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式领导力理论博弈我国高级中学校长负责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负责制论文,分布式论文,领导力论文,中学校长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28X(2007)02-0075-04
美国西北大学学者James P.Spillane及他的研究团队通过对芝加哥地区的十五所K-5和K-8年级的学校的考察研究,并运用了包括人类论、结构性观察、结构性访谈,教师和校长调查问卷、社会网络调查和学校活动的领导力录像等研究方法,历时五年时间提出了在学校实行分布式领导力的理论。该理论从提出到在实践中的运用,引起了美国基础教育界广大学者、管理者及教师的关注和思考。
一、用分布式领导力理论评析我国高级中学校长负责制存在的问题
本人认为分布式领导力理论运用于我国高级中学也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我国自1985年在《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具体明确地提出“学校逐步实行校长负责制”,并在1993年2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下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进一步明确指出:“中等及中等以下各类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最后在1995年全国人大制定并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以下简称“教育法”)中第一次在“法律”条文上(第30条第2款)明确规定:“学校的教学及其他行政管理,由校长负责”。在我国基础教育各类学校大力提倡“校长负责制”并对该体制合法化时,美国的教育专家和学者却从比尔·盖茨等一些著名企业公司的成功管理经验中得到了启示:在微软,盖茨就经常赞许那些对建立和转变公司有贡献的公司职员,以此表达对公司下属工作的信赖和认可,盖茨的这种合作式领导力中就包含了分布式领导力框架的建立。
1.分布式领导力理论质疑我国中学校长负责制
James P.Spillane在领导力层面提出了分布式观点超越了Superman和Wonder Woman的学校领导力的观点。具体是指对一所学校所有人的各种行为达到更加广泛的领导力总合的描述。
分布式领导力首先而且最重要的是关于领导力实践问题的研究。巴思(1990)是这样定义领导力的:“在经常参与事物的建构和重建中,一个小组中的两个或多个成员间由于感知和期望而产生的互动。领导者是导致变化的主体,领导者的行为影响了他人,并且这种影响超过了他人行为对领导者自身的影响。当一组成员改变了组中其他成员的动机和能力时,领导力就发生了”。
用分布式领导力理论来诠释我国中学校长负责制,会使读者产生疑惑的认识:美国学者提出要在基础教育的学校中实行“全员分布承担责任制”,而我国却在基础教育的各类学校中提出“校长负责制”,即学校的全面责任由校长一人来承担。两种对立的提法,究竟是美国学者的理论错了,还是我们的政策法规出现了问题?
我国中学校长负责制是指学校在上级宏观领导下,以校长全面负责为核心,同党支部保证监督、教职工民主管理有机结合,为实现学校工作目标,充分发挥行政管理功能的学校领导关系的结构体系。那么这种“以校长全面负责为核心”的意思就是一所学校只有校长才能对学校所有的工作负全部责任,显然与分布式领导力理论提出的“分布式领导力意味着超级分享领导力”“并允许多个个体负责的领导力”持相反的观点。事实表明,学校作为一个组织,在这个结构体系中,无论存在的方式怎样,只靠校长一个人的力量是很难把学校办好的。
2.用分布式领导力理论分析我国高中校长负责制问题产生的原因
由于我国在相关教育政策、法规中规定了中等及以下各类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所以高级中学校长的职权理应在这个范围内,但在学校多年的校长负责制的运行中,许多高级中学或多或少地都存在着下列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在学校的实际工作中,校长的权力被普遍认为是一种绝对的权力。大多数人心中认为学校就是校长个人的学校,一切事物只有校长具有决策权,党支部和教职工没有发言权和表决权,形成了“一把手”制,“一把手”说了算,事事请示“一把手”,“一把手”事事管,事事干预。
(2)在学校用人问题上,任人唯顺,任人唯亲,任人唯资,不能做到知人善任。在学校,校长拉拢亲信,形成非正式小团体,导致真正德才兼备的教师被排斥,严重挫伤了广大师生的热情和积极性。
