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现在,许多课堂“忽如一夜东风来”,呈现出许多酷似新课改的局面。教师学生异常活跃,或效仿名师,或移花接木,把课堂变成了“作秀场”,收效微乎其微。因此,我们要打破这种虚伪的借鉴,还语文课堂真实的面容。
关键词:语文课堂 新课改 弊端 策略
当今的语文课堂,许多教师对名师名课的钻研只停留于表面,对名师名课中许多做法的效仿更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取其形式而未得其真味。所以有了课堂表面上的热热闹闹、高潮迭起,构思独特、设计新颖,或者看似行云流水、流畅自如,而实质却经不起推敲,教学过程花哨繁琐,于学生的发展则是毫无意义,收获甚微。
一、审视“议论纷纷”之美,谨防“价值引导”的缺失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议论纷纷的课堂氛围,不仅是学生与文本对话中个性化感悟的展示,还是实现与教师、与同学对话的有效途径。在学生畅所欲言、表达与思维共进的同时,有一些老师忽视了自己作为教师的主导作用:面对学生的唇枪舌剑,却含笑点头不置可否;面对学生自相矛盾、漏洞百出的见解,却一概肯定;面对学生虚假夸张的情感表白,却大加赞赏。
1.教师要敢于否定。一位老师教学完《狐狸和乌鸦》,鼓励学生谈谈与众不同的想法,学生纷纷发言。其中一人说:“你想得到一样东西,如果直接向爸爸要,爸爸可能不给,你得想办法和他兜圈子,哄爸爸高兴,然后爸爸就会给你买了。”老师笑着说:“哈哈,你的想法有创意,能联系生活解决问题,不错。”很明显,这位学生的想法存在着价值取向的错误,教师却因为要鼓励学生“多元解读”而作了肯定,这显然是不妥的。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引导的作用、主导的地位绝不可轻易放弃。
2.教师要善于引导。《江雪》教学片断。师:读到这里,你们有什么疑问?生:这么冷的天,那个老翁为什么还在江上钓鱼,他不怕冷吗?师:真是一个好问题!请大家大胆设想,也可以和同桌讨论一下。生1:因为家里穷,以捕鱼为生,天冷也要来钓鱼。生2:可能老翁在想鸟都飞走了,这下没人和自己抢了。生3:可能是他犯了错误,被流放在外。师:看来大家的理解都不相同。那么,究竟哪一种比较吻合作者的心境呢?那就让我们看一看柳宗元的简介(课件出示柳宗元生平简介)。师:现在你比较赞同哪一种理解?或者有什么新的看法?生1:现在,我知道了柳宗元是在被贬永州时写这一首诗的。生2:我感到,诗人是在借这个“蓑笠翁”表达自己的心情。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教师从学生的疑问中及时生发了一个话题,在教师的肯定和鼓励下学生对这个问题形成了多种答案,如果教师就此放弃引领,那么学生的见解就不会深入。而这位老师则及时引入柳宗元生平简介,使学生在多元解读和“知人论诗”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学习方法的熏陶,很好地体现了教师在价值取向上的导向作用。
3.教师要适时提升。笔者教学《最后一头战象》,引导学生对战象嘎羧“摩挲战鞍”“凭吊战场”“重伴战友”等场面文字细加品读,在学生充分感受到嘎羧具有灵性,对战友、对战斗生涯充满留恋后,适时总结提升:“我不禁想起这样一句话:‘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耻。’嘎羧在它生命的最后时刻也在回首往事,它为它曾经是一头战象而骄傲,为它曾经的英武豪迈而自豪,为它生命中曾经如此辉煌而义无反顾。嘎羧的灵性有了人性的光辉!”教师的总结使学生在已有认知上获得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升华。
二、审视“情意浓浓”之美,谨防“个体体验”的缺失
“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因而阅读教学首先要采取多种途径激发学生的阅读情感。但所有情感的生发应该是建立在充分阅读文本的前提上的,而有些教师过分迷信“情感渲染”的作用,单单忽略了“文本”这个前提。
1.创设情境要把握好时机。一位教师在教学《慈母情深》时,仅仅初读了课文,概括了主要内容:同学们,我们从呱呱坠地那一刻起就沐浴着母爱的恩泽。你们看(多媒体出示《母爱如斯》,配以深情的音乐,激情朗诵)……师:读到这儿,你是不是找到了母亲的影子?你什么话想说吗?学生纷纷表达自己对母爱的理解。师:是啊,母亲就是那个给我生命的人,母亲就是那个给我乳汁喂养我长大的人,母亲就是将我抱在腿上、背在背上、时刻放我在心上的那个人,母亲就是世界上最爱我的那个人!一堂好课,学生应该是“渐入佳境”,趟过了水,走过了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初极狭,才通人”,而后“豁然开朗”。如此,学生的情感才能水到渠成,课文给予学生的影响才能深入而持久。而在此课例中,学生对于文本还刚刚进入,还未经历独自体验情感、独立咀嚼言语的过程,就接受了教师的“情感强暴”,这与阅读的本意是相冲突的。这就造成了学生个体情感体验的“无自主”,虽偶能被教师感染,却并非“出于衷”,即使“纷纷表达自己对母爱的理解”,也只是学生的学前体验,而非源于课文学习的体验。
2.教师的情感体验不能取代学生的情感体验。通常教师教学是建立在自己与文本的深入对话、对文本的深度开发上的,但教师的理解水平因着人生经历、认知水平的差异,与学生的理解、感悟自然不可同日而语。而音乐、图片、语言营造出的情意融融的氛围,往往会掩盖学生体验的真实状态。那些独特的、与教师不同的情感体验,也随之消散在音乐的旋律和语言的泡沫中。教师还要留出空白允许学生发表个体感悟。
论文作者:郭丽芳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20年4月总第33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3/3
标签:教师论文; 学生论文; 情感论文; 文本论文; 母爱论文; 母亲论文; 的人论文; 《教育学文摘》2020年4月总第33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