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父母的5个止“唠”方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父母论文,方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似乎所有的爸妈都知道唠叨会对孩子产生负面影响:例如孩子会产生抵触情绪,对爸妈提出的有建设性的建议也置之不理;让孩子产生了依赖心理,自己的事情不操心,反正有爸妈帮助惦记……有没有比唠叨更好的教育方法?下面,我们就针对不同的唠叨类型,给爸妈们一些有效的替代办法。
指责式唠叨
指责是最常见的一种唠叨方式,当孩子不听话时、犯错时,爸妈往往会语气严厉、情绪暴躁地指责。
小A每次玩完玩具以后不收拾好就去做别的事情,当然做完其他事情也不善后,于是每次妈妈下班回来看到家里乱七八糟的样子便十分上火,劈头盖脸把孩子数落一顿——跟你说过多少遍了,玩完玩具要收拾起来!怎么就不长点记性呢?成心气我是不是?你这孩子……
分析:
唠叨教育对孩子来说是一种反复的、单调的刺激。对孩子进行没完没了的、重复性的批评只会使他们厌烦,产生不满甚至敌对情绪。当爸妈多次唠叨不起作用的时候,应该反思一下自己的教育策略是不是有问题。
替代策略:
省下唠叨的时间及时“充电”
幼儿的心理特征比较特殊,发展极其迅速,如果爸妈不了解孩子的特点而盲目地唠叨,或者对孩子的了解一直跟不上孩子的成长速度,都会对家庭教育策略造成制约。像小A的这种情况,在孩子小时候是很普遍的。如果爸妈不是唠叨,而是顺应幼儿“拟人化”的心理特点,引导其视玩具为有生命的好朋友,在游戏结束时与孩子玩“把玩具宝宝送回家”的游戏,让他主动把玩具送回家休息,也许孩子会记住这一点,每次游戏后都会主动送“玩具宝宝”回家。众所周知,正面、积极的引导对孩子的成长比负面的唠叨要好得多。
翻旧账式唠叼
翻旧账似乎是唠叨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情境,当孩子让父母着急时,往往孩子以前的错事就都出现在父母的脑海里,于是,这些旧账也从一系列的唠叨中喷涌而出!
小B为了看动画片拖延了洗澡时间,不能按时入睡,爸爸十分着急,一边准备东西一边对孩子讲:“小B,快去洗澡,怎么一点也不听话?昨天早晨上幼儿园就迟到了,今天又不听话,你是不是想挨揍啊?”
分析:
当孩子犯一些小错误时,尽管爸妈很生气,但也应尽力克制情绪,做到就事论事,不要翻旧账。因为孩子犯类似案例中的错误通常不是故意的,严格意义上来说也许只是一种失误,若爸妈一味抱怨、训斥,甚至揪住以往的错误不放,对孩子的情绪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如果孩子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难免会产生抵触情绪甚至变得郁郁寡欢。
替代策略:变唠叨为提问
像小B所犯的这类错误,其实孩子自身是有一定认识的,只是年龄小的幼儿自我约束能力尚且不足,时间观念不强,所以只要爸妈在适当的时间给予提醒,就可以避免问题的发生。比如,到洗澡的时间了,爸妈问孩子:“宝宝,现在去洗澡好不好?”“宝宝,明天要是上幼儿园不迟到,是不是我们就得早点休息?现在你是不是该去洗澡呢?”
