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国家科技基础条件的建设_科技论文

论国家科技基础条件的建设_科技论文

试论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试论论文,条件论文,基础论文,国家论文,平台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3年1月召开的全国科技工作会议将建设数据共享的科技大平台列入议事日程,这项工程浩繁、投资巨大的工程,被称为科技战线的“三峡工程”。根据此次大会各方面达成的意向,今年将全面启动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的核心,是实现数据资源共享,打破资源分散、封闭和垄断的状况,在现有的基础上对大型科技设施、自然科技资源、科技文献和科学数据等进行战略重组和系统优化,加强以资源共享为核心的制度和相关专业化队伍建设,形成布局合理、功能齐全、开放高效、体系完备的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的基础性公共科技平台。

1、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的必要性

1.1 我国科技基础条件建设存在的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在科研基础条件方面花费了巨大的投资,但由于部门分割和条块分割的影响,我国科研基础设施的散、滥、重复问题十分突出,成为制约科研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由于部门分割和条块分割的影响,我国科研基础设施不能为全社会所共有,基本上是部门所有、单位所有,甚至为少数课题组个人所有,造成大量国家科技经费的低效利用和浪费。具体表现在:我国科研设施设备、仪器有些严重短缺,无法参与有关领域的国际竞争;有些又重复购置,但利用率极其低下;科技文献不全,数据标准各异和科技数据得不到共享的现状,造成信息滞后、信息失真、数据垄断、资源流失等重大损失。

从总体上看,我国科技基础条件薄弱的问题依然十分突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科技创新的一个关键因素。发达国家的科技创新享受的是信息高速公路,而我国的科技人员只能采用小作坊式的落后方式去获取极其有限的科技情报。这又表现在:一方面,在科技基础条件硬环境建设上,虽然国家花费了巨大的投资,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仍显得长期不足,科技基础设施普遍落后,许多科技人员难以了解和掌握国际科技发展的最新动态,也难以得到必要的公共基础设施支持。因此科研人员常常感觉,在与国外同行的较量中,我们往往总是输在起跑线上。另一方面,在科技基础条件软环境建设上,我国缺乏国家层次上的整体规划、统筹布局和政策导向,无法实现有效的资源共享,使得国家有限的资源分散重复,互相封闭,浪费现象严重。因此,整合现有科技基础条件资源,加大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力度,为创新活动提供布局合理、功能齐全、体系完备、开放共享的基础公共平台,是我国新时期科技工作的当务之急。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工程将成为凝聚重大科技计划和创新活动的资源组织与利用平台,为实现科技发展的创新跨越奠定基础。

1.2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配套性基础工程。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就是要实现科技、经济和教育的有机结合,实现军民的有机结合,形成各种创新要素的紧密互动,使各方面科技力量相互关联、优势互补,在不断提高微观活力的基础上形成总体创新优势,并促进科技成果直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作为特大型工程项目,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可以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每一个环节发挥基础性作用。因为它既包括科学实验室建设,又包括自然科技资源、科技文献和科学数据建设,还包括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建立等方面的内容。

2、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的可能性

2.1 在体制上,为了打破部门分割,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状况,今年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首次是7大“科”字头单位的大联合:除科技部牵头外,教育部、国防科工委、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和中国科协的代表都出席了大会。这一大联合的态势,意味着我国科技界将在解决事关全局性的科技问题方面,在建设国家创新体系,营造良好创新环境的过程中,科技工作寻求的全社会大力协同与联合的局面正在形成。

2.2 在技术上,科技文献不能在电脑和互联网上自如编排传输一直困扰着科技与教育工作者,也是软件开发上的世界性难题。最近我国青年科学家廖兆存主持开发的赛微(Science Word)3.0成功地解决了这一难题,实现了科技文献在互联网上的自由浏览、检索与传输。赛微软件解决了非线性文档和线性文档混合编辑这一世界性难题,实现了科技文献的数字化流程,极大地方便了科技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编排、存储科技文献信息以及在互联网上传输、浏览、检索科技文献的需求。这一软件可以大幅提高全球大中小学教师的办公效率;为图书馆科技图书数字化提供有效的技术手段;大幅提高科技期刊、图书的出版效率;统一科技文献数字化全球标准,实现远程检索,文献共享。赛微软件是我国少数拥有知识产权的平台软件之一,这个软件功能强大,发展空间大,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和不同寻常的科学意义。除此之外,我国采用深亚微米CMOS工艺研制的光集成芯片,最高数据传输速率可达10Gb/s,进入世界前列。CPU设计技术及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研制呈群体突破态势,“龙芯”系列64位通用芯片、多媒体专用CPU方舟3号等相继研制成功以及联想万亿次计算机研制成功。在国际上,数字图书馆技术研究日趋深入和成熟。所有这些可’以为我国科技战线打造“三峡工程”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

