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现状的大数据分析与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大数论文,思想政治教育论文,据分析论文,现状论文,网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528(2016)07-0103-011 我国自1994年接入国际互联网以来已走过22年历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自1999年发表第一篇学术论文以来,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发展和实际工作发挥了重大的指导和推进作用。近些年尤其是2010年以来,伴随着互联网基础设施和终端设备的发展,加之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的推动,互联网越来越成为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场域,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也越来越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更加繁重的任务,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也呈现出滞后于互联网新发展和网民新需求的新问题。因此,我们有必要运用大数据思维和方法,梳理分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现状和存在问题,探索推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发展的新举措。 一、互联网的新发展凸显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三个滞后” 1.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质”与“量”不相符,且出现“质”与“量”齐下的状况,严重滞后于互联网发展和研究进程 首先,学术论文发表数量和比重止升下跌,成果结构有待优化。2012年以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学术论文数量呈逐年下降趋势,占互联网研究的比例大幅下降,占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比例持续平缓(参见表1)。 其次,国家社科基金立项数量和专著出版数量较少。根据2010年至2015年的“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立项名单”(包括重点项目、一般项目、青年项目、西部项目)统计发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课题只有三项,且无一“重大项目”,而从这6年来,有关“互联网、网络”的立项共706项,“思想政治教育”的立项共73项。国家图书馆数据库(暂无2014年和2015年数据)检索结果显示,从2002年出版第一本“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专著至今,共出版了约60余本。而在此期间(暂无2015年数据),“互联网、网络”的专著约有18 000余本,“思想政治教育”的专著约有3 800本。 再次,论文的核心期刊登载率和人大复印资料转载率在短期起伏后,逐年下降。数据显示(参见表2),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核心期刊登载量为881篇,占期刊论文总数的16.52%;人大复印资料转载量为111篇,占期刊论文总数的2.08%。1999年到2012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期刊论文增幅较大,核心期刊登载量和人大复印资料转载量虽有所增加,但发展一直非常平缓,并未随着期刊论文的增多而大幅上涨。2012年以后,期刊论文总量虽有所减少,但波动不大,核心期刊登载量和人大复印资料转载量则迅速下降,且2000年以来核心期刊登载率整体下降了约27%,2003年以来人大复印资料转载率整体下降了约9.53%,近两年不足1%。 最后,从下载数和引用数统计分析来看(参见表3),“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成果中,下载数在1 000次以上的共113篇,占成果总量的1.81%;下载数在100次以下的约4 000多篇,占成果总量的63.95%;引用数在50次以上的共26篇,占成果总量的0.42%;引用数在10次以下的约5 465多篇,占成果总量的87.37%;引用数为0的约有2 485多篇,占成果总量的39.73%。 在上述论文下载数和引用数的数据分析中,我们发现,历年下载次数最多的成果是期刊论文和学位论文,其中学位论文7篇。值得注意的是博士论文总数虽只有9篇,在文献总量中只占0.15%,但有3篇占据当年下载数榜首,其中2011年西南大学黄永宜的博士论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下载量达历史最高12 474次。历年引用数最多的成果绝大多数为期刊论文,引用数最高的论文是2000年刘梅发表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方式——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设》,引用数为306次。下载数和引用数同年最高(见表4)的论文有6篇。 2.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内容和对象狭窄,研究方法传统单一,严重滞后于网民的规模扩展、结构变化、需求变化 从研究内容和对象来看,笔者对中国知网检索的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为篇名的5 971篇论文题目进行统计分析,梳理出若干关键词及相对应的论文篇数,发现这些论文的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高等院校和大学生群体,研究内容较为集中,重复研究多,创新研究少,如表5: 从研究方法看,现有成果主要运用案例法、调查法、文献资料法、定性分析法、经验总结法、观察法等,用定量分析法的成果很少,统计分析的数据也不够“大”,运用大数据思维方式和方法的研究成果微乎其微,如表6: 然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教育活动,首先应该了解网民在做什么、需求是什么,然后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才能收到实效。