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梭与庄子重返自然理论的比较论文

卢梭与庄子重返自然理论的比较论文

卢梭与庄子重返自然理论的比较

杨 茜/ 云南民族大学

摘 要: 卢梭与庄子都认为文明的进步是导致道德堕落的直接原因,都向往自然状态下的淳朴、本真,并提倡重返自然。但是两人的“重返自然”观点也有所不同,卢梭是以主动的姿态去返回一种理想的自然状态;而庄子则是消极的提倡回到原始自然,并主张无欲无求。卢梭的“重返自然”理论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关键词: 卢梭 庄子 “重返自然”

18 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与中国先圣庄子都认为文明的进步是导致道德堕落的直接原因,都向往自然状态下的淳朴、本真,并提倡重返自然,二者有着类似的自然观。卢梭在他的《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一书中将自然状态描述为人类的黄金时代。他说:“实际上再没有比原始状态下的人那么温和的了。”[1]正是因为有了第一个圈地的人,随之而来财产的私有,产生了欲望,并破坏了原始时代的和谐、平静。而庄子更是认为自人类社会产生以来,人类的处境都在不断恶化之中,因此在《胠箧》篇中说:“绝圣弃知,大盗乃止;擿玉毁珠,小盗不起,焚符破玺,而民朴鄙;掊斗折衡,而民不争。”[2]只有复归朴素,才是人类的理想社会。

一、卢梭与庄子 “重返自然观” 的生活实践

卢梭与庄子的生平,也一直积极地实践着这种自然哲学观。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热爱自然,向往自由,蔑视权贵。卢梭幼年丧母,整个青少年时期漂泊不定,做过学徒、仆役、音乐教师等,期间靠自学阅读了大量驳杂的书籍。卢梭非常喜欢田园生活,在他已经有了一定经济基础和知名度后,1756 年他选择离开巴黎,来到乡村生活。这期间是他创作的黄金时期,他写出了著名《民约论》,教育学著作《爱弥儿》、长篇小说《新爱洛绮丝》等。庄子终身受贫穷之困,尽管曾为漆园吏,但是俸禄很低。《外物》篇中曰:“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河监候。”[3]《山木》篇中也云:“庄子衣大布而补之,正緳系履而过魏王。”[4]可正是这样一个靠借米过日子的人却拒聘为楚王相。

卢梭曾靠给人当秘书、抄写乐谱来勉强养家糊口,甚至因为经济原因一度抛弃亲生孩子,可是他却拒绝了对他的生活很重要的国王路易十五的年金。这种高洁的举动,在卢梭解释为是因为“有了年金,真理完蛋了,自由完蛋了,勇气也完蛋了。”[5]庄子则用一个比喻,与以死亡为代价把骨头供起来相比较,“吾将曳尾于涂中”[6],形象地说明了他对自由的追求。他们都把名利权势、富贵荣华看作负累,看作是对自由的牺牲和对生命的损耗。

二、卢梭与庄子 “重返自然观” 的不同之处

卢梭与庄子的返回自然观点也不尽相同。

合唱教学对于演唱情感有着很高的要求。因此,教师除了教授学生演唱技巧外,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对情感的把控。对于音乐合唱教学而言,多媒体是一项重要工具。实施多媒体教学可以利用丰富精彩的图片、视频、音乐为学生带来了不一样的学习体验,颠覆传统教师教、学生模仿的教学模式,实现动画与声音的同步,为学生带来更好的感官体验,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使歌曲变得更加容易理解和记忆,同时也能换种方式让学生了解歌曲的创作背景以及作品题材和曲调结构,体会到歌曲中蕴藏的情感,实现内心情感与歌曲情感的有效融合。

2014年是藏历马年和藏族人的转山之年,此所谓“马年转山,羊年转湖”。是年八月,笔者等一行五人在开展三江源环境保护项目工作之际,按照传统路线骑马穿越阿尼玛卿山。此时藏医学家、莫多寺的托美活佛率100多位阿尼(女僧)亦朝拜神山。也许是转山的功德,我们有幸在兴海县邂逅托美活佛,并且跨过蓝色的曲什安河,走进草原深处的曼巴扎仓。