3、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工程建设模式探析

发达国家都将信息资源共享的基础设施的构建当作国家行为看待,从国家战略角度加以规划、筹措。他们自诩肩负着这样一种使命。主要发达国家政府在资源共享和文献体系传递建设中发挥了领导者和主要赞助者的作用。目前,我国科技创新采用两种模式:一种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创新模式,如“龙芯”系列CPU的研制。另一种是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的创新模式,如联想万亿次计算机研制的成功。

3.1 我国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工程建设适宜采取以国家为主体的创新模式,采用以技术为导向,以产业技术升级和关键技术为龙头,以大项目为突破口的运作体系。这是国际上比较通行的做法,如美国的阿波罗登月计划,信息高速公路建设,欧洲的尤里卡计划等。其优点是总目标明确,与各子项目间形成较强的关联关系,能够建立比较严格的反馈调整系统;有利于政府各部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学术团体、企业和中介服务机构结成该项目的战略联盟,在知识、技术、资源上相互支持,团队协作、发挥整体优势。按照国家科技进步的需要,设置若干重大项目,便于调动和发挥国家的整体科技优势;有利于打破传统的部门分割、条块分割,建立共建共享的运行机制,促进科技成果直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我国实施的金桥、金卡、金关工程以及星火计划,都是这种大项目管理的有益尝试。

3.2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工程的子项目。科技部等部门制定的《关于加强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的意见》包括以下几个子项目:一方面建立支持研究开发与创新的公共基础平台,包括大型科技设施与基地、科技基础数据中心群、自然科技资源库、科技文献资源库、网络信息资源库等;另一方面建立支持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公共基础平台,包括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等。运用共建共享机制,为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提供布局合理、功能齐全、开放高效、体系完备的物质和信息保障系统。

另外还制定了科学数据共享工程实施方案。开展了数据共享技术标准、科学数据发布策略、科技计划项目数据汇交管理等方面的政策法规研究。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将进一步促进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和重大科学工程的发展。

4、 数字图书馆在建设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的作用

数字图书馆(Dinital Library)代表着一种新的基础设施和知识环境,它通过集成和利用最新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数字化技术及检索技术,建成超大规模、可扩展的、可互操作的开放的知识库。数字图书馆的核心工程——数据库建设,成为数据交流、馆际互借、资源共享的基础。数字图书馆可以在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工程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国外一些著名的科学实验室也附设数字图书馆。图书情报系统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参加此次全国科技工作会议的代表、南京大学副校长陈骏在大会分组讨论时指出:“在科技创新中,加强科研基础创新平台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科技发展要上新台阶,这项工作非做不可。图书情报系统在科研创新中就具有重要作用。国际科研信息不能及时获取,这是制约我国科研发展的重要瓶颈。”

4.1 我国数字图书馆的发展模式不适应建立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要求

通过数字图书馆研究比较分析,有的学者提出,与美国数字图书馆研究主要由高校牵头,依托高校技术上的优势,在发展方式上走的是一条技术主导型模式不同,我国数字图书馆的研究始于90年代中期,主要是由国家图书馆牵头,形成一种资源主导型的发展模式。数字化信息资源的研究是当前我国数字图书馆探究的重点。迄今为止,我国数字图书馆的研究已经蓬勃发展,所涉及的学科范围也日趋广泛。但这种发展模式不适应建立国家创新体系的要求,不适应建立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需要。具体表现在

(1)认识上的问题。我国数字图书馆的研究力量由图书馆界、科研组织和商业机构三方面组成,图书馆界是最主要的力量。由于我国数字图书馆起步晚,基础条件不完善,要建设数字图书馆,人们首先想到如何将信息资源数字化,完成数字图书馆的初级阶段。但相当一部分图书馆工作者对数字图书馆的理解有简单化的趋势,将“图书馆数字化”与“数字图书馆”混为一谈,简单地认为图书馆资源数字化了,上网了,就是数字图书馆了。把数字图书馆看成是图书馆上网,数字化图书馆甚至是电子阅览室,看成是图书馆自动化的继续或加强。美国数字图书馆发展表明,数字图书馆研究是一项跨学科、跨行业的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政治、经济、语言、教育、历史、数学、生物、医学、地球科学、空间科学和信息科学等30多个学科领域,应用前景非常广阔,在我国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工程建设中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而不仅仅是传统图书馆功能的加强。我国对数字图书馆的认识还局限在图书馆内,研究面和应用面都比较窄。数字图书馆的最大作用是能够促进数字化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它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把数字图书馆研究局限在图书馆范围内,看不到数字图书馆在其他方面的应用是没有前途的。