二十多年来特别是近十年以来,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民的数量、结构、需求和应用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首先,受教育者全员化趋势明显。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以下简称“CNNIC”)第37次报告显示,我国网民已达到6.88亿。从网民的年龄分布看,“截止2015年12月,我国网民以10~39岁群体为主,占整体的75.1%:其中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比例最高,达29.9%,10~19岁、30~39岁群体占比分别为21.4%、23.8%。与2014年年底相比,10岁以下低龄群体和40岁以上中高龄群体的占比均有所提升,互联网继续向这两部分人群渗透。”从网民的学历来看(参见表7),“截至2015年12月,网民中具备中等教育程度的群体规模最大,初中、高中/中专/技校学历的网民占比分别为37.4%、29.2%。与2014年年底相比,小学及以下学历人群占比提升了2.6个百分点,中国网民继续向低学历人群扩散。”综合网民年龄和学历变化来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受教育者群体呈现出从大学生群体逐渐向低龄和中高龄群体扩展的趋势。 其次,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带来的低门槛化,19岁以下学生群体占比接近新增网民总体的50%。数据显示,“2015年新增加的网民群体中,低龄(19岁以下)、学生群体的占比分别为46.1%、46.4%”,与此同时,10~19岁的低龄网民群体占网民总体比重已达到21.4%。“这部分人群对互联网的使用目的主要是娱乐、沟通,便携易用的智能手机较好地满足了他们的需求。”也就是说,高于网民总体五分之一的低龄学生群体使用互联网的主要目的是娱乐、信息沟通。 再次,网民互联网应用发生重要转变,并逐渐以移动互联网应用为主。CNNIC数据显示,二十多年以来,搜索引擎、网络新闻一直居网民互联网应用排行榜前列;即时通信上升速度最快,最近5年稳居榜首(参见表8)。网络视频、网络音乐、网络游戏、网络支付、社交应用、网络购物等应用也快速上升。而电子邮件在2000年以后一直处于下降态势,从95.07%下降到2015年的37.60%;博客和个人主页在2007年到2012年期间曾达到较高使用率,但2012年之后呈“断崖”式下降,从66.10%下降到2015年的16.80%;论坛/BBS使用率从2005年之后持续下跌,2015年仅为17.30%。 近些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智能手机代替PC终端,逐渐承接了网民绝大多数互联网应用,且呈现出以移动终端为主的态势。人们在手机上的主要网络应用如表9: 图1 2015年排名前五的手机互联网应用趋势图(数据来源:CNNIC) 从图1可见,排名前五位的手机应用均呈现出较快增长态势。其中,排名第五的手机网络视频有4.05亿网民,而排名最高的手机即时通信则达到5.57亿网民,说明绝大多数网民的网络应用已转移到移动终端。对比表8、9可见,网民在PC终端和移动终端的互联网应用前五位是相同的,只是排名二、三的手机网络新闻和手机搜索,排名四、五位的手机网络音乐和手机网络视频的位置互换了。 3.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人员、研究团队数量不足,严重滞后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对人力资源的迫切需求 第一,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看,当前长期从事专门研究的专家学者较少,多数研究成果只是“试水之作”,研究周期较短,后劲不足。 笔者整理中国知网的数据发现,1999年至2015年12月期间,约5 475位专家学者(第一作者)发表了5 971篇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为“篇名”的成果,其中以第一作者发表3篇以上论文的学者有570人,占总数的10.41%;发表2篇论文的学者有237人,占总数的4.33%;但有4668位作者仅发表了1篇论文,占总数的85.26%。 表10列举了发表5篇以上成果的前20位学者: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的数据显示,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为关键词的专家学者(去除重名)共606人,分布在29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其中排在前十位的省份和学者人数如表11: 结合万方数据平台的检索结果可见,绝大多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存在成果少、深度浅、周期短的问题,真正长期从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团队较少,大多数研究者在“孤军奋战”。 第二,从研究机构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较为集中,真正有影响力的研究机构和团队不多,新增研究机构增长速度缓慢。根据中国知网数据显示,发表20篇及以上论文的高校有37所,共计1103篇,约占论文总数的18.47%。 在中国知网以“篇名”检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按照论文数量排列的前20位研究机构见表12: 从学位论文来看,2001年至2015年12月期间,共有464篇学位论文,来自163所研究机构,学位论文数量排名前五的研究机构,如表13: 数据显示,学位论文数量在10篇以上的研究机构有5所,总量占比为3.06%;学位论文数量在5至9篇的研究机构有25所,总量占比为15.34%;学位论文数量在5篇以下的研究机构共133所,占总量比为81.59%,其中75所研究机构学位论文数量为1篇,占总量比为46.01%。而从图2可见,自2012年以来,新增学位论文发表机构的数量逐年减少,学位论文数量也相应减少: 图2 历年来学位论文发表数量和新增学位论文发表机构图(数据来源:CNNIC) 二、深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思考和对策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必须结合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工作展开,基于前面对于研究现状的大数据分析,我们认为,必须从教育对象、教育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队伍四个方面深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并推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发展。 1.