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表演理论体系建构——第四届京剧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京剧论文,第四届论文,学术研讨会论文,理论体系论文,国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11年5月20日—22日,由中国戏曲学院主办的“京剧表演理论体系建构——第四届京剧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建银大厦隆重召开。从2005年5月开始,中国戏曲学院在京已陆续成功举办了三届京剧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全面研究探讨京剧的历史、现状、未来及其与中国文化传统、现代社会的关系,在学术界与京剧学界均引起强烈反响。
此次在京举办的以“京剧表演理论体系建构”为题的第四届京剧学研讨会,旨在继续深入开展京剧的历史、特色与发展规律研究,进一步推动京剧学的学科建设。来自中国大陆和港澳台地区,以及美国、丹麦、日本等国家的著名京剧学专家学者、表演艺术家、京剧院团管理者及社会各界京剧爱好者百余人,递交学术论文130多篇。会议期间,与会专家、学者以大会发言、分组讨论的形式,就京剧表演理论、京剧行当与流派、京剧表演的传承与发展、京剧传播与文化交流、京剧教育等问题充分交流,畅所欲言,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
京剧表演理论体系建构是京剧界乃至于戏曲界普遍关注的课题,本届会议选择这一主题,充分体现了京剧学深层发展的研究态势。京剧表演理论体系建构对于中国戏曲表演理论体系建构具有重要意义。与会专家强烈呼吁加快京剧表演理论体系研究,鼓励多出对京剧“四功五法”和各行当、流派有精深研究的京剧表演理论研究专家。多篇会议论文提出要对京剧表演进行史的分析,理清概念,总结与剖析京剧特有的艺术语言与表现手法,对京剧表演进行了全方位探讨。
出席本次研讨会开幕式的领导和嘉宾有:文化部原部长、著名作家王蒙,中国文联原副主席仲呈祥,全国政协京昆办公室副主任张国祥,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李世济,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孙毓敏,国家京剧院党委书记、副院长刘孝华,北京京剧院原院长王玉珍,夏威夷大学教授魏莉莎,中国戏曲学院院长杜长胜,中国戏曲学院副院长巴图等。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光明日报》、《香港文汇报》、《中国京剧》杂志等20家新闻媒体记者参加了开幕式。中国戏曲学院杜长胜院长在开幕式上致辞。他简要介绍了2005年以来中国戏曲学院院主办的三届京剧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的基本情况,充分肯定了京剧学学术研讨会对中国戏曲学院京剧学科建设与发展具有的重要意义。他表示,中国戏曲学院作为中国戏曲和中国艺术的传承重镇,应时刻牢记新时期的文化使命,始终把人才培养、创作演出、学术理论研究、京剧艺术的传播与服务社会作为自己的职责。文化部原部长、著名作家王蒙在讲话中说,我们要认真思考全球化过程中如何保护我们的文化个性、民族性。新形势下,人们会更关心文化的世界性和民族性、现代性和经典性、大众性和精英性的关系,关于京剧的许多讨论,对于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对于在瞬息万变的形势下保持文化古国和大国的尊严与从容,同时对于不断解放思想观念,意义非常重大。中国文联原副主席、著名艺术理论家仲呈祥在讲话中说,艺术学学科已经上升为国家一级学科,为艺术学发展搭建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平台,提供了艺术家施展才华的更好天地,是机遇也是挑战,京剧表演理论体系建构,不仅对艺术学学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更对民族艺术思想的研究建构和丰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国家京剧院党委书记刘孝华说,京剧表演理论体系的建构,切入京剧艺术本体的核心领域。在学理上对京剧表演艺术给予概括和升华,同时促进京剧表演理论的体系化,必将为专业京剧表演艺术院团提供理论指导,促进表演艺术人才的科学培养。
