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背景下的人地关系合理性研究论文_黄文苑

城市化背景下的人地关系合理性研究论文_黄文苑

黄文苑

深圳市安托士建筑设计顾问有限公司

摘要:在全球城市化的大背景下,城市得到快速发展。膨胀的城市与用地的矛盾,膨胀的大量的人口将会在城市聚集,会使城市的人地关系变得越来越复杂。本文阐述目前我国人地关系面临“地大人多,人均地少”的囧况,以及和谐处理人地关系所要树立的的土地观念,市场与土地的博弈轮等,对其进行分析研究和客观评价,确定城市用地与人口的合理关系,并提出相应的实施对策。

关键词:城市化;人口用地;人地关系;人地矛盾

引言

美国经济学家J.E.Stiglitz认为,中国的城市化和美国的高科技是影响21世纪人类发展进程的两大关键因素。在我国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的今天,资源环境日益紧张,事先做好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研究,走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城市化道路。

一、中国的城市化

伴随经济的繁荣我国的城市化发展进程也进入到了一个高速发展阶段,城市化反过来也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这是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必然事实。

1949—1957年是建国初期城市化正常发展时期。城市化水平10.6%上升到15.4%。

1958—1978年是城市化的大起大落时期。城市化水平从1957年的15 4%猛增到1959年的19.8%,又回落到1961年的18 9%,其后始终徘徊在17.O%左右。

改革开放以来是城市化的稳步增长时期。城市化水平从1978年的17.9%上升到1990年244%,年增长0.71个百分点;又上升到2004年的41.8%,年均上升到1.08个百分点。[1]

我国60多年来城市化的发展历程,其最突出的特征是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及工业与农业对峙的二元发展格局。在后发展国家的城市化进程中,工业优先、城市优先和发展不平衡的现象是很普遍的。改革开放是影响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主导因素。

但超速发展的同时也面对的许多资源环境问题,比如城市化导致的集聚效应促使资金向城市中心地带集中,周边地区的经济活力下降,加上生活质量的下降,基础设施的老化,老城区已经开始丧失自身的生命力。

二、人地关系内涵

人地关系的研究是协调处理人与环境关系,是人文地理研究中极为重要的学科内容,那么究竟什么是人地关系呢?

人地关系包涵两个方面。一是人类为了生存的需要,不断地扩大和加深改造与利用地理环境;二是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具有反作用。随着人类对地理环境利用的广度和深度的逐步提高,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反作用也日益突显。当今中国,和谐人地关系,推进经济、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人们的普遍呼吁和共同祈求。

人地关系中的“人”(社会人)是在一定社会生产方式下从事各种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的人,是有意识地从事同自然进行物质交换而组成社会的人,是在一定地域空间上活动的人,它包括个体的人和人类社会。“地”的简单理解是指由自然和人文要素按照一定规律相互交织,紧密结合而构成的地理环境整体。更具体地说,“地”是指与人类活动有密切关系的、无机和有机自然界诸要素有规律结合的地理环境,是指在空间上存在着地域差异的地理环境,也指在人的作用下,已经改变了的地理环境,即经济、文化、社会地理环境。[2]

1人地关系是人类和人类文化进化史上一场必然的深刻的革命。它是人类文化发展到现代必然的唯一的选择,是继承和发扬人类文化的精华部分、摒弃其糟粕部分必然的唯一的选择。

2人地关系的文化基因应当是前人的“天人合一”的思想精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观认为,人与自然合为一体,应该和谐相处,而且应该通过人类的反思与体验,去达到人与自然的相互和谐。这些无疑应当成为我们中华民族乃至世界建立新型人地关系、完成现时代乃至未来时代人类文化进化使命的文化基因。

3人地关系应当遵循人类文化生态学的基本原理。新型人地关系的建全与健立,就是要依据人类文化生态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借助现代高新技术、政治的外交和法律的手段来创造良性循环的人类文化生态平衡系统。

4人地关系建立的首要任务是树立以文化为先导来推动持续发展的思想观点。现时代人类必须寻找可持续发展战略——新型人地关系思想传播的突破口,并以文化为先导,利用文化模因的传播、交流与渗透作用,建立和深化可持续发展的文化体系;逐渐培养公民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和发展观,进而逐步将可持续发展意识落实到人类与自然环境关系处理的行为之中去。

三、城市化背景下的土地问题

土地问题是中国城市化建设的一个中心问题。土地问题的严峻形势,主要来自两个方面的因素,即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但自然因素归根究底还是由人为因素造成的。

土地破坏的人为因素表现在:一是生产建设用地破坏严重。矿产资源的开发,破坏了大量土地,露天开采对土地和环境的破坏尤其严重。开发矿产排出的各种废弃土石、尾矿还要占用大量的土地。烧制砖瓦取土用地,每年至少要用掉数千公顷土地。我国耕地被占用的速度非常快,从1996年的1.3亿公顷减少到2004年的1.22亿公顷,8年间平均每年减少95万公顷。二是城镇建设占用和破坏耕地的情况非常突出。一些地方以加快发展市场经济为名,大量毁田建立开发区。有的地区采用化整为零越权审批土地,有的甚至先用后报、多占少报。[3]违规违法用地现象屡禁不止。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2007年开展的全国土地执法“百日行动”清查结果显示,全国“以租代征”涉及用地2.20万公顷(33万亩),违规新设和扩大各类开发区涉及用地6.07万公顷(91万亩),未批先用涉及土地面积15万公顷(225万亩)。

面临的土地问题有4:

