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地震灾害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痛苦,为了减少地震灾害带来的损失,现代建筑结构设计应注重抗震设计。本文主要分析了影响建筑抗震的几大因素,并就如何有效提高高层建筑抗震提出了几个设计要点。
关键词:结构;抗震;设计;体型
引言
随着高层建筑的不断增加,高层建筑的安全性及抗震性问题突显重要。特别是近几年来,我国地震灾害频发,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及人们生命财产的安全所造成的伤害让人触目惊心。因此建筑结构的抗震性作为首要问题就摆在每个结构工程师面前。设计的目的。
1 影响高层建筑抗震的几个因素
1.1 选材不科学
对于地震频发区的建筑,其选材应需要合理搭配,当前,我国的建筑结构普遍为钢筋混凝土核心筒,此类结构发生弯曲变形或侧移时,所产生的作用力超过了钢框架的承受能力,在增加建筑钢结构荷载负担的同时,也会使得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减弱。
1.2 选址不当
如果建筑的施工场地的土壤分布不均,当地震灾害出现时会致使建筑物下陷或是崩塌,这是因为地基较软的缘故所致,特别是填土区域。如若建筑不能避免地形或是地势影响,并未合理设计建筑结构,建筑周遭的土质大部分都会下陷,进而导致建筑物整体受损。
1.3 设计不合理
第一,外形设计不合理。其具体展现形式为建筑结构出现凸角。通常来说某个建筑物在进行设计时,为了追求美观与特殊需求,会在建筑结构上布设一些凸角,但凸角时常因设计不合理,当发生地震时,受力失衡致使建筑结构整体下降,进而损害建筑物。
第二,结构设计不合理。发生地震灾害时,建筑物的延展性尤为重要。从某个层面讲,建筑物的延展性可以产生较大的抗震性。建筑物的延展性主要是破坏部分建筑构件,来减小地震灾害对整个建筑结构带来的损害,实现保护建筑整体的作用。若是延展框架设计不合理,或是没有选择一个能够承受较强作用力的构件,建筑结构延展性还未发挥效用就遭到了破坏,进而使建筑物整体受损。
2 高层建筑抗震设计要点
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就是设计人员将地震规律总结起来,然后根据一些不确定因素对其总体反应进行一系列的计算分析,根据对建筑结构的破坏情况以及破坏过程的分析,提出几点设计策略,以便于更好地提升设计效率。
2.1 选择恰当的建筑场地
在进行建筑抗震设计时,选择恰当的建筑场地,是加强建筑物抗震性的主要内容,建筑设计师需尽量选择相对平坦且开阔的场地,并且确保建筑场地周围土质的硬性与密度,因硬度与密度的均匀性与建筑结构承重有直接联系。在选择建筑场地时需尽量规避液化土、采空区以及软土等有关地段,以免因其土质问题而致使建筑结构在应对地震灾害时发生承重能力不足的问题,对于一些易塌陷、易滑坡等危险地段也最好不要当作建筑结构的设计主场地。另外防止建筑场地选在地震带较明显的位置,以免减小建筑物抵抗地震灾害的能力。
2.2 选取优质的建筑材料
建造建筑时所采用的材料决定了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的预防安全能力的强弱。其实,建筑抗震设计的结构理念就是将各个建筑物之间的延展性给充分的进行了连接加固,并对其进行了协调统一原则上的把控,其主要作用就是为了能够增加在地震来临时建筑本体的安全性。在选择建筑钢筋材料上,一定要选择那些韧性好抗压受力能力强的材料。在选择建筑结构的材料的整个过程中,一定要考虑的一点是,材料本体对于抗震性能的稳定性。还有,在建筑的整个过程中,建筑的占地面积,成本,造价,整体运营,都是必须要在考虑范围之内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因此在对建筑材料的选择上,一定要准确的把握好,建筑物材料和抗震作用两者之间的那个主要因素。争取做到,以最小的成本收获最大化的效益。
2.3 合理选择建筑结构形式
当前建筑的主要结构形式有框架剪刀墙结构、整体承载式钢结构、砖混结构、钢结构以及框架结构,以上结构都具备抗震性能,建筑物具体的抗震效果要与其结构形式和高度决定。框架结构与砖混结构共同使用,可以提高建筑的抗震性,原因是砖混结构是由容易破碎的建筑材料砌成,抗震性能较差,而框架结构采用钢结构、框架剪刀墙和承载式轻钢结构,抗震性能强。据统计,欧美等发达国家65%左右的建筑物采用钢结构。首选钢结构的优势在于,钢结构易于施工、生产,具有可重复利用和很好的环保性能,关键是具有很好的抗震防灾功能。钢结构材质具有很好的抗拉、抗剪、抗压和延展性,使用寿命长,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目前,台湾已经明令要求多层住宅建筑要使用钢结构建筑,北京地区的钢结构建筑模式也成为建筑潮流,国家大剧院工程就是使用的全钢结构建筑模式。
2.4 设置多道抗震防线,注重各种防震措施的使用
在建筑抗震设计中,应多设置几道抗震防线,在强震当中,第一道抗震防线破坏后,还有第二道、第三道、第四道抗震防线,继续抵挡发生的地震冲击力,最大程度保证建筑物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避免建筑物发生坍塌。纯框架结构应首选“强柱弱梁”型结构,该结构两道防线,一道是梁,第二道是柱。为提升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设计人员可采用基础性防震措施,在不同的位置采用不同的防震措施。基础隔震技术设计在建筑上部结构及基础位置接触处,避免建筑上部受过大的地震能,常见的基础抗震装置有基底滑移隔震、夹层橡胶隔震混合隔震装置等,该技术可再次削减地震所产生的震力,吸收地震产生的冲击余力,避免建筑结构受到较大的破坏。
2.5 合理计算建筑结构参数
在对建筑工程抗震设计进行具体方案落实和设计的时候,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这样才能够保证抗震设计方案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在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具体实施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对与其相符和的参数进行科学合理的计算,保证参数的准确性和有效。一般情况下,在刚刚开始的时候,需要对地震灾害进行科学合理的模拟试验,通过模拟可以对地震出现以后造成的损失进行合理计算。根据这些损失计算结果,可以制定科学合理的应急设计方案,并且将这些方案落实到实处,体现在各个环节当中,真正为地震灾害提供有效的保障作用。除此之外,还需要对现有这些参数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这样不仅能够提高这些参数的整体利用率,而且还能够保证这些参数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2.6 层间位移限值
高层建筑的高宽比比一般建筑要大,其位移限值又受诸多因素影响,如建材大小、结构体系等,所以,在进行建筑结构设计时必须根据建筑的实际情况进行具体数值的确定。建筑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位移限值必须精准、规范,建筑地理位置的选择、结构稳定性设计目标的确定以及建筑功能性的保证等等都是结构设计时的重点。
2.7 控制地震扭转效应
位移构件刚度通常都是比较规则的,由于扭转作用力的影响,建筑物各区域的层间变形是有很大的差异的。进行抗震设计工作时一定要分别算出各层的扭转修正系数,如果调整构件的刚度不符合规定就需要对抗侧力构件实行调整。此外,上下刚度不均匀变化的结构中,每层的刚度中心都不在一个轴线上,若结构刚度的富余量过小,就可以使用均衡加强结构外围刚度的方法,上述状况都会让各层结构的偏心距与扭矩有所改变。
3结束语
总之,对于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工作的落实,重点围绕着抗震结构设计进行把关是比较重要的一点,也是基本环节所在,需要切实加强对于相关标准和规范的探究,确保其能够满足于后续高层建筑长期应用的安全性保障要求,综合提升抗震性能,解决可能面临的较大隐患威胁。
参考文献:
[1]黄云叶.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2(20):56-58.
[2]吴忠飞.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探讨[J].建筑知识:学术刊,2013,33(6):102-102.
论文作者:黄新富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1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13
标签:建筑论文; 建筑结构论文; 建筑物论文; 结构论文; 钢结构论文; 灾害论文; 延展性论文; 《基层建设》2018年第1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