在20日上午的大会主题发言中,文化部原部长、著名作家王蒙先生,夏威夷大学魏丽莎教授,中国戏曲学院原副院长赵景勃教授为与会者呈现了精彩的报告。王蒙先生做了《从莎乐美、潘金莲谈京剧》的主题发言。他以全球化视野考察了京剧,从戏剧情节、表演、主旨精神、审美、观众接受等方面详细比较了西方戏剧中王尔德笔下的莎乐美与中国传统京剧人物潘金莲。指出京剧既是独一无二的又是人类的,京剧的中国文化内涵,可以被世界所接受。说到京剧改革问题,他说京剧最大财富也是最大困难就在于它的程式,我们的选择只能是熟知程式、运用程式、突破程式与创造程式,要从多方面丰富戏曲题材、戏路、节奏感与表演追求,希望京剧在演出、理论研究、舞台实践上百花齐放。魏莉莎教授是海外非常著名的京剧研究学者,尤其是把京剧译成外文,用外文演出,对京剧海外推广起了特别重要的作用。此次她发言的题目为《〈玉堂春〉在夏威夷:梅派保留、传承、与创造》。她详细介绍了夏威夷京剧培训项目的教学情况,从中可见京剧跨文化的传播力量。她从特殊角度,通过具体剧目探讨了梅派传人沈小梅在京剧表演、教学方面的成就及启发,重点探讨沈小梅对梅派的保留、传承和创造之间的关系。这种创造体现在剧本改编、表演程式等多个方面。她还提到京剧的文化记忆,她说不应该也不曾存在过完全相同的表演,非同寻常的文化记忆可以实现这些变化,这是罕见而宝贵的,它存在于杰出的表演和教学艺术家(像小梅老师)的头脑里、身体里和心灵中。京剧表演体系研究的提倡者赵景勃教授在大会发言中说,京剧表演体系建构成为一个议题是几代人的期盼,围绕京剧表演体系建构,他谈了几点看法,首先,京剧学是纲举目张的工程,所谓“纲”是揭示戏曲表演本体规律,统领戏曲研究的系统化,如同串珠之线,有机的解释各个分体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互联互动关系,体系研究应该指导表演实践、表演创作、表演教学。体系的基础在于调研,体系的成型在于凝练,体系的检测在于实践,体系的完成在于认同。第二,体系研究应该从表演教学入手,建议以教育单位为基础实验室,联合研究单位和艺术实践单位,三点一线发挥教学、研究、创作的各自优势,组成表演体系研究的联合体。第三,体系研究要寻找核心,体系是庞大的,但在众多概念中总会有一两个基本概念或者核心概念。第四,要从表演教学的特殊性着手研究体系,张庚老师曾经把功法、剧目、行当、流派几大件作为体系研究,今天的研究离不开这些实体,越是特殊性的地方越是能揭示规律。他还具体谈到了功法、成品教学、剧目教学中的谱式训练、风格流派形成、新编剧目、研究队伍等问题。最后他说,回望历史上对体系有所建树的人,多是站在了实践与学术的交接处立言立论,前人足迹告诉我们研究体系应该既要瞻前顾后深入本体,又要东张西望进行比较。
5月20日下午的大会发言分为上下半场,上半场由美国南卡大学教授叶坦主持,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研究员王安奎,中国戏曲学院副院长周龙,江苏省戏剧家协会研究员汪人元,著名表演艺术家孙毓敏,中国戏曲学院教授田志平分别作了发言。下半场由澳门戏剧协会顾问穆凡中主持,厦门大学教授陈世雄,中国戏曲学院教授费玉平,著名记者、研究员翁思再,武汉大学教授邹元江,中国戏曲学院教授吕锁森,广西艺术学院教授黄海澄,天津艺术研究所所长刘连群,中国传媒大学教授施旭升分别作了发言。专家们围绕大会主题,从各自领域出发分享了京剧学的前沿理论和研究成果,对京剧发展献计献策,现场反响热烈。5月21日,研讨进入分会场讨论阶段,代表们根据各自提交的论文和感兴趣话题分组参与发言,在众多与京剧表演理论体系相关的问题上达成了共识。
一、京剧表演理论体系建构
与会代表对京剧表演理论体系建构充满期待,会上,专家们回溯京剧表演艺术的优秀传统,辨析京剧表演概念,寻京剧表演之道,求京剧表演之本,对京剧表演理论体系进行了多方面、多角度的审视,在求同存异基础上各种观点交流碰撞。
