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家庭类型与儿童心理健康_家庭类型论文

不良家庭类型与儿童心理健康_家庭类型论文

不良家庭类型与子女心理健康,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心理健康论文,子女论文,不良论文,类型论文,家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8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677(2003)05-0037-05

家庭是由家庭全体成员及成员间的互动关系组成的一个动态系统。Kagan(1982)曾指出环境中的危险因素,如低的社会经济地位、家庭中的压力等比先天生物因素更能有效地预测儿童的健康和发展过程。常见的不良家庭类型有危险性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低下型家庭以及婚姻状况不良的家庭,下面具体分析这些类型的家庭对子女心理的影响。

一、危险性家庭

危险性家庭的特征是充满冲突、攻击,其人际关系表现为冷漠、非支持性以及忽略性。具体可以分为冲突攻击型家庭和冷漠型家庭。

愤怒和攻击是家庭环境中的有害因素。具有高水平的冲突、攻击和敌意特征的家庭通常会表现出缺乏容忍、温暖和支持。家庭中的冲突和攻击会使儿童患心理和生理疾病的可能性加大,包括:攻击、行为混乱、行为不良、反社会行为、焦虑、抑郁和自杀。研究表明:包含压抑、限制、操纵儿童心理经验和表达的教养与内部和外部症状相关。高强制性的控制与儿童的失控,特别是攻击和不服从行为相关联。与易怒和易吵架的家长生活在一起以及在家庭中受到暴力和虐待所导致的儿童生理和心理的疾病会持续到成年。研究同时指出:缺乏情感的教养与差的心理健康相关[1]。下面从三个方面具体讨论危险性家庭对儿童心理的影响。

(一)情绪

婴儿出生后就会调节自己的情绪,例如他们可以通过吮吸来安慰自己。父母的教养会促进这些原始的应对方式的发展。一项研究指出,对母亲进行干预,使其教养反应提高,会使婴儿的自我安慰行为得到增加。而没有受到干预的母亲的婴儿则表现出在6个月到9个月之间自我安慰行为的减少。他们被认为与母亲缺乏安全的依恋关系[1]。对儿童短期反应的研究表明:非安全的依恋关系、缺乏凝聚力和支持的家庭与非适应性处理方式相关,同时与情感理解障碍相关[2]。

国外的研究发现,父母的抑郁水平影响亲子间的互动。高抑郁水平的父母对儿童的支持较少,批评和干扰较多,对孩子的消极情感也较多;儿童则感到比较冷漠,从亲子交往中体验到的兴奋和乐趣较少。这种消极的交往方式对两岁以下的儿童情感的发展影响更大,因为两岁的孩子对其情感的控制能力较小,当没有达到父母的期望的时候,很容易导致亲子间发生冲突;同时,这个年龄段正是儿童新的情感类型形成的时期,消极的交往方式不利于儿童积极的情感类型的发生[3]。

冷漠、非支持性和忽略型家庭不利于儿童正常情绪的发展,冲突和攻击型家庭同样也不利于儿童的发展。研究发现:高水平冲突的家庭使儿童对生气极为敏感。他们会表现出更多的悲伤、愤怒、焦虑和害怕[4]。在冲突和暴力的家庭的长期的紧张状态会引起反应的增加。

情绪激活状态后的暂缓和恢复对于情绪动态结构是十分必要的。长期或反复地处于紧张的环境中,例如家庭中高水平的暴力和冲突,不能使情绪激活状态得到很好的恢复。持续的情绪激活状态会加强反应。这个与Perry和他的同事所提出的模型相一致,该模型指出长期的紧张会影响神经的发展并产生敏感的紧张反应系统,还会影响激活、调节情绪和行为反应以及心血管调节。Thompson和Calkins(1996)揭示出在攻击和暴力家庭中的儿童的高警惕性也是导致反应增多的原因。

受到虐待或处于高水平愤怒和悲伤家庭的儿童比同龄人更难对情绪有—个准确的认识。这也许是由于长期处于消极的影响中,从而缺乏对情感的交流,而在家中讨论情感是与更好的理解感情相关的。