催促式唠叨
小孩子动手能力不足、时间观念不强,因此常常磨磨蹭蹭,遇到急脾气的爸妈,就难免唠叨了。
小C性子有点慢,而妈妈是个急脾气,小C总是跟不上妈妈的节拍。就拿每天起床来说吧,不催个十遍八遍的,妈妈是不会罢休的。“快点!快点!你怎么这么磨蹭!”妈妈急得大声嚷嚷起来。但奇怪的是,尽管妈妈每天不停地“催催催”,可小C的慢性子一点也没变,反应似乎更加迟缓了。
分析:
重复性的说教积累到一定程度,孩子就会对这种刺激产生“免疫力”。父母的唠叨往往会被置之不理,沉默是孩子应对父母紧密催促的唯一策略。于是,爸妈的唠叨与孩子的沉默形成恶性循环。久而久之,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往往会表现出较明显的心理和行为惰性,当父母遇到十分紧急的事情,叫上十次八次,孩子依然会置若罔闻。
另外,幼儿阶段是一个人生活习惯建立的关键时期,也是一个人基本生活能力得以锻炼的时期,他们在生活行动上稍慢、做事上不能井井有条是应该被理解的。父母如果只会催促,会挫伤孩子的自信心。
替代策略:变唠叨为“方法”
如果爸妈多次催促孩子仍然无效,眼看着他慢慢变得涣散而消极,此时父母应该积极观察他做事的方法是不是有待改善,站在孩子的立场,帮助孩子想出更快更好的处理方法,不但能提高孩子的处事能力,更能帮助他树立自信。
叮嘱式唠叼
作为独生子女的爸妈,我们不但会担心孩子的安全,也盼望子成龙女成凤,于是孩子做事时总会有一百个不放心,不停嘱咐。
很多孩子刚从幼儿园回家,爸妈的唠叨就拉开序幕了——一会儿纠正孩子的坐姿,一会儿提醒孩子多喝水,一会儿嘱咐孩子吃饭要细嚼慢咽,一会儿又嘱咐孩子看电视要保持一定距离……总之,孩子做什么爸妈都得叮嘱一番。
分析:
爸妈向宝宝提要求时常常反复说许多遍,唯恐他们没有听见或记不住,殊不知,这种做法十分不利于培养孩子注意听的习惯和自我意识,因为他们会觉得,自己没注意没关系,反正爸妈还会再讲。另外,过多过密的嘱咐会激发孩子的逆反心理。
替代策略:
要有放松意识,叮嘱的话只说一遍
很多心理实验表明,很小的婴儿就有一定的危险规避能力,所以爸妈大可不必事事谨小慎微。父母有一定的放松意识,孩子就会有更多的自由和自我意识,减少对父母的依赖对孩子成长大有益处。实在不放心的话,爸妈可以把这种担忧变成一种观察,当孩子没出现问题时不要张口叮嘱,孩子哪里做的不妥可以提问式引导,比如:发现孩子看电视离屏幕过近可以问一问:“宝宝,保护小眼睛,看电视应该怎样呢?”
上纲上线式唠叼
爸妈在唠叨的时候往往不能控制自己,常常不能就事论事,一发挥就容易上纲上线,对孩子造成不必要的心理暗示。
小D的妈妈十分外向,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落落大方、文明礼貌,每次一起出门都让小D主动向叔叔阿姨爷爷奶奶问好,偶尔小D忘记打招呼或者声音小,小D的妈妈就会和对方解释:“这孩子不爱说话,内向,杵窝子!”然后回家和孩子唠叨个没完:“你怎么这么不懂事,没礼貌?以后总这样怎么行,走向社会是要吃亏的……”
分析:
批评孩子忌讳上纲上线,尤其是幼儿,因为幼儿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与判断能力不足,对自己的评价往往依赖外界尤其是成人,爸妈的一句上纲上线的批评可能会被孩子认为这就是自己的特点,造成不良的心理暗示。
替代策略:批评孩子要就事论事
幼儿阶段是人一生性格初具雏形的时期,可塑性很大。父母应注意自己的言行,批评要就事论事,给孩子一个积极暗示的成长环境,帮助其塑造健康、阳光的个性心理。
唠叨的形式还有许多种,避免唠叨的方式也不是完全一一对应的,我们既可以把上述的策略综合运用,也可以把这些策略当做一种理念贯穿到家庭教育的整个过程中。
相信远离唠叨的你和远离唠叨的宝宝,都将是幸福而快乐的!