与会专家就如何构建京剧表演理论体系及这一课题的研究价值发表了意见。中国艺术研究院王安奎研究员指出,京剧表演理论体系在整个戏曲表演理论体系当中占有重要位置,同时,理论研究本身更重要的是为实践服务,京剧表演理论的建设和研究应该进一步促进京剧的发展和繁荣。另外,京剧在戏曲发展中处于昆曲和其他地方戏的中间阶段,需要向两头学习,既要向昆曲学习,也应该向地方戏学习。广西艺术学院黄海澄教授分别阐述了布氏表演体系、斯氏表演体系和中国戏曲表演体系的哲学基础,并通过三者比较指出,中国戏曲表演体系并不逊色于其他表演体系,完全可以自立于世界表演体系之中。梅兰芳纪念馆秦华生馆长认为,中国戏曲表演体系早已存在,提倡用比较的方式确定东西方表演体系,要看到对方合理内核,有选择性的继承和发展。
专家们认为,要将京剧表演体系放在整个戏曲表演体系里,结合时代特征进行考察;科学把握和论证理论体系的结构、构架;合理继承和发展前辈的探索与理论成果。福建省京剧院刘作玉院长指出理论体系建构首先应该对其结构、构架进行科学把握和论证,只有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理论才能正确指导实践,他以京剧程式性这一特征为切入点谈到了实践创作中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提出对新剧目的继承也应关注。中国戏曲学院附中董德光书记认为构建京剧表演理论体系,首先要理清概念、框定范畴,树立主体意识。上海大学朱恒夫教授通过对京剧发展历史的梳理,指出京剧表演体系是整个戏曲表演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整个戏曲表演体系可渐进分成四个阶段,首先是生活化阶段,二是生活化向程式化的转变阶段,三是程式化阶段,四是内心体验与程式相结合阶段。他认为京剧表演体系建构中,要认识到明清传奇、花部以及海派京剧对京剧表演体系形成的影响。建构京剧表演体系的目的是继往开来,重点是开来,要建立京剧艺术大家表演技艺的资源信息库。他还认为建构京剧表演体系要从行当、流派、音乐、区域、题材上进行分类研究,不能笼而统之。针对当前京剧理论薄弱的现状,中国戏曲学院费玉平教授提出京剧表演理论体系建构的五个学术观点和八项可行性措施。魏莉莎教授则提出,在西方理论构建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学者对艺术家创作进行归纳总结得来的理论,二是艺术家为达到自己的艺术目的设计发明出来的实践性理论,而不是一批人在一起创造一种理论。新民晚报翁思再研究员对此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他认为,无论是流派还是学术体系,都不是个人可以营造出来的,一种理论的提出要经过各种专业的专家的研究探索,经过多学科交叉、沉淀才能逐渐形成,京剧表演理论体系建构的提出是历史机遇所赋予的。中国戏曲不但有表演系统的四功五法,也有完善的训练系统;不但要研究戏曲舞台上丰富的表现形式,更要研究台下具体的训练方法。中国戏曲学院奎生教授提出,要对传统戏曲理论、思维方式等进行现代阐释,从而建立我们自觉的理论体系。中国艺术研究院戴云研究员也认为,需要建构我们自己的民族话语体系,同时要与西方理论对接。一些专家指出,中国京剧表演体系早已存在,而系统化的京剧表演理论体系构建则刚刚开始,可谓前景广阔,任重道远。
京剧表演理论体系是一个庞大而丰富的系统,它应该包括表演内容、哲学依据、表演原则、表演方法、表演语汇、传播与接受等。中国戏曲学院马名群指出体系是“完整的、配套的、结构性的”工程。河南省艺术研究院刘景亮研究员从文化视角审视京剧表演体系,认为京剧在孕育和诞生的过程中,接纳了以往戏曲传统及中华民族长久以来的深层观念,在演进过程中又吸收了各种新的文化元素,是当之无愧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江西教育学院李和平教授认为同样一出京剧剧目,不同表演者的诠释各不相同,风格各异,这就构成了京剧表演的繁花似锦,京剧是以儒释道文化传统为底蕴的舞台表演艺术。
