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课究竟要带给孩子什么?论文_曹艺荠

音乐课究竟要带给孩子什么?论文_曹艺荠

——我的音乐教学笔记

曹艺荠 浙江省杭州市滨江区西兴实验小学 310000

摘 要:音乐课就是让孩子学会爱音乐、懂音乐、会音乐、用音乐。让音乐成为伴随孩子成长的亮丽色彩,生活因音乐而变得更加绚丽灿烂、诗情画意。

关键词:爱音乐 懂音乐 会音乐 用音乐

每当父母问孩子:“你在音乐课上都学到了什么呀?”绝大部分孩子都会回答“我会唱…”,后面加上的势必是一些歌曲的名字。存在孩子脑海中对音乐课老师教了什么的印象只是一些等到他们长大以后都一定会忘记的歌曲,每次想到这一点都让我无端觉得心酸。那么,我们的音乐课究竟要带给孩子们什么呢?

一、要让音乐成为伴随孩子成长的亮丽色彩

要让音乐成为伴随孩子成长的亮丽色彩,就是要让孩子在爱音乐的前提下,理解并懂得音乐中所蕴含的文化与情感,在掌握基础乐理的基础上,将音乐与生活联系并学会使用。让生活因音乐而变得更加绚丽灿烂、诗情画意。

1.要让孩子爱音乐

在这一阶段的孩子都还是懵懂的,或许在这个日益倚重文化学科的社会,有些孩子接触到音乐仅仅是在一周的两节音乐课中。我曾问过一个歌唱并不是很好且不愿认真学的孩子:“你为什么不愿意唱呀?”他沉默。于是我换了种问法:“那你在家都听谁的歌曲?你愿意唱谁的歌?” “在家妈妈不让听的,我不听音乐。”他说出了一个出人意料却又似乎在情理之中的答案,他的回答让我顿时明白了这个孩子种种行为方式的症结所在:他根本就还没有爱上音乐,又谈何提起兴趣认真学习?有的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跳过让学生“爱”音乐,直接到了想让他们“会”,结果学习效果甚微。孩子都还没有爱上音乐,就被强硬地灌输乐理知识。这只会让他们离音乐越来越远。一个人面对自己真正喜欢的东西,会不由自主地去靠近它,了解它,钻研它,无需外力的逼迫。而这个让他们“爱上”音乐的重任,正是我们音乐课要做到并且要带给他的。

2.要让孩子懂音乐

我们从音乐本身出发,绕了一大圈,让孩子在这样那样的活动中感受、体验、交流、表达,最后还是要再回到音乐最原始的东西——情感。让孩子“懂”音乐,不仅仅是肤浅地,老师说这首乐曲表达了什么什么情感,就像完成一个学习任务一样,而是真真切切地自身因为理解了这个音乐,置身到音乐中感受过体验过,从而获得属于每个人自己对某段音乐的理解。

3.要让孩子会音乐

关于会音乐,我的理解是掌握音乐乐理基础,初步认识著名音乐家、了解音乐史。到这一阶段,才是真正直面音乐理论的时候,且这个“会”,一定是建立在“爱与懂”之上的。“爱与懂”推动孩子自主靠近枯燥的音乐知识,“学会”音乐;会音乐又更加地促进孩子爱音乐、懂音乐。

4.要让孩子用音乐

我们回归音乐本身,是要让学生爱音乐、懂音乐;我们回归教育本身,是要让学生用音乐。无论哪一门学科,归根到底,都是让学生在今后跨出校园,步入社会后能生存,并且提高其生活品质。学以致用,音乐亦是如此。

二、描绘最佳音乐教学途径绚丽的彩虹

小学音乐课堂上目前仍存在着把注意力过多地集中在传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巧的双基教学上,给学生进行纯粹的音乐专业知识灌输式教学,导致学生对音乐课堂产生了厌倦和害怕的心理。由此,在音乐教学实践中,我首先以自己的情感去拨动学生情感的琴弦,用爱心与激情在孩子们情感世界里播种出绚丽的彩虹,让他们带着一份真情去体验音乐,享受音乐带给他们的乐趣,使之产生共鸣,从而达到愉快教学与学习的双赢。

1.让孩子爱音乐的方法

首先是回归音乐本身,挖掘孩子在音乐中的情感体验与表达。音乐本质应是一种情感的抒发与表达,是没有文字的语言。现在很多人都认为音乐要素是音乐的本身。正如普遍欢快活泼的曲子多四二拍,优美抒情的多四四拍,明亮向上的多大调,忧郁伤情的多小调般,这些节拍、调性等音乐要素的不同归根到底也都是因为所要表达的情绪情感的不同。所以,我常常在课堂中问我的学生:“你们觉得这首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积极引导孩子对情感的体验。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一首曲子听在不同人的耳朵里,也会有不同的感觉。记得教三年级上册《草原上》这首歌曲,学生听完后有的感觉这首歌很辽阔,有的觉得很忧伤,然后我让那些孩子用自己听出的情绪来哼一哼这首歌。果然,每个人哼出来的都带着一股子自己体会到的情绪,说忧伤的还真有一番孤寂的滋味,说辽阔的也极有天高地广的韵味。最终,我没有说谁的答案一定对,我对孩子们说:“你们说的都对,我在你们的歌声中听到了你们感受到的情绪。”尊重每个孩子的情感体验,在此基础上及时发掘并褒扬充满个性与正能量的情感体验,发挥教师在引导中的引领作用。