拓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对象,顺应网民规模和结构的快速变化 首先,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仍须以大学生群体为主要对象并向高职院校大学生拓展。因为现有的研究多集中于教育部直属院校和省属院校的大学生,而教育部2015年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有2553所,其中高职院校有1334所,占总数的52.25%,超过“半壁江山”,而我们对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研究还比较少。 其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重视中小学生群体。一方面,低龄网民增长很快,其中10~19岁网民占网民总数的比例为21.4%,迫切需要引导其正确认识网络、使用网络。另一方面,从教育的连续性上讲,中小学教育对大学教育的影响至关重要。加强中小学生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就会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再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还必须向其他网民群体积极拓展。当前,网民结构变化还呈现出向中高龄网民群体拓展的趋势,2015年的统计数据表明,40岁以上的网民已占网民总数的22.3%,这就增强了对中高龄网民群体进行深入研究、开展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活动、满足其精神需求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同时也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对网民的全覆盖逐步创造条件。 2.深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顺应网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第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须以满足网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发力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源头活水”是把握网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找到网民在哪儿,观察网民在做什么,了解网民常见的互联网需求、上网时长和时间段等,努力做到网民在哪儿,就去哪儿研究;网民需要什么,我们就提供什么样的精神食粮。 第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须以“喜闻乐见”、“寓教于生活”为切入点。互联网的发展不光加速了人们信息交换的速度,扩增了信息的容量,还改变了信息的展现方式和接受途径。因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更多地采用视频、音乐、动画、游戏甚至虚拟现实等技术手段,将教育内容生动、立体地展现给教育对象,如风靡海内外的《领导人是怎样练成的》、《十三五之歌》等动画视频和音乐就很受网民欢迎。 第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须以强化网民自我教育为落脚点。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互联网上,人人都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需要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结合,所以我们要积极培育网民自我教育的意识和能力。 3.善用大数据的研究方法,顺应互联网技术和实践的发展要求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实践的发展,网民的网络活动方式也发生了较大变化。比如大家都热衷于刷微博、发微信与朋友们共享信息,通过点赞转发、实时弹幕、跟帖灌水等进行互动,常常自主选择和转发那些赏心悦目、能够产生强烈共鸣的热帖,不喜欢被别人代表和被动地接受教育,也不喜欢那些耗时耗力、被动应付的问卷调查、座谈访谈。这就需要我们不断改善传统的研究、教育方法,善于运用大数据的研究方法,在大数据分析中寻找教育的相关性、规律性和可预测性,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研究的有效性。 大数据研究方法必须尽可能广泛地搜集教育对象的信息数据,比如研究一个网民的浏览新闻、点赞、转发、收藏、评论的信息,力求能够全面把握其思想动态、道德修养等情况。因此,教育者应与教育对象通过“互粉”、“扫一扫”、“私信”等方式建立沟通、充分互动。只有跟踪把握受教育者的数据信息,才能找到其存在的困惑和问题,从而“对症下药”,实现教育内容的“私人订制”和精准推送。 大数据研究方法还必须善于利用公开发布的、各方面的海量数据,努力使获取的数据足够“大”,再根据研究需要进行深度挖掘,对数据进行归纳、比较、分析和思考,从定量和定性的有机结合上,把握研究对象的全貌、趋向和规律。在大数据分析过程中有时甚至会冒出“彩蛋”,带来“出乎意料”的研究结果。 4.壮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队伍,顺应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迫切需求 当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严重滞后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研究人员严重不足,专门研究机构和稳定的研究团队不多,导致研究投入的时间精力少、“续航不足”,研究成果增速缓慢、质量不高。 因此,当务之急是顺应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对研究队伍的迫切需求,采取得力措施,积极壮大、培育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队伍,盘活、优化人力资源存量,吸引、扩充增量,迅速改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被动局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现状的大数据分析与思考_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现状的大数据分析与思考_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