中国京剧的表演体系与音乐体系是中国京剧艺术得以成立的两个核心内容,乃至构成严谨而具有张力的艺术体系。中国艺术研究院王馗研究员的发言《“身段谱”中的戏曲表演体系》,把京剧与昆曲、梨园戏等进行了历史的比较,用以说明中国戏曲表演体系的复杂性特征,指出作为近代戏曲艺术最高峰的京剧,其表演体系是以做功和武打表演为重要特色。江苏省戏剧家协会汪人元研究员则呼吁学界加强对戏曲声乐的重视和研究,开展深入的跨界合作与交流,在当代中国与国际视野中建立起我们的音乐教育体系。在发言中他还总结了中国戏曲演唱艺术的特殊性,特别强调京剧润腔艺术区别于西方歌唱艺术,是京剧音乐艺术中将死谱变为活唱的最为重要的基本手段和独特技巧,尤其能够体现中国民族音乐的精神和意趣。与会代表还对京剧不同于西方的程式化特征加以比较剖析,厦门大学陈世雄教授,在中西文化比较视野下,通过对东西方戏剧程式化的追根溯源,指出以词语为中心和以表演为中心的差别是造成东西方戏剧走上不同道路的重要原因。专家学者从各个方面对京剧表演进行了探讨,如中国戏曲学院刘小梅副教授强调了京剧语言的叙述性及其与舞台表演的关系;中国艺术研究院孙红侠副研究员就京剧念白及戏剧情境关系,探讨了传统京剧程式性舞台语言表演功能。
从审美角度思考京剧表演成为关键词。京剧是中国戏曲集大成者,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活化石”,它凝聚了中国传统美学的多重意蕴。舞台表演具有特殊的美学规律,而这种规律则是在遵循传统美学原则下充分体现京剧的本体精神,是京剧演员成功塑造人物的基本法则。中国传媒大学施旭升教授在大会发言中说,京剧理论自觉体现在对京剧艺术本体的把握上,体现在对京剧艺术品格的确认。他把京剧艺术的形式美规范概括为两个词:线和圆,即京剧舞台线的呈现和圆的境界追求。京剧的形式本体不仅仅是外在的形式符号,它是内在的意韵表达,更是有美学内涵、文化根基的思维方式。中国戏曲学院张尧教授对京剧表演方法进行了美学辨析,指出其独特的美学规律处处凸显了中国传统哲学的辩证法。京剧表演辩证法是京剧表演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成为串起各种艺术符号的纽带,了解和掌握这些法则,如:“紧中见松、冷热交替”、“真假有别、温火适度”、“阴阳对比、虚实相生”等,对京剧艺术的创作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代表们还对不同类型、题材的京剧表演问题进行了讨论。如日本早稻田大学平林宣和副教授提交了《从“兰花指”到“马舞”——阶级观念对戏曲表演的渗透与革命样式的诞生》,就京剧样板戏话语和实践两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刘思远副教授介绍了他和魏莉莎教授共同完成的论文《京剧人情戏的表演方法初探》,检视了京剧人情戏这一概念并考察了其表现方法,在讨论京剧文化艺术定位和走向的今天,为京剧表演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思路。
二、京剧的传承与发展
继承传统与发展创新一直以来是戏曲界专家学者们讨论的热点。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就京剧应该如何传承发展的主题进行了深入讨论,既有对京剧传承现状的忧虑,也有对传承方法的建策。对于京剧表演体系建设与京剧传承的关系,澳门戏剧协会顾问穆凡中认为表演体系建设是高水平传承的基础。天津艺术研究所刘连群所长指出京剧表演理论体系建构对京剧高水平传承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它是高水平传承的基础性工程;第二,它是一项总结性的工程,包括对京剧表演艺术源流、发展、演变过程的总结,对前辈艺术家实践经验的总结,对表演艺术理论的总结;第三,它是一项导向性工程,对今后京剧传承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谈到京剧现状,与会专家一致认为继承、创新及对传统剧目的整理改编工作都不可偏废。中国戏曲学院郝荫柏教授提出,在整理改编传统剧目和新创剧目工作中,要处理好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保持继承与创新的平衡度,戒除思想大于形象的创作现象,任何创作都要以保持京剧基本艺术特征为底线。京剧艺术已经发展到“高级僵化阶段”,对于这种形态,不应去破坏它,内容应该适应形式,而不要让形式适应内容,有些题材不适合京剧表演就不要勉强。广西艺术学院黄海澄教授指出,在京剧演出中某些京剧经典唱段的唱词被改得极为低劣,有些字甚至唱错,令人痛惜。台湾国立中山大学助理教授李怡瑾、上海戏剧学院李伟均以台湾新编戏曲作为探讨重点,对其价值和艺术改革进行了思辨和总结。