(3)学校财务管理缺乏透明度。由于对校长的财务管理权失去了有效的监督和控制,造成了财务管理混乱,资金被任意挪用、占用、乱用,因此真正投入到教育教学中、校园建设中和教职工福利待遇中的少之又少,没能把钱用在刀刃上。
(4)校长缺乏与广大教职工沟通。由于校长手中有了权力,便使自己高高在上,不深入到广大教师中去,不乐于与群众沟通,脱离群众。这样使校长与教职工的心理距离拉大,失去群众基础,导致工作开展不利;由于校长权力在人为的和社会舆论的作用下无限膨胀,导致党支部不敢去监督校长。
(5)校长的任命问题上,经常是由上级行政部门直接任命,而不通过教代会进行表决。造成校长在职与能上不相匹配,导致工作失误。
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体制的问题,有校长自身问题,还有社会方方面面的影响因素等等。下面本人结合分布式领导力理论来分析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
分布式领导力理论由建立分布式领导力框架和领导力实践两部分组成。其中建立分布式领导力框架是至关重要的,分布式领导力框架的建立是指领导力不仅存在于校长的办公室内,而且也存在于主要的行政办公室。该观点认为在管理学校工作时,同样需要多位领导的共同协作。这种合作不仅来自校长间,由他们分担责任管理一所学校的运行,而且领导力还超越了正式领导力位置上的个人行为,在正式和非正式角色中的人们为自身的领导力活动都承担着责任。除了校长,其他有潜能的学校领导,包括副校长、校长助理及科任教师,无论是个人还是集体,都承担着领导力的责任。越过校长的集体决定或学校校长的个人决定都会产生学校领导力责任分布不清的后果。分布式领导力不仅来自领导,而且来自教师和父母所承担的领导力责任。在某种程度上,分布式领导力观点认可所有参与领导力实践的个人非合作性的工作。通过上述分布式领导力理论的简述,我们可初步得出这样的结论:要想办好一所学校,只靠校长一个人的力量是不行的,而是要发挥学校每一位员工甚至是学生家长的潜能,赋予他们相应的领导力和应承担的责任,为了共同的目标努力工作,齐心协力才可能实现学校的成功。
通过上述建立分布式领导力框架的理论来分析我国高中校长负责制出现的问题,不难看出,首先我们从思想上的认识就出现了偏差:由于目前我国高级中学实行的校长负责制提出“以校长全面负责为核心”,首先把学校全部的责任集中在了校长一个人身上,那么员工中“大多数人认为学校就是校长个人的学校”的想法就很正常了;在管理学上一般“责任”和“权利”是相匹配的,不可能对一个领导只给责任不给权利,有的校长就自然“推理”出:“既然学校全部的责任是我的,那么学校全部的权利也应该是我的”,不仅校长这样认为,而且有关教育主管部门也一再提倡对学校赋予足够的“办学自主权”,因此大力放权给校长,尤其是下放给高中校长“财权”和“人权”,这样,“校长的权力被普遍认为是一种绝对的权力”。由于给予了高中校长“人权”“财权”和“管理权”,有些校长把上级领导所给的权利没有真正用在学校工作中,而是进一步演化成为自己牟利、为“亲信”捞好处的“特权”,从而导致上述问题的出现。
我们清楚地知道,理念是重要的,但实践是更重要的。分布式领导力的理论也是一样,虽然建立分布式领导力框架是分布式领导力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可它表达的唯一意思就是在领导力中推行分布式观点。但仅在该理论中建立分布式领导力框架还是不够的,要真正实现分布式领导力还需要领导力实践。领导力实践则是针对在领导者、员工和他们的状态互动的个体领导行为的集合体。领导力实践鼓励采用一种针对行为的研究方法,而不是完全在结构、状态和设计方面。因为只有行为才最终起决定性作用。但目前我国中学实行的校长负责制,学校由校长一个人说了算,那么校长如何管理学校,就与分布式领导力理论形成了博弈的局面。
二、分布式领导力理论博弈我国高级中学校长负责制
博弈论是指关于相互依存情况中理性行为的研究。所谓相互依存,通常是指博弈中的任何一个局中人受到其他局中人的行为的影响,反过来,他的行为也会影响到其他局中人。由于这种相互依存性,游戏或博弈的结果依赖于每一个局中人的决策,没有一个人能完全地控制所要发生的事情,也没有一个局中人处于孤独的状态。相互依存常使博弈中的局中人产生竞争。
按照博弈论的观点,在学校这个组织中,学校的校长和员工都是相互依存的局中人,根据我国目前中学实行的校长负责制的实际情况,多数人心中认为学校就是校长个人的学校,一切事物只有校长具有决策权,所以分布式领导力实践的运用就考验校长的智慧和能力,博弈的结果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1.校长善用下属,校长和员工都为了学校的成功拼命工作
按照分布式领导力的观点,在管理学校工作时,同样需要多位领导的共同协作。这种合作不仅来自校长间,由他们分担责任管理一所学校的运行,而且领导力还超越了正式领导力位置上的个人行为,在正式和非正式角色中的人们为自身的领导力活动都承担着责任。
除了校长,其他有潜能的学校领导,包括副校长、校长助理及科任教师,无论是个人还是集体,也都承担着领导力的责任。