其次,卢梭所要回归的自然人性是一种发挥主体性的积极存在,而庄子要回归的自然人性则是一种消极被动的选择。

庄子与之不同,他认为情感是人与生俱来的东西,但是情和欲是人的精神自由的两个限制,给人造成了严重的负累。“人之生也,与忧俱生。”[20]“此四六者不荡胸中则正,正则静,静则明,明则虚,虚则无为而无不为。”[21]庄子极其反感人自身的感性欲望对人性的侵扰,认为要回归自然人性必须驱除心中的感性欲望。他在《大宗师》中说:“故乐通物,非圣人也;有亲,非人也;天时,非贤也;利害不通,非君子也;行名失己,非士也;亡身不真,非役人也”[22]。总之,只要还有一点亲身名利等主观欲望,即是滞留于外物而未回到本性。庄子关于无情的看法,集中表现在《至乐》中记载的一件事上:“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23]从世俗的角度看,庄子冷漠、寡情,然而庄子正是站在这样一种彻底的自然观念上来思考:人之生,来自自然,人之死,又返回自然,一切都是通达理法的。可见,他心目中的自然人性应是“喜怒哀乐不入胸次”[24],“死生不入于心”[25],用《德充符》里的一句话概括即是“有人之形,无人之情”[26]

在正式抽水试验前进行试抽水试验,第一次试抽持续14 h,水量、动水位、水温已处于稳定状态。后下油管探底,采用泵冲洗循环,提油管至上部再次气举洗井。热水变清后进行了第二次试抽水试验,试抽延续时间18 h,水量、动水位、水温也已处于稳定状态,经过对两次试抽试验的数据对比分析,两次试抽水温相同,水位与水量的变化规律符合设计中试抽水试验的要求,同时证明洗井工作达到了要求。

数字信号处理的大多知识点都是相互联系的,教材1.4节[1]讨论完“线性常系数差分方程求解”时,讨论了采用filter()函数求解差分方程输出的方法。在讲解这个知识点时,可以指出差分方程的输出与系统输出是相同的。因此,如果知道一个差分方程的单位脉冲响应,我们可以采用filter()函数利用递推法原理求系统输出,也可以采用conv()函数求卷积运算的方法求系统输出,且两者的输出应该是相同的。教学设计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卢梭热爱自然,喜欢自然生活,他认为美是自然的作品,所以崇尚自然美而贬抑艺术美,赞美情感的自然流露而反对理性的矫揉造作。在卢梭看来,人与自然有着一种息息相通的密切联系,对大自然美丽景象的热爱,是人所共有的本能的天性。所以卢梭毫不讳言对自然的讴歌,这种情感是非常真实的。这典型地表现在他的浪漫主义开山之作《新爱洛伊丝》中,书中所宣泄的那种澎湃的真挚爱情感人至深。在书中他一反古典主义崇尚荣誉,以理智节制感情的沉闷格局,第一次把情感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正因为如此,“拉马丁才作出了他那个著名的评价:‘卢梭是法国的第一位情感作家。’”[17]在卢梭的观念中,理性固然可贵,但若是滥用理性支配一切,用它来规范情感道德,则是很不合适的。卢梭曾说:“实际上我所以不应当伤害我的同类,这似乎并不是因为他是一个有理性的生物,而是因为他是一个有感觉的生物。”[18]罗素写卢梭时也说:“他主张,我们的自然感情指引我们去满足公共利益,而理性则激励自私性,所以我们要想有道德,只需不遵循理性而顺从感情。”[19]这在当时理性一统天下的情况下无异于一声惊雷,雷蒙· 特鲁松的《卢梭传》记载,《新爱洛伊丝》发表后获得巨大成功,短短40 年间共印了七十二版,甚至对于一些买不起书的人花十二里苏才可租看一小时。这本书之所以这样成功,同样在于它打破了当时沉闷的秩序,唤醒了人们巨大的情感力量。

而庄子则认为:只有泯灭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而进入自然秩序中,人性同物性一样生长,这才是自然人性的本来状态。《庄子》中写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14]可见在庄子眼里,天地的存在方式就是无为。而作为万物之一的人,其存在行为方式也应该是无为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住人的自然本性。庄子云:“性者,生之质也。性之动,谓之为;为之伪,谓之失。”[15]与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的“入世哲学”相比,在老庄哲学中,有大段大段关于“无为”的表述。如《秋水》云:“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故曰: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徇名,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16]。人要顺应自然,而避免人为改变自然,这其实也是庄子从自然主义立场,用“无为”的理论观点对现实社会所做出的一种间接的批判。