一些专家认为京剧在坚持传统的基础上,必须要面向市场,与时俱进。针对京剧如何改革问题,专家们各抒己见,如中国艺术研究院王安奎研究员谈到,京剧表演艺术要处理好守格与创格、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张伯昭研究员提出京剧发展,第一特别要注意保护经典,第二切忌对经典乱改乱删。讨论过程中,与会代表还对京剧艺术如何传承提出了具体建议。专家们谈到京剧要发展,不能总是秦香莲,总是《打渔杀家》,必须要有新剧目产生。新的剧目怎样产生,应该允许有一个探索过程,特别是新的剧目如何反映新的生活,舞台上怎样用美的形式体现,必须在形式上做新的探索。京剧排演需要具有专业知识、真正懂戏的导演;新戏编排既要符合京剧程式和演唱规律,又要与时俱进反映当下。上海戏剧学院曹树钧教授以新编京剧《曹操与杨修》为例,说明京剧可以借鉴西方戏剧艺术,该剧有意识的借鉴了莎士比亚刻画人物的方法,在京剧剧目里创造性的应用,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关于京剧导演的工作职能,代表们也展开了有趣、热切的讨论。有代表提出京剧需要导演,但不要捣乱,需要作曲,不要做饭,这是当前京剧舞台演出,特别是从事舞台实践的工作者的普遍心声。朱恒夫教授总结了李紫贵等戏曲导演的导演理论与导演艺术,阐释了其追求内心体验与写意性表演技艺完美结合的境界。中国戏曲学院戏文系邹德旺书记谈到京剧表演与现代舞台空间关系的课题,作为现代导演,我们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多吸收、借鉴其他艺术门类的优点,不断提高自身和观众的审美水平,创作出更加灵活、自由的舞台时空。专家们还就中国戏曲节奏总体上是否需要改革的问题进行了热烈争论。此外,专家们指出,京剧艺术创作不能够只为了评奖,戏的好坏最终鉴定者是普通观众。
与会专家还从艺术管理角度,谈到京剧院团演出机制、体制改革等诸多问题。戏剧艺术发展要有科学的管理方法,现代西方管理中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如果戏很好,管理没跟上去,好戏还是得不到好的效果。翁思再研究员针对京剧体制改革,总结过去上海京剧院团改革失败的教训,指出只有市场环境、机制与政府政策和谐配套,才能搞活京剧。京剧艺术要发展必须要有一套科学的艺术管理体制,而且还要有这样的管理人才。为此,他提出可以建立剧场班底制,主要演员轮流演出,充分调动京剧人才资源,培养新观众。
三、京剧行当与流派
功法、行当和流派是京剧表演体系三个有机组成部分。京剧表演体系的所有特征都在“行当”中得以体现。中国戏曲学院池浚老师指出,戏曲表演艺术的发展与巩固与戏曲行当体制的演进与确立紧密联系,甚至可以说,戏曲行当体制及附着于其上的表演程式系统完善之日,就是中国戏曲表演体系建立之时;中国戏曲学院吕锁森教授做了以“认识行当”为主题的发言,从概念、共性、分类、自然属性、道德属性及其发展和对演员的反塑造七个方面全面介绍了行当;河南省艺术研究院谭静波研究员进一步阐释了京剧行当的美学特征;中国传媒大学周华斌教授,对传统戏曲以脚色行当为中心的表演体制进行深入阐发,指出京剧戏班是“脚色行当”的组合,分析了京剧戏班的演员构成,对其与表演体制相关的若干理论进行了思考;中国传媒大学路应昆教授则从戏曲演剧史角度,探讨了“末”在京剧脚色中的“消失”及其原因;而美国密歇根大学陆大伟副教授则对《戏考》中人物行当的变化进行了统计学方法上的分析;中国戏曲学院张尧教授总结了京剧小生的表演功法;国家京剧院高明特别谈到在京剧发展新形势下京剧龙套的美学品格;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李小佳分析了当前行当表演程式系统的失衡性及其原因;谭静波研究员提出要避免行当艺术低水平传承,要回归到戏曲教育里面,赋予戏曲教育教师更高的期许。
