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邓小平的以人为本的发展观_邓小平理论论文

论邓小平的以人为本的发展观_邓小平理论论文

论邓小平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展观论文,以人为本论文,邓小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之时,深刻地领会和研究邓小平充满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倍感邓小平以人为本发展观的重要性。

一、邓小平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邓小平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运用、继承、丰富和发展。“以人为本”就是要充分满足人的要求,促进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马克思以唯物史观为基础,全面阐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强调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历史性,强调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历史发展过程的客观统一性。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个人是受分工所支配的,分工使他变成片面的人,使他畸形发展,使他受到限制。以后,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我们把劳动力或劳动能力,理解为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1]同时,马克思从大工业生产发展的具体历史中看到了工人尽可能多方面的发展是社会生产的普遍规律。这就是说,人的全面发展,并非是个别人的主观意志和美好的愿望,而是一种生产发展普遍规律的自然历史过程,生产发展在社会发展中起支配作用,它对人的全面发展起着决定作用。

不仅如此,马克思、恩格斯还从人的全面发展是未来社会发展的最高境界的角度阐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中也指出:“根据共产主义原则组织起来的社会,将使自己的成员能够全面地发挥他们各方面的才能。”[2]“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能得到全面的发展”[3],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因此,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在分析未来社会主义的社会生产时指出,只有在消灭私有制、消灭旧有分工,生产力高度发展的社会条件下,生产劳动才能给每一个人提供全面发展和表现自己全部的即体力和脑力的能力的机会。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而且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又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4]1877年马克思提出:共产主义应当是在保证社会劳动生产力极高度发展的同时又保证人类最全面的发展。[5]恩格斯在1880年也进一步阐明,未来社会中,人终于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己本身的主人——自由的人。[6]

邓小平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是一脉相承的。他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以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为基础,根据现代人类发展要求和中国国情,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阐述了以人为本的发展观。邓小平把“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当作判断各方面工作利弊得失的标准之一,把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当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的,把全面发展的人当作社会主义建设的依靠力量,把人民群众的共富当作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四有”当作对社会主义新人的要求,把当代人的发展不应损害后代人的发展当作人的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不仅如此,邓小平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历史性,强调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历史发展过程的客观统一性。他把发展生产力作为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基础,把社会协调发展作为人的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把教育作为培养人的重要途经。邓小平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背景下,全面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增添了新内容。

二、邓小平以人为本发展观的基本内容

1.人民利益发展观

邓小平把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同中国国情相结合,从社会主义发展目的的角度,提出了以实现人民共同富裕为目的的人民利益发展观。他说:“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7],后来又在“三个有利于”标准中强调要“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在有关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中强调以“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为目的。但是,由于人的家庭条件、个人素质以及所面临机遇的不同,每个人不可能同步富裕;由于一些地区原有基础、资源条件、地理位置的不同以及人才技术、思想观念的差异,每个地区同样不可能同步富裕,这是客观事实。为了实现共同的发展目标,避免两极分化,邓小平提出了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思想,他说:“我的一贯主张是,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大原则是共同富裕。一部分地区发展快一点,带动大部分地区,这是加速发展、达到共同富裕的捷径。”[8]“我们提倡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是为了激励和带动其他地区也富裕起来,并且使先富裕起来的地区帮助落后的地区更好地发展。提倡人民中有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也是同样的道理。对一部分先富裕起来的个人,也要有一些限制,例如,征收所得税。”[9]邓小平对共同富裕的实现前提也作了论述,指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为实现共同富裕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坚持社会主义、防止两极分化,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牢固的政治保障。邓小平强调从人民利益得失的角度来考察发展问题,把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紧密相连,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2.人才发展观