研究发现:处于危险家庭中的儿童通常所采用的策略是减少紧张和逃避。这也许是因为长期没有办法改变家庭中的紧张事件,处于危险家庭中的儿童逐渐放弃了努力,从而仅仅转向逃避和从高激活状态的情绪下恢复。在有公开愤怒和攻击的家庭中长大的儿童不仅在暴力环境中会表现出更高的反应,也会形成在这种环境下特殊的反应模式[1]。

(二)社会性

缺乏温暖和教养会导致难以形成和维系社会关系。研究表明:家长缺乏反应、温暖和敏感性会导致儿童更难以开始社会交流,并更具有攻击性和挑剔性[5]。当家长是冷漠、非支持性和忽略性的时候,其后代的社会关系会具有更多的问题和缺乏支持性。

与高敌意和攻击水平的家长生活的儿童比同龄人更缺乏积极的交流技巧或更容易采取攻击和反社会行为。研究发现:来自攻击性家庭的男孩更容易遭到同伴的排斥和攻击。而在充满问题和冲突家庭中长大的女性会对亲密有回避的态度和感觉[6]。

危险性家庭会在很多方面影响儿童开始和维系友谊以及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首先,儿童会模仿其在家庭中所看到的模式。处于很少显示社会技巧的家庭中的儿童会比同龄人显示出更少的冲突应对技巧,对同伴缺乏敏感性和反应性。同样,成为愤怒、攻击和敌意接受者的儿童,被其教师认为缺乏社会技巧和更具有攻击性。根据角色模型,家长通过讨论社会问题和给予建议来形成儿童的关系和社会技巧。母亲给予的有建设性意义的技巧越少,儿童就越缺乏社会技巧,会更多的采用攻击和反社会行为,并对问题会采取更少的有利于社会的解决方式。

青少年和成人的社会关系也受社会认知的影响,而这种社会认知是儿童期所形成的。危险家庭的经验会形成特殊的社会技巧,儿童也会发展和储存进大脑“社会法则”“关系图表”“处理模式”,并在新的情况下激活和运用[7]。证据表明:在暴力环境中长大的儿童会形成特定的认知结构并指导以后的社会活动和关系。对大学生的研究表明:儿童时期受到身体攻击是引起高度怕被拒绝的敏感性的原因。在儿童期,身体虐待和攻击行为是形成特殊社会信息处理方式的原因,例如:倾向于将敌意动机归因于别人,不注意相关的社会线索,对社会问题会采取非积极的行为反应。

(三)物质滥用和危险的性行为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越来越多的拥有权利决定怎样以及和谁来度过时间。而他们的选择中有许多是不利于健康的。虽然家长可以对儿童进行控制,但是其间接的影响更为关键。危险性家庭的特定的特征与吸烟、酒精滥用、吸毒、危险性性行为相关。在一项严格控制的研究中发现:成长于冲突和虐待型家庭的女性会表现出高的酒精滥用率。遭遇收养家庭中的人际冲突和酒精性生理背景的被收养者表现出高的酒精饮用和依赖,虽然两者都不能单独预测酒精滥用。在另一项研究中,拥有被虐待和忽略纪录的个体,在20年后接受调查。女性(不是男性)比同龄人更多的表现出物质滥用和依赖,特别是酒精滥用[1]。

大量的研究表明:在冷漠、非支持性、忽略的家庭中长大的儿童其行为与危害健康的行为相关。纵向研究表明:缺乏教养的家庭中的儿童会更多的卷入怀孕。卷入危险性性行为的青少年更可能是来自于人际关系——特别是和父母的——是充满敌意的、冷漠、不满意、非支持性,缺乏凝聚力的[8]。

危险性性关系和物质滥用会弥补来自危险家庭的青少年的生理、社会、情感功能上的不足。参与危险性性行为的青少年通常也会吸烟和物质滥用。饮酒、吸烟和其他药物滥用存在着相关性。危险性性关系、吸烟和物质滥用也许表现出对危险性家庭所引起的消极结果的一种适应。生长于危险性家庭的后代会比其同龄人表现出更多的社会问题,对紧张的反应更大(特别是人际关系中的紧张),缺乏相应的应对策略,缺乏支持性的援助。在一项研究中指出:缺乏支持性和物质滥用是引起青少年运用暴力来解决问题和缺乏自制的原因之一。早期的和混杂的性行为会帮助青少年在缺乏足够的情感处理策略和社会技巧的时候来应付消极的情感并获得社会认可[9]。