与会专家对京剧流派艺术进行了深入观察和总体归纳。一个优秀的流派创始人正因其独特的艺术个性,才成之为流派,这也说明京剧非常重视展现个人风格。武汉大学邹元江教授通过对梅兰芳先生及其师从合作的京昆表演艺术家的表演特性进行研究,指出戏曲艺术表演体系是由不同行当极其复杂化的程式表现出的差异,具有家族相似性所生成的一种结构性、历时性的谱系。兰州城市学院王萍副教授从社会心理视角对以程长庚为代表的京剧老生“前三杰”流派艺术展开研究,为京剧流派研究提供新的视角。中国戏曲学院音乐系李晓天书记以徐兰沅、何顺信两位京胡大师与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张君秋合作的个案为例,阐述了流派形成和京剧表演体系构建中要特别重视琴师和唱腔、音乐设计者的观点。在对异彩纷呈京剧流派的讨论中,学者专家给予了具体而细微的提供,相当有趣。如江西教育学院李和平教授提出严派声腔与道家风格的结合;中国人民大学王政尧教授总结了汪派对京剧表演理论体系的贡献,呼吁积极创编廉吏新编戏;澳门穆凡中先生特别探讨了并非舞台主角的芙蓉草(赵桐栅)先生的艺术贡献;鞍山师范学院王希宝副教授就程派声腔,宁夏京剧团王志怡针对梅派艺术教学等都谈了各自的体会。
流派艺术的发展,既要重视传承的基础性作用,又要勇于做流派的“叛徒”、大胆创新,行当和流派的发展要与时俱进、博采众长。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孙毓敏作了建构荀学、丰富京剧表演体系的大会发言。她结合表演实践,介绍了荀学表演体系应包含史、艺、戏、论四大内容。她从舞台实践出发详细阐述了“三化三感”等独具特色的荀派表演理论,及性格动作、板腔创新等有别于其他流派的表演手法,从文学和表演两个角度总结了荀学出新意于法度之中的艺术成就和生活化、个性化、趣味化的艺术特性。对于如何吸收流派丰富资源、流派在当代的发展、如何面对市场观众等问题,代表们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如著名言派武生名家中国戏曲学院奎生教授,提出编创全方位彰显演员表演艺术特色的剧目问题;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和宝堂老师认为演员要在广、博、杂的舞台实践当中提炼出最精到的艺术表现方式,等等。
研讨会上专家代表们就京剧表演程式和表演技法等进行了学理与实践相结合的剖析,并结合具体戏目从唱念做打、四功五法等较具体角度深入。台湾国光剧团张育华研究员对京剧程式功法修养进行了思考,呼吁提高演员自身艺术修为。中国戏曲学院导演系主任冉常建发言主题《意境体验——表意主义戏剧的体验方法》,指出演员要根据生活内容和京剧舞台的双重需要,借助艺术想象和程式技法,深入体验诗化的生活内容、人物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主题思想。上海戏剧学院赵群副教授以参加国际表演大师班的学习经历,谈了西方表演训练对戏曲表演的启示,思考中国戏曲表演程式的优势及不足。功法是京剧的表演艺术语汇,京剧表演体系建构中对四功五法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与会代表从各个方面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如中国戏曲学院陈国卿教授总结了京剧念白的艺术魅力;中国戏曲学院田志平教授谈了戏曲做功“五法”;巴黎第八大学马爱莲博士从亲身实践出发,谈了学习京剧跷功的感受和想法。时代在发展,反映封建社会缠足遗留的跷功所具有的形式美学特点及是否应留存使用这一问题,引发了与会者热烈的争论。
四、京剧教育、文化传播及其他相关问题
“京剧教育与传播”主题讨论,吸引了众多不同地域、文化背景的专家学者的关注和参与。讨论中既有对京剧史的梳理分析,又有针对现实问题的剖析;既有本体研究,又有文学、文化学等相关学科的交叉研究,彰显了京剧多媒介传播及国际化交流的特点,体现了京剧理论研究的活跃。