1.人口增长过快.用地增长相对较慢

2.旧城改造较快.新区发展相对滞后

3.工业“退二进三”加快。房地产开发持续升温

4.采用“以地补路”政策。规划调控手段减弱

总之,土地破坏、土壤污染、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盐碱化等土地问题,在中国日渐突出,它要求我们提倡土地道德和土地伦理,规范自身的行为,共同维护人类的生存环境。

四、市场--土地利益博弈论下的土地伦理观念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旧城的改造和新区开发也进入了快车道。既要保证城市建设顺利进行,又要化解各种矛盾,协调好各方利益,实现社会稳定、和谐的战略目标,城市改建新建工作承担着承上启下的重任,直接与老百姓的利益息息相关,直接影响到政府的公信力,是城市建设的必要前提,是当前出现矛盾焦点较多的敏感领域。

市场的需求导致土地的升值及带来的一系列土地环境问题一直是近现代史上的博弈战,以前土地归地主所有,现在土地则回到市场,归市场所有,升值空间的大小高低与市场息息相关。

人口密度过高,生态承载负荷过重,加上经济的快速成长,导致土地的使用与开发总是以最高经济效益为目标。

在这种社会主流价值下,当我们奢谈“土地伦理”、“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应该对土地负责”、“土地的价值不只是经济利益的价值”时,农民想到的不是该对土地负什么社会责任,而是如何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是化肥和农药的使用能使作物产量翻番,是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收入要远远高于耕作的收入。

因此,有树立土地伦理价值观的必要。“土地应该被热爱和尊敬,这是一种道德观念的延伸。土地产生了文化结果,这是长期以来众所周知的事实,但却总是被人忘却。”“大概这样一种价值观上的转变,可以通过对非自然的、人工的、并且是以自然的、野生的和自由的东西为条件而产生的东西进行重新评价而获得”。要把土地当作我们的母亲去尊敬去赡养,这是土地伦理追求的主要目标。[4]

维护土地的整体性是土地伦理的基本要求。土地既具有经济生产和价值增值功能,又具有社会稳定和基础载体功能,还具有生态循环和生态系统平衡功能。土地功能的多样性决定了土地利用不能完全由经济利益驱使和支配,土地经营不能纯粹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更不宜将土地视为纯粹生财的工具;对土地不要太过于炒作,否则会造成对土地的掠夺式开发,损害土地的整体价值和综合效益,尤其是土地的社会公共价值和生态价值。[5]因此,对土地的开发利用要自觉接受公共管制;同时,要关注土地开发的外部性影响,特别是对社会和环境的负面影响,要慎重对待自然资本的经营,不能无视社会和生态成本。

公正平等地分配土地利益是土地伦理的重要原则。既要妥善处理人与自然这个自然经济综合体的利益关系,更要注意协调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代际利益公平关系;既要考虑近期利益,更要兼顾长远利益;既要考虑土地所有者的利益,又要关注土地使用者的利益。

抑制危害和破坏土地的行为是土地伦理的行为准则。要反对侵占、滥用、荒废土地的行为。禁止擅自在土地上建房、采矿、挖沙、取土等做法。防止掠夺式开发和利用土地,鼓励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鼓励合理轮作,用地与养地相结合。

土地伦理要推广的是一种深入人心的内在观念。一个具有土地伦理理念的人在处理相关土地使用的问题时,他心中有一把尺来衡量他的行为是否符合土地伦理,是否违背自然生态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避免错误的决策,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土地问题。

五、人地协调发展的战略对策

通过城市的高度发展,包括量和质的发展,可有效解决面临的城市土地问题。“大城市病”可以通过城市现代化和社会进步逐步解决,发展中国家的大城市是国家发展的脊梁,不发展大城市,无异于扼制国家的发展。发展大城市不等于盲目膨胀,更多的是结构优化升级和生态改善。优化用地结构,控制居住用地的投放。通过建立土地预征制度,由政府预征规划建设开发的土地,并以“净地”提供给开发单位。这样政府就可以控制“毛净地”地价差,可以控制用地投放的区位和性质,可以控制用地开发的强度,真正发挥政府通过调控土地配置城市资源。

坚持生态保护优先,统筹社会、经济和政治需求,重视公众参与,形成了交通导向型战略、多功能混合利用战略、城市增长边界战略等土地利用战略模型。

小结---曲折中前进的人地关系展望

高度紧张的人地关系是我国过去和未来不得不面对的难题。但是由于人地关系紧张而对未来产生悲观的判断是没有根据的。我们即使要被毁灭,原因只能像《2012》那样的世界末日,天灾而非人祸。人地关系是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一个伴随着辛酸和喜悦的发展,更愿意乐观的相信,坚持可持续发展,我们定能协调处理人与土地之间的关系,实现城市化背景下的正值增长,实现天人合一。

参考文献:

[1]付强. 城市化背景下环境友好型城市人居环境建设.

[2]孙中伟.刘国宝.赵 鑫.潘力强. 信息社会下人地关系内涵的转变

[3]童本勤.李侃桢.何流 南京市人地关系合理性研究(1.南京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江苏南京2.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中国江苏南京 3.南京市规划局。中国江苏南京)

[4]ALDO LEOPOLD.A Sand County Almanac,and Sketches Here and There[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

[5]石忆邵.卜海燕 .和谐人地关系亟需树立土地伦理观念. 同济大学测量与国土信息工程系,上海.

论文作者:黄文苑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5年23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3/28

标签:;  ;  ;  ;  ;  ;  ;  ;  

城市化背景下的人地关系合理性研究论文_黄文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