一些危害健康的行为也许是应付生理机能失调的一种自我调节方式,特别是在危险家庭中可能引起的血清紊激活功能失调。大量的研究表明:吸烟、饮酒、吸毒与增加血清索激活相关。物质滥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由于血清素激活功能失调所引起的敌意和抑郁的情绪。这样,物质滥用可以帮助血清素激活功能失调的子女保持高水平的血清素,来缓解或阻碍神经传递素的升高。

在忽略性家庭中存在的最大的潜在成分是对于青少年监督知识的缺乏。在缺乏监督和更多许可的家庭中的青少年会更多频率的参与性行为和危险性性行为[8],并抽更多的烟。在一项长达6年的纵向研究中指出:青少年缺乏支持和教养以及酒精饮用的增多可以通过青少年对父母讲述其去什么地方和做什么的程度来判断[10]。许多对家长监督的测量是通过评判其与孩子的交流渠道,孩子的坦白程度反映了家长控制和管理孩子努力的程度[11]。

研究表明,家长管教具有权威性会减少同伴药物使用对儿童造成的影响。管教不当会对行为问题产生影响。例如物质滥用和危险性性行为,同时也是与具有反社会性和行为不当的同伴相联系的原因之一[12]。也许处于支持型家庭的儿童会更愿意满足和效仿自己的父母,会在内心中产生不去从事让父母失望的事情的准则。一项研究表明,从父母处得到支持会降低青少年对不当行为的容忍度,会对物质滥用产生直接的影响,也会降低被物质滥用的同伴同化的可能性[12]。

危险性家庭的特征是充满冲突、愤怒、攻击,人际关系之间缺乏温暖和支持,忽略后代的需求。这种家庭在很多方面都具有危险性。首先,它的许多特征,最主要表现为虐待和忽略,会对儿童的生命和安全造成威胁;第二,儿童不断发展的生理和神经系统要不停地去适应由危险家庭所造成的具有威胁性和紧张性的环境,这样会导致生理机能失调。而没有成熟的有机体会增强对慢性疾病的易感性,并导致成人期的提前死亡;第三,危险性家庭不能给儿童提供重要的自我调节技巧,使儿童不能有效地建立和维持社会支持,或者处理人际关系间与情感有关的问题;最后,危险性家庭会增强儿童对行为问题和物质滥用的易感性,包括吸烟、喝酒、吸毒以及性混乱。这些危险是多方面的,他们不仅使儿童处于直接的威胁,同时会产生长期的甚至是终身的身心疾病。

二、社会经济地位低的家庭

社会经济地位,是家庭社会生态学一个重要的维度。大量的文献指出:低的社会经济地位与消极的身体和心理疾病相关[13]。生长在贫困条件下的儿童也在早期就表现出皮质醇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多以及高的血压。同时贫困也是引起儿童处于各种长期紧张源的原因之一,例如暴力和家庭混乱。

低的社会经济地位与危险性家庭的特征相关,并会加强其危险特性。处于贫困状态下的儿童更容易受到虐待,并更多的受到家庭暴力。其家庭更可能缺乏温暖和支持[14]。持续的贫困以及逐渐变得贫困会使教养变得更加的苛刻、具有惩罚性、不一致和具有强迫性。McLoyd(1998)的研究指出:逐渐变得贫困,会使夫妻之间以及与孩子的冲突增多,而冲突反过来又会使教养向敌意、强迫方向转变,这样会导致儿童产生内部和外部的症状。这些教养特征部分是由于与低水平的社会经济地位相应的缺乏应对紧张源的策略所引起的。处于高犯罪率区的贫困家庭必须去适应持续的、大量的、难控制的要求。其必须长期付出努力来满足生理和心理的需求。这样长期的重担使其采用起反作用的应对技巧,并加深了家庭中其他脆弱因素的消极作用。

