让孩子们对12×5,15×2,14×5,15×4,15×6,16×5,15×8,18×5这些易错易混题及常用分数、小数之间的互化等熟然于心,有助于增强他们良好的数感.具有良好数感的人,对数的意义和运算有灵敏而强烈的感觉、感受和感知的能力,并能作出准确、迅速的反应.每天坚持基本口算听算练、课前口算常规练、巩固新知当场练、辨析对比及时练、易错习题常常练,潜移默化地训练学生的数感.相信通过这些必要的练习反复作用于学生的感知,附着于学生的知识结构,坚持不懈,一定会强化学生的数感,从而夯实学生计算的基础,提升计算速度和效益,为形成良好计算技能奠定坚实的基础.
4.重视辨析练习设计,强化计算技能训练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基本技能的形成,需要一定量的训练,但要适度,不能依赖机械的重复操作,要注重训练的实效性.
计算的正确、迅速、合理、灵活离不开扎实、有效的持续训练,经常性的适量练习才能稳定计算技能.在学生深刻理解算理之后,要让学生掌握良好的计算技能,就要加强口算、听算能力培养;重视笔算;增强估算意识.有意识要求学生对一些常用数据熟记,潜意识养成运用运算定律简算等习惯.检查、验算更是养成计算技巧缺一不可的好习惯.
教者在日常教学中应根据计算教学的内容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水平,精心设计针对性练习(针对本单元或是本课时所要掌握的计算练习)、辨析性练习(针对形似易错的计算练习)、对比性练习(针对阶段容易混淆的运算,增强辨析运算种类,正确选择运算方法的计算练习)、应用性练习(具体应用,熟练解决问题的计算练习),分阶段落实计算技能的形成.
5.重视对差错的研究,确保计算减耗增效
郑毓信教授认为:现代教学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即是认为学生的错误不可能单纯依靠正面的示范和反复的练习得到纠正,而必须是一个“自我否定”的过程.由于所说的“自我否定”是以“自我反省”,特别是内在的“观念冲突”为前提,因此为了有效帮助学生纠正错误,教师就应十分注意如何提供或创造适当的外部环境来达到这个目的.
如学生初学小数加法时,在试算4.75+3.4时,如课前调查所料,共出现了三种算法.正因对学生的错误解法及想法有预期,课堂教学中教师方能从容不迫,教者顺势推波助澜,把学生做加法时出现的直接把相应的数字相加或囿于末尾对齐的这种元认知充分放大,引导学生通过检查计算过程,激发学生从估算、转化成元角分用整数算、从相同计数单位相加等角度质疑反思,进行深层次的体验探究,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互动、合作去理解、分析、判断,在学生不同的“算法”比较中,突出“相同数位对齐,相同计数单位才能相加,即小数点对齐”的算理,从而使学生建构起小数加法的正确计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