这种情况的产生通常是校长善于运用手中的权力,充分发挥民主集中制的原则,能够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敢于赋予下属和员工权利,尊重员工的意见。由于校长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因此一旦确立了学校发展的目标,全校上下齐心协力地共同工作,学校就会朝向良性循环发展。
在校长负责制的环境氛围中,尽管校长对学校全面工作负有全责,但校长注重学校领导力的权利和责任的分配,所以校长不知不觉中就在学校运用了分布式领导力理论,在这个组织中这种情形应是有利于学校发展的最理想的效果。但事实上,在我国基础教育中,尤其是高级中学校长负责制的体制情况下,具有这样的领导才能的校长少之又少。
2.校长埋头苦干,而员工只为了个人利益而忙,忽视了学校工作
按照分布式领导力的观点,领导力实践是在领导者、员工和他们的工作状态的互动中形成的,如此定义就涉及到个人和领导力间的责任承担问题。进一步讲,上述三者在互动中相互组成了领导力实践。
如果一所学校的校长认为学校是校长负责制,因此一切事物只有自己才具有决策权,党支部和教职工没有发言权和表决权,自己作为“一把手”说了算;更有严重者,校长在学校用人问题上,任人唯顺,任人唯亲,任人唯资,不能做到知人善任,拉拢亲信,形成非正式小团体,导致真正德才兼备的教师被排斥;还有在校长的任命问题上,经常是由上级行政部门直接任命,造成校长在职与能上不相匹配;还有的校长由于手中有了权力,便使自己高高在上,不深入到广大教师中去,不乐于与群众沟通,脱离群众。这样使校长与教职工的心理距离拉大,失去群众基础,导致工作开展不利等等情况的出现。尽管校长能够埋头苦干,但由于上述原因,挫伤了下属和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因此也会严重影响学校的发展。这种校长负责制与分布式领导力理论博弈的结果就不会利于学校的发展。
3.校长忙于个人利益,员工恪尽职守干工作
在校长负责制的中学中,由于校长权力在人为的和社会舆论的作用下无限膨胀,导致党支部不敢去监督校长,把党支部的保证监督职能扔在一边,大大降低了党支部在教职工心中的地位。校长的权力过大忽视了民主的因素,使教职工代表大会形同虚设。教职工根本没有行使过手中的权力,对所举行的教职代表大会,只是应付上级检查,走过场,而教职工的真正意见却往往被抛在一边,没人理睬,使教职工参与学校管理的热情大大下降。而校长由于个人无限膨胀的权力,以权谋私,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却把教师的利益置之度外。所以学校的员工只抱着干好自己的工作,对学校的其它事以“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来对待。
按照分布式领导力理论的内容来分析,不难发现在这样的学校的校长、员工和他们的工作状态根本就没形成互动,如此校长负责制博弈分布式领导力理论可想而知,不会有利于学校的发展。
4.校长和下属都为个人利益而忙,置学校利益于不顾
最后一种情形就是在校长负责制的学校,校长权力无限膨胀,学校成了校长一人管理的学校,由于学校财务实行“一支笔”,即只有校长才有花钱的签字权,学校财务管理缺乏透明度,因此学校的财务室成了校长私人的“小金库”,资金被任意挪用、占用、乱用,而真正投入到教育教学中、校园建设中和教职工福利待遇中的少之又少。由于校长把资金用于个人利益的摄取上,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员工跟着校长学,也对工作听之任之,而把精力投入到了炒股、经商等方面,这样的学校谈不上发展,而且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这样的学校校长负责制与分布式领导力理论博弈的结果就是最不利于学校的发展。
我们常听说过:“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校长是学校的灵魂”等等这样的评论。但学校作为一个有生命力的组织,在发展过程中,事实上是不可能仅由一个人的努力就实现了学校的成功发展的。有人曾说过:“要办好一所学校,只靠校长一个人是无法完成的;但要办坏一所学校,只有校长一个人就足够了。”反思上述后三种情况存在的原因,当然与校长个人的人格特点、道德水平和能力层次是分不开的,但更重要的是体制问题。按照分布式领导力的观点,一所学校在管理工作时,同样需要校长、多位领导的共同协作。这种合作不仅来自领导间共同分担责任管理一所学校的运行,而且领导力还超越了正式领导力位置上的所有个人行为所承担着的责任,并把这种责任真正落实到学校发展过程的领导力实践中。但目前我国实行的校长负责制既把所有的责任都归于一人,也把所有的权利都归于一人,这种体制是不利于学校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