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中部地区资源优势转化的影响因素,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资源优势论文,因素论文,我国论文,地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影响我国中部地区资源优势转化的主要因素
1.资源市场供求因素。从市场需求角度分析,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资源利用效率提高,生产相同产品需要越来越少的自然资源。从资源供给方面考虑,国民经济的供求形势发生根本变化后,供给过剩已延伸到能源、原材料及其他资源性产品。中部五省的自然资源是我国三个地带中最为丰富的地带,是中国的矿产资源富集区,湖北省的磷、湖南省的锑,安徽省的明矾石,河南省的钼矿、蓝晶石,山西省煤、铝土等丰富的资源一方面为中部崛起打好了物质基础,另外一方面由于近些年来传统的资源优势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以往紧俏的资源品出现了市场“过剩危机”,中部地区的许多资源,如煤炭、铁矿等,已经基本丧失了市场竞争能力。另外虽然中部地区的矿产资源经过开发的可利用价值大约占全国的40%以上,但考虑到这些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条件、交通运输条件及资源和资源型产品运输到消费地的成本等因素,极大影响了中部地区资源优势的转化。
2.资源开发利用成本。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成本。一般包括三个部分的内容:资源开发的直接成本、生态环境成本及代际成本。(1)资源开发的直接成本。开采利用任何自然资源都是有成本的,这与投资生产的成本没有质的区别。在中部地区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开发成本比较大。譬如,山西水资源的地域分布极不平衡,开发环境恶劣,加之受资金和技术瓶颈的制约,开发的直接成本大。(2)资源开发的生态环境成本。随着可持续发展观念深入人心,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危害开始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资源开发使本来脆弱的生态环境更加脆弱,可能最终导致经济发展的不可持续。中部地区普遍存在“边开发、边破坏、边治理、边污染”的现象,资源破坏的代价超过了资源开发的收益,大规模过度开发中部地区资源的生态机会成本越来越高。中部地区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能源、原材料,同时也付出了牺牲环境的代价,影响了可持续发展。以山西为例,2003年前的20年仅环境污染直接经济损失就达1500多亿元,占其间GDP总和的12%。(3)资源开发的代际成本。中部地区许多的矿产资源是不可再生的,当代人多开采一些,后代人就会少一些,虽然资源开发换来的物质资本可在一定程度上替代自然资本,但有些自然资源是不可能完全由物质资本来替代的。据资料统计,按照目前的开采进度,煤炭资源在三十年后将全部开采完。因此,在可持续发展观形成之时,资源的代际成本也必将更为人们所关注。
3.资源开发利用制度因素。长期以来,中部地区虽然有丰富的资源为优势但难以转化成经济优势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资源开发利用的制度不够完善。这些制度包括:(1)产权制度。产权是现代制度经济学的核心内容之一,明确的产权关系有利于资源的有效利用。在我国,自然资源所有权属于国家,但产权不明确,这样导致一些资源被滥用。由于缺乏明确的产权,一些资源成为“公地的悲剧”,如小煤窑乱采乱挖等现象。(2)管理制度。我国自然资源一般都由中央政府委托地方政府进行管理,从而在两者之间形成一种委托——代理关系,在这种模式中,由于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缺乏有效地监督,或监督成本太高,从而在双方博弈过程中极易产生道德风险。实践中,地方政府为了片面追求GDP的高增长,而过度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例子不在少数。(3)价格制度。受传统理论的影响,导致中部许多自然资源被无偿地开发利用了,中部地区虽然有大量的自然资源,而且也开发了许多,但由于缺乏价格或定价过低,从而资源优势难以转化成自身的经济优势。(4)市场交易制度。自然资源与其它商品一样,需要经过市场交换从而实现自己的价值增值。在中部地区,自然资源的市场的竞争处于一种薄市场或市场竞争不足的状态。在这样的市场制度中,资源优势难以转化成经济优势。
4.生产要素匹配程度。威廉配第指出,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自然资源、劳动和资本已经成为生产的三大基本要素。经济增长不仅取决于这三种要素的绝对量而且与三种要素之间的匹配程度有关。自然资源能否成为经济发展的推动力量,关键是看能否吸引到足够的劳动和资本。如湖北省拥有大量的水资源,但其开发需要大量的资本,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总耗资达937亿。如果没有足够的资本,再优越的资源条件得不到开发,也就没有经济意义。长期以来将这些优势定位固化,已成为中部省份的发展战略的一部分,然而近年来这种优势地位下降,以至于丧失,不难发现对于农业比重很大、农村人口过多的中部地区,靠农业发展的出路越来越窄,靠能源、原材料产品,来支撑工业发展又显得太单薄,使得中部八省开始意识到危机所在。依靠单一优势,不能吸引产业的梯度转移,东部地区在发展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起来后,并没有完全将一些劳动密集程度高、技术含量低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也就是说广大的中部地区并没有由为“外溢”带来产业结构升级上的更多机会。
