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两国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比较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两国论文,中日论文,高等职业教育论文,五年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明治维新以来,日本认真研究吸收国外发展教育的有益做法,结合本国情况,积极发展和创立适应本国经济发展、有自己特色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门类丰富,形式多样。五年制高职教育是日本职教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曾有过辉煌的时期,最近呈现过下降趋势。我国的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简称高职)正处于发展初期,方兴未艾。为此,探讨一下日本的五年制高职盛衰状况,作为我国高职发展的借鉴,就显得很有必要了。
一、中日两国五年制高职发展的异同性
1.中日两国五年制高职发展的相似性
我们在研究了中日两国五年制高职的发展历史后发现,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对人才规格的高移需求是两国五年制高职得以发展的共同因素。
(1)日本五年制高职的产生和发展[1]
由于中日甲午战争、日俄战争的刺激,日本在明治后期经济得到了发展,对生产第一线的工人进行技术教育的要求日趋高涨。1903年,日本颁布《专科学校令》,设立了一些属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高等专科学校,标志着日本高职的诞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大量出口军用物质和各种日用品等,使生产得到了飞跃发展,进一步促进了职教的发展。日本政府在1919年~1924年期间,增设了23所高等专科学校。到昭和初期,尽管面临世界性的经济危机,日本经济也不景气,但仍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进行了整顿充实,如在1929年把东京和大阪的两所工业高专升格为大学。1950年美国发动侵朝战争,给日本经济发展带来了机遇,日本产业界对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更迫切的要求,希望培养出更多有能力的劳动者。50年代后期,日本经济进入了“高速增长”时期,工人逐步由机械操作变为对仪表的监视和观测,从而要求工人具备更坚实的基础知识和灵活的适应能力。
为培养中级技术人员,在经济界、产业界的强烈要求下,1961年的第38届国会通过了《高等专门学校制度法案》,决定从1962年起设置高等专门学校,其招生对象是初中毕业生,学制5年,进行5年一贯制教育,“教授高深的专门知识和技艺,培养职业所需要的能力”,这标志着五年制高职的诞生。此举适应了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对人才规格的需求,使日本迅速掀起了设置工业高专的热潮。
(2)我国五年制高职的产生和发展
在我国,五年制高职还是一个新兴的教育类型,正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笔者认为,我国五年制高职的发展可分为萌芽、产生、发展三个时期。
①萌芽期(1903年~1949年)
我国五年制高职萌芽于1903年。1903年,清政府颁布癸卯学制,首次将实业教育列入学制。《奏定实业学堂通则》将实业学堂分为高、中、初三等。高等实业学堂(即现行的高职)分农业、工业、商业、商船四种,招收中学毕业生,预科一年,本科农业四年,其余三年。机轮科不设预科,学制五年[2],是五年制高职的最早形式。1939年召开了第三次全国教育会议,根据会议决议,专科学校可招收初中毕业生或同等学力者,修业期限为5年,自1939年起,由音乐、艺术、蚕丝、兽医等科先行,取得成效后,推广于工科学校[3]。
②产生期(1985年~1994年)[4]
1953年,国家实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职教开始参照前苏联的中专经验培养新型中等专业人才。
1985年5月中共中央颁布《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把职业技术教育作为教育体制改革的重点,确定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司在1983年已着手研究建立职业技术教育体系问题,主要有三种成分:职业技术师范学院、职业大学和技术专科学校。
技术专科学校(现称“五年制高职”),创建于1985年。当年10月,原国家教委同意航空工业部、国家地震局和上海市的三所中专学校试办五年制技术专科,采用“四五套办”的学制,这是我国工科类五年制高职诞生的标志。到1990年,原国家教委同意在邢台军需工业学校的基础上,试办“邢台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这样,试点学校扩至4所。试点学校经过十年艰苦探索,证明了五年制高职教育是可行的。1995年5月,原国家教委在试点学校之一的上海电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召开“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试点工作总结交流会”,会议充分肯定试点已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为后来者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
③发展期(1994年~今)
1991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1994年原国家教委批准成都航空工业学校等10所中专校试办五年制高职班,1996年是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一年,5月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技术教育法》,6月召开全国职教会议,原国家教委又批准大连海运学校等8所中专校举办五年制高职班。这样,加上以前试办的4所高职校,全国共有22所学校举办五年制高职教育,并于1996年11月成立了“全国五年制高职教育学校协作会”,五年制高职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
2.中日两国五年制高职产生和发展的差异性
中日两国由于国情不同,历史条件、经济基础、政治体制等都有自己的特点,因此,两国五年制高职的产生和发展不可能完全相同,必然呈现出差异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两国五年制高职产生的基础不同
