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四世同堂》是第一部描写抗日战争全过程的文学巨著,小说细致而全面地展示了北平普通民众在日本侵略者的统治下,对侵略者的态度由漠不关心、完全无知,经过痛苦的煎熬与挣扎,最后终于走上了民族觉醒的道路过程。
关键词:《四世同堂》;抗日意识;觉醒
《四世同堂》是第一部由头到尾描写抗日战争全过程的文学巨著。由卢沟桥“七七”事变开始到“八一五”抗战胜利为止,中国用了整整八年的时间,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才取得胜利。在整个战争期间,有三千万中国人死于战争。《四世同堂》借取四十年代北平西城普普通通的小羊圈胡同作为亡城的缩影,以祁家祖孙四代为中心线索,细致地刻画了北平人在日本侵略者的统治下,如何挣扎在生与死的缝隙里。小羊圈胡同里有名有姓的居民一共56个,过八年沦陷的日子,56个人一共死去了19个,占小羊圈胡同全部居民的三分之一,这恰是这场侵略战争给中国人造成严重伤害的真实缩影。
老舍的《四世同堂》勾勒了一个漫长的历史动态的过程,普通中国民众对侵略者的态度由漠不关心、完全无知,经过痛苦的煎熬与挣扎,最后终于走上了民族觉醒的道路,并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小说描写了生活在小羊圈胡同里的各种人物,有抗日的勇士,有卖国求荣的汉奸,而主要的还是忍辱苟安的普通市民。战争初期,小羊圈胡同里的人对侵略者的态度大致可以分成以下几种类型,这也是当时中国普通民众的态度。
第一种,祁老爷子型。祁老人在听说卢沟桥炮声响起的时候,马上命令自己的长孙媳妇韵梅,看看家里的粮食夠不夠吃三个月的,还有没有足够的咸菜,有的话,去把那口破缸找出来,用碎砖头把它装滿,准备顶在街门里边,不出三个月,保准天下太平,就过去了,没事了。老人小时候国家也受过日本的欺负,但是他始终不明白日本究竟要干什么?他懂得很多老规矩老礼节,但是对国家大事却是十分糊涂。
第二种,祁瑞宣型。祁瑞宣是祁老人的长孙,是一个高级知识分子,职业是中学教员,知书达礼,懂英文,人很聪明,不糊涂,也很爱国。抗战一爆发,他马上面临一个问题,究竟是走出家门投到抗战洪流去呢?还是留在北平,担负起一家人的生活保障责任呢?他有一个四世同堂的家庭,上有祖父、父亲、母亲,中间有兄弟、兄弟媳妇、自己的太太,下边有一双儿女。他是这个大家庭的顶梁柱。他走了,这个家庭怎么办呢?算了吧,让别人去尽忠吧,他只能留下来,守着北平,委曲求全地尽孝吧。
第三种,钱诗人型。钱诗人是典型的老派的中国文人,会诗会画。在他的心目中,北平是一棵树,他是树上的一朵花,尽管是一朵闲花。北平若不幸丢失了,他想他也不便再活下去。他准备和这个古老的文化一起同生死。
第四种,冠晓荷型。冠晓荷是个小知识分子,学问不大,当过小官,没什么理想和抱负,只想往上爬,一心要升官发财享受,至于给谁服务,全然无所谓,谁都行,总之只要对自己有利就成。
第五种,祁瑞全型。祁瑞全是祁瑞宣的三弟,是个快毕业的大学生,爱国,头脑清楚。抗日战争爆发,第一个念头就是离家出走,去抗日。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芸芸众生中比起第二、三、四、五类,第一种类型的人,祁老爷子和祁老爷子们,非常的多,占了绝大多数,小羊圈几个大杂院里的居民差不多都属于此种类型。他们都知道爱国,但毫无主见,觉悟程度几乎等于零,在是非面前完全拿不定主意,不知道到底应该怎么办才好。他们差不多都胡里胡塗地当了亡国奴,随波逐流,越滑越低,最后成了任人宰割的羔羊。屈死于日本人之手的洋车夫小崔,因为刚刚拉上包月便不想去当兵抗敌;深恨日本人的刘师傅,因怕违抗会头的命令而吃亏,终于参加了日本人的庆祝活动……古老的中国文化,曾经构筑起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造就了周铜汉瓦、唐诗晋字等光辉灿烂的东方文明,也造就了善良、规矩、安分守己的“顺民”。这些顺民习惯于含愤忍让、屈己下人,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哪怕是起了逆风,他们也要本着一成不变的处世哲学活下去”。当日本侵略者的炮火映红古老都城之时,民众由于完全无知,形成一盘散沙,无法迅速地组织起有效的抵抗,北平人迷惘惶惑,苟且偷生。
事实教育了他们,命运把他们统统逼上了绝路,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挨了打,死了人,吃了苦,最后慢慢醒悟了,才知道只有拚死反抗才说不定能有一条活路,最不济也能来个同归于尽,不辱祖先。受了无计其数挤兑和屈辱之后,他们身上的正义感到了最后时刻终于迸发了出来,祁老爷子拖着病病歪歪的身子,抱着饿死的重孙女小妞妞的屍体要去和日本人拚命。李四大爷,一辈子没动过武,永远奉行谨小慎微的处世哲学,却老了老了,白了胡子,却毫无道理地挨了日本宪兵的两嘴巴。他气炸了肺,把所有的劲都使在拳头上,举起手来,极快的照着日本人的脸来了一下子。剃头匠孙七因为拉肚子被拉去“消毒”活埋,他不愿意与一道被“消毒”的汉奸冠晓荷为伍,接过铁锹,把身上所有的力气都使出来,往坑里填土,亲手把冠晓荷埋在土里,然后,自己主动跳到坑里,没出一声。郊外的老实巴交的农民常二爷进城买药,因拿着法币被日本人在城门洞罚了跪,回家后不吃不喝,楞是绝食而亡,临终,口里只对儿子说两个字——“报仇”。他们都因为没有及时地走上抗争的路,爱了苦,受了辱,受了大罪,而最终才做出了拚死一博。
祁瑞宣选择留在北平是为了保护家人,严酷事实使祁瑞宣类型的知识分子终于明白了:“在敌人手底下,要保护一家人,哼,梦想!”到了抗战后期,瑞宣不再彷徨,不再悲观,在钱默吟老人及瑞全的鼓励、帮助之下,瑞宣毅然决定加入保卫国家、保卫北平的地下工作中。作者还通过祁瑞全的形象歌颂伟大的人民和历史,写出四世同堂家族的未来和希望。
这种民族觉醒的路是付出了太大的代价才换来的,来得很迟,很悲壮。
小说真实地记述了北平沦陷后的人情世态,形象地描摹了日寇铁蹄下广大平民的悲惨遭遇、心灵震撼和反抗斗争,刻画出一系列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 史诗般地展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一道反法西斯的伟大历程及生活画卷,可歌可泣,气度恢宏,是一部感人的现实主义杰作。
参考文献:
1、老舍.四世同堂·惶惑[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2.
2、老舍.四世同堂·偷生[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2.
3、老舍.四世同堂·饥荒[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2.
论文作者:刘亚平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6年9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6/12/6
标签:北平论文; 羊圈论文; 老舍论文; 侵略者论文; 日本人论文; 老爷子论文; 日本论文; 《文化研究》2016年9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