5.经济社会发展环境。经济发展水平既是资源开发利用的结果,也是资源开发利用的条件。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能够提高资源开发利用效率,能够投入更多资金对资源开发利用的生态环境影响进行治理,能够吸引更多的资金和人力资本进行资源开发。相反,经济不发达或欠发达,则不利于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只能是一种粗放式开发。中部地区的总体经济水平不高,自然资源成了许多地区生存发展的主要资源,而过度开发利用资源又导致生态环境问题更加突出,如煤炭资源的开采造成地下水超采,地面塌陷,植被遭到破坏进而引发水土流失。从而形成一种“贫困——开发——越贫困——越开发”的恶性循环。根据现代资本流动规律,中部各省在经济发展、基础设施等方面存在极大的落差,如安徽省,从经济总量和产业结构看,远远落后于上海和江苏、浙江。由于市场化程度低,市场化意识、服务意识和法制意识以及创业意识不强,弱化了优惠措施对外资的吸引力,并不完全具备开放型经济发展条件。
6.中部地区经济转型面临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中部地区经济转型所面临的巨大压力,具体表现为:一是中部六省都是重老工业基地和农业大省,由于农业产业本身的局限性等诸多因素,中部地区靠农业发展的出路已经越来越窄;二是工业结构调整面临两难境地,东部地区偏轻的产业结构因大量中西部地区劳动力的无限供给,仍然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在短期内难以向中部地区转移,中部地区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仍受到东部地区的明显挤压,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又因技术基础和人才基础及市场基础不够,短期内也很难有所突破;三是城市化进程缓慢,大量的劳动力、人才及资本的外流,进一步削弱了工业发展和城市化发展的基础。东部长三角龙头的上海,在产业需要向外转移时,上海的嘉定、青浦、松江三县是产业转移直接接纳地,而邻近的江苏、浙江两省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对上海转移出来产业的吸收与承接能力要远强于中部地区。因此,中部地区对长三角产业转移,东部地区对中部地区经济形成强大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尚需时日,中部地区还得靠内需发展。
二、加快中部地区资源优势转化的主要途径
1.资源开发应建立在竞争优势的基础之上。中部资源开发要建立在对竞争优势分析评价的基础上,要进一步明确新情况下中部地区自然资源的优势情况。比较优势一方面是横向比较的结果,如某一种资源在全国的地位;另一方面,比较优势也是不同资源种类之间的比较,如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资本资源之间的比较。同时,由于比较优势又是一个动态概念,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化,资源的优势程度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有些过去具有优势的资源可能变得优势不那么明显,甚至没有优势;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有些资源可能变得极具优势。由于自然条件及外部条件、国内外市场的变化,中部一系列资源已不具备比较优势。东部地区的发展给予中部地区发展的一个启示,就是后发优势更多地建立在一个综合优势基础上,中部优势定位不仅是自然资源、区位条件,而且应是劳动力成本、科技力量、人文、市场、法制环境在内的综合优势。当前,中部的自然资源尤其是矿产资源优势与其它优势相比占据突出地位。由于我国基础产业的产品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将基础产业作为主要方向是多数中部地区省区市的好的选择。同时,在发展的过程中,各省应明确自身的资源、区位以及现有的产业优势,因地制宜,确定在未来战略分工中的地位,明确各省基础产业的发展在全国经济建设中起着主要作用;中部地区能源、交通条件都比较好,临近东西大市场,尤其是现有的传统产业基础比较好。因此中部地区更适合发展基础产业。
2.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先开发有竞争力的自然资源。资源竞争力是指将资源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的能力,它与资源优势不是同一个概念,资源优势是资源竞争力的前提条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有市场,也不等于有成本优势,面对开放环境,资源供给可以来自国际市场。长期以来东部地区主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东部地区城市建设、现代化建设生产、提供原材料以及消费品,中部地区应不断挖掘自身优势,寻求市场契机,优先开发有竞争力的自然资源,大胆运用市场化的方式快速释放中部地区的后发潜力,使之转化为竞争优势。
3.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资源开发应与新型工业化结合起来。主要从三方面着手:一要运用现代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实行集约化生产经营,在资源开发过程中降低资源浪费情况,提高资源回收率。二要运用现代技术、方法、理论进行资源勘察,加大资源勘探力度,以求得自然资源相对优势的周期得以延长(国家加大国土资源大调查的力度即是例证)。三是大力发展新型资源。中部地区如果不能在技术改造方面取得很大进展,光是追求“星”的扩张,只在GDP增长方面下功夫,长期下去,由于产品的竞争力差,就可能丧失现有的国内市场。如果能够在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就将能够起到进口替代的作用。这将是今后几年中部地区的一个重要的发展机遇。