邓小平的人才发展观是他的以人为本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他重视人才,重视人的素质的提高,把人才素质的提高放到发展战略目标的位置上。因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最终取决于人才的量与质,取决于劳动者(包括体力劳动者与脑力劳动者)的素质,只有实现了整个中华民族科学文化水平的普遍提高,才能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为此,邓小平重申“德才兼备”、“又红又专”的人才观,坚持人的全面发展的原则。在对待个人发展要求上,他主张“德、智、体全面发展”,提出“四有”目标,即“有共产主义的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在对待干部队伍发展的目标要求上,邓小平提出实现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这充分说明了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不仅是改造客体的过程,也是改造主体、实现主体自身的发展过程。在对待社会发展的整体目标要求上,邓小平强调造就各级各类人才,既包括专才,又包括具有专业知识的能力、善管理的人才;既包括工人、农民人才,又包括干部、知识分子和军队人才;既包括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又包括各种党政领导人才。可见邓小平的人才发展观,是全方位、多层次的,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3.人的平等发展观

邓小平重视人的平等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反对特权,提倡平等权。他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一文中指出:“我们今天所反对的特权,就是政治上经济上在法律和制度之外的权利。”“公民在法律和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党员在党章和党纪面前人人平等。”[10]二是重视人权。邓小平针对有些人对人权的各种理解,明确指出:“什么是人权?首先一条,是多少人的人权?是少数人的人权,还是多数人的人权,全国人民的人权?西方世界的所谓‘人权’和我们讲的人权,本质上是两回事,观点不同。”[11]这里,邓小平所指的两种人权观念的不同当然有许多方面,但是,“首先一条”在于人权主体的阶级实质上,即:西方世界的所谓“人权”是少数资产阶级的特权,而我国社会主义人权是占人口绝人多数的人民的权利。邓小平认为,以实现全国人民的人权为使命的中国共产党人要完成自己的各项任务,就“只有紧紧地依靠群众,密切地联系群众,随时听取群众的呼声,了解群众的情绪,代表群众的利益”[12],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反复强调“人民公认”、“人民拥护”、“人民赞成”、“人民答应”、“人民高兴”的问题。邓小平的这些思想是对以人为本发展观的重要贡献。二是重视国家平等,为人的平等权创造有利条件。针对西方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搞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却借口别的国家的人权问题,去侵犯别国的国权。邓小平一针见血地指出:“真正说起来,国权比人权重要得多。贫弱国家、第三世界国家的国权经常被他们侵犯。他们那一套人权、自由、民主,是维护恃强凌弱的强国、富国的利益,维护霸权主义者、强权主义者利益的。”[13]邓小平的论述,表明了一个国家人的发展不应以损害另一个国家人的发展为前提。一个国家如果丧失了国权,任人欺凌,那这个国家的人民,还有什么人权的保障可言。

4.人口、资源协调发展观

邓小平的人口、资源协调发展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重视人与环境的密切关系。这突出地表现在他对植树造林的深切关注上。他在1982年会见前来北京参加中美能源、自然资源和环境会议的美国前驻华大使伍德科克时说:“我们准备坚持植树造林,坚持他二十年五十年。……特别是在我国西北,黄土高原连草都不长,水土流失。所以叫‘黄’河,就是水土流失造成的。我们计划在那个地方先种草后种树,把黄土高原变成草原和牧区,人们就会富裕起来,生态环境也会发生很好的变化。”[14]邓小平1982年11月还为全军植树造林总结经验表彰先进大会题词“植树造林,绿化祖国,造福后代”[15]。1982年12月26日对林业部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情况报告的批语中写道:“这件事,要坚持二十年,一年比一年好,一年比一年扎实。为了保证实效,应有切实可行的检查和奖惩制度。”[16]他还于1983年3月12日亲自参加北京十三陵义务植树劳动。他强调植树造林,要一代一代,永远干下去。这些思想充分表明了邓小平关于当代人的发展不应损害后代人的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二是重视人与资源协调发展。邓小平反对浪费和破坏环境,重视资源的节约。1979年,他在会见外国朋友时的一次谈话中说:“我们有丰富的资源。中国地方大,在能源方面,在矿藏方面,无论是黑色金属、有色金属还是稀有金属,中国没有的很少。这些资源要是开发出来,就是了不起的力量。”[17]他又认为由于中国人口多、技术落后,在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面存在着严重的浪费现象和破坏环境的现象。因此,他提出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1989年6月,他在一次谈话时指出,对那些浪费电力和原材料的企业,要坚决关一批,行动要坚决,并指出“提高产品质量是最大的节约”[18]。

