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情护理对帕金森病(PD)患者的护理效果及抑郁情绪的改善作用论文_曾巧云

邵阳洞口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422300

【摘 要】目的:探讨针对帕金森病患者重视亲情护理的实施效果及改善抑郁情绪作用。方法:选择帕金森病患者80例,均为我院神经内科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收治,随机分组,就采用亲情护理(观察组,n=40)与采用常规护理(对照组,n=40)精神状况改善效果及抑郁情绪评分展开对比。结果:两组干预前,精神状况评估量表MMSE评分无差异(P>0.05),干预后均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前,抑郁情绪评估量表HAMD评分无差异(P>0.05),干预后均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帕金森病患者重视亲情护理的实施,可有效缓解精神状况,改善抑郁情绪,具非常重要实施价值。

【关键词】帕金森病;亲情护理;精神状况;抑郁情绪

神经内科多发性神经系统变性疾病领域,帕金森病占较高病发比例,患者以步态异常、静止性震颤、肌强直等为主要表现,近年随着社会竞争压力的增大,加之生活方式及生存环境的改变,本病发生率逐年上升,并渐趋年轻化。随病情进展,大部分患者会有行为和心理退变的情况发生,直接影响到预后康复效果,重视亲情护理的实施,在改善患者精神状况,消除抑郁情绪,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方面作用十分显著[1-2]。本次研究选取相关病例,就亲情护理实施效果及改善抑郁情绪价值展开探讨,现回顾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帕金森病患者80例,均为我院神经内科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收治,与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制定的相关诊断标准符合。随机分组,观察组40例,男23例,女17例,年龄59-84岁,平均(73.9±5.7)岁;病程1-9年,平均(2.3±1.5)年。对照组40例,男25例,女15例,年龄60-82岁,平均(73.5±5.9)岁;病程1-8年,平均(2.4±1.3)年度。两组均意识清楚,对本次实验知情同意书自愿签署,排除有脑瘫、神经衰弱等其它神经系统疾病合并者,组间基线资料可比(P>0.05)。

1.2方法

对照组所选病例应用神经内科常规护理方案,即强调遵医用药,行环境干预及健康指导、安全防护等。观察组所选病例在此基础上,重视亲情护理干预的实施,具体内容如下。

1.2.1 亲情护理小组构建 积极对帕金森病亲情护理小组予以构建,由护士长担任小组组长,组员由科室责任护理人员组成。首先,护士长负责,对组员行有关亲情护理方面的知识培训,使组员知晓此护理模式所需遵循的以“人文精神”为指引的核心理念特征;其次,依据上述理念,鼓励组员在日常护理工作中全身心投入,与患者沟通始终保持态度友好,对患者的想法予以充分尊重,耐心与其和家属进行交流,提供温馨的如家庭般的环境。

1.2.2 心理干预 营造和谐的与患者及家属交流的氛围,对患者心理特征予以掌握,针对性制定疏导对策。如抑郁心理严重者,可陪其聊天,讲内容轻松的小故事、小笑话,以促患者负性情绪缓解,感受到可使内心温暖的亲情般的关怀。

1.2.3 触摸干预及康复训练 对患者四肢、脸部、头部轻柔按摩,每日2次,每次在30min左右,结束后,对肩部实施环绕按摩,每次15min,在促进病情缓解的同时,通过肢体接触,可放松患者身心,缩小护患之间的心理距离。待病恢复,可行肢体功能训练指导,先就康复训练计划予以制定,训练量渐趋增加,对患者所取得的成绩予以肯定,以增强其康复自信。针对较难完成的动作,可协助实施,并善于用语言予以安慰,使患者情感需求得到满足,促使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3]。

1.2.4 生活能力训练 定期对患者肢体康复训练情况予以评估,当设定的目标或动作达成时,予以赞赏和鼓励,并渐对训练量和训练强度增加。另外,使患者掌握完成一些简单日常生活动作的能力,如洗漱、进餐、穿衣等,在提高生活质量的同时,使患者保持积极的治疗心态。

1.2.5 行为干预 可鼓励患者多开展户外活动,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多享受日光浴,在对维生素吸收加以促进的同时,提高心理愉悦体验。养成健康的生活行为,如培养兴趣爱好,规律活动和睡眠等,使机体各项机能调理至理想状态[4-5]。

1.2.6 家庭和社会干预 取得家属密切配合,给予患者充分的情感支持,以增强康复信心;同时,加强社会的关爱,经济存在困难者,寻求相关公益组织的帮扶,以消除患者负性情绪。

1.3 观察指标

(1)精神状况改善效果评估,应用简易精神状况检查量表(MMSE)在干预前后予以评定,包括回忆能力、记忆力、语言能力、定向能力、注意和计算能力5项,总分30分,评估值越高,精神状况恢复越理想;(2)对比两组干预前后抑郁情绪改善情况,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予以评估,共含24项评估内容,所获分值越低,抑郁情绪缓解越理想。

1.4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17.0软件予以统计,组间计量数据MMSE量表评分、HAMD量表评分均采用( )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表示,行X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精神状况改善效果

两组干预前,精神状况评估量表MMSE评分无差异(P>0.05),干预后均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亲情护理为现代“以病人为中心”新型整体制护理模式的重要内容,其以人文关怀理念作指导,重在通过对温馨、舒适的疗养环境予以营造,使患者负性心理、情绪得以改善,最终发挥促进病情康复的作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针对所选帕金森病患者,重视亲情护理的实施,首先,通过亲情护理小组的构建,便于使各项护理措施更具系统性和针对性;行心理干预,利于消除患者负性情绪;行触摸干预和康复训练指导,可拉近与患者之间的距离,为康复措施的实施创造理想条件;行生活和行为干预,便于建立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提高患者自我照护技能;行家庭和社会干预,可使患者精神方面的需求予以满足,改善康复效果[6]。结合本次研究结果示,观察组精神状况改善情况、负性情绪消除情况均优于对照组。

综上,帕金森病患者重视亲情护理的实施,可有效缓解精神状况,改善抑郁情绪,具非常重要实施价值。

参考文献:

[1] 吴品萱,徐静.帕金森患者采用家庭跟进式护理联合亲情护理的效果[J].中西医结合护理,2018,4(5):42-46.

[2]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帕金林病及运动障碍学组.中国帕金林病治疗指南(第三版)[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4,10(6):428-433.

[3] 曾晓红.对社区老年脑卒中患者应用家庭跟进式护理对改善其康复依从性的效果观察[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2017,17(1):76-78.

[4] 朱亚芹,成杰,隋丽丽,等.改良的亲情护理与传统亲情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焦虑、抑郁状况疗效的比较[J].重庆医学,2015,44(31):4452-4454.

[5] 林艳香.护理干预在帕金林病患者肢体功能训练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5,21(4):39-40.

[6] 姜俊香,沈丽珍,虞祥娟,等.综合护理干预对帕金林病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J].护理研究:上旬版,2014,28(10):1241-1243.

论文作者:曾巧云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18年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17

标签:;  ;  ;  ;  ;  ;  ;  ;  

亲情护理对帕金森病(PD)患者的护理效果及抑郁情绪的改善作用论文_曾巧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