再次,卢俊所要回归的自然人性是一种感性的存在,而庄子所要回归的自然人性是一种缺乏感性色彩的无情的存在。

而庄子则提倡 “无为”地返回古之人的至一状态。因为在他眼中,历史是一个不断倒退的过程。他认为 “古之人,在混忙之中,与一世而淡漠焉。当是时也,阴阳和静,鬼神不扰,四时得节,万物不伤,群生不夭,人虽有知,无所用之,此之谓至一,当是时也,莫之为而常自然。”[9]庄子把这种人与自然和谐融洽的状态,称“至一”。而依次往后,“黄帝之治天下,使民心一……尧之治天下,使民心亲……舜之治天下,使民心竞……禹之治天下,使民心变”[10],从一到亲,到竞,甚至到变,是一个人与自然不断相分离的过程,也是一个社会越来越混乱的过程。在这个基础上,庄子甚至大胆做出了预言,“千世之后,其必有人与人相食者也”[11]。并认为“同乎无知,其德不离;同乎无欲,是谓素朴;素朴而民性得矣。”[12]所以庄子所说的社会出路就是要摒弃知识,放弃欲望,回到原始自然状态。

卢梭在认为人具有一种自我完善进化的能力的基础上,得出文明的发展是历史的必然的结论,虽然说随着这种发展不可避免带来道德的滑坡,但是在这种下滑面前,人不是完全被动的,他与动物的最大区别就在于,人的“自由主动者”的资格。他说:“自然支配着一切动物,禽兽总是服从;人虽然也受到同样的支配,却认为自己有服从或反抗的自由,而人特别是因为他能意识到这种自由,因而才显示他的精神的灵性”[13]。所以人在自己的行动中是自由的,它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在这一点上,卢梭显示出了与他同时代的机械唯物主义者的不同:他看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首先,卢梭提出“重返自然”的口号,他所说的“自然”并不是简单的、原始意义上的自然,而是以淳朴的自然状态作为一种理想的参照物来批判当时黑暗的社会。他的一篇成名文章《论科学与艺术》发表,让他在获得巨大声名的同时,也遭到了各方卫道士的强烈攻击。对此,卢梭接着在他给第戎学院的第二篇征文中反驳道:“难道必须毁灭社会,取消‘你的’和‘我的’这种区别,再返回森林去和熊一起生活吗?这是按照我的论敌的想法得出的结论。”[7]总的来说,卢梭是从社会政治的角度来谈他“重返自然”的观点的。他认为社会的平等是一切道德产生的根基,可是随着私有制的产生,人们学会了贪婪、自私和懒惰,有了穷人和富人的分化,有了奴役和等级。所以道德滑坡、社会黑暗,要想走出这种黑暗,只有返回“自然”。这里的“自然”是作者的一种理想状态,只是相对于黑暗社会在脑海中虚构出来的一个美好的图景,是一个理想的参照物。很遗憾,卢梭的思想在当时那个时代曲高和寡,甚至连他的朋友,同样是启蒙思想家的狄德罗也不认同,他用开玩笑的口吻评价说:“尽管如此,我也不喜欢吃栎实,不喜欢去住洞穴,不喜欢在橡树上掏个窟窿当住房。”[8]卢梭深深地认识到文明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倒退回原始社会是不可能的空想,是永远无法实现的。卢梭只是借他的文章表达了对现实状态的厌恶以及对自然状态的依恋。在这里,卢梭其实已经表达出了他的浪漫主义气质,即借一种交织着往昔的温馨与未来的梦幻的理想状态来否定现实生活。过去和未来都是令人憧憬的,只有现在才是要否定的对象。

