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北京市 100028
摘要:停车列检库为地铁车辆段中重要的生产设施。同时也是车辆段中建筑面积最大的单体建筑,且建筑高度较高。库区防火等级为戊类厂房,由于防火分区面积过大及疏散距离过长等原因,对库区的通风排烟设计造成一定困难,且综合基地体量大,盖板上部有开发,规范中无此类建筑的明确规定。故本文对此进行讨论分析,合理划分防火控制区和防烟分区,并对通风排烟系统进行设计。
关键词:车辆段 厂房 消防性能 防排烟系统
1.工程概况
本地铁车辆段功能定位为架修段,主要生产设施有:停车列检库,联合检修库,内燃机车库(位于咽喉区内部);辅助生产设施有综合楼,食堂公寓楼,公安派出所,混合变电所,锅炉房、综合水处理及消防水泵房,试车设备室,雨水泵房和门卫。
其中停车列检库是地铁列车停放、运用、日常检查的场所,属于地上单层戊类厂房。建筑面积约40439.93m2,停车列检库为一层建筑,附属用房含一层夹层,首层层高4.5m,夹层5.3m。建筑总高度为9.8m。
2.防排烟设计难点
2.1防火分区面积过大
停车列检库按戊类地上单层厂房设计,耐火等级为一级,按照《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中规定,地上单层丁类厂房、戊类厂房防火分区面积不限。故车库部分为一个防火分区;附跨功能用房按民用建筑进行设计,每个防火分区面积不超过5000m2,耐火等级为一级,分为3个防火分区。如下图2.1
如图可见,库区的建筑面积过大,难以划分防火分区,虽然未超过规范的要求,但仍需对其特殊消防设计进行进一步分析,优化防排烟系统设计以保证其消防安全性。
2.2疏散距离过长
停车列检库为地上戊类厂房。受156m长车体阻隔,疏散距离过长,最远疏散距离约111m(如图2.1)。疏散距离虽未超过规范要求,但考虑到消防安全性,同样需要通过对其特殊消防设计进行分析优化,以完善防排烟系统设计。
图2.1停车列检库防火分区及最远疏散距离示意图
3.防排烟策略及系统设计
3.1防排烟策略
3.1.1划分有效的防火控制区
在图2.1的防火分区基础上,停车列检库区的大空间同时拟采用防火墙、甲级防火门和疏散通道等措施进行进一步分隔,库区部分分隔为4个防火控制区,以降低火灾蔓延的风险。如图3.1
3.1.2增设防火隔离带
为了降低烟气的蔓延,在停车列检库内设置挡烟垂壁(挡烟垂壁自结构梁底面下垂1.2m)。停车列检库利用中部6.8m宽的疏散通道+两侧挡烟垂壁的方式作为库区的防火隔离带。既能防止烟气的蔓延又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防火隔离带对侧车辆的火灾辐射强度。
图3.1停车列检库防火控制区及挡烟垂壁设置位置(红线为控制区范围;绿线为挡烟垂壁设置位置)
3.3防排烟系统设计
如图3.3,东西向设置排烟管,南北向按跨划分逻辑控烟分区,排烟口位于排烟管道上表面。停车列检库排烟管道间距最大为52m。停车列检库的一根排烟管道负责多个逻辑控烟分区,按照《建筑防火设计规范》(20016-2006)规定,每个排烟系统的排烟量(m3/h)=该排烟系统负责的最大逻辑控烟分区的面积(m2)×120(m3/h•m2)。具体各逻辑控烟分区的排烟量如图所示。火灾发生后联动启动本逻辑控烟分区的排烟口,烟气蔓延至其他逻辑控烟分区后则联动启动相应逻辑控烟分区的排烟口。
图3.3库区机械排烟管道布置(蓝线为排烟管道,绿线为挡烟垂壁,黄色为逻辑控烟分区边界)
表3.1停车库各防烟分区排烟量
4.结论
本文通过对地铁车辆段内停车列检库防排烟设计过程的介绍,对库区这类高大空间排烟设计进行了讨论。分析了针对高大空间库区的防排烟设计难点,并进行了对应的措施讨论,通过增加挡烟垂壁法,划分防火控制区及防烟控制区等方式提高其消防性能,对库区进行了优化的防排烟设计。
参考文献:
[1]《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D70/2-2014)
[2]《公路隧道通风设计细则》(JTG/TD70/2-02-2014)
[3]《公路隧道交通工程设计规范》(JTG/TD70/2-02-2014)
[4]《隧道用射流风机技术条件》(JB/T10489-2004)
[5]《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
[6]《城市地下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221-2015)
[7]《城市地下联系隧道防火设计规范》(DB11/T1246-2015)
[8]《北京市公路隧道安全相关设施设计指导意见(试行)》
论文作者:刘璇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2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1
标签:排烟论文; 分区论文; 库区论文; 控制区论文; 逻辑论文; 隧道论文; 厂房论文; 《基层建设》2018年第2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