4.资源开发过程中要注意积累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进行产业结构升级。一般来说,资源产品由于附加值低而在市场交易中往往处于不利地位,如以前我国以低廉价格出口原油,然后以较高的价格进口石油制成品,这种双重的价格流失应该引起我们的警惕。从某种意义上讲,自然资本和物质资本在一定程度是一种替代关系,开发自然资源是将地下资源搬到地面来,这里的关键是要提高经济发展质量,为后期的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积累更多的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要防止“矿竭城衰”现象,就必须注意在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不断积累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中部的可持续发展显然不能过于强调经济发展以自然资源为基础,还需要考虑到人力资源,更广的资源开发与利用。改革开放以来,东部地区形成了较明显的人力资源,高科技人才队伍,人力资本几十年的积累是经济增长、资本等生产要素的收益递增的主要因素。
5.农业继续朝优质高效方向发展。近年来,国家集中投入加强农业持续发展能力建设,许多农业大省将农业经济发展放在战略位置,全国农业经济稳中有进。安徽、河南、湖北、湖南、吉林、山西等省市,2003年和2004年农业总产值增长速度都曾超过8%,支撑了地区经济的发展。农业结构调整的步伐也有所加快,河南、江西、湖南等省有特色的优质农牧业产品生产的规模经营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带动了地区经济增长和出口增长。地区农业持续发展的能力建设受到国家重视,我国中部地区有一批国家商品粮生产基地,这些年的建设取得很大的效果。发展具有市场需求的效益型农产品,大量出现引进技术和品种、经济收益很高、产业化经营的养殖和种植基地,在提高第一产业现代化水平中发挥着龙头作用。
6.开发与保护相结合,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中部地区省份资源型产业特征明显,在过去拼资源、高消耗,而投资回报率低下,资产价值的扭曲,给资源环境带来较大的压力,加剧了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的矛盾。资源开发利用决不能走过去“边开发、边破坏”的老路,也不能走东部地区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如山西省煤炭开采与旅游资源的开发就一度有冲突,为更好的保护云冈石窟,该地段的国道改道。由于生态保护具有明显的外部经济性,所以保护中部地区生态环境要加强生态补偿机制的创新,利用国家财政转移支付,开征生态税,出台优惠政策(如发行生态彩票)等方式进行补贴。中部地区一些省份有着丰富的资源,可谓得天独厚,但低技术、低水平的重复建设,无节制的树木乱垦乱伐,大面积的污染事件时有发生,由此造成长江流域内湖泊污染与原生状态丧失殆尽,大量污染企业在淮河流域两岸集聚,污染给沿岸城市和农村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的严重影响。过度的开发利用,已使资源价值接近于临界边际值,治理、恢复与保护环境已经刻不容缓。
7.加强资源开发利用的制度创新。首先是产权创新,完善自然资源的产权制度。产权是一组权利,完整的产权包括所有权、使用权、转让权、收益权等内容。在我国,自然资源虽然都属于国家所有,但由于产权的可分性和可交易性,应该对自然资源的产权进行明确。其次,资源管理制度创新。资源管理创新就是要对代理人加强管理和激励,制定激励措施鼓励代理人节约开发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第三,资源价格制度创新。经济理论和统计研究都表明,资源市场与其他产品市场极为相似。资源价格高将增强消费者节约使用资源和寻找其替代品的激励。高价格还将使生产进一步增加,低价格有相反的作用,即减少资源供给量并增加了需求量。因此,要理顺资源产品价格,合理制定包括资源使用者成本在内的资源价格,使资源产品的使用者成本得到有效补偿。第四,加强资源核算制度。开发资源同时要考虑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成本。第五,资源开发利用政策创新。一方面要引导资源节约开发使用,另一方面要提高资源开发利用效率。
8.积极利用机会,寻求与东西部地区合作。中部地区可以利用居中的区位优势在开展区际经济交往中并不具有明显的优势,开展合作,依据供需上的互补和制度上的创新来发展。另外,加强与东西部地区的合作,瞄准东西部地区市场。西部大开发工程的启动,推动西部经济建设发展的同时,也给中部地区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中部地区应一方面要积极开展与长三角、珠三角、闽三角、京津塘等沿海发达地区的经济技术合作,另一方面是要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和东北大改造的合作。提高产品在西部地区市场的占有份额。加强同东西部地区的合作,尤其是人才、贸易的合作。建立生产合作渠道,寻求合作机会。中部各省应向东部地区接轨、融入西部开发,加大开发程度,招商引资力度,在“东进西引”中保持着积极的姿态。承接东部地区产业梯度转移,江西、安徽省积极提出融入长三角、珠三角;河南省提出打造“中原城市圈”,中原经济带。应加强机制创新与管理创新,为中部地区创造发展的新机遇。从现在起,就需要明确与新发展观相适应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对中部地区发展战略思路进行调整,加强市场化主导趋势。市场化是中部地区快速释放后发潜力、抵消政策弱势的惟一选择,也是中部地区缩小与东部地区差异的必然选择。运用市场化的方式快速释放中部地区的后发潜力,使之转化为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