李志勇想起昨天那赶他出的经理,心里不免有些紧张,万一被认了出来,岂不认为我无理取闹?他定了定心,继续坚持道: “你们经理说了不算,叫你们老板来!”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把卢梭的自然思想与庄子的加以比较,卢梭是以主动的姿态去返回一种理想的自然状态;而庄子则是消极的提倡回到原始自然,并主张无欲无求。同样是返回自然,我们可以看出相比较而言,卢梭比庄子的高明之处。两人同样的反对黑暗现实,都认为是文明滋生了种种社会的弊病,可是卢梭却是在看到历史的进步性的同时要求返回到自然的理想状态。简单的说,他是用虚构的自然来抵制社会的普遍堕落状况,用“返回自然”的口号,表达他对虚构的自然状态的眷恋,以及对憧憬中的理想社会的向往。而庄子的返回自然理论相比之下要简单的多。庄子看到文明给社会带来的灾难,并预言了千世之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可是他没有看到智慧也是人性的内容之一,而文明更是人性的本质内容,人们正是在摆脱自然状况的创造文明的活动中,创造了自己,再现了自己,完善了自己。所以卢梭的社会批判思想比庄子有更加宽广的历史经验和更加成熟的历史眼光。他对文明的批评,诚如马克思所说:“是对当时正在大踏步走向成熟的‘市民社会’的预感。”[27]

即便是卢梭相形之下比庄子要高明,但是他的“返回自然”理论还是有它的局限性。其中最突出的就是他对理想中的原始自然状态想象的过于美好。在那里,“自然人”在本能的驱策下过着天真无邪的生活,他们是娴静的,他们相互间保持着一种真正的自由、平等和独立的关系。其实,现实中的原始自然人远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完美:他们还要不时地为食物,为不可预料的种种灾难担忧,他们与自然的关系也远没有卢梭所描述的那样水乳交融,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天地自然还是令人敬畏的力量。此外,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这一本书中,他在谈及“自然人”的时候还有许多不确定的论调,比如他说“我承认,因为我要叙述的事件可能是在种种情形下发生的,所以我只能通过一些猜测来决定我的选择。”[28]这种脱离现实的虚构在探讨问题时没有很强的说服力。正是这些原因,成为卢梭思想弱点的一个方面,也为他的敌人找到了攻击他的把柄。伏尔泰就曾用尖酸刻薄的口吻讽刺说:“从来没有人像你这样花那么多心思想把我们变成野兽。”[29]

三、卢梭的 “返回自然” 理论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首先,卢梭的返回自然是借虚构中的自然状态来批判现实,用追忆中的月光朦胧的美景与云蒸霞蔚的幻想来反对冷冰冰的现实,这开始了后世浪漫主义的潮流。在罗素的《西方哲学史》中,近代哲学共两篇,其中有一篇就是“从卢梭到现代”。在他往后,受他影响的人有浪漫主义诗人、作家,还有康德、黑格尔、叔本华、尼采这样的大家,可见他的思想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之大。由他开启了一个时代,这话毫不夸张。

其次,如今卢梭的“重返自然”理论又一次升温,只不过这一回受他影响的是“生态美学”。“生态美学”是随着生态问题的突出而被提上日程。正如卢梭与庄子所看到的,科技、文明导致了社会的失衡,技术过多地介入了人的生活,尤其是环境。人为了积累财富,一次又一次的向自然索取,而自然也开始向人类报复。在大自然面前,人类是渺小的,所以自然和人的关系尖锐的摆在了人的面前。现在许多学者认为人应该与自然建立一种主动、积极、和谐的关系,在这种展望中,卢梭理想中的自然状态似乎又一次地呈现在人们面前。

四、结语

总之,卢梭与庄子的思想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但又超越了庄子。他认识到文明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所以把“自然”作为一面镜子,敦促人们来净化精神。而庄子则简单地召唤人们返回原始自然,相形之下不免有点单薄。

参考文献:

[1][7][18][20][21][22][28]卢梭著,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M]. 李常山, 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1962:119,16 6,18,628,138~139,223,109.

[2][3][4][6][9][10][11][12][14][15][16][23][24][25][26]姚汉荣, 孙小力, 林建福. 庄子直解[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236,717,522,440,401,378,606,566,628,452,545,552,132.

[5]卢梭. 忏悔录· 二[M].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469,428,448.

[8][29][比]雷蒙· 特鲁松.卢梭传[M].李平沤, 何三雅, 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1998:180~181.

[13]于凤梧. 卢梭思想概论[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109.

[17]武厚恺. 孤独的散步者卢梭[M].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99.

[19]罗素著,马元德译.西方哲学史[M].北京: 商务印书馆,1976:234.

[27]崔大华. 庄学研究[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2:244.

作者简介: 杨茜(1982-),女,云南民族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文艺学、民间文学。

标签:;  ;  ;  ;  

卢梭与庄子重返自然理论的比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