建构京剧表演理论体系,要自觉和理性的设置人才养成路径。与会专家对京剧教育尤其是表演教学课题,各抒己见。奎生教授提出,教师身传胜于言教,艺高不如德高,要有广博的知识,不但要懂得唱念做打,还要懂心理学、教育学和文学、哲学等知识,要严格要求自己,不要怕学生超过自己。吕锁森教授提出教师要把戏曲魅力介绍给学生,引发学生兴趣,要根据不同教学对象设置教学内容,戏曲教育的门槛需要放低一点,需要把门敞开,票友等有兴趣的人都可以教。中国戏曲学院陈建平副教授谈到高等戏曲教育中人文精神传承的问题,指出人文精神缺失导致的严重后果,提出强化人文教育,不仅对学生成长有着重要的精神导引功能,而且有助于培养“德艺双馨、继往开来”的高素质戏曲人才。在教育方法上,戏曲教学有着“口传身受”的动态学习法,美在“神韵”,难也难在“神韵”。中国戏曲学院涂玲慧老师提出要“炼形化气、炼气成神”,希望在戏曲表演教学中,将呼吸运动作为表演教学的起点与落点,从而提高表演教学质量。中国戏曲教育传播方式十分宽泛,有家学、内学、外学、科班等,这是很奇特的民族现象,中国戏曲教育有一整套育人方法,所以她提出建构戏曲教育体系,不光是表演理论体系。中国戏曲学院焦敬阁教授谈了对传统“富连成”时代科班教育的一些认识和想法,指出我们应该汲取营养、借鉴优长,设计和完善我们的教育理念。师徒制办法、科班经验,甚至西方教育经验都值得戏曲教育者借鉴。会上专家们还就戏曲教育的课程设置等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
研讨会上,京剧文化传播交流方面的讨论也十分丰富多彩。中国戏曲学院周龙副院长作了《京剧文化传播多元性探究》的大会发言。他说,戏曲文化传播呈现出一种多元、多维的舞台形态,传播方式多样性带来受众体的不同,并就戏曲文化传播呈现出的传统程式效应、交流合作型效应、交融实验型效应三种类型,分别作了阐述。与会代表还讨论了京剧与其他剧种的关系,如苏州大学王宁教授谈到京剧对“百戏之母”昆曲的反哺问题;日本早稻田大学演剧博物馆李宛儒博士对日占时期台湾传统戏曲商业剧场的形成过程进行了考察,介绍了上个世纪初中国大陆戏班来台演出最初的交流情形;叶坦教授提交了《布莱希特与梅兰芳》的论文,提出在中外戏剧交流过程中布莱希特受梅兰芳的影响,创造了史诗剧;来自丹麦的Janne Risum教授,就1935年梅兰芳访问莫斯科这段历史进行了调查研究,她播放了由艾森斯坦拍摄的有关梅兰芳访苏的宝贵视频资料,力图还原梅兰芳访苏的真实情况以及京剧程式性对当时苏联的影响,其新的论断和材料引起了与会专家积极的响应;中国戏曲学院于凡林副教授谈到崔嵬京剧电影对舞台的丰富;新加坡教育学院蔡碧霞院长以自己在新加坡的戏曲教学实践,提供了针对不同文化、语言背景因材施教,引发学生兴趣,培养年轻观众的实例。此外,专家呼吁艺术界、戏曲界应形成较好的批评氛围,以正视听。在戏曲舆论引导方面,翁思再研究员提出要加强传媒引导,宣传要准确,媒体要发挥作用共同推动京剧发展。
研讨会上,与会者还从史的角度及地域文化等方面对京剧进行了多方位、多角度的深入研究。华东师范大学赵山林教授,发掘并研究清代咏京剧诗歌,提出对这些诗歌进行研究整理,将有助于丰富对京剧发展史、京剧传播接受史的认识;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邱国明副调研员对清末上海“髦儿戏”进行了初步探讨,认为对髦儿戏研究还可以从多方位进行,其发展史研究现在还是空白;中国戏曲学院颜全毅副教授以齐如山、罗瘿公等为例,从特定时期文人介入京剧创作遭遇的几大问题切入,梳理和剖析了文人创作在“四大名旦”形成、发展时期的重要作用、创作瓶颈,力图还原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京剧文人、艺人合作的真实境况;中国人民大学谷曙光教授以民国时期专业戏剧期刊重镇《剧学月刊》为独特视角,管中窥豹,谈了该刊在戏剧史上的价值及“梅程党争”等问题;上海社会科学院张炼红副研究员探讨了《四郎探母》的文化政治,剖析了特定年代政治形势和文艺政策对戏曲活动的决定性影响。