低的社会经济地位不仅可以用来理解危险家庭的形成,同时也是在危险性家庭中长大的一种结果。在发展心理学、社会学、大众健康学的文献中指出:危险性家庭的特征与一系列低的社会经济地位的消极结果相关,包括低的学校成就、低的学历、低的收入、高的离婚率、低的工作地位以及在社会成功的其他方面的低的地位。例如在一项研究中指出,在儿童时期拥有被虐待或被忽略纪录的人,其完成高中学历和受聘为管理层的可能性更小。他们也更有可能拥有被捕的纪录(包括与毒品相关的犯罪)。生活在贫困中的儿童比非贫困的儿童更容易表现出早期的学校适应问题。当然,低的社会经济地位并不是一定与危险性家庭相关。教养特征是低的社会经济地位对儿童的身心产生影响的中介。有效的教养会使儿童远离低的社会经济地位所造成的消极影响。Cowen、Wyman、Work和Parker(1990)发现有一种具有紧张顺应力(stress resilient)的儿童,他们成功地经历了一系列长期的问题(包括贫困、家庭混乱、生病和暴力)。其特征是在婴儿时期没有与最初的照料者分开过,在学前和小学期间拥有积极的亲子关系,其家长拥有强烈的教养效能感,其教养是合理的、与年龄相应的、要求一致的。

国内的学者也对该问题做了大量的研究,他们发现:父母的社会经济地位主要由其职业、受教育水平和经济收入所决定。父母的经济地位不同,其教养行为与教养观念也存在差异,主要表现在:(1)社会经济地位低的父母强调儿童要顺从、尊重他人、爱整洁、少惹麻烦;而社会经济地位高的父母则重视培养儿童的积极情感、创造性、理想、独立性、好奇心和自我控制能力;(2)社会经济地位低的父母较多控制儿童,对儿童使用权威,对儿童的事情武断专横且经常使用体罚;社会经济地位高的父母敏感性和反应性较高、对儿童比较民主,能够通过角色转换理解儿童、对儿童的惩罚也多是心理惩罚;(3)社会经济地位高的父母和儿童的言语交流较多,喜欢给儿童讲道理,言语的结构也比较复杂,对孩子的情感投入较多。我国研究者发现,受教育程度是影响父母行为的重要因素,受教育程度低的母亲在教养方式中的溺爱、忽视、专制、惩罚、成就要求及教育的不一致等趋向性高于受教育程度高的母亲,而受教育程度高的母亲则更具有民主性。但是研究者同时指出,家庭经济收入对母亲教养方式的影响不显著[4]。

三、婚姻状况不良家庭

父母的婚姻关系不好,经常争吵、挑剔、冲突较多,父母对孩子的消极情感就较多,其子女表现出来的攻击、犯罪行为也较多,同伴关系发展较差。另外;父母由于受到婚姻矛盾的困扰,往往忽略儿童或者想通过溺爱儿童来补偿对婚姻的遗憾,而无论是忽视还是溺爱都不利于儿童的健康发展。婚姻关系较好的父母对孩子采用较为一致的交往方式,父子交往和母子交往不存在显著差异,婚姻关系不好的父亲对孩子的表扬、称赞等积极反馈较少,而干扰孩子活动较多(如打断孩子的活动,代替而不是帮助孩子完成任务)。婚姻关系不好的母亲不仅给孩子的消极反馈比较多,而且更多的运用提问题、命令及强制性的建议来控制孩子的活动。父母婚姻关系对儿童母婴依恋的发展也有重要影响。父母婚姻关系不好,亲子依恋往往是非安全型依恋。对自己婚姻关系满意的父母,他们对儿童的敏感性较高,积极抚养行为较多,对儿童的感知和情感也较为积极。