其次是营造轻快的课堂氛围,多与他人进行音乐中的合作,将课堂还给孩子。轻快的课堂不同于大家端正整齐地排排坐好,拿着一本音乐书,教师在前面说“一二一起”,也不是大家想怎么来就怎么来,毫无秩序地疯讲疯闹,它一定是井然有序的,又充满和谐互动的,是建立在秩序上的娱乐体验。

拿一年级的孩子来说,轻快的课堂氛围一定是从教师阳光的笑脸和亲切的语调开始营造的,但由于儿童生长发育的规律,这一年龄段的孩子注意力集中时间短,自控能力差,展开与他人在音乐中的合作就显得极为关键和有效了。有一堂歌唱课《同唱一首歌》,其中一个教学目标是感受歌曲三拍子的节拍感,我一开始设计的是孩子在座位上变换拍手、拍腿、拍肩等体验三拍子的韵律感和其强弱弱的强弱规律,但是在一遍遍歌曲循环播放中,为了要看到至少大部分孩子能跟上节奏,之前有些乐感好立马跟上的孩子就不愿意再继续了,而实在跟不上的也渐生烦躁感,甚至有孩子直接举手说:“曹老师,我拍得手都痛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于是我马上改了这块设计,我先让孩子随着音乐节拍在不触碰到别人的情况下自由行走,走着走着我眼睛一亮,发现了一个走得最有三拍子感觉的孩子,请她上前做了示范让全班同学学她的行走方式,并根据教室的限制稍作改动,变成往前跨一步,在下一个强拍就往后跨一步,在音乐响起的时候,我看到了一个个像小天鹅那样优雅的孩子,在强拍跨出去,两个弱拍轻轻踮一踮脚,特别是几个女生,都不用我提醒“姿态再优美一点”,那浑然天成的音乐肢体感觉让我无比激动。随后我让孩子们手拉手,在跨出去的时候,举起手,踩回来的时候放下,这简单的一个动作,就让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再也没有了之前的厌倦感,每个孩子都神采奕奕的,脸上也都带着笑,享受着音乐中与小伙伴配合的愉悦感。最后我的难度升级了,我请孩子们依次踩着节奏向前向后跨,因为我教室安排的座位是一男一女依次过去的半圆形,所以最终呈现的应该是所有的女生向前跨的时候,所有男生是向后跨的,有了前面的铺垫,这个环节并没有我想象中的乱,相反的,孩子们都聚精会神地唱着歌,依次过去都做得很好,个别几个心中一急赶着跨出脚步的也在跟了几次后回到了属于他的节拍上,到我说下课了,孩子们排队经过我身边的时候,有几个对我说:“曹老师,我还想唱还想跳。”我想,那我这节音乐课也应该是小小地成功了吧。

在孩子的世界里,能站起来走走跳跳往往比乖乖坐好、死板拍手要有趣得多,同样是让孩子感受三拍子的节拍强弱规律,对比我前后两个设计,相差那么大的原因就在于“与他人在音乐中的合作”吧,无论是手拉手同进同退,还是依次进行最终达到一个什么效果,都是与他人产生了联系,而在孩子的世界,大家一起快乐地做一项活动往往比单打独斗要有趣得多,也就是在这些小而简单的活动中,他们学会了与他人的合作,也会发现,哇,原来音乐也可以这么“好玩”。可见,生动灵活的教学手段其产生的效果是多么的神奇。

2.让孩子懂音乐的艺术

懂音乐是爱音乐的深入,它从音乐文化的角度出发,经过自己深刻的思考,达到对音乐理解的一个新高度。曾经一位老师展示的歌唱综合课《雪绒花》里的一个环节让我印象非常深刻:对比《音乐之声》中第二次《雪绒花》演唱的情感有什么不同,她没有像一般的老师那样直接将第二次出现的视频片段播放给学生们看,而是先有感情地阐述了上校第二次演唱的背景,让学生思考如果你是这位上校与他的家人,你会带着怎样的情感演唱。然后请了几位学生上前分角色扮演,将他们的理解用歌声来表达,最后才播放了视频,让学生感受影片中歌曲情绪因为演唱形式的变化而越来越高涨,整个课堂也达到了高潮。

的确,孩子们只有在了解歌曲的背景,用自己的思想去思考过,去表达过后,才会在观看视频时有不自觉地对比——刚刚我是用什么情感怎样表达的?视频中又是什么情感?这样才会在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时,音乐才是真正内化为他们自己的东西,是隽永的,谁也抹不去的,学生也才是真正“懂”了 音乐。