①日本五年制高职的产生和初期发展都基于战争的需求。原国家教委中专司司长李蔺田指出:“战争直接推动军事工业猛增,从而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日本和美国是典型例子。”[5]中日甲午战争、日俄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美国侵朝战争等,刺激了日本的经济,给高职产生和发展带来了机遇。
②我国五年制高职的产生和发展都基于国计民生的需求。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公布的教育宗旨指出:“以充实人民生活,扶植社会生存,发展国民生计,延续民族生命为目的,务期民族独立,民主普遍,民生发展,以促进世界大同的精神体现。”[6]新中国成立后,到80年代,改革开放促进了经济发展,推动了高职发展。我国五年制高职的诞生和发展正是为了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了能使人民早日进入小康生活水平。
(2)两国五年制高职产生的模式不同
日本五年制高职以工业为主,农商诸业同步发展。如明治后期,1899年,日本政府颁布《实业学校令》,同时制定了农业学校、工业学校、商业学校、商船学校及水产学校章程。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日本增设23所高专,工业占10所,其余是农、商。
我国五年制高职的产生则是从音乐、艺术、蚕丝、兽医学专业先行,再推广于工业。
二、对五年制高职生晋升学历层次的探讨
我国现行的五年制高职,相当于高等专科教育的层次,当然不应是高职的终结教育。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社会对需求人才的规格必将高移,培养相当于高等教育本科层次、硕士生层次乃至博士生层次的高职人才是高等职业教育理所当然的责任。李蔺田在研究世界职业教育的演变及其经验后指出:“职业教育结构将继续向高层次发展。”[7]为了适应这种需求,笔者认为,我国高职发展应“两条腿走路”:一是自身体系的完善,建立一个具备初中高各层次的职教系统;二是加强与普通高教的沟通,打破“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局面,借鉴普通高校的力量培养职教的高层次人才。
1.成为职业能力开发专家
日本从70年代开始,就致力于组建终身学习体制,组织面向21世纪的终身职业能力开发新体系[8],如职业能力开发大学设有四年制课程(以高中毕业生为对象)、两年制课程(和普通大学研究生院相当),旨在培养职业能力开发方面的专家[9]。我国可参照日本办学方式,创设职业能力开发大学或由现有高校承担职业能力开发职能,招收部分五年制高职毕业生,培养职业能力开发专家。
2.普职沟通,进入普通高校深造
我们要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发挥普通高校的作用,加强普教与职教的沟通,让职教学生能进入普通高校深造。为此,可以考虑:
(1)部分本科院校举办高职班,培养本科层次的高职人才,可招收五年制高职毕业生。
(2)部分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承担培养硕士生、博士性层次高职人才的任务,为五年制高职生进一步深造提供条件和可能。
3.自成体系,升入更高层次学习
高等职业教育自身应努力构建一个完整的培养专科、本科、硕士、博士各层次人才的体系,为五年制高职毕业生提供继续学习的场所。目前,应重点筹建培养本科生的高职学校。为此,可以考虑:
(1)在办学水平评估基础上,可在现有的部分五年制高职学校中先举办本科班,然后视条件再升格为大学。
(2)将个别普通本科学校改制为培养本科生的高职学校。
三、日本五年制高职呈现过的下降态势对我国高职发展的启示
1.日本五年制高职的下降态势及成因
日本五年制高职生由于实际工作能力较强,又有一定理论基础而受到企业的欢迎,故就业率很高。但在70年代曾呈现过下降态势。以国立高职的入学竞争率为例,1962年为17.5倍,1963年为13.3倍,1974年仅为2.2倍,国立高职因而不容易招收到优秀的初中毕业生[10]。其原因主要有三条:①升大学热的影响。随着国民收入增加,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日本希望上大学的人数逐年上升,初中毕业生向往通过普高直接进入大学,不愿报考升大学机会极少的职高[11]。②职教自身的不足。日本的职高及高专(即高职)毕业生在进入企业前仍须接受公共职业训练,这样,学校职业教育显得软弱无力,降低了人们到高职就读的兴趣[12]。③社会地位的低移。高职毕业生成为初级技术人员,降低了高职毕业生的社会地位,大大挫伤了初中毕业生报考高职的积极性[13]。
为了解决五年制高职升学问题,日本文部省采取了一些措施,如在1976年10月创建长冈、丰桥两所技术科学大学,以高职毕业生为主要招生对象[14]。之后,日本五年制高职到90年代保持平稳的态势。
2.对我国五年制高职发展的思考
我国高职现在虽正值发展态势大好时机,却已有类似造成日本高职下降态势的一些因素,这不能不使人忧虑。这些因素表现在:
(1)1996年、1997年连续出现的“高中热”,已经显示出青年学生升大学的愿望,一批初中毕业生不再报考高职。
(2)目前缺少本科以上层次的高职教育学校,使五年制高职毕业生深造无门。若要晋升学历,只有改换门庭,投到普通高校的怀抱。
(3)当前企业对就业人员学历层次的高求,极可能形成高职生的贬值,社会地位下降。
(4)五年制高职自身不够成熟,尽管有十多年试点且又扩大了试点范围,但其教育理论、教育实践经验尚在探索之中。
笔者认为,这些隐患不除,高职发展有可能受阻而滑坡。这是研究日本五年制高职发展对我们的一个重要启示,为使我国五年制高职能健康发展,笔者提出几点设想:
(1)加强调控,逐步发展。对我国五年制高职的发展应有长远考虑,要加强宏观调控,确定合适的发展比例,不能一哄而起,蜂涌而上。原国家教委采取的先在部分国家级重点中专学校试办高职班,一俟条件成熟后,考虑其升格问题,而不是马上把中专学校升为专科层次的高职学校的做法是明智之举。另外,对一些本专科学校招收初中毕业生举办五年制高职也应加以控制。
(2)加强沟通,拓宽渠道。为使五年制高职生的升学有路可走,一方面应加强高职与普通高校间的双向沟通,使普通高校生可转到高职学校学习,也可使高职生到普通高校深造;另一方面,应尽快完善高职自身层次体系,举办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层次的高职班,或通过改组、改制、改革甚至创建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层次的职业技术院校。
(3)加强教改,提高质量。现在已经进行五年制高职教育的22所学校,在教学计划、专业设置、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诸方面都应加强改革,体现高职特色。这些学校既要苦练内功,加强自身建设,又要吸取他人之长,加强校际交流,不仅加强职教内部交流,也要加强与普通高校的交流,取他人之长,为我所用,从而培养出高质量的新型技术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