离异家庭子女由于部分家庭环境的剥夺、父母性别角色残缺、认知学习动机受挫从而影响其智力的发育,表现出智力发展迟缓。而离异家庭的子女也具有更多的消极情绪如:易愤怒、恐惧、悲伤,同时表现出情绪波动较大。其原因可能是受到父母不良情绪的影响、不良教育方式的影响以及社会舆论的影响。研究发现离异对儿童的性格发展也会造成消极影响。离异家庭子女常见的性格缺陷有:自卑、孤僻、怯懦、粗暴。

父母离异对儿童在社会性上的发展也具有消极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的方面:(1)同伴关系。在单亲家庭中生活时间较长的孩子,其结伴能力和与人相处能力显著地不如在单亲家庭中生活较短的孩子。父母离异对子女同伴关系建立的消极影响具有时间积累效应,而且父母离异时子女的年龄也会影响子女同伴关系的建立。研究表明:父母离异时子女年龄越小,其消极影响就越大;(2)自我控制能力。研究发现:离异家庭子女的主客观自我控制能力都明显低于完整家庭子女。父母离异的时间长短对离异家庭子女自我控制能力的消极影响也有显著差异。通过对离异家庭子女的测试,发现表现为“主见、调节能力”的主观控制能力和表现为“预见、决断能力”的客观控制力,在离异家庭中生活较长的孩子均显著低于生活时间较短的孩子;(3)亲子关系。父母离异对亲子关系的消极影响是随着离婚时间的延长而发生变化的。离异家庭子女由于父母离异而造成的愤怒、被遗弃感、自卑等敌视性感情必定会随着时间的推延逐渐迁移到单亲父母身上而造成对家庭、对父母的离心效应。离异家庭子女对家庭、对父母的离心效应通常反映在他们对父母的信任感上,是亲子关系好坏的具体表现。而研究表明:父母离异时间越长,因时间积累效应而造成的对父母不信任感的影响也越为强烈、越为严重[15]。

四、小结

不良家庭类型会对儿童的心理造成严重影响。这应该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应该从多层次、多维度来减少其危害。首先,社会和心理学家应该为不良家庭类型提供一定的干预措施。现有的大量措施可以减少家庭中的暴力事件,如:个体、群体、夫妻治疗,父母培训、家庭访问。也可以提供社会服务干预措施帮助父母了解有利于形成儿童行为和自我调节技能的正确行为,如:提高家长的情感支持性行为,提供智力刺激,教育家长在养育上多花费时间等。儿童的心理障碍是家庭系统反应的一部分,并不是孤立的。因此,不断地与双亲及整个家庭共同研究,对心理障碍儿童进行综合治疗是至关重要的。

第二,对儿童的心理进行指导。保持不良家庭类型下儿童的心理健康,从根本上要重视社会文化因素,创造良好的社会心理环境。因为让其在心理健康的社会群体中生活,才能有效地摆脱和消除不良类型的家庭对其带来的消极影响。从而恢复和保持心理健康。具体来说,应该从以下几点入手:(1)让儿童能够客观的评价自我。自我认识与行为适应的关系是密切联系的。一般地讲,凡是自我认识与其本身的实际情况越接近,社会适应能力越强,也就越能保持心理健康。不良家庭类型的子女,通常会因为自己家庭环境的劣势,而对自我有较低的评价,并产生自卑;(2)帮助其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前苏联社会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人际关系的疏远和敌对,有52%是在“垂直面上”(如上下级、上下辈)发生的,33%是在“水平面上”(如同辈、同伴)发生的。不良家庭类型的儿童与父母的紧张关系,以及在这种紧张关系中所形成的消极态度与方式,常常概括化和扩展到其他人际关系中,而人际关系正常与否,与儿童的心理健康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3)提供具体而必要的社会应对技巧。不良家庭类型的儿童在家庭中,没有学会积极的应对技巧,通常其采用的方式是沿袭父母的消极而有害的应对方式,而这种应对方式进一步阻碍了其社会性的发展。

第三,进一步加强对该领域的理论研究,从而对更好地解决该问题找到理论依据和方法。不良家庭类型的子女心理健康应该得到充分的认识和重视,调动社会各界力量来共同解决。

标签:;  ;  ;  ;  ;  ;  

不良家庭类型与儿童心理健康_家庭类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