(2)研究重点的选择问题。由于简单地把数字图书馆看作是图书馆数字化的同义词,看作是图书馆自动化的继续,就很容易导致急功近利,重建设轻研究,重硬件轻软件,重独立建网轻网络互联。各单位大多各自为政,单兵作战,自建自用,很少考虑提供给社会公众使用,违反信息社会化原则。在数字化信息资源建设中,一次文献少、二次文献多,书目数据库多,全文数据库少。仅有少量数据库可以向国内外用户提供服务,社会公用联机数据库服务很少,低层次的重复建设和缺档现象严重。目前我国因特网发展速度很快,但网上信息资源却很少,更多的是各单位色彩缤纷的主页,实质内容并不多。信息资源数字化工作是一项投资大、建设周期长,见效慢的系统工程,从事这项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但他们更多的关注是数据库本身的建设问题,如前期可行性论证,建库的准备工作,回朔建库,技术标准,格式规范、质量控制等问题。有的学者则指出,由于没有强力机构进行统筹规划,许多单位都不愿意正视数字图书馆研究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建设的热情远远高于研究的热情,重复建设低水平的数字图书馆,把有限的资金无谓地浪费掉了。和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现阶段的数字图书馆研究还很不成形,很不成熟,重点应该放在如何挖掘数字化信息资源的潜能上,而不应该本末倒置,急急忙忙进行数字图书馆建设,把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到信息资源数字化工作中。

(3)统筹规划,团队协作问题。虽然我国已组建“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建设联席会议”、“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建设专家顾问委员会”和“中国数字图书馆有限责任公司”,但我国还没有一个全国性的数字图书馆宏观规划,我国数字图书馆研究缺乏协调和协作的机制,继续在走图书馆自动化的老路。在地方上一哄而上,纷纷开展信息资源数字化工作,连一些偏远地区的中小图书馆也在开展信息资源数字化工作,如我馆购买北京丹诚管理软件以后,已完成全部工具书的注录和部分图书的套录,今年还将用于期刊管理工作,完成部分图书的回朔建库工作。等学校外部网站一开通,这些数据资源就可以发送到网上去。这情形近似于80年代中期乡镇企业在村村点火,社社冒烟的状况。各单位或个人数字图书馆研发和建设大多各自为政,相对分散,产生新的重复建设和投资问题。表现为研究项目之间交叉,经费投入不集中,缺乏行业、部门之间的合作,很难保证数字图书馆研究上的深入和研究上不出现空白。比如在数据库建设上,我国较大型的两个数据库《中国科技文献数据库》和《中国科技期刊篇名数据库》,它们都收集了大量的科技期刊论文信息。其中,《中国科技文献数据库》收录的信息集中了1989—1997年的科技论文、专利、学术论文等。而《中国科技期刊篇名数据库》收集的数据也是从1989年开始的所有自然科学、工程科学的期刊论文,共200余万条。这样两个库存在时间、分类和数据上的重复。较大型数据库之间的重复现象尚且如此,而一些小型数据库与大型数据库之间、小型数据库与小型数据库之间的重复现象就更严重了。这种各自为政现象造成的重复投资、重复开发,极大地浪费人力、物力和财力,因此,缺乏国家层次上的规划决策、缺乏统一的管理机制,是资源共享的阻碍因素,也是数据库建设的重要误区。

4.2 转变数字图书馆的发展模式,促进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

转变数字图书馆的研究与开发模式,实行以人为中心,以技术为导向,以大项目为突破口的运作模式。对于国务院领导人关于“数字图书馆建设要有新思路”的指示,其侧重点应放在数字图书馆的管理和营运上。将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工程建设与数字图书馆的研究相互关联、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1)有利于加强在国家层面上的宏观管理与协调,统一规划,统一布局,形成大协作、大科研的环境,运用成熟的数字图书馆技术和数字信息资源的组织管理方法推动国家科技基础平台工程建设。

(2)有利于更新和拓展图书馆的社会功能,促进数字图书馆在社会其他领域的运用。在更深层次上融入科技、经济的发展之中,发挥数字图书馆在科技创新和发展中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把握新经济时代发展的脉搏,融入推动社会发展的主流之中。

标签:;  ;  ;  ;  

论国家科技基础条件的建设_科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