京剧的艺术表现是由诸多艺术元素综合而成,其中自然少不了切末、行头等舞台美术的帮助。中国戏曲学院张连教授讨论了切末、行头与表演的关系;中国传媒大学周华斌教授提交的论文《假面与脸谱》,重在阐述假面的遗绪及中国戏曲独特化妆方式——脸谱的历史生成、衍化。此外,天津艺术研究所张天翼研究员,把中国京剧艺术和西方美术进行了比较;四川大学李祥林教授探讨了传统戏曲与民间美术的关系;从文献史料方面,中国艺术研究院戴云研究员以京剧提纲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各类提纲在京剧导演、表演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总结其在京剧研究中的史料价值;天津艺术研究所杨秀玲提交的论文《近二十年京剧书目研究之现状》,梳理了近年来京剧论著的出版情况,指出京剧理论研究的突破与不足。
适值此次学术研讨会召开之际,中国戏曲学院京剧学建设的核心工程之一,傅谨教授主编的《京剧文献资料汇编》(清代卷)2011年3月由凤凰出版集团正式出版发行。为此,本次研讨会特别举行了“《京剧历史文献汇编(清代卷)》的价值与意义”的分组讨论。
该书主编傅谨教授介绍了这部汇编的主要内容和意义,凤凰出版社编辑室主任韩凤冉介绍了该书的编辑情况。已被列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京剧,是中国传统艺术瑰宝,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近现代乃至当代的社会生活和政治文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自民国以来,京剧研究日渐隆盛,时至今日,京剧学更逐渐成为一门显学。但在京剧学研究继续深入的同时,也显露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那就是研究资料的难以搜集和查对。尽管有《清代燕都梨园史料》等资料汇编性质的参考书,但仍然不能满足研究者掌握更全面更丰富资料的需求。而大部分京剧文献资料以原始形态保存在各类书籍、报章杂志中,分散在各大图书馆,有些甚至是手抄本,研究者在时间和精力上都难以亲自去搜集。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严重滞后于京剧学发展的需要,编辑出版《京剧文献资料汇编》正是有感于这样的现状,旨在给研究者提供更加全面完整的资料,从而推动京剧学的发展。《京剧文献资料汇编》(清代卷)共十册,分成专书、报纸、宫廷档案、笔记、日记、图录等六大部分,约800万字。全书有以下几个特点:一、竭泽而渔式地全面搜集、整理京剧有关文献资料是编纂本书的总体思路,所以“全”是它的第一个特色。二、辑录整理了大批湮没在晚清各种书籍杂志中的资料,所以“新”是本书的第二大特色。这批“新”的京剧文献资料必将推动京剧学的深化和京剧研究领域的拓展。三、本书以提供准确,且方便使用的资料作为编纂的宗旨,能用、好用是本书第三大特色。《京剧文献资料汇编》(清代卷),涵盖了较为全面完整反映着清代京剧孕育、生长、发展、繁荣相关的历史资料,将成为京剧界、京剧研究界乃至戏剧研究界不可或缺的参考文献,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对于社会学、历史学等相关领域的研究者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它也是中国戏曲学院多年来倡导和推进的京剧学研究的重大成果,该书的出版,标志着京剧学研究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课题组主要负责人谷曙光、吴新苗、陈恬从不同角度谈了参加课题组的感受及具体工作。与会专家对这部书给予了高度评价,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专家王政尧教授认为文献汇编是一部有战略眼光的著作,标志中国戏曲学院文化品位、学术品位的提升;陆翱先生指出,我们曾经不重视自己的文化,尤其是京剧在某个阶段内受到大批判,而这部书的出版就意味着那个时代的终结,他对整个课题组表示敬意;中国戏曲学院陈培仲先生认为这部文献有多方面的价值,对研究清代晚期的文化史、艺术史、社会史都极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