我用这个方法尝试在各个年级进行教学。没想到,同样的一幕在我的课堂上发生了。一首《爱的奉献》把我的眼泪推向悬崖。那一刻,课堂格外安静,孩子们的情感完全被我的感情牵引着,连平时爱捣蛋的学生也一个个深情地望着我,也许他们也能体会到爱的价值了。是的,爱是一个永恒的故事,只有开始,没有结束;爱是一根接力棒,他传给你,你传给我。作为新时代的教育导航,我们要把爱一代一代传下去,用爱的魅力感染学生,完成“治人先治学”的使命。

3.让孩子会音乐的途径

最成功、最有效的方法是实现自由创编与自评互评的有效进行。三年级二声部歌唱教学《月亮月光光》时,我事先将全班分成了几个小组,在处理完歌曲后,我便让各小组自行排练。高低声部怎样分配、三角铁敲击于何处等,都由每组自己设计。随后时间一到,每组依次上台展示,小评委们也一一点评,我惊喜地发现,每组虽然唱得可能不尽完美,但对声部的音量与音色都明显有了去聆听与控制的意识,且个别组的三角铁加得是恰到好处,更让我惊喜的是,小评委们一个个似乎都很专业的,从歌曲的强弱变化、声部配合、音色是否符合歌曲情绪,还有三角铁加得好不好听这一个个直中要害的点,点评得头头是道,等到最后集体合唱《月亮月光光》时,孩子们哪里该稍稍渐强,哪里该将声音再弱一点,哪里该放慢速度等都用歌声表现得清清楚楚。

为什么要说“有效进行”,是因为曾有一次,一年级《数鸭子》教唱课上让孩子们自行编创动作时,一个男孩子搞笑且丝毫不美观的动作赢得了全班的青睐,让我意识到:当搞怪撞上美,如今的孩子会毫不犹豫地选择搞笑,而这样的评价就是“无效”的,因为这根本没给孩子们带去美感,仅仅是因为“好笑”,这也凸显了教师对孩子们音乐审美的引导需要渗透在课堂中的方方面面、每分每秒。做到让孩子自主地体验音乐,表达情感,让他们在交流与合作中感受音乐、探索音乐的韵律与美感。

4.让孩子插上用音乐的翅膀

如果音乐课算是理论的话,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常青。当我们让音乐与生活相联系,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不禁让我想到了林松涛老师的一堂关于蒙古大草原音乐的课。在课的一开始,他就慢慢带着学生哼一句长调,花了对于导入来说算是比较长了的时间,最终达到让学生自由呈现的效果。之后点评这一环节的时候,我记得林老师说了这样一段话:“相信很多教师会疑惑一开始唱这个长调有什么用,好像仅仅只是起到了引出蒙古大草原的作用,前后的关联好像也不大。其实它的作用远不止这样,等到这些学生有机会去到内蒙古,接触到长调,他们就不会陌生,他们就可以把这些用起来。”这一席话扣开了我对音乐教育理解的另一个世界,是的,我一直都知道,中小学中学习的歌曲也好,欣赏过的乐曲也好,当你有口无心地听过唱过,随着时间的流逝,你终将忘记,所以我一直思考的便是该怎样用音乐去感染孩子,却不想还有更深一层,感染了之后还要让他们学以致用。我想,这也许是音乐作为一门学科,一门具有教育意义的学科的终极目标吧。

音乐本身就是生活,生活也就是音乐。以前的音乐课带给孩子的,仅仅是学会唱了多少歌曲;渐渐地,我们对它提出了更多的要求,想要带给孩子的除了技能上的提高,还有情感上的提升,往大了说就是陶冶情操,往小了说就是如《小乌鸦爱妈妈》要让孩子明白妈妈对孩子的爱和妈妈的不容易,懂得感恩;而现在,我们要带给孩子的,已经超越了音乐的本身,而是通过一系列音乐活动,激发孩子对音乐的自主需要,提升其观察力和与他人的交流合作能力、对情感的体验与表达能力,提高对音乐乃至世间万物的审美水平与想象创造力,最终达到学以致用。

三、音乐终将带给孩子美丽与难忘

爱音乐是动力,懂音乐是导向,会音乐是必要手段,用音乐是终极目标。新课程理念下的音乐课堂教学,应从生命教育的高度关注孩子的情感体验,充满认知情趣,放飞孩子个性,焕发生命活力,不仅仅要给孩子一个美丽而难忘的回忆,更要塑造孩子美好的心灵,在实践中加深情感体验,进而产生对音乐的共鸣,使其灵魂得以净化、情感得以升华,最终实现音乐教育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作用。

作为小学音乐教学战线上的一名新兵,我定将为这美丽的光荣使命而矢志奋斗。

论文作者:曹艺荠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7年10月第29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9/18

标签:;  ;  ;  ;  ;  ;  ;  ;  

音乐课究竟要带给孩子什么?论文_曹艺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