三是人口增长与经济统筹发展的关系。邓小平认为要使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至少有两个重要特点是必须看到的:“一个是底子薄。”“第二条是人口多,耕地少。”“耕地少,人口多特别是农民多,这种情况不是很容易改变的。这就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必须考虑的特点。中国式的现代化,必须从中国的特点出发。比方说,现代化的生产只需要较少的人就够了,而我们人口这样多,怎样两方面兼顾?不统筹兼顾,我们就会长期面对着一个就业不充分的社会问题。这里问题很多,需要全党做实际工作和理论工作的同志共同研究,我们也一定能找出适当的办法来妥善解决。”[19]为了控制人口快速增长的问题,邓小平强调实行计划生育,主张通过大力发展科教事业,把我们繁重的人口负担变成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1979年3月23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的讲话中他就指出:“人口增长要控制。争取到一九八五年把人口增长率降到千分之十以下,降不到这个水平不行,国家负担不起。在这方面,应该立些法,限制人口增长。”[20]1979年7月28日邓小平在青岛接见中共山东省委常委时的讲话中也指出:“人口问题是个战略问题,要很好控制。”[21]1980年9月9日他在会见联合国人口活动基金执行主任萨拉斯一行时讲到:“我们制定了控制人口的计划,争取到本世纪末不超过十二亿。这个任务虽然很艰巨,但我们必须这样做。否则,我们的经济不能很好地发展,人民的生活也不能提高。”[22]

三、研究邓小平以人为本发展观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研究邓小平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有利于更好地理解我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这一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就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体地说,就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就是要尊重和保障人权,包括公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就是要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就是要创造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可见,科学发展观是同邓小平以人为本的发展观一脉相承的,是邓小平以人为本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邓小平以人为本发展观为我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提供了正确的指导思想。

2.研究邓小平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至关重要。党的十六大提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始终是以人的全面发展、满足人的多方面需要为本的,充分体现了邓小平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因此,研究邓小平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3.研究邓小平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对于进一步推进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江泽民同志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我们从事的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我们要在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基础上,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理所当然地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因此,我们要到本世纪中叶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基本实现现代化,必须坚持邓小平以人为本的发展观,以邓小平以人为本的发展观为指导。

4.研究邓小平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坚持计划生育,处理好人与自然、人口增长和经济建设、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关系。近半个世纪以来,随着工业文明的不断发展,人类的生活条件和生存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方面人类享受着工业文明带来的积极成果,另一方面一系列“现代文明病”也伴随着工业文明不期而至。环境问题、生态问题、人口问题和贫困问题,迫使人类不得不选择新的发展道路。我国人口多,底子薄,社会生产力水平不高,发展很不平衡。要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历史性任务。在实现这一艰巨的历史性任务的过程中,研究和贯彻邓小平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对实行计划生育,处理好人与自然、人口增长和经济建设、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有重要意义。

5.研究邓小平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有利于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当前工作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着力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温家宝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究班结业式上的讲话中指出:积极帮助城乡特殊困难群众解决生产生活问题。要下更大的决心,坚决纠正土地征用中侵害农民利益的问题,坚决纠正城镇拆迁中侵害居民利益的问题,坚决纠正企业重组改制和破产中侵害职工合法权益的问题,坚决纠正拖欠和克扣农民工工资的问题,坚决纠正教育乱收费和药品购销、医疗服务中的不正之风。解决这些方面的问题,中央已三令五申,老百姓也有强烈愿望。各部门、各地区都要以对人民群众深厚的感情和高度负责的精神,抓紧采取切实措施,认真加以解决。可见,这些论述同邓小平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是一致的。因此,研究邓小平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有利于我们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一切为了人民,一切服务人民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标签:;  ;  ;  ;  ;  ;  ;  

论邓小平